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学案例.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6499 上传时间:2022-10-04 格式:DOCX 页数:34 大小:56.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免疫学案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免疫学案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免疫学案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免疫学案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免疫学案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免疫学案例.docx

《免疫学案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免疫学案例.docx(3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免疫学案例.docx

医学免疫学概论

患者李xx,男,11岁,因高热、头痛,右侧腹股沟疼痛,行走不便而入院。

患儿于6天前参加夏令营活动时,不慎右足底被刺伤,因伤口小,不以为然,未作任何处理。

3天后伤口有轻度肿痛,第5天半夜开始发高烧、无抽搐,右侧腹股沟疼痛,行走明显不便,未进行任何治疗,第6天就诊入院。

体格检查发现右足底伤口及右侧腹股沟皮肤红肿、触之微热,腹股沟淋巴结肿大,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

血象:

WBC12×109/L,血细胞分类:

中性杆状核粒细胞12%,中性分叶核粒细胞76%、淋巴细胞10%、单核细胞2%。

临床诊断:

右足底外伤性感染并发右侧腹股沟淋巴结炎及菌血症。

问题:

从免疫学的角度考虑,患儿右足底被刺伤后,局部感染,为什么右侧腹股沟淋巴结会出现肿大、疼痛及高热?

患儿右足底被刺伤,导致外来病原微生物入侵,机体免疫系统可识别这种

“非己”抗原物质,发生免疫应答。

免疫系统是免疫应答的物质结构基础。

免疫系统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组成。

淋巴结是外周免疫器官,是免疫应答发生的场所,故淋巴结会肿大。

在免疫应答的过程中,免疫分子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某些免疫分子如细胞因子具有致热及致痛的作用,故患儿表现疼痛和高热。

免疫器官

男,4个月。

因低热半月而入院。

患儿系第二胎第二产,足月顺产,出生体重2.3kg,无窒息史,出生时即接种卡介苗。

母乳喂养,无抽搐史。

自出生后反复患呼吸道感染及鹅口疮,治疗效果欠佳。

有一兄亦是生后反复感染,4个月时在家中死亡,具体病因不详。

体检:

体温37.8℃,意识清楚,营养发育欠佳,慢性病容,贫血貌,内眦间距3cm,无特殊面容。

口腔黏膜有大片白色

膜状物附着,不易拭去,咽部充血。

左上臂有一黄豆大小创面,有脓血分泌物。

全身浅表淋巴结未触及,心肺未见异常。

腹胀,有脐疝,肝肋下1cm,质中,脾未触及。

实验室检查:

血红蛋白87~95g/L,白细胞(8.5~12.5)×109/L,中性粒细胞0.55~0.70,淋巴细胞0.35~0.46,血小板55×109/L;血IgG

2.1g/L,IgA0.57g/L,IgM0.71g/L。

入院诊断:

上呼吸道感染,鹅口疮,营养不良,脐疝。

入院后第3天出现高热,为弛张热,体温38.5~41oC,经静脉滴注先锋霉素Ⅴ号、丁胺卡那霉素、大蒜素等,输血浆及新鲜全血,病情无好转。

骨髓检查仅提示感染,无其他异常。

血培养有表皮葡萄球菌生长,肥达氏反应阴性,血钙1.95mmol/L,血磷2.02mmol/L,PPD皮肤试验(-)。

3次X线胸片均未见胸腺影,余无异常发现。

入院后高热持续不退,肝脾进行性增大,全身皮肤巩膜出现黄疸并逐渐加重,颜面四肢明显水肿,腹水征阳性,并出现心衰、中毒性肠麻痹,频繁抽搐及昏迷。

住院第23天因全身衰竭而死亡。

死亡前诊断:

①细胞免疫缺陷病;②粟粒性结核;③败血症;④鹅口疮;⑤营养不良;⑥脐疝。

尸检:

身长63cm,皮肤巩膜明显黄染,浅表淋巴结无肿大。

肝平髂嵴,重485g,肝表面及切面上有散在的0.1~0.2cm大的淡黄色结节。

脾重75g,脾表现及切面有与肝脏同样的小结节。

腹膜后有三个直径约1.5cm的淋巴结,切面呈灰黄色,其他部位未见肿大淋巴结。

胸腺萎缩,仅重2g;甲状旁腺缺如。

镜检:

①肝脾及腹膜后淋巴结内均有粟粒样结节,有部分呈干酪样坏死,多数由上皮细胞组成,内有大量抗酸杆菌;②肾上腺、肝脾及两肺有巨细胞包涵体;

③胸腺小叶不清,未见哈氏小体,淋巴细胞极少,肠内未见到集合淋巴小结。

病理诊断:

①先天性胸腺发育不良;②播散性卡介苗病;③巨细胞病毒感染[2]。

问题:

1.该患儿应如何诊断?

