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科大学课程考试《社会心理学》考查课试题参考答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468178 上传时间:2022-10-22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17.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医科大学课程考试《社会心理学》考查课试题参考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中国医科大学课程考试《社会心理学》考查课试题参考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中国医科大学课程考试《社会心理学》考查课试题参考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中国医科大学课程考试《社会心理学》考查课试题参考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中国医科大学课程考试《社会心理学》考查课试题参考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医科大学课程考试《社会心理学》考查课试题参考答案.docx

《中国医科大学课程考试《社会心理学》考查课试题参考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医科大学课程考试《社会心理学》考查课试题参考答案.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医科大学课程考试《社会心理学》考查课试题参考答案.docx

中国医科大学课程考试《社会心理学》考查课试题参考答案

中国医科大学2017年7月课程考试《社会心理学》考查课试题

一、单选题(共10道试题,共10分。

1.下列不属于社会化的类型的是()

A.政治社会化

B.民族社会化

C.反向社会化

D.道德社会化

正确答案:

C

2.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不包括()

A.本我

B.潜意识

C.自我

D.超我

正确答案:

B

3.下列不属于心理学的社会心理学的主要理论的是()

A.社会学习理论

B.社会认知论

C.场地论

D.社会交换理论

正确答案:

D

4.态度的三成分说又称态度的()

A.P-O-X模式

B.A-B-C模式

C.P=f(P,C)模式

D.TIRO模式

正确答案:

B

5.影响从众行为的因素是()

A.群体因素

B.情境因素

C.个人因素

D.以上都是

正确答案:

D

6.美国学者凯尔曼提出态度形成和改变的三阶段是()

A.服从、认同、内化

B.服从、认同、外化

C.服从、内化、外化

D.认同、内化、外化

正确答案:

A

7.下列不属于社会心理学发展经历的阶段的是()

A.哲学思辨阶段

B.社会经验阶段

C.实验分析阶段

D.实际运用阶段

正确答案:

D

8.社会学习理论的代表是()

A.班杜拉

B.弗洛伊德

C.皮亚杰

D.柯尔伯格

正确答案:

A

9.需要层次理论是由()提出的

A.班杜拉

B.华生

C.马斯诺

D.麦独孤

正确答案:

C

10.社会心理学是从()的观点出发,研究特定社会生活条件下个体心理活动发生、发展及其变化的规律的一门学科

A.社会角度

B.个体与群体相互作用

C.群体与社会相互作用

D.社会与个体相互作用

正确答案:

D

 

二、判断题(共10道试题,共10分。

1.态度转变时,高可信性的宣传说服者的说服效果随时间的推移而上升

A.错误

B.正确

正确答案:

A

2.暗示是一种双向性的社会影响

A.错误

B.正确

正确答案:

A

3.去个性化现象首先是由金巴尔多于1952年的实验研究阐释的

A.错误

B.正确

正确答案:

A

4.“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说明对于同样的信息在不同的人眼中有着不同的含义

A.错误

B.正确

正确答案:

B

5.汽车司机由于失职发生交通事故,造成人员伤亡,属于侵犯行为

A.错误

B.正确

正确答案:

A

6.面部表情具有超文化性

A.错误

B.正确

正确答案:

B

7.人际沟通是人与人之间信息传递、思想沟通、情感交流的过程

A.错误

B.正确

正确答案:

B

8.当群体中出现一个反从众者时,则其他人的从众行为会增加

A.错误

B.正确

正确答案:

A

9.印象形成对认知者来说是信息输出,印象整饰则是信息输入

A.错误

B.正确

正确答案:

A

10.社会交换论认为,趋利避害是人的本质

A.错误

B.正确

正确答案:

B

 

三、主观填空题(共7道试题,共28分。

1.动机论认为引起侵犯

挫折

2.又称初始效应,指第一印象对社会认知的作用

首因效应

3.按照动机与活动本身的关系,可把动机分为与动机

内部动机

外部动机

4.态度的内在特征,包括和

认知的复杂性

评价的单纯性

5.人际沟通的工具有和

语言符号系统

非语言符号系统

6.领导方式可以分为和

民主式

专制式

放任式

7.态度是个体对某一特定事物、观念或他人稳固的、由和三个成分组成的心理倾向

认知

情感

行为倾向

 

四、名词解释(共5道试题,共25分。

1.社会助长作用

 

答:

又称社会促进作用,指许多人一起工作时,可以促进个人活动的效率

 

2.归因

 

答:

指人们对他人或自己的所作所为进行分析,指出其性质或推论其原因的过程,也就是把他恩的行为或自己的行为原因加以解释和推测。

 

3.性别角色社会化

 

答:

指个体形成社会对不同性别的期望、规范和与之相符的行为的过程

 

4.服从

 

答:

指个人按照社会要求、吞提规范或他人的命令而做出的行为,这种行为是在外界明确的要求下而发生的

 

5.晕轮效应

 

答:

指人们对他人的认知判断主要是根据个人好恶得出的,然后再从这个判断推论出认知对象其他的品质。

 

五、简答题(共3道试题,共27分。

1.根据影响群体凝聚力的因素,如何才能提高群体的内聚力

 

答:

根据影响群体凝聚力因素的分析,要提高群体凝聚力主要有以下途径和方法:

(1)要加强领导班子建设,特别是要提高领导者的管理水平,改变传统的领导方式,实行民主领导,对领导的素质、品行要有高要求;

(2)设置合适的目标,使个人与群体的任务、目标相一致;(3)因地制宜地采取有效的奖励办法,提高群体成员的主人翁意识,使每个成员都关心群体的生存和发展;(4)重视感情的交流,通过改变组织的沟通结构,为成员之间创造各种经常进行沟通和交流的活动,培养成员的群体意识和成员间良好的人际关系;第五,适当地利用外部压力,开展群体间的竞

 

2.埃里克森的自我发展理论的内容

答:

埃里克森认为,人的自我意识的发展要继续到人的一生,其发展要经历不同的阶段,每个阶段都有一个特殊的核心问题,解决了特殊问题,自我意识就会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这时又产生了新的矛盾,这样螺旋式地循环往复一直到老。

如果前一阶段的核心问题未解决,就会影响到下阶段自我意识的顺利发展,从而发生心理危机,出现情绪障碍。

埃里克逊把自我意识的形成与发展划分为下列八个阶段。

1、婴儿期(0~1.5岁):

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冲突

2、儿童期(1.5~3岁):

自主与害羞和怀疑的冲突

3、学龄初期(3~5岁):

主动对内疚的冲突

4、学龄期(6~12岁),勤奋对自卑的冲突

5、青春期(12~18岁):

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乱的冲突

6、成年早期(18~25岁):

亲密对孤独的冲突

7、成年期(25~65岁):

生育对自我专注的冲突

8、成熟期(65岁以上):

自我调整与绝望期的冲突

3.团体对个体行为的社会影响包括几个方面

 

答:

主要有社会促进、社会抑制和去个性化。

社会促进是指人们在有他人旁观的情况下,工作表现比自己单独进行时好的现象。

社会抑制有时他人的存在起抑制作用,从而使个体的作业水平降级低。

社会懈怠是个体在团体中努力水平下降。

去个体化是指团体中的个人失去对自己行为的责任感,而觉得责任该由大家负,从而使自我控制系统的作用减弱或消失,丧失了抵制从事与自己内在准则相矛盾行为的自我认同,做出一些平常自己不会做出的反社会行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