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鹘与丝绸之路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4691360 上传时间:2022-10-23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1.02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回鹘与丝绸之路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回鹘与丝绸之路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回鹘与丝绸之路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回鹘与丝绸之路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回鹘与丝绸之路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回鹘与丝绸之路Word下载.docx

《回鹘与丝绸之路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回鹘与丝绸之路Word下载.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回鹘与丝绸之路Word下载.docx

回鹘是今天新疆维吾尔族和甘肃裕固族的共同祖先,其先民可以追溯到汉代的丁零、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高车、敕勒、铁勒,唐代始称回纥。

公元744年建国,788年其可汗上书唐朝,要求改名成为回鹘,“义取回旋轻捷如鹘也”(杨教授:

回纥含有贬义,不建议再使用此名称—一波备注)。

回鹘的壮大与安史之乱息息相关,安史之乱后,维系唐与西域的丝绸之路中断,不得不绕道回鹘,也就是唐太宗贞观年间开通的“参天可汗道”。

参天可汗道为唐长安通漠北之道。

647年,漠北铁勒诸部酋长尊太宗为“天可汗”,请求在回纥以南突厥以北开一通道,称之为“参天可汗道”。

参天可汗道大致沿秦时直道到达天德军,再至回鹘牙帐(即唐安北都护府,今哈拉和林),然后入伊州(今哈密),至高昌(今吐鲁番),通往西域。

参天可汗道全程设68个驿站,由回鹘牙帐直达长安,成为北方草原诸部落聘使朝贡的通道。

汉代光禄塞城障向西延伸,与居延泽城障连接形成通道。

由居延海往西域可不走河西走廊,而是转入阿尔泰山南麓西行,抵达哈密、吐鲁番,是草原丝路的一部分。

历史上的丝绸之路,中原安定时期基本走长安-凉州一线,被称为沙漠路或绿洲路,若遇战乱或不安定因素,即需绕道草原路。

《新唐书.李德裕传》记载:

“承平时向西,路自河西,陇右出玉门……自艰难以后,河陇陷吐蕃,若通安西、北庭须取回鹘路去”。

当时回鹘路大体可分为南段和西段,南段从长安出发,经蒲关、太原、振武(今内蒙古和林格尔西北)、中受降城(约在内蒙古贾格尔庙旗附近),越阴山,经鹈鹕泉(今内蒙古河套西北部)至回鹘牙帐斡耳朵八里。

西段由回鹘牙帐沿杭爱山西北行,越阿尔泰山,循准格尔盆地东南而下,再折而天山北麓西去,达于北庭。

据《元和郡县志》记载,途程全长三千里。

△现位于蒙古国境内的回鹘牙帐城遗址(图片来自网络)

回鹘路开通后,唐与西域的交通得到了恢复。

贞元四年(公元788年),悟空由印度返国,即经由回鹘路而至长安。

元代时,回鹘路还在继续使用,长春真人丘处机、耶律楚材、常德等人,皆经由回鹘路往来东西。

回鹘路的开通,促进了回鹘社会经济的发展,安史之乱后,传统路线受阻,丝路北移,回鹘凭借地处要冲之优势,控制了东西方交通的命脉。

在粟特人的帮助下,回鹘把从唐朝换回的丝绸大量运销中亚和欧洲,获取厚利

△撒马尔罕壁画中的中国使团,手捧成捆丝绸

与西方的接触,产生了最早的文字-回鹘文。

回鹘文形成于8世纪中叶,是以粟特文字母为基础而创制的。

遗憾的是,回鹘文在漠北回鹘汗国中行用的证据却甚为稀见,惟一的证据就是20世纪50年代于蒙古国乌布苏省图尔根苏木发现的回鹘文碑铭《乌兰浩木碑》。

该碑的时代无法确定,仅知为840年回鹘迁徙之前的遗物,差强可证回鹘文在漠北回鹘汗国时代的使用。

二、 

回鹘文化的催生与丝路霸主地位的确立 

840年,漠北回鹘汗国崩溃,部众西迁至西域及河西走廊一带。

这里自古以来就是中西交通的要道-丝绸之路的咽喉要地,在回鹘未西迁之前,这里就是经济繁荣、贸易发达之地,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产供销体系,在东西方各种民族穿梭往来、不断迁徙流动的同时,各种风格的文化也在这里传播交流。