本病的原因是什么?

讨论卡介苗是一种减毒活菌苗,细胞免疫功能良好的人接种后,不会引起全身播散。

胸腺缺乏或严重发育不良时,接种的卡介苗不能局限,播散至全身而导致此病[3]。

本病由丹麦学者在1953年首先报道,至今国外累计有35例,而国内仅有4例,大多为细胞免疫功能缺陷或低下者,预后极差。

以下几个特点,有助本病诊断:

①年龄多在1岁尤其是6个月以下;②患儿发育营养差;③反复出现呼吸道感染、霉菌感染及脓疱疮;④卡介苗接种处愈合慢或不愈合,可有痂下积脓;⑤X线胸片上见不到胸腺影;⑥细胞免疫功能严重低下;⑦结核菌素试验多为阴性。

尽管此病罕见,但因预后险恶,早期诊断治疗显得尤为重要,如接种卡介苗后局部迁延不愈合,并有严重的全身症状,应排除此病可能,

一旦明确诊断即行抗结核治疗。

2.胸腺在免疫器官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什么?

(1)T细胞分化、发育和成熟的场所

(2)免疫屏障

(3)免疫调节

抗原

男性,21岁,咽部不适3周,浮肿、尿少1周。

3周前咽部不适,轻咳,无发热,自服氟哌酸不好。

近1周感双腿发胀,双眼睑浮肿,晨起时明显,同时尿量减少,200-500ml/日,尿色较红。

于外院查尿蛋白(++),RBC、WBC不详,血压增高,口服“阿莫仙”、“保肾康”症状无好转来诊。

发病以来精神食欲可,轻度腰酸、乏力,无尿频、尿急、尿痛、关节痛、皮疹、脱发及口腔溃疡,体重3周来增加6kg。

既往体健,青霉素过敏,个人、家族史无特殊。

查体:

T36.5℃,P80次/分,R18次/分,Bp160/96mmHg,无皮疹,浅淋巴结未触及,眼睑水肿,巩膜无黄染,咽红,扁桃体不大,心肺无异常,腹软,肝脾不大,移动性浊音(-),双肾区无叩痛,双下肢可凹性浮肿。

化验:

血Hb140g/L,WBC:

7.7×109/L,PLT:

210×109/L,尿蛋白(++),定量3g/24h,尿WBC0-1/高倍,RBC:

20-30/高倍,偶见颗粒管型,肝功能正常,Alb35.5g/L,BUN:

8.5mmol/L,Scr:

140umol/L。

血IgG、IgM、IgA正常,C3:

0.5g/L,ASO:

800IU/L,乙肝两对半(-)。

临床诊断:

急性肾小球肾炎(链球菌感染后)

问题:

1.链球菌反复感染后为什么会诱发急性肾小球肾炎?

与异嗜性抗原引起的交叉反应有关,异嗜性抗原是一类与种属特异性无关,存在于人、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之间的共同抗原。

乙型溶血性链球菌的某些抗原与人肾小球基底膜有共同抗原,因此,此型链球菌感染后机体产生特异性抗体,能与人肾小球基底膜发生交叉反应,破坏肾小球基底膜,导致急性肾小球肾炎。

2.异嗜性抗原在医学上的意义?

(1)与某些疾病的诊断有关:

如外斐试验,引起斑疹伤寒的立克次体与变形杆菌

OX19、OX2有共同抗原成分,临床上可采用变形杆菌为抗原,与斑疹伤寒病人的血清做凝集试验即外斐试验,进行辅助诊断。

(2)与某些免疫性疾病的发生有关:

如急性肾小球肾炎(链球菌感染后)

免疫球蛋白

患儿朱XX,男,9岁,因左膝关节肿痛长达一年入院,患儿未足月顺产出生,3岁以前很少患病,近一年反复发生中耳炎、扁桃体炎、肺炎等疾病,近日左膝关节肿痛加重,活动明显不便入院。

体格检查:

发育正常,营养中等,在患儿的口腔中看不到扁桃腺的构造。

患儿免疫功能相关实验室检查结果如下:

(1)血丙种免疫球蛋白值极低(IgG:

137mg/dl,IgA:

8mg/dl(76~390mg/dl),IgM:

21mg/dl,IgE:

