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备考之文言文压轴突破训练培优 易错 难题篇1.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466090 上传时间:2022-10-22 格式:DOCX 页数:35 大小:92.5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语文备考之文言文压轴突破训练培优 易错 难题篇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中考语文备考之文言文压轴突破训练培优 易错 难题篇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中考语文备考之文言文压轴突破训练培优 易错 难题篇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中考语文备考之文言文压轴突破训练培优 易错 难题篇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中考语文备考之文言文压轴突破训练培优 易错 难题篇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考语文备考之文言文压轴突破训练培优 易错 难题篇1.docx

《中考语文备考之文言文压轴突破训练培优 易错 难题篇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语文备考之文言文压轴突破训练培优 易错 难题篇1.docx(3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考语文备考之文言文压轴突破训练培优 易错 难题篇1.docx

中考语文备考之文言文压轴突破训练培优易错难题篇1

一、中考语文文言文

1.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汪圣锡应辰端明①,本玉山县弓手子。

喻樗②子材为尉,尝授诸子学。

呼视之,状貌伟然,不类常儿。

问:

“能属对否?

”曰:

“能。

”曰:

“马蹄踏破青青草。

”应声曰:

“龙爪拿开白白云。

”喻大惊异,曰:

“他日必为伟器。

”留授之学,且许妻以子。

后从张横浦③游,学益进。

年十八,魁天下。

天资强敏,记问绝人。

其帅福州,始谒庙,有妪持牒立道左命取视之累千百言皆枝赘不根。

即好谕曰:

“事不可行也。

”妪呼曰:

“乞详状。

”公笑曰:

“尔谓吾不详耶?

”驻车还其牒,诵之不差一字。

(选自周密《齐东野语》,有删改)

(注释)①汪圣锡应辰端明:

汪圣锡,字应辰,为端明殿学士。

②喻樗:

祖籍南昌,字子材。

③张横浦:

即张九成,宋代理学家。

1.选出下列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不类常儿/佛印绝类弥勒

B.能属对否/属予作文以记之

C.天资强敏/赏赐百千强

D.记问绝人/往来而不绝者

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部分断句。

有妪持牒立道左命取视之累千百言皆枝赘不根

3.结合选文,说说汪圣锡为什么能够“年十八,魁天下”。

【答案】

1.A

2.有妪持牒立道左/命取视之/累千百言/皆枝赘不根

3.①天资强敏:

小的时候就体现出极强的天赋,对对子对答自如;(或:

记忆力超群:

对于老妇人的内容芜杂的状子能一字不差地背下来)②好学:

师从喻樗、张横浦,学业愈加精进。

【解析】

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翻译。

A、两个“类”都是像的意思;B、撰写/同“嘱”,嘱咐;C、很/有余;D、超过/间断,停止。

故选A。

231.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可以根据虚词、语气词及句意进行做答。

“有妪持牒立道左命取视之累千百言皆枝赘不根”翻译为有个太婆拿着文书站在路边,他命人取来看完,大约上千字,内容芜杂,看不出重点,根据翻译可断句为:

有妪持牒立道左/命取视之/累千百言/皆枝赘不根。

3.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提炼。

可从文中“天资强敏,记问绝人。

”、“后从张横浦③游,学益进”、“喻樗②子材为尉,尝授诸子学。

呼视之,状貌伟然,不类常儿。

”等句子进行概括,即天资聪颖,记忆力超群;受到喻樗、张横浦的点拨,学业更加精进。

【点睛】

译文:

端明殿学士汪圣锡名应辰,本是玉山县弓手的儿子,喻樗任玉山县尉时,曾教授诸子学习。

喻樗叫来看看,长相很帅,和平常的孩子不一样,就问他会不会对对子。

汪答说会,于是出了上联:

“马蹄踏破青青草”,汪应辰应声答道:

“龙爪拿开白白云”。

喻樗大为惊异,说:

“今后一定能成伟器”,于是留他就学,还把女儿许配给他。

后来汪跟张横浦交游,学问更加进步。

汪十八岁的时候,就做了状元。

汪天资聪颖,记性超人。

他主管福州的时候,下属听说他的名声,就想试试他。

他刚到孔庙拜谒,有个太婆拿着文书站在路边。

他命人取来看完,大约上千字,内容芜杂,看不出重点。

不过他马上批示说,所说的事不可行。

太婆喊叫说,请给个详细的说法。

汪公笑笑说,你觉得我不清楚吗?