回鹘人迁入这里后,继承并发展了这一优良的文化传统,积极发展与周边民族的经济文化交流,不仅与中原、西藏、西夏及东北的契丹、女真交往频繁,而且也与西方的波斯、印度、大秦保持着直接或间接的商业交往,进而取代其师粟特人而成为丝路贸易的主宰

△位于吐鲁番的佛教石窟寺院(图片来源:

新疆哲学社科网)

《松漠纪闻》:

回鹘尤能别珍宝,番汉为市者,非其人为侩,则不能售价(意为回鹘人善识珍宝,少数民族商人与汉人经商,如果没有回鹘商人的从中撮合,就很难成交。

一波备注 

)。

辽朝与回鹘关系密切,专门为之设“回鹘营”以款待回鹘商贩,另置同文驿,“诸国信使居之”。

不难看出回鹘人的特殊待遇。

回鹘在文化上非常善于向周边民族学习,除了接受来自当地吐火罗文化、于阗塞种文化、粟特文化和中原汉文化和印度佛教外,更有来自希腊、阿拉伯、波斯的文化,使初到此地的回鹘人迅速改变了自己的文化结构,形成了具有多种文明兼收并蓄之合成特色的新文化。

大凡丝绸之路沿线流行过的宗教,都曾经为回鹘所信奉。

如下:

萨满教(狼、鹰鹘、树木)

摩尼教(763年-12世纪末,国教,晚唐至今一直流行不辍的福建摩尼教也是由回鹘传入的)

佛教(7世纪初至16世纪初;

河西地区的裕固族一直流行于今)

景教(宋元时代)

祆教(宋元时代)

道教(宋元时代)

伊斯兰教(10世纪以后)

△新疆石窟中的摩尼教壁画(图片来自网络) 

回鹘统治者对任何宗教都不抱什么偏见,听任流行。

自己信奉摩尼教,但对佛教加以奖掖,对景教、祆教也给以优容。

这可以说是高昌回鹘宗教信仰的一大特色。

11世纪中叶印度旅行家加尔迪齐《纪闻花絮(Zayn-al-akhbār)》对回鹘宗教状况记载:

“九姓乌古斯可汗传统上信仰摩尼教(Dīnāvarī),然而,在九姓乌古斯的首都(Šahr)和疆域(welyāyat)内,还有基督教(tarsā)、二神教(Oanawī,即拜火教)和佛教(Šomanī/Šamanī)……每天有三四百个选民聚集在当地统治者之宫殿门口,高声诵读摩尼的著作”。

丝路沿线流行的文字一般都为回鹘所用。

有:

回鹘文(来自粟特文)

吐蕃文(佛教)

梵文(佛教)

八思巴文(佛教,仅流行1个世纪)

叙利亚文(景教)

福音体文(景教)

粟特文(摩尼教、佛教)

摩尼文(摩尼教)

阿拉伯文(伊斯兰教、社会)

△回鹘文《弥勒会见记》(一波翻拍)

三、 

回鹘文化:

星耀丝路照亚欧 

回鹘奉行拿来主义,一切为我所用,以海纳百川之气势,借鉴中原、印度、波斯和阿拉伯文化之优秀成果,以充实发展自己的民族文化。

在丝路沿线多元文化的交互影响下,回鹘文化出现质的飞跃,由漠北时代的草昧初开而成为丝路地区文化昌盛的民族之一。

丝路沿线强族林立,东有中原王朝,南有吐蕃,西有波斯、印度、大食,北有西夏,除西夏外,文化都高于回鹘。

但回鹘善于融摄周边的民族之长以发展自己,或许这就是回鹘文化何以在强大文化的包围圈中能够突出重围而保持特立独行的原因所在。

宋元时代臻至极盛的回鹘文化反过来又对丝路沿线诸族历史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印刷术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活字印刷则始于宋代,由毕昇发明,为泥活字,木活字是由山东人王祯于13世纪末发明的,曾在大德二年(公元1298年)试印过自己纂修的《大德旌德县志》。

