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党校在职研究生政治理论复习要点Word下载.doc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4617883 上传时间:2022-10-23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8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央党校在职研究生政治理论复习要点Word下载.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中央党校在职研究生政治理论复习要点Word下载.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中央党校在职研究生政治理论复习要点Word下载.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中央党校在职研究生政治理论复习要点Word下载.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中央党校在职研究生政治理论复习要点Word下载.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央党校在职研究生政治理论复习要点Word下载.doc

《中央党校在职研究生政治理论复习要点Word下载.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央党校在职研究生政治理论复习要点Word下载.doc(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央党校在职研究生政治理论复习要点Word下载.doc

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博大精深的科学体系,包含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组成部分:

1.马克思主义哲学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3.科学社会主义。

三、科学的实践观和唯物的历史观P6-P7

1.科学的实践观:

实践是感性的、客观的物质活动,全部社会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并以实践为认识的目的,即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发展的动力、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观点

2.唯物主义历史观P7:

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决定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一般过程;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又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推动一切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

在阶级社会中,社会基本矛盾表现为阶级斗争,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是进行社会革命,夺取国家政权;

社会发展的历史是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的历史,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和作用总是受到一定历史阶段的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条件的制约。

四、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政治经济学研究中的发展P8-P10

1、政治经济学研究与唯物主义史观的经典阐述2、政治经济学研究与人的本质的揭示3、政治经济学研究与辩证法的拓展

五、商品生产和劳动价值理论P10

1.商品生产的一般规定性P10

商品交换和商品生产的产生有两个条件,一是社会分工,二是不同所有者的关系,由此决定了产品交换必须按等价原则进行,从而形成商品关系。

商品生产从产生到资本主义时期,经历了简单商品生产、资本主义商品生产。

它们的共性是:

商品生产者通过交换追求各自的经济利益;

遵循等价原则;

进行平等竞争;

以货币为媒介;

价值规律是商品生产的基本规律。

商品生产在资本主义经济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它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的历史前提和起点。

商品是资本主义的细胞形式,资本主义商品生产是高度社会化的商品生产。

2.劳动价值论的内容P11

马克思认为,商品是用来进行等价交换的劳动产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

马克思认为,商品的使用价值与价值是对立统一的。

二者的统一是指:

使用价值与价值是商品的两个不可缺少的因素,二者的实现是互为条件的。

二者的矛盾是指:

商品的使用价值与价值对同一个商品所有者来说不可能兼得;

商品生产往往会出现使用价值不符合社会需要,或者价值量超过社会购买力的现象。

商品

的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矛盾,只有通过现实的商品交换来解决。

商品的二因素是由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即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决定的,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创造价值。

理解劳动是创造商品价值的唯一源泉,必须把握以下两点:

一是财富和价值的区别。

二是创造价值的唯一源泉,包括一切生产劳动。

这样的劳动,包括科学技术工作、经营管理以及生产性服务劳动等重要形式,它们在今天的社会生产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六、货币及其职能P12

马克思认为,货币就是固定的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

货币产生以后,商品交换就发展到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流通。

根据马克思的分析,货币具有五个职能,即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贮藏手段和世界货币。

在货币的五个职能中,最基本的是前两个职能。

七、价值规律及其作用P13

马克思认为,商品生产的基本规律是价值规律。

其基本内容是:

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以价值为基础进行交换。

由于商品的供求关系不可能绝对平衡,价格经常与价值不一致。

但是,第一,商品的价格是以价值为中心波动的。

第二,从长期看供求是趋于平衡的,因而价格与价值是趋向一致的。

第三,在商品交换中,一种商品按高于价值的价格出卖,同时就意味着购买者的价值损失。

就是说,价格与价值的背离只是改变既有价值量的分配,从全社会看,商品的总价格与总价值是一致的。

价值规律的作用,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推动技术的进步和生产的发展,形成优胜劣汰的机制,推动技术的进步,效率的提高和生产的扩大。

在这个过程中,同一部门的社会资源也必然不断向优势企业流动。

第二,调节社会劳动在不同部门的分配。

社会再生产的实现,客观上要求社会总劳动在各部门保持一定的比例。

八、剩余价值产生的秘密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P14

1.剩余价值产生的秘密P14

劳动力商品具有独特的使用价值。

劳动力的使用就是劳动,劳动能创造新的价值,而且可以创造出比它自身更大的价值。

资本家所以购买劳动力,就是因为劳动力的使用价值有这样一个特殊属性。

因此,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不仅是创造使用价值的劳动过程,也是价值增殖过程。

只要资本家把工人的劳动时间延长到补偿劳动力价值所需要的时间以上,剩余价值就一定会产生出来。

剩余价值就是由雇佣工人创造的并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价值。

这就是剩余价值生产即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所在。

2.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P15

马克思认为,,资本家获取剩余价值的方法多种多样,归纳起来就是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两种方法。

