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高年级朗读指导有效策略的研究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小学高年级朗读指导有效策略的研究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高年级朗读指导有效策略的研究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读”是传统,是我国传统语文教学中的精华,是帮助学生品味名篇佳作、培养语言功底的最佳方法之一。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
“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
”语文教学要抓语言,语言教学要抓语感,语感教学要抓诵读。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对领悟课文内容、增强语感、陶冶情操等,起着其它任何活动所不能代替的作用。
其也是沟通读者与文本互动的桥梁,是读者和作者思想情感交流的通道。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通过有效的朗读指导,引导学生领会文本的内涵,感受文章的韵味,体会文中的情感。
但是很多的课堂在学生朗读时缺乏有效的指导:
有的通过给学生发指令来读,应该读出“什么样”的语气;
有的滥用评读,评的质量不高;
缺少教师的激励、示范,缺少简单的感受,却一味要求学生美美地读;
有的课文段落、句子学生有不同的体验,可以有多种读法,但教者强调统一、标准的读屡见不鲜……种种现象,导致朗读成了课堂教学的一种点缀,学生的朗读没有得到实质性的提高。
鉴于上述思考,本人提出了“小学高年级朗读策略的研究”这一课题研究。
三、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教师准确解读教材及有效范读研究。
对教材的准确把握是实施有效教学的基础,于永正老师就说过,这法,那法,不吃透教材就没有法,只有教师准确解读教材,把握文本的情感基调,才能很好地创设教学情境、调节师生的情感状态,为指导感情朗读打下基础。
同时教师的范读应是指导感情朗读的非常重要的一环。
(二)朗读方式的有效选择和运用。
朗读方式不是单一的,包括朗读、默读,个别读、齐读,表演读、研究读等等,在教学中,教者要根据课文、学生实际等,有效选择和运用,精心创设教学情境。
(三)教师朗读评价方式的艺术化研究。
教师的评价对于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指导朗读中更是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评价艺术应成为本课题研究的另一重要内容。
四、
研究方法:
以行动研究为主,将经验总结法、文献研究法等研究方法贯穿于整个课题实践的过程中。
(1)文献研究:
对小学朗读教学的资料和研究的成果进行收集、整理、比较和归纳,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筛选有效经验,运用于本课题研究。
(2)行动研究:
课题研究期间,将在本校同年级各班之间开展行动研究,探讨实施策略并制定具体步骤,最后进行科学的经验总结,不断提高教学实践能力及理论修养,形成一套适合于儿童朗读指导的教学模式。
以便推广研究成果。
(3)经验总结法:
a、依据教育教学实践所提供的事实,及时总结经验。
b、随时撰写经验文章,并且及时宣传推广。
五、课题研究的步骤:
第一阶段:
准备阶段(2009年6——8月)
1、申报课题。
2、寻找影响学生有感情朗读的原因
3、了解研究对象的朗读现状,学习相关的理论知识,设计研究方案。
4、查阅资料并撰写读书笔记
第二阶段:
实施阶段(2009年9月——20010年3月)
1.开展课堂教学研究,探索朗读教学策略。
并随时进行观察、对照,是否能达到研究目标,随机进行调整。
2.学习相关教育专著,时刻吸取有关理论,不断充实研究课题。
3.建立课题档案,及时撰写随笔和反思,积累课题实施的第一手资料。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010年4月——5月)
1.进行学生朗读成果汇报,请专家进行指导。
2.整理课题材料,总结研究材料经验,完成结题报告。
六、课题研究的成果
通过前期的调查发现,只有29.5%的学生喜欢朗读,68%的学生对朗读的兴趣一般。
有79%的学生对自己要求较高,希望能流利有感情的朗读,7%的学生只希望把课文大概读出来。
有67%的学生能自主朗读,23%的学生需要监督或不能主动读。
有75%的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按要求做到感情朗读,25%的家长对此无所谓。
不难发现,影响学生不会读书的原因大体可归结为兴趣不浓、学习目标不明两大方面。
因此,在历时一年的研究过程中,我就重点从营造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及朗读技巧入手重点探究。
一年多来,在校教研室的指导下,我围绕课题教学困惑,进行资料的收集与整理,讨论交流、撰写论文、反思、教学案例等一系列教科研活动,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以下是我在教学中的具体做法:
1、保证读书时间。
根据年级、学情、教材特点规定每节课的朗读时间,并自我监控达成度。
要求自己留有充分时间让学生正确地读课文,特别是自学性朗读,要让全班学生都读完、读好。
在初步理解基础上的表达性朗读,要留够时间让学生试读、练读,读出感觉,读出味道,读出情趣,切不可未准备好就仓促上阵;
要留读后评议的时间,通过评议,强化对朗读的激励功能。
精心设计问题,让繁琐冗长的“讲讲、问问、答答”让位给读。
2、调动全体学生参与
朗续训练,必须想方设法调动全体学生全身心地投入。
特别是学困生,有意注意持续时间短,单调的阅读方法只会使学生读得口干舌燥,昏昏欲睡。
要适当地创设情境,创设气氛让学生愿读、乐读、争着读。
如学生朗读时放些相应的背景音乐,有时请学生配配画外音,也可把学生的朗读现场录音进行比赛等等。
让学生多一些成功的喜悦。
同时,多为丑小鸭创造“登台亮相”的机会,要知道美丽的白天鹅也有“丑小鸭”的经历。
3、精选练点,锤锤有声。
叶圣陶先生把有感情的朗读叫做“美读”,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
然而真正能读出感情来并不容易,需在朗读技巧作必要的适当的指导,如停顿、轻重、缓急,语气等等。
但这些指导不可能课课皆有,次次具备。