于是停车把文书还给太婆,然后背了一遍,一字不差。

2.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富贵不能淫

《孟子》

景春曰:

“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

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

“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子未学礼乎?

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

‘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

’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此之谓大丈夫。

与元九书(节选)

白居易

古人云: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仆虽不肖①,常师此语。

大丈夫所守者道,所待者时②。

时之来也,为云龙,为风鹏,勃然突然,陈力③以出;时之不来也,为雾豹④,为冥鸿,寂兮寥兮,奉身而退。

进退出处⑤,何往而不自得哉?

故仆志在兼济,行在独善,奉而始终之则为道,言而发明⑥之则为诗。

谓之讽谕诗兼济之志也谓之闲适诗独善之义也。

故览仆诗,知仆之道焉。

注释:

①[仆虽不肖]我虽不贤。

②[所守者道,所待者时]所坚守的是大道,所等待的是时机。

③[陈力]尽全力。

④[雾豹]藏在深山的豹,与“冥鸿”均喻指隐退的贤人。

⑤[出处]出,出仕;处,退隐。

⑥[言而发明]用语言阐发清楚。

1.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往送之门,戒之曰[戒]告诫。

B.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命]教导,训诲。

C.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正]准则,标准。

D.得志,与民由之[由]缘由,理由。

2.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一怒而天下惧/学而不思则罔

B.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C.妾妇之道也/不闻天子之诏

D.独行其道/不独亲其亲

3.下面对《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首联写地点写时间,写出了被放逐的无限悲凉和酸楚。

B.颔联用典故,写自己孤身归来,物是人非,恍若隔世。

C.颈联以“沉舟”“病树”自比,语多愤激,格调沉郁。

D.尾联紧扣诗题,点酬答之意,表感谢之情,有共勉之趣。

4.对《富贵不能淫》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A.景春非常崇拜公孙衍、张仪等人的雄才大略,认为他们是大丈夫。

B.孟子认为公孙衍、张仪等人只是一味顺从君王,没有独立之人格。

C.文章以“妾妇之道”作比,指出顺从君王意志是坚守儒家仁义之道。

D.讲仁德、守礼法、合道义,穷达有道、威武不屈,才称得上大丈夫。

5.对《与元九书》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首句引用孟子的话,统领全段,也明确地表达了自己的行事准则。

B.作者写闲适诗是表达“兼济之志”,写讽谕诗是表达“独善之义”。

C.白居易奉行孟子思想,认为大丈夫要做到独善其身、兼济天下。

D.选文提出了“志在兼济,行在独善”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创作观。

6.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

(断三处)

谓之讽谕诗兼济之志也谓之闲适诗独善之义也。

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答案】

1.D

2.A

3.C

4.C

5.B

6.谓之讽谕诗/兼济之志也/谓之闲适诗/独善之义也。

7.富贵不能使他迷惑,贫贱不能使他动摇,威武不能使他屈服。

【解析】

1.D错误,由:

遵从。

2.A前一个“而”表顺接,后一个“而”表转接。

B都是表反问,难道;C都是结构助词,的;D都是代词,自己。

3.C错误,颈联作者以“沉舟”“病树”自比,表现乐观豁达。

4.C错误,以“妾妇之道”作比,讽刺公孙衍、张仪之流没有仁义道德准则,并非大丈夫。

5.B错误,作者写讽谕诗是表达“兼济之志”,写闲适诗是表达“独善之义”。

6.考查文言文语句的句读。

解答此类试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先对句子作简单翻译,初步了解大意,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进行句读;同时利用虚词来辅助句读。

句读时要注意古汉语的语法和句式,句读不能出现“破句”的现象。

语句意思是:

所谓讽谕诗,表达的就是造福天下的志向;所谓闲适诗,表达的就是只顾自我修养的思想。

故停顿为:

谓之讽谕诗/兼济之志也/谓之闲适诗/独善之义也。

7.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

在具体翻译时,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

翻译时,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把文言文对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使字不离词,词不离句。

注意以下关键词:

淫:

迷乱。

移:

改变。

屈:

压服。

【点睛】

翻译

甲文,被贬谪到巴山楚水这些荒凉的地区,度过了二十三年沦落的光阴。

怀念故去旧友徒然吟诵闻笛小赋,久谪归来感到已非旧时光景。

翻覆的船只旁仍有千千万万的帆船经过;枯萎树木的前面也有万千林木欣欣向荣。

今天听了你为我吟诵的诗篇,暂且借这一杯美酒振奋精神。

乙文,景春说:

"公孙衍、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吗?

他们一发怒,诸侯就害怕,他们安静下来,天下就太平无事。

"

孟子说:

"这哪能算是大丈夫呢?

你没有学过礼吗?

男子行加冠礼时,父亲训导他;女子出嫁时,母亲训导她,送她到门口,告诫她说:

'到了你家,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丈夫!

'把顺从当作正理,是妇人家遵循的道理。

(公孙衍、张仪在诸侯面前竟也像妇人一样!

)居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里,站立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上,行走在天下最宽广的道路'义'上;能实现理想时,就同人民一起走这条正道;不能实现理想时,就独自行走在这条正道上。

富贵不能迷乱他的思想,贫贱不能改变他的操守,威武不能压服他的意志,这才叫作大丈夫。

丙文,古人说:

"不见用的时候就只顾自我修养,见用的时候就要为天下人造福。

"我虽然不贤,也常常以这两句话为师。

大丈夫所坚守的是圣贤的大道,所等待的是时机。

时机到来,就是作云的龙,搏风的鹏,生气勃勃,勇往直前。

时机不来,就是深山的豹,远空的鸿,安安静静地,引身而退。

仕进退隐,往何处而不怡然自乐呢?

因此,我的志向是在造福于天下,我的行为是在只顾自我修养。

我所奉行并贯彻始终的是圣贤的大道,以言词表达出来的就是诗歌。

所谓讽谕诗,表达的就是造福天下的志向;所谓闲适诗,表达的就是只顾自我修养的思想。

因此,读了我的诗,就知道我所坚持的圣贤之道了。

3.(甲)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曹刿请见。

其乡人日: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刿日: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

“何以战?

”公日: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日:

“小惠未稿,民弗从也。

”公日: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日: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日: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日:

“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节选自《左传》)

(乙)长勺之役,曹刿问所以战于庄公。

公曰:

“余听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断之。

”对曰:

“是则可矣。

知夫苟中心图民①,智虽弗及,必将至焉。

(节选自《国语》)

(注)①中心图民:

内心为百姓考虑。

1.解释下列字词在文中的意思。

(1)又何间焉间:

(2)小惠未编编:

(3)必以信信:

(4)必以情断之之:

(5)智虽弗及及:

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2)是则可矣。

3.(甲)(乙)两段文字刻两人物主要运用了______描写,(甲)在写作手法上还使用了________。

4.长勺之战最终鲁国大胜,请结合选段简要分析取胜的原因。

【答案】

1.

(1)参与

(2)通“遍”,遍及,普遍(3)实情(4)代指案件、案情(5)够,达到

2.

(1)当权的人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

(2)这就能(开)战了。

3.对话(语言);对比

4.①鲁庄公任人唯贤②曹刿的远见卓识。

【解析】

【分析】

选自《左传》作者:

左秋明年代:

春秋时期

1.试题分析:

理解常见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平时要多积累文言词汇,要能结合具体语境,弄清句子的意思来辨析推断,揣摩其意思。

比如本题中的“徧”通“遍”是“遍及,普遍”;“间”是古今异义词,“参与”的意思;“之”是代词,指案件。

2.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

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

(1)句中的“鄙、谋”两个词是赋分点;

(2)句中的“是、则、可”几个词是赋分点,注意补写省略的内容。

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

点睛:

在文言文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

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运用“增、删、调、换、留”等译文的基本方法,做到译句文从字顺,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句意尽量达到完美。

3.试题分析:

考查对文章的描写方法和表现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