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苏教版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667755 上传时间:2022-10-23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64.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苏教版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苏教版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苏教版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苏教版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苏教版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苏教版Word格式.docx

《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苏教版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苏教版Word格式.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苏教版Word格式.docx

C.泰州大浦小学、兴化实验小学及姜堰区小学语文骨干教师等近三百人参加了“曹文轩纯美小说阅读欣赏教学”研讨会。

D.我国月球探测工程将分三步实施:

一是“绕”,即卫星绕月飞行;

二是“落”,即探测装置登上月球;

三是“回”,即采集月壤样品返回地球。

3.下面句子中成语使用有错误的一项是(▲)(2分)

A.老师布置寒假作业的动机主要在于让学生温故知新,不至于因为假期长而荒废学业。

B.不少考生为了写出整齐、有一定文采、富有结构感的排比句而搜索枯肠。

C.贾里一心做着伟人梦,真是不可救药。

D.奥巴马22日说,种族歧视在美国社会仍然根深蒂固,并非一朝一夕可以消失。

4.根据提示补写名句或填写课文原句。

(8分,每空1分)

①东隅已逝,▲。

②不识庐山真面目,▲。

③虽乘奔御风,▲。

④▲,定然有美丽的街市。

⑤在大自然的景物中,月亮很容易启发人们的艺术联想。

唐代诗人王建用委婉的疑问语气,倾诉思念:

“▲,▲?

”宋代词人苏轼把酒相问:

“▲?

▲。

”显示了他豪放的性格和不凡的气魄。

5.名著阅读。

(6分)

(1)《小王子》的作者是▲(国籍)的▲(人名)。

这篇小说篇幅短小,但丰富大胆的▲(写法),曲折别致的情节,使作品充满了诗情和智慧。

(3分)

(2)阅读下面这段文字,回答问题。

他说:

“那好吧,我命令你打哈欠。

好些年来我没有看见过任何人打哈欠。

对我来说,打哈欠倒是新奇的事。

来吧,再打个哈欠!

这是命令。

“这倒叫我有点紧张……我打不出哈欠来了……”小王子红着脸说。

“嗯!

嗯!

”他回答道:

“那么我……命令你忽而打哈欠,忽而……”

选段中的“他”是▲。

从这段文字看,“他”是一个▲、

▲的人。

(用两个四字词语回答)(3分)

6.专题与语文实践活动(8分)

(1)班开展了“走进图书馆”的实践活动,你一直参与其中:

【乱中取胜】学校请书法家写了一副对联,对联中10个字的顺序被打乱了,你能把它们还原成一副对联吗?

(2分)

对联中的10个字是:

外古须今书中欲事读知

还原后上联:

▲下联:

【火眼金睛】右表是2012年以来学校图书馆购书变化情况。

阅读后,请你回答问题。

请用简洁的语言写出表中反映的两种主要情况:

(1)

(2)

【学以致用】七

(1)班班长林华,想邀请图书馆李馆长给班级作阅读专题讲座,但李馆长近期工作繁忙。

如果你是李馆长,想委婉拒绝邀请,你将怎么说呢?

(4分)

二、阅读理解(60分)

(一)阅读孔尚任的《甲午元旦①》,完成第7题。

萧疏白发不盈颠②,守岁围炉竟废眠③。

剪烛催干消夜酒,倾囊分遍买春钱④。

听烧爆竹童心在,看换桃符老兴偏⑤。

鼓角梅花添一部⑥,五更欢笑拜新年。

 

【注释】①元旦,即现在的春节。

孔尚任,山东曲阜人。

写这首诗时诗人已六十六岁,辞官在家乡闲居。

②颠,头顶。

③废眠,整夜未眠。

④买春钱,过新年给亲属分赠喜钱,示庆贺新春。

⑤偏,不尽。

⑥鼓角,泛指乐器。

梅花《梅花落》,乐曲名。

一部,一曲。

7.

(1)《甲午元旦》所写的春节习俗,在下列诗句中没有表现的一项是(▲)(2分)

A.鞭炮声声迎新年,妙联横生贴门前。

B.明月皎皎千门秀,华灯盏盏万户春。

C.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欢哗。

 

D.千家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2)请赏析“守岁围炉竟废眠”中“竟”字的妙处。

(3)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二)阅读下列文言选段,完成8~11题。

(14分)

庞葱①与太子质②于邯郸③,谓魏王曰:

“今有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

”王曰:

“否。

”“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

“寡人疑之矣。

”“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

“寡人信之矣。

”庞葱曰:

“夫市之无虎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

今邯郸去大梁④也远于市,而议臣者过于三人矣。

愿王察之。

王曰:

“寡人自为知。

”于是辞行,而谗言先至。

后太子罢质,果不得见。

(选自《战国策·

魏策》)

【注释】①庞葱:

人名,战国时魏国的大臣。

②质:

做人质。

③邯郸:

地名,赵国的首都。

④大梁:

地名,魏国的首都。

8.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两小题。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王信之乎( ▲ )   ②愿王察之( ▲ )

③而谗言先至( ▲ ) ④后太子罢质( ▲ )

(2)下列各句与例句中“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2分)

例句:

而议臣者过于三人矣

A.温故而知新(《论语》)B.而剑不行(《刻舟求剑》)

C.拔山倒树而来(《幼时记趣》) D.学而时习之(《论语》)

9.用“/”标出下列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

而议臣者过于三人矣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文言句子。

(1)夫市之无虎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

译文:

               ▲                      

(2)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三峡》)(2分)

               ▲                      

11.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三)阅读《谈霾色变,你对雾霾了解多少?