此后,该法未见再用,一直到1322年左右才由浙江奉化马称德再次使用,以刊印《大学衍义》等书。

这要比西夏人用活字印刷的时代要晚得多。

通过对黑城及河西走廊诸地发现的西夏文木活字印本的研究不难看出,其实在毕昇发明活字印刷仅一百年左右,西夏地区就已经在熟练地应用木活字印刷书籍了,比王祯使用木活字要早一百多年。

△位于今内蒙古额济纳旗的黑水城,俄国人从这里盗走了大量西夏文刊本和写本达8000余种,还有大量的汉文、藏文、回鹘文、蒙古文、波斯文等书籍和经卷,以及陶器、铁器、织品、雕塑品和绘画等珍贵文物。

1908年,法国人伯希和于敦煌莫高窟北区第181窟(464窟)发现了一桶回鹘文木活字,计有960枚之多。

后来,奥登堡又于北区发现了130枚。

加上敦煌研究所旧藏与最近的发现,共有活字1118枚

△敦煌莫高窟北区发现的回鹘文木活字(图片来自网络)

回鹘文木活字的创制,应受到中原胶泥活字的影响,进而推陈出新,进一步发展了木活字印刷技术。

他们还把自己所掌握的印刷技术进一步传向西方。

在古今维吾尔语中,有这么一个词:

bas,意为“印刷”,此外又有“复制”、“刊登”、“盖章”、“压制”等多种含义。

有意思的是,在今天的波斯语中,与印刷术有关的语词,大多都借自维吾尔语的basma。

可证,波斯印刷术是由回鹘传播过去的。

宋元时代,回鹘医学发达,敦煌文献s.1366《归义军宴设司面油破历》记载太平兴国六年甘州回鹘向沙州归义军纳波斯药。

印度著名医典《医理精华》13世纪以前被译为回鹘文,吐鲁番出土有很多残片。

《辽史》载统和十九年“回鹘进梵僧、名医”。

《元史》载回鹘人答理麻,“授御药院达鲁花赤,迁回回药物院。

”义坚亚礼在河南发生瘟疫时,由浙江前来,“备医药……由是军民全活者众”。

元代著名军医月举连赤海牙,曾在合州(今四川省合川)钓鱼山采用回鹘医方配药,以治疗当时军中流行的传染病。

蒙元时代,大批畏兀儿人入居中原地区和蒙古高原,或出任元政权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官吏或从事宗教文化活动,为蒙古帝国的统一,元朝的建立、巩固与发展,贡献颇多。

当时的回鹘,“凡有一材一艺者毕效于朝。

回鹘文在宋元时代发展成为的国际通用语,东起河西走廊,西至欧洲,无不所用,故而在阿拉伯世界形成这样一句谚语:

“谁懂回鹘文,谁就不愁饭吃。

在当时的西夏国境内,专门形成一种职业,叫做“回鹘译语”。

1204年,成吉思汗灭乃蛮俘获回鹘人塔塔统阿,命其以回鹘文为基础而创制出蒙古文,被称为“国字”,今天一般称为“回鹘式蒙古文”。

13世纪中叶出使蒙古的鲁布鲁克言:

畏兀儿居住在南面的山中,蒙古人使用了他们的文字,于是,他们便成了蒙古人的主要书记官,几乎所有的景教徒都懂得他们的文字。

过去,学术界长期认为中国遣使欧洲诸国始于19世纪后半叶,后来又把雍正七年(1729)清朝派遣使臣前往俄国祝贺沙皇继位,定为最早。

其实早在元代,畏兀儿景教徒拉班.扫马和马古斯即受忽必烈之遣,于1276年由大都出发前往西亚伊尔汗国,又作为伊尔汗国的使者,出访了罗马教廷和英法等国,以加强元朝中央政府与伊尔汗国及与欧洲基督教国家的联系。

真(金)、蒙古(元)等对汉文化的接受,无不受惠于回鹘人。

这是我国古代文化史上值得注意的现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