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情况下,通过工作日的延长而增加剩余价值,就是绝对剩余价值生产。

提高劳动强度,一般也属于绝对剩余价值生产。

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情况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相应地增加剩余价值,就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3.资本的特殊性质和基本构成P16

(1)资本的特殊性质:

主要有如下三点:

第一,资本是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资本的唯一动机、目的和本性就是追求剩余价值,实现价值增殖;

第二,资本是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

第三,资本是一个运动过程。

(2)资本的基本构成

马克思认为,根据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不同作用,资本可以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区分,具有重大的意义。

只有进行这种区分,才能更加深刻地揭示出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说明剩余价值来源于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确立准确衡量资本主义剥削程度的科学标准。

4.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P16

马克思认为,生产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

其内容包括:

(1)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和本质就是获取剩余价值。

(2)剩余价值的生产具有无限性。

(3)剩余价值规律在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生活中是起主导作用的基本经济规律。

九、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P17

1.资本积累的过程 P17

马克思认为,把剩余价值当做资本使用,或者说,把剩余价值再转化为资本,叫做资本积累。

资本原始积累的过程是的两个基本条件是:

大量的货币资本和大批的雇佣劳动力。

一般而言,资本总额的扩大是通过资本积累和资本集中两种方式实现的。

资本集中能够更快的扩大资本,实现资本集中有两个途径,一是在竞争中通过强制的道路进行吞并,二是通过建立股份公司的办法把许多已经形成的或正在形成的资本融合起来。

2.资本积累的后果P17

一方面,生产日益社会化,另一方面,生产资料私有制日益发展,形成垄断资本的统治。

3.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P18

首先,从生产社会化的本性要求分析,必然要求社会公有制代替私有制;

其次,从阶级产生和存在的经济原因来分析,社会向前发展,就必然要求消灭人类历史上最后一个剥削制度,建立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制度。

再次,从资本主义内部的变化趋势来分析,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是不断向着消灭私有制、建立新的公有制的大方向运行的。

十、社会主义从空想发展为科学

1.空想社会主义的贡献和缺陷P22

19世纪的空想社会主义继承了以往空想社会主义思想成果,深刻揭露、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弊端,对未来社会提出了许多积极合理的设想,探讨了社会发展规律,为社会主义思想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缺陷:

1、只从道德上揭露和抨击资本主义社会的弊端,不能揭示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2、对未来社会的预见性还局限于价值判断上,不能发现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发展趋势,3、以为通过宣传、呼吁、试验就能实现理想社会,因而没有找到变革旧社会、创建新社会的社会力量和正确道路。

2.科学社会主义创立的经济条件和阶级基础P22

19世纪40年代,产业革命在欧洲的迅速发展,为科学社会主义创立提供了经济条件。

产业革命促进了现代无产阶级的形成和壮大,为科学社会主义创立提供了阶级基础。

3.社会主义从空想变为科学p23

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把社会主义思想置于这两大基石之上,使社会主义走出了乌托邦的荒野,变成了科学。

十一、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P24

1.“两个必然"

思想的提出P24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这是社会发展的规律和趋势。

2.“两个决不会"

1859年1月,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明确指出:

“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之前,是决不会灭亡的;

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

马克思的“两个决不会”思想,是对唯物史观的重要说明。

3.“两个决不会”同“两个必然”的统一P25

“两个必然”论证是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

“两个决不会”强调的是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历史必然性实现所需的条件。

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是一个长期复杂的历史过程。

十二、对未来社会的预测和设想P27

1.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一阶段和高级阶段P27

根据社会主义发展程度不同和成熟程度不同,马克思明确地把共产主义社会区分为两个既相互联系、又有区别的发展阶段。

一个是经过长久阵痛刚刚从资本主义社会中产生出来的阶段,即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一阶段;

一个是在它自身基础上已经发展了的阶段,即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

2.自由人联合体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未来社会是一个自由人联合体。

未来社会的本质规定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所谓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指人的能力全面提高,人的社会关系日益丰富和发展,人与自然的关系和谐,人的多样性需要得到满足,人的自由个性充分发展等。

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十三、恩格斯晚年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新发展p28

1.《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对唯物史观的贡献

2.《路德维希·

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的内容

3.对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系统阐述

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特别是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生产方式的矛盾运动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最终原因,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十四、列宁主义的哲学基础P37-P43

1.批判民粹派和经济派,阐述唯物史观的基本思想2.批判马赫主义,阐述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思想3.批判第二国际机会主义,阐述辩证法的基本思想

十五、新经济政策和列宁晚年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构想P51-58

1.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新经济政策2.列宁晚年对建设社会主义的构想

第二部分毛泽东思想P59

一、新式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P59-61

中国的特殊国情,决定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民主革命既不同于旧式的一般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又不同于无产阶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工作总结汇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