桥涵施工的常见质量问题及预防措施PPT推荐.ppt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695751 上传时间:2022-10-24 格式:PPTX 页数:26 大小:4.11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桥涵施工的常见质量问题及预防措施PPT推荐.ppt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桥涵施工的常见质量问题及预防措施PPT推荐.ppt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桥涵施工的常见质量问题及预防措施PPT推荐.ppt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桥涵施工的常见质量问题及预防措施PPT推荐.ppt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桥涵施工的常见质量问题及预防措施PPT推荐.ppt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桥涵施工的常见质量问题及预防措施PPT推荐.pptx

《桥涵施工的常见质量问题及预防措施PPT推荐.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桥涵施工的常见质量问题及预防措施PPT推荐.ppt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桥涵施工的常见质量问题及预防措施PPT推荐.pptx

(钻头在孔内直上直下的钻)处理方法:

下探笼检查凸起部位深度,调整钻头使其能够在下落时在孔内旋转,回填块石至凸起部位以上0.5m左右位置,重新钻孔。

3、桩基位置偏差过大产生原因:

桩基放样错误钻机钻杆不垂直扩孔严重预防措施:

测量放样应由2人进行,互相符合测量,保证测量精度。

桩位放样后及时埋设“护桩”并经常检查。

探孔器要按要求制作,验孔时要下放到孔底。

4、断桩产生原因:

灌注过程中间隔时间较长,孔内混凝土不流动。

混凝土离析严重,骨料堵塞导管,无法疏通。

导管埋深计算错误,拔管断桩。

灌注过程中发生严重塌孔。

导管埋深过深,无法提起或将导管拔断。

导管密闭性不良,管内灌入大量泥浆。

续上、断桩预防措施:

灌注施工前应掌握混凝土运送的间隔时间,如果运输时间较长,放料速度应“缓慢进行”(间歇放料如间隔10min放2m,对导管内的混凝土进行疏通)以缩短间隔时间。

混凝土应选用合格的材料严格按照配合比进行拌制,更换材料必须重新选定配合比,严禁运输车辆在运输途中私自对混凝土加水。

混凝土到达现场后要检测坍落度。

混凝土灌注前应计算好导管底高程、孔底高程、导管的悬空高度和封底混凝土的数量。

灌注时导管埋深以1-2m为宜。

导管在使用前需按最大桩长将导管连接好进行导管密闭实验(一般采用注水加压法)。

5、短桩产生原因:

由于测量或计算错误,桩基深度没有达到设计要求。

由于灌注时混凝土面测量错误,混凝土没有灌注至桩顶高程以上就过早终止灌注。

灌注前没有复核护筒高程,护筒下沉后仍以原始高程控制施工。

预防措施:

技术人员应掌握施工图的结构物尺寸,测量工具要进行复核。

混凝土灌注施工应配备有经验的技术人员,量测混凝土面时应在孔的周围多测几次,以最低点为混凝土面的控制点。

终孔前、钢筋笼下放前、灌注开始前应对护筒顶高程进行复核,以复核后的数据控制施工。

严禁吊放钢筋笼的设备直接放在护筒上。

6、钢筋笼上浮产生原因:

封底混凝土坍落度较小,较大的向上的返冲力将钢筋笼托起。

半笼情况下;

在混凝土面到达钢筋笼底面时,灌注速度过快。

导管埋深较深,上层混凝土形成硬壳。

施工时严格控制混凝土质量,灌注过程中控制灌注速度,控制好导管埋深,混凝土面超过钢筋笼底面后应尽快将导管底面提升至钢筋笼底面以上。

、混凝土工程混凝土是施工中最为常见的一种建筑材料,在施工使用过程中仍存在一些常见的质量问题,需要我们在工作中去防治。

1、表面浮浆过厚产生原因:

混凝土浇筑过程中布料不均匀,混凝土自流摊铺出现离析、泌水现象(溜槽常见现象),表面产生大量浮浆。

振捣时间过长,由于混凝土拌合物处于液化状态,拌合物因振捣时间过长产生离析,在重力的作用下产生泌水现象。

基坑内排水不畅坑内存水或因天气原因,在浇筑时遇到降雨天气,改变了混凝土水灰比的比例而产生泌水。

基坑内应设置集水坑并排水畅通浇筑前应将积水排除干净,在浇筑过程中如出现泌水现象应在泌水处的模板位置开孔将产生的水和浮浆排除后继续施工。

应控制好振捣时间,时间过长会产生离析,过短则会产生蜂窝裂缝等。

布料要均匀,厚度可控制在30-50cm之间从一侧向另一侧推进布料。

2、裂缝产生原因:

因混凝土浇筑初期,水泥水化热大量产生,混凝土处于升温阶段,由于内外温差较大,表面产生较大的拉应力,使表面开裂。

混凝土浇筑一段时间后,水泥的水化热已释放完成,混凝土从高温逐渐降温由于内部降温速率过快,在混凝土内部产生较大的拉应力,使在内部产生贯穿裂缝。

振捣不密实,由于振捣不密实或漏振,混凝土在失水后产生收缩,收缩产生的拉应力使混凝土出现开裂。

续上、裂缝预防措施:

混凝土温度裂缝主要在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时容易产生,大体积混凝土的定义:

大体积混凝土指的是最小断面尺寸大于1m以上的混凝土结构,其尺寸已经大到必须采用相应的技术措施妥善处理温度差值,合理解决温度应力并控制裂缝开展的混凝土结构。

在施工前为了控制混凝土的内外温差,通常采用预先布设冷却水循环管道的方式,管道一般采用薄壁钢管制成,在结构物的内部采用折线形分层布设,浇筑过程中向水管内注水,使水在管道内循环流动以降低混凝土的内部温度。

施工时应注意温度控制,一般浇筑过程选在一天中温度较低的时间段进行浇筑施工。

冷却水的限值为冷却水与混凝土的之间的温度差限制在25以内,流量及水温应每2小时监测一次,量进、出水口温度,一般出水口温度应比进水口温度高5-6,通水量不低于18L/min。

混凝土浇筑过程应连续分层浇筑,注意振捣不予许过振和漏振。

浇筑完成的混凝土要及时进行养护和保温,混凝土表面应做到潮湿养护,一方面保证混凝土的强度正常增长,另一方面降低混凝土干缩应力,防止混凝土表面产生裂缝。

3、蜂窝、麻面蜂窝麻面的产生原因:

材料原因;

混凝土含气量过大内部气体没有排除、混凝土坍落度较小在振捣时不宜产生浆体、混凝土和易性差产生离析泌水。

施工原因:

模板表面不洁净粘有杂物、模板拼接不严密浇筑混凝土时模板缝隙漏浆、振捣时漏捣、浇筑时模板温度过高、施工过程中间断时间过长。

续上、蜂窝麻面预防措施:

控制拌合物的含气量,使其在规定的限值内,混凝土的含气量标准值应根据粗骨料最大公称粒径选取,最大限值不应大于5.5%。

拌制混凝土前应考虑运距因素、运输耗时较长的在拌制时应尽量将出机混凝土坍落度控制在允许范围内的最大值。

除此之外还需注意混凝土的温度,适当降低拌合物的内部温度、降低拌合物的失水速率。

模板表面必须洁净光滑、接缝严密不漏浆、如天气较为炎热在浇筑前应对模板进行降温处理。

振捣时一般采用的振捣设备为插入式振捣器,其有效半径为50cm,在振捣时应按50cm为一点进行逐一振捣。

施工过程中遇到突发情况混凝土供应间断时间较长(如:

搅拌机停止工作需要长时间等待等)应按留置施工缝的方法进行处理。

4、缺棱掉角产生原因:

在混凝土没有达到一定强度时过早拆除模板。

拆模方式不当、使用撬棍等在棱角处硬撬将棱角处损坏。

施工机械刮碰将棱角损坏。

混凝土拆模应达到一定的强度后方可进行拆除。

应注意成品保护,拆模时严禁将撬棍垫在棱角处撬起模板。

施工机械在作业前应要进行交底严禁刮碰结构物。

、钢筋工程钢筋是工程建设中的主要建筑材料,但在施工过程中主要因操作不当会出现种种质量问题。

1、少筋产生原因:

半成品钢筋因管理不当丢失,在使用时施工人员有多少放多少,没有计数也没有核对图纸。

因钢筋较多给后续施工增加障碍故意少放(如墩身水平联系筋)。

因钢筋间距摆放过大,某个品种钢筋剩余。

图纸数量与工程数量表数量不一致。

现钢筋加工多为集中工厂化加工,加工好的钢筋在出厂时可能存在计数错误、运输和存放的过程中可能会存在丢失现象,所以在收料时应认真清点数量,施工时要核对图纸。

对后续施工有干扰的钢筋可在相应位置预留通道,在施工至相应位置时应补充缺失的钢筋。

布筋前应先做好标记,布筋时按标记摆放,使间距和数量得到保障,施工前应认真核对图纸的工程数量,正确交底。

2、露筋产生原因:

钢筋保护层不足贴靠模板。

混凝土坍落度小且在施工时漏振。

没有设置垫块或钢筋固定不牢固。

钢筋较为密集、混凝土骨料粒径较大不容易通过钢筋间的缝隙,阻塞水泥砂浆流通。

钢筋的测量定位应有技术人员进行放线和复核,防止位置偏斜贴靠模板。

钢筋靠近模板侧应按要求放置垫块、钢筋骨架应牢固稳定。

混凝土的坍落度应现场实际量测,钢筋密集的部位在浇筑前应沟通好骨料的最大公称粒径。

3、焊(连)接质量容易产生的质量问题:

由于接头处没有预弯,主筋轴线不一致。

焊接接头焊缝长度不足,咬肉、夹渣,假焊等情况。

机械连接接头主筋对接存在较大缝隙,接头螺栓没有扭紧。

钢筋焊接接头在下料时应作预弯处理,焊接时对应好预弯角度使接头两端主筋在同一轴线上。

从事焊接的作业人员应通过所从事的专业考试并取得相关证件持证上岗。

机械连接接头在下料时应将端头部分切平,防止对接时因接头凸起影响对接质量。

对接完成的接头应采用力矩扳手对接头质量进行抽查,不合格的应进行返工。

、预埋件及预留孔容易产生的质量问题:

位置偏差过大、外露长度不足,使上部构件无法顺利安装。

安装时由于钢筋位置不合适,随意切断主筋。

因安装不牢靠或其他因素,施工完成后找不到预埋件。

预埋螺栓类埋件在埋设前可按布置形式制作合适的定位板,采用双层定位板将埋件固定稳固,能防止在浇筑过程中偏位,螺栓高度能够调整同一。

预埋件与钢筋位置不合适的应调整钢筋位置或埋件的锚固筋位置使其错开,严禁将主筋切断处理。

一些小型预埋件如接地端子在预埋时必须贴紧模板,且应做好标记,浇筑前要做好自检。

、模板工程容易产生的质量问题:

1、轴线位移2、跑模、爆模3、接缝不严、错台4、脱模剂使用不当1、轴线位移产生原因:

墩身施工时底部没有校正找平,顶部模板发生偏位,浇筑前没有对顶部模板进行复核,浇筑后结构物发生轴线偏位、及高程偏差。

校正后的模板没有有效的加固定位措施,浇筑时因模板侧向压力增大使模板整体发生偏斜。

墩身施工时底部第一节模板拼装完成后对模板顶面进行高程及平面位置测量,采用在底部加垫片的方法将模板顶面调平,底部加固好后在支立上层模板,模板支立完成后应检查模板四周是否加固牢固,顶部平面位置应在浇筑前进行复核校正,校正后采用地锚等固定措施将模板固定牢靠。

2、跑模、爆模产生原因:

跑模的产生原因多因模板加固不牢靠,支顶在不坚实的坑壁上或因模板底部没有封堵严密造成浇筑时模板上浮。

由于使用的模板强度、钢度不足或因加固螺栓松弛、数量不足、对拉杆采用普通钢筋制成丝扣因反复使用出现滑丝等,在浇筑速度过快的情况下容易造成爆模。

施工前应根据现场施工条件选择模板的加固方案,采用支顶加固时模板背部应支顶在坚实的坑壁上,利用结构物主筋对拉时应将拉筋接头的两端焊接在同一根主筋上。

模板底部在调平后与下部结构物或垫层等产生缝隙,在浇筑前应将这些缝隙采用水泥砂浆等封堵严密防止漏浆和模板上浮。

使用的模板应有足够的强度和钢度、螺栓连接牢固、螺栓应上满,采用普通钢筋加工而成的拉筋应经常检查丝扣的完好情况,及时更换容易产生滑丝的拉筋,加固时拉筋应使用双螺母加固3、接缝不严、错台产生原因:

由于模板周转使用次数较多产生变形在使用时产生接缝不严密和板面错台、拉筋孔与拉筋管不匹配产生缝隙、钢模与木模混用时接缝处理不好产生接缝不严和板面错台。

模板在倒运前应尽量避免模板变形,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院校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