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级城市市政与公用事业期末复习资料.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461244 上传时间:2022-10-22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30.0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3级城市市政与公用事业期末复习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2013级城市市政与公用事业期末复习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2013级城市市政与公用事业期末复习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2013级城市市政与公用事业期末复习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2013级城市市政与公用事业期末复习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2013级城市市政与公用事业期末复习资料.docx

《2013级城市市政与公用事业期末复习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3级城市市政与公用事业期末复习资料.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2013级城市市政与公用事业期末复习资料.docx

2013级城市市政与公用事业期末复习资料

13规划林纯娜

一、基本概念:

市政公用事业

基于公众利益考虑,政府为城镇居民生产生活提供并管理的必需的服务行业,包括供水、排水、污水处理、供热、供气、公共交通、环卫与垃圾处理、园林绿化、公共交通等。

自然垄断性(市政公用事业的特点)

市政公用事业因投资数额大、回报期长、资产专用性强、沉淀成本大、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显著而导致的特定业务由一家经营比多家经营更高效的特点。

△自然垄断性要求市政公用事业维持垄断市场结构以保证较低的生产成本;

△自然垄断性使得市政公用事业市场竞争程度低,价格机制不灵活,这需要政府强化监管以保证公众利益。

政府监管

指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为了社会公共利益,依据一定的规则对微观经济主体进行的规范与制约。

为政府经济管理职能之一。

△其本质是政府机关依照一定的法定程序制定并执行直接干预市场配置机制或间接改变市场供需决策的一般规则或特殊行为。

△监管由监管主体(政府机关)、监管客体(各种经济主体企业)、监管依据(法规)和手段(监督裁决等)组成。

经济性监管

以经济效率为目的,对具有典型自然垄断性或严重信息不对称性产业,对其进入、退出、价格、服务质量、投资方面的企业决策实施的各种制约与限制。

社会性监管

以保证劳动者和消费者安全、健康、卫生、环境保护防治灾害为目的,对产业产品和服务质量及相应活动制定一定标准,并禁止、限制特定行为的监管。

如环境污染监管、产品质量监管、生产安全监管等。

A-J效应

管制机构采用客观合理收益定价模型对企业进行价格管制时,由于允许的收益直接随着资本的变化而变化,而导致被管制企业将倾向于使用过度的资本来替代劳动等其他要素的投入,导致产出是在缺乏效率的高成本下生产出来的。

合作治理模式

以最终实现公共利益为目标,政府主导下的(合作与竞争的)多元治理主体结构与多元治理工具、方式相配合的市政公用事业治理模式。

竞争性特许经营

通过拍卖形式,让多家企业竞争在某行业中的独家经营权(特许经营权),在一定质量要求下,由提供最低报价的的那家企业取得特许经营权。

因而把特许经营权(垄断经营)可以看做是对愿意以最低价格提供产品或服务的企业的一种激励。

竞争性特许经营改变了直接以行政手段授予市政公用事业垄断经营权的做法,通过竞争性的特许经营权可以筛选出最为优秀的的经营企业,从而提高市政公用事业的经营效率,同时也减轻了监管者的负担。

最高限价政策?

最高限价是国家指导价的一种形式,是国家规定商品买卖的最高价格。

传统价格监管:

投资回报率价格监管模式

价格=单位产品或服务成本×(1+投资回报率)A-J效应

△最高限价:

激励性定价

企业提价幅度=通货膨胀率-生产效率增长率(固定、监管者确定)

优点:

激励企业只有通过降低成本才能取得较多利润。

地区间比较竞争

政府通过比较不同地区性企业垄断经营经营绩效,以经营效率较高的企业经营成本(或平均成本)为基准,并考虑经营环境差异的基础上制定监管价格,促使效率低者努力降低成本,为增加利润展开间接竞争。

企业要获得较多利润,必须使自己的成本水平低于其他区域同类企业的平均生产成本,而努力程度要高于其他企业的平均努力程度以提高经营效率。

BOT(build-operate-transfer):

即建设-经营-转让。

是私营企业参与基础设施建设,向社会提供公共服务的一种方式。

政府通过契约授予私营企业(包括外国企业)以一定期限的特许专营权,许可其融资建设和经营特定的公用基础设施,并准许其通过向用户收取费用或出售产品以清偿贷款,回收投资并赚取利润;特许权期限届满时,该基础设施无偿移交给政府。