18

IU/ml)。

(2)总补体溶血活性(CH50)正常。

(3)外周血B細胞数目极少而T细胞数目正常。

(4)吞噬細胞功能正常。

追溯患儿的家族史,发现有多位母系的男性亲戚在婴幼儿时期即因为感染性疾病而早夭。

显示患儿有患先天性免疫不全症的可能,极有可能为Bruton氏病(性联无丙种免疫球蛋白血症X-linked

agammablobulinemia)。

于是开始定期每四周给予靜脉注射免疫球蛋白(400mg/kg),并将其血中IgG值维持在500mg/kg以上。

经上述之治疗之后,患儿的关节炎很快获得改善。

问题:

本病为什么会常患各种感染性疾病,并说明抗体对维持机体生存的意义。

性联无丙種免疫球蛋白血症发病原因是在性染色体长臂2区2带(Xq22)上的

Btk(Bruton酪氨酸激酶)基因上存在着缺失,使前B细胞不能发育为B细胞,血清各类免疫球蛋白降低或缺少,B细胞减少或缺如,细胞免疫正常。

由于缺乏

Ig患者表现为化脓性细菌感染。

Ig分为五种类型

IgG、IgA、IgE、IgM、IgD。

IgG是机体抗感染的主要的抗体,在抗感染过程中发挥主力作用,其可以激活补体,发挥溶菌、溶细胞作用,通过Fc段可与巨噬

细胞、NK细胞等表面的FcR结合,发挥调理作用及ADCC作用。

IgG是唯一通过胎盘的Ig,在新生儿抗感染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IgA广泛分布于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粘膜表面以及外分泌液中,它能阻止病原体微生物对粘膜上皮细胞的黏附,具有抗菌、抗病毒和中和毒素等作用,是机体粘膜防御感染的重要因素。

IgM是血管内抗感染的主要抗体,对于防止菌血症、败血症发挥重要的作用。

补体系统

病例讨论题

1.患者李××,男,11岁,因手足水肿入院,病史由其母亲代述。

患者于5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手、脚和脸的肿胀,伴声音变粗、呼吸困难,偶尔有腹痛。

该症状反复发作6-7次/年。

每次发作会持续2-3天。

入院前4天,患者无明显诱因再次出现上述症状,自行用药后病情无缓解。

无发热,皮肤无瘙痒、发红或湿疹。

无传染病接触史及食物、药物过敏史。

家庭病史显示母亲自孩童时期起也有相似的发作史,患者哥哥也有相似的发作史,并在8岁时在一次相似的发作时死于呼吸窘迫。

其父亲体健。

体格检查:

T37℃,P110次/分,R28次/分,BP100/60mmHg,发育正常,营养良好,神清,精神可。

皮肤黏膜无黄疸、发紺或苍白。

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

患者眼睑、嘴唇和手背有轻度的非凹陷性水肿,伴轻度的声音加重。

间接的喉镜检查显示喉部水肿,累及杓状会厌襞,真假声带。

双肺未见异常。

腹软肝脾未及。

实验室检查:

血细胞计数、尿液分析、肝肾功能正常。

血浆C4 0.68

mmol/l (正常值0.7-2.43 mmol/l)。

C1酯酶抑制因子为29%(正常值70%-130%)。

临床诊断为:

遗传性血管神经质水肿。

给病人以口服一日两次1mg康力龙治疗六周,目前的病情发作得到缓解。

当病情缓解情况持续时,剂量减为一日一次1mg,为期6个月。

治疗期间定期检测其肝功,未见异常。

询问父母该疾病的本质,虽然母亲有非常少的很轻的发作,但不需要任何积极的干预,她的血清C4水平减至0.06g/L,C1酯酶抑制因子减至29%。

1.1该患者为何会反复出现水肿及呼吸困难,该病要如何治疗?

遗传性血管性水肿(HAE)是由于C1抑制基因的突变而引起的一种常染色体显性疾病。

这种有缺陷的基因不能在血浆里产生足够的C1抑制因子水平。

C1INH缺陷有二类,一种为C1INH仅为正常水平的17%(5—31%);另一种虽然血清中C1INH水平在正常范围或为正常水平的4倍,但C1INH存在功能紊乱。

C1INH功能紊乱多为基因突变所致,发生功能紊乱的C1INH的分子结构与正常

C1INH不同,2者的肽链及糖类均不相同。

85%的患者属于第一种类型的缺陷,这二种类型缺陷的临床表现无差别。

由于C1INH缺陷,C1便被无限制地激活,造成C4、C2裂解,因此C1INH缺陷中患者常伴有C2、C4水平降低。

在疾病发作时可测不到C4和C2。

C1INH缺陷使血浆C2a、C4a活性片段增加,从而使缓激肽、激肽均增加,引起血管通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