教师精心选择朗读训练点,每次训练有个侧重点,锤锤敲打,锤锤有声。
4、形式多样,合理运用。
朗读的形式纷繁多样,不一而足,但各种形式的朗读有各自的功能和适用范围。
为能准确指导学生朗读、点燃学生的朗读兴趣、激发学生的朗读感情、促进学生的朗读训练,教师借助于丰富多彩的朗读方式,课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展示学生的语文素养,读出个性,读出激情,因为“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以下是我们课堂经常采用的朗读形式。
美读,即表情朗读。
这种朗读方式往往要求教师创设情境,对于语言和意境较优美的诗歌和散文较适合。
教师可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比照感悟。
首先放录音,要求学生对照课文,边听边领会文章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然后请学生朗读,比照两者的朗读情况,可以让学生明白该如何读,从而领悟文章的内涵。
如我在教学《墨梅图题诗》时,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课文的FLASH朗读视频,让学生进入诗词的意境,然后让学生对照朗读,学生一下子就进入课文情境进行朗读,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分角色朗读。
这种朗读方式对于戏剧作品和小说中的对话描写的语段较合适。
它有利于学生对作品中的人物性格和人物思想感情的把握。
配乐朗读。
歌曲有着优美的旋律,又有着美好的意境。
配上乐曲来朗读,可以营造情境,能使学生尽快进入角色,活跃课堂气氛,愉悦学生的心情,提高学生的注意力,有助于理解课文内容。
进行配乐朗读时,应注意乐曲的意境、格调和旋律,它们应与课文内容相协调。
欢快的乐曲应与喜剧性的内容相配,低沉的乐曲应与悲剧性的内容相配。
诵读,即背诵。
这种朗读方式也适合于古诗文教学。
当学生对文章的内容已有了较深刻的理解时,我就要求学生背诵某些精彩的语段或全篇。
这样就能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增强语感,积累名言佳句,体验艺术魅力,陶冶思想情操,提高审美能力,养成高雅气质。
经过一年的课题研究,提高了我对朗读教学重要性的认识,加强了朗读训练,激发了学生朗读的兴趣,培养了学生良好的朗读习惯,提高了学生的朗读水平。
朗读教学的有效开展,大大促进了学生的课外阅读,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增长了学生的见识。
过去,我班每学期生均阅览图书不超过1册,而现在每学期生均阅览图书超过了5册,由此可见,学生对阅读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且,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也逐步形成,如边读边做读书笔记。
“日积月累,熟能生悟,是学习语文行之有效的经验……”这样就为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和习作水平的提高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如今,学生在课堂中敢说了,会说了,能说了,由于不断的反复练习,学生的朗读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
七、几点思考
我清醒地看到,本课题的研究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它的研究并没有结束。
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要进一步增强创新意识,加强学习,大胆实践,不断总结,为学生语文素质的大面积提高做出更大的努力。
《提高小学生朗读能力的对策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著名特级教学孙双金也曾指出:
“书声琅琅应当成为一堂好课的首要特征。
”由此可见,学生朗读能力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
所以我结合教学实际申报了《如何提高学生朗读能力》的课题。
关键词:
指导朗读
热情参与
练习
培养
一、结题报告摘要
针对目前小学生在停顿断句、语调语气、朗读节奏等方面存在许多问题,特别是我校作为乡镇学校,地处城乡结合,学生语音面貌与城市小学生相比较还有很大差距这一现象,经过一年来的研究和实践,目前实验年级的学生总体语音面貌得到明显改观,学生朗读能力得到大幅提高,课题研究预设的目标基本达成。
二、课题实施的具体步骤和主要措施
加强理论学习和师资培训,提高认识,确立朗读教学的研究课题。
为了使广大语文教师充分认识朗读教学的重要性,我们开展了大学习、大讨论活动,首先,组织教师学习了《语文课程标准》,深刻领会《标准》对朗读教学的要求,使大家认识到:
阅读教学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
调查课堂教学现状,梳理朗读教学存在的问题。
1.朗读的时间不够充分。
充斥于语文课堂的“讲问教学”挤掉了学生读书的时间,一节课40分钟,学生朗读的时间却不到5分钟,朗读练习往往是来去匆匆,如雁掠过,且又“雁过无痕”。
朗读成了教学中的一种外在形式或一个过渡环节而已。
2.朗读的目的性不够明确。
甲生读了乙生读,男同学读了女同学读,看似热热闹闹,其实读前没有要求,读中没有指导,读后也没有及时评估反馈,学生只是被教师驱赶着为读而读,没有用心、用情去读,而是有口无心地“念着经”。
这样的朗读事倍功半,而且容易导致学生做事心不在焉、缺乏目的性。
3.学生朗读的面窄。
不管是检查性的朗读,还是讲析、答问之余的所谓感情朗读,教师往往盯住几个尖子生,读来读去,就是那四五个学生,大部分学生都是规规矩矩坐着当听众,这种多数学生得不到朗读练习的现状,怎能提高朗读教学的质量又怎能落实素质教育中最基本的一分子——会读
4.教师朗读指导机械匮乏。
朗读教学指导方法单调、机械、生硬,常见教师在分析、理解之余来一句“请同学们有感情地读读这部分”,或“把xxx语气读出来”,诸如此类隔靴搔痒的引导,导致朗读不能熔“导”“练”于一炉,不能揉理解、感悟于一体。
有的教师即使有指导却不得要领,只重声音形式,不重内心体验;
只重表层的技巧,不重语言环境中的内蕴。
常听教师直截了当地告诉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