TOT(transfer-operate-transfer):

即转让-经营-转让。

政府部门或国有企业将建设好的项目的一定期限的产权和经营权,有偿转让给投资人,由其进行运营管理;投资人在一个约定的时间内通过经营收回全部投资和得到合理的回报,并在合约期满之后,再交回给政府部门或原单位的一种融资方式。

二、基本知识:

1.市政公用事业的基本特征。

自然垄断性:

市政公用事业因投资数额大、回报期长、资产专用性强、沉淀成本大、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显著而导致的特定业务由一家经营比多家经营更高效的特点。

基础性:

指市政公用事业为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最基本的前提条件。

公益性:

指市政公用事业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为所有城市所居民共同使用,在使用中不具有独占性或排他性。

网络性:

市政公用事业具有生产、运输、销售纵向一体化的特点,其产品只有网络化的运输才能进入大众消费领域,因而通常都有网络化生产服务网络,即市政公用事业的网络化特征。

地域性:

指市政公用事业因其管网覆盖有限使得所提供产品或服务具有鲜明空间特征(不能在不同地区自由流动);因各城市自然、社会、经济条件差异,决定了各地市政公用事业发展状况也具有显著的地区差异。

外部性:

基础性决定了其外部性,其健康超前发展可推动整个社会经济发展,反之产生巨大的负面效应。

2.市政公用事业的地位作用。

市政公用事业地位与意义:

基础性、全局性、先导性意义

1、其现代化是城市现代化的前提条件,是实现城市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2、是影响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构成其他经济活动的投资环境和成本,关系到其能否正常稳定运行。

3、通过产业关联带动其他产业发展,如城市公共交通发展可带动汽车制造等行业发展。

4、具有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以社会、环境效益为首要目标,与居民生活、环境改善息息相关。

3.简述1978年以来我国市政公用事业发展的几个阶段及其特征。

1978-1992:

市政公用事业承包经营改制阶段

主要集中于改革企业经营方式以提高经济效益上。

实施企业经理负责制和多种形式的承包经营责任制。

企业内部也实施承包责任制,改革用工制度、人事制度、分配制度,形成企业内部的激励机制。

在投融资方面:

以“贷”代“拨”;引导和鼓励企业、集体、个人、外商投资建设公用事业,扩展投融资渠道

1992-2001:

市政公用事业公司改制阶段

1993年《公司法》出台,依据该法要求我国一批公用事业企业进行了改组改制成立了独资有限公司,并大量上市。

该时期对市政公用事业服务价格管理进了改革:

提高价格水平,凸显其商品性;改革价格形成机制,下放定价权、改变政府单一定价;引入民主决策机制。

价格改革导致大量外资企业进入到我国市政公用事业的经营与管理中。

2001-至今:

市政公用事业市场化改革阶段

不足:

一刀切、一哄上倾向,过度市场化:

市政公用事业视同于民营化,国有股权私相授受,政府公共服务职能弱化。

4.简述我国市政公用事业市场化改革的原因。

我国市政公用事业改革动因

1.消除传统计划经济模式弊端:

企业没有真正的经营决策权;垄断经营,企业没有外部竞争压力,没有动力降低生产成本、提高效率;企业服务意识淡薄,服务效率低。

2.基础设施短缺无法满足城镇化的高速发展。

高速城镇化对市政公用事业需求巨大,单一政府投资难以满足。

因而需要拓展投融资渠道,建立多元化投融资机制。

3.传统经济体制下,市政公用事业政府直接投资、补贴、补偿,使得政府背负了沉重的财政负担。

5.当前我国市政公用事业改革的趋势与不足。

我国市政公用事业改革态势:

1.在注重公益性基础上向经营性方向拓展。

区分两类公用事业建设:

社会公益项目,政府采购招标;市场化项目,采用市场机制,特许经营方式。

2.行政垄断向有效竞争转向。

实施政企分开,转变政府职能,由政府垄断经营向政府服务转变。

3.投资主体单一化向多元化转变。

独资、合资、合作、股份制等。

4.公司制改革:

建立协调运转有效制衡的公司治理,使市政公用事业企业真正成为法人主体与市场竞争主体。

我国市政公用事业改革存在的问题:

1.理念与认知偏颇。

对市政公用事业改革的系统性、多目标性认识不足:

重引资,轻竞争;将市场化等同与私有化,公私缺乏长期合作精神。

2.改革的相关法规不够完善。

相关投资、建设、管理体制机制不完善。

法力不健全。

相关法规存在冲突。

3.改革操作方式有待进一步规范。

源于法规不健全,地方特许经营操作存在透明、程序不严、随意性大的问题。

4.改革进程差异大。

东部快西部慢;供气供水快,垃圾处理行业慢。

5.政府监管体制建设相对滞后。

当前尚处于放松监管与重塑监管并存与纠结之中;没有专门针对市政公用事业监管的法律法规;政府监管体系不完善,监管机构权责模糊、缺乏制度性协调机制、监管方式单一、社会监管机制缺乏,工作与NGO缺乏制度性参与渠道。

6.简述我国市政公用事业传统管理模式的弊端。

1.低效率:

国有企业以实现公众利益为目标,没有利润目标,无市场风险,亏损政府补贴;企业员工自身利益与企业经营好坏与企业成本、效率无关。

2、缺乏竞争活力:

现行管理体制使得市政公用事业是一种典型行政垄断(政府保护下的垄断经营),企业缺乏外在竞争压力,抑制了技术和组织创新动力,使其实际生产成本大大低于按企业能力最低可能成本。

3.投资严重不足:

政府是主要的投资者,投资渠道单一,投资能力有限,市政公用事业供求存在很大缺口,使得其他生产性企业不能及时得到相应服务,生产受到影响,同时也影响到居民生活。

4.价格形成机制僵硬:

政府控制价格,实施“成本加成定价”(实际成本+固定利润),无法刺激企业通过提高效率和取得更多利润。

7.市政公用事业改革的基本原则。

1)坚持政府主导,强化政府责任。

市场机制只是促进市政公用事业发展的有效手段和运作方式而不是目的;强调市场的机制,并不是要削弱政府作用。

市政公用事业的公益性,决定了代表公众利益的政府对发展市政公用事业最重要的主体,其主导作用。

政府在发展市政公用事业中,在提供公共财政投资、加强行业监管以及改革配套法规政策、改革的组织领导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2)完善市场机制,构建有效竞争格局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技术进步、民间资本剧增市政公用事业领域引入市场机制提供了条件。

今后有关市场机制改革方面应做好如下方面:

依据公正和效率原则建立多样化竞争性的公共物品服务的生产供给机制;尊重和维护企业经营自主权、为企业生存发展提供良好的市场环境和制度环境;同时加强监管通过法律的、经济的、行政多种手段维护市场秩序。

3)加强统筹协调

市政公用事业设计多主体、多领域,各主体相互关联,对改革的系统性要求强。

当前各行业因自身属性历史发展条件等不同,存在多种运行模式,不协调。

今后应对市政公用事业改革进行统一规划,加强相关部门的沟通协调;统筹城乡市政公用事业发展,扩大其服务范围;兼顾国家、企业、职工、社会公众利益。

4)遵循行业特点,分类区别对待

市政公用事业各行业各具特征,发展不均衡,面临的问题各异,因而各行业不易采取统一的改革模式,而是因行业而异采取不同的方法,增强改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8.市政公用事业监管的基本内容。

1、市场结构的监管

♢结构监管就是政府积极调整供给结构,克服垄断行为。

♢市场结构调整有三种模式及其监管:

针对横向分割模式的监管:

区域比较竞争;

针对垂直分离模式的监管:

因环节而异,注意协调;

针对内不模拟市场的监管:

明晰内部委托代理关系

2、市场准入监管

□对进入市政公用事业的服务提供者进行严格的资质审查并控制数量;

□根据不同市政公用事业的产品和业务特点采取不同的准入政策;制定不同的监管政策。

□对新进入者实施保护,对原有经营者的垄断行为加强监管。

□完善退出机制,对退出经营者进行严格的资产审查、评估,并保证行业的正常运行。

3、价格监管

♢应将价格控制与保证一定利润相结合即将公平与激励效率相结合。

♢加强成本监管:

建立成本定期上报、审核制度;通过成本定额、成本比较激励企业改进技术,降低成本。

♢形成合理有效的价格机制:

成本约束机制、规定上限价格、价格联动机制等。

♢完善价格听证会制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