》(有删改),完成12~14题。

(10分)

①自2011年PM2.5一词迅速普及以后,人人谈霾色变。

实际上在污染出现之前,霾自古有之,它被视为一种天气现象。

②将霾作为一种天气要追溯到《诗经》。

《诗经·

邶风·

终风》中写道,“终风且霾,惠然肯来,莫往莫来,悠悠我思。

”此后,《后汉书》也有一则记录,“不则太阳不光,天地溷浊,时气错逆,霾雾蔽日。

”虽然两者都没有对霾作详细介绍,不过霾和雾一起出现,说明二者很早时就是一种较为相似的天气现象。

③霾被定义为自然界的一种天气现象,指大量极细微的颗粒物(PM2.5)均匀地浮游在空中,使水平能见度小于10千米的空气普遍混浊现象。

④在工业革命之前,这些自然颗粒物的来源主要包括沙尘暴、火山二氧化硫、海洋二甲基硫化物及海盐、生物源挥发性有机物、生物质燃烧和土壤的排放等。

但随着人类活动的增加,以化石燃料为主导的工业及人类活动而产生的颗粒物不断增加。

这些浮游在空中的颗粒物对太阳光有散射和吸收作用,导致大气能见度下降。

当大气中颗粒物浓度达到一定高值时,便形成了霾。

⑤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剧,霾的形成除了人为排放外,还有局地气候和建筑群的作用,人们修建大量高楼大厦,降低了大气在地表的流动性。

⑥总体来说,雾和霾是大气与人为排放共同作用的结果。

⑦雾和霾在极端情况下,都应被视为灾害。

一方面,雾和霾天气出现时能见度大大降低,对交通造成巨大影响,致使航班延误甚至取消、高速公路关闭等,雾和霾天气经常引发严重交通事故,造成人员伤亡。

另一方面,雾和霾的次生灾害对人的身心健康和生活危害较大。

⑧如果城乡规划的组织编制能够结合土地利用规划,统筹考虑城乡地区绿化建设、河湖水系、道路系统和其他公共空间实际情况,完善通风廊道系统、增加空气流动性,便可在一定程度上减轻雾和霾。

⑨治理污染不能一蹴而就,需要动员全社会力量,多管齐下,互相配合,才能形成治霾的合力。

12.本文主要是从哪些方面说明对霾的了解的?

请分点加以概括。

13.第②段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有什么作用?

(3分)

14.第④段中加点的词“主要”能否删去?

为什么?

(四)阅读《中学生应该怎样读〈论语〉》(有删改),完成15~17题。

(10分)

①今天我们重读《论语》这部经典,最重要或者说最直接的意义,就是要“古为今用”。

孔子及其儒家的人生观包含着三个层次,即个人的修养、建功立业和兼济天下。

而在这三个层次中,加强个人修养是一切的基础。

所以重读《论语》,我们首先要吸取的应该是孔子关于如何加强个人修养的论述。

孔子十分重视自身的个人修为和涵养,重视立德、立言,用自己的言行做表率。

孔子不仅自身率先垂范,而且十分重视对学生的德行教育,强调“立功”首先要“立身”,“立身”关键在“立德”。

在《论语》中孔子不只一次地赞赏他的学生颜回。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

”把颜回作为修身立德的榜样,要求弟子以颜回为表率,以德立身。

所以,我认为中学生重读《论语》首要的就是找回我们已经失落了的我们民族的传统道德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②重读《论语》的意义,还在于市场经济主宰的社会,人们普遍信仰利益至上的实用主义哲学。

在许多世俗功利面前,许多人几乎丧失了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人生的追求。

我们中学生重读《论语》,就是要发掘经典中那些穿透时空的闪光的思想。

譬如“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的自省意识,“仁以为己任,死而后已”的强烈的责任意识,“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的正确的义利观。

③我们中学生重读《论语》,还有一个方面,就是要善于从教育的角度汲取其中许多关于学习态度、学习方法的启迪。

比如,《论语》中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强调的任何人身上都有我们学习的地方,学习应该向所有的人学习;

还比如,在学习的方法上,《论语》强调“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温故而知新”,告诉我们学习必须要正确处理好学与思的关系,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只有认真继承学习借鉴传统,我们才能不断推陈出新,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我们必须打好扎实的基础。

④总之,今天,我们中学生重读《论语》这部经典,应该用文化的眼光、教育的眼光和语文的眼光去读,用经典中闪光的思想,去唤醒我们心中沉睡已久的人性中美好的东西,从而不断调整在现实竞争中的心态,重塑我们的人生理想和价值追求。

15.阅读全文,说说我们中学生重读《论语》有什么意义。

16.第③段主要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17.结合选文内容,说说你对第④段画线句子的理解。

(五)阅读朱成玉的《爱之寻》(有删改),完成18~21题。

(20分)

①母亲这一生,似乎已习惯了寻找。

②小时候,母亲总是做好饭后开始寻找,寻找我们回家吃饭,因为她的嗓门不够响亮,不像左邻张大妈声如洪钟响彻云霄,也不像右舍李阿姨京韵十足绕梁三日,在我印象里,母亲很少大声说过话,所以她不喊,只是去寻找。

她大致可以知道我们玩耍的地方,所以,每次也都可以很顺利地找到我们。

③可是也有例外,因为我顽劣,有时候故意和母亲“藏猫猫”,让她找不到我,她只好一声高过一声地唤我,直到我的耳膜受不了,才跑出来扑进她的怀里。

她嗔怪我,照我的屁股打几下,却一点都不疼,反而有些痒。

不过,我还是看到母亲额头的汗水,感受到了她的焦急,所以,从此也就不再故意藏起来了。

④有一次我要出一趟远差,母亲当成天大的事一般,不一会就惊呼一声“对了”,然后就小跑着去了附近的店铺,买了东西回来就往我的包里塞。

不一会儿又跑出去了,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管理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