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各地高考试题分章节汇总必修三文档格式.doc
《历史各地高考试题分章节汇总必修三文档格式.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各地高考试题分章节汇总必修三文档格式.doc(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A.儒家“仁爱”思想B.墨家“兼爱”思想
C.儒家“礼治”思想D.墨家“非攻”思想
【解析】B这是墨子的话。
大体意思是“看待别人国家就象自己的国家,看待别人的家族就象自己的家族,看待别人之身就象自己之身。
”属于墨子的“兼爱”思想。
这道题注意不要联系到孟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从而错选A项。
注意儒家所宣扬的“仁爱”思想是有等级差别的爱,不可能做到“视人之国,若视其国”。
2.(2010年高考浙江文综13题)儒道思想犹如中国古代思想的双璧。
下列言论中,最能体现道家因循自然、崇尚无为思想的是
A.不以人助天B.制天命而用之
C.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D.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解析】A本题为最佳选择题。
“制天命而用之”和“天行有常”是荀子的思想,排除B、D项。
选项A出自庄子《南华经》,原文是“不以心损道,不以人助天”,意指上古时的有识之士顺应自然,不用自己的聪明智慧去破坏自然规律,或去影响自然,典型体现了因循自然、崇尚无为思想。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出自《道德经》,“刍狗”指古代祭祀时用草扎的狗,在祭祀之前,人们对它敬若神明,祭祀一结束,就被丢弃了。
这句话的意思是天地无所谓仁慈,它没有仁爱,对待万事万物就像对待刍狗一样,任凭万物自生自灭。
主旨是建议人要效法天地的“无所谓仁,也无所谓不仁”的精神,养成这样的胸襟。
3.(2010年高考上海单科4题)春秋战国时代,诸子百家讲政治时大多站在民众一边,替百姓打算,唯有一家与其他各家不同,为君主参谋,专替君主打算。
这一家是
A.儒家B.法家C.道家D.墨家
知识点:
儒学的兴起
4.(2010年高考北京文综13题)有人认为,中国古代君主专制理论由先秦法家奠定,经汉朝儒生发展而成。
这两个阶段的代表人物分别是
A.荀子、董仲舒
B.荀子、孟子
C.商鞅、孟子
D.韩非子、董仲舒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中国主流思想的理解。
根据材料提供的信息和所学知识,先秦法家理论家是韩非子,而汉朝时使儒家成为统治思想的新儒学代表是董仲舒,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D。
5.(2010年高考天津文综历史部分2题)《史记》载:
汉武帝时,“公孙弘以《春秋》白衣为天子三公,封以平津侯。
天下之学士靡然乡风矣”。
该材料主要表明
A.汉武帝广泛吸纳人才B.平民将相大量涌现
C.儒学在民间开始兴起D.儒学地位显著提高
[解析]测量目标:
材料处理/提取图片、表格、文字等材料中提取的信息。
考试内容: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分析:
此题可将问题表征为“‘天下之学士靡然乡风矣‘的原因是()”。
“天下学士”跟的是什么“风”?
对于没有文言文障碍的同学而言,答案不难从材料的前后文得出:
效仿公孙弘研习儒学经典。
为什么效仿?
公孙弘的成功,对于具有政治敏感“天下学士”而言,不难把握“儒学地位正在提高”这一新的政治动向。
宋明理学
6.(2010高考广东文综15题)“人人自有定盘针,万化根源总在心。
却笑从前颠倒见,枝枝叶叶外头寻。
”这首诗反映了
A.孟子的“仁政”B.董仲舒的“独尊儒术”
C.王阳明的“心学”D.顾炎武的“经世致用”
题眼:
“万化根源总在心。
”
考点:
“心学”
解析:
这首诗出自王阳明之手,诗中认为人人都有自己的价值标准,而万物本源在于自己的心。
反映了“心学”的理论观点。
答案:
C。
7.(2010年高考浙江文综17题)中国古代学术史上曾发生过一次著名的理学家辩论,甲方批评乙方做学问“支离”,乙方批评甲方做学问“太简”。
下列各项中,属于当时甲方代表人物主要观点的是
A.格物致知B.发明本心C.知行合一D.万物皆只是一个天理
【解析】B抓住关键词“理学”、“支离”。
人民版必修三教材“宋明理学”一课中,讲述南宋思想家陆九渊批评朱熹的理学过于“支离”,说了很多,却不能使人树立起对儒学价值的坚定信念。
因此,他反对埋头书册,主张于人生日用处直接体悟,“发明本心”,以作为自己安身立命之地。
由此可见,这里的“甲方代表人物”指陆九渊,乙方代表人物为朱熹。
“格物致知”是朱熹的思想;
“知行合一”是王守仁的思想;
“万物皆只是一个天理”,即天理是万物的本原,这是二程的思想,排除A、C、D三项。
8.(2010年高考湖南文综26题)王安石提出“形者,有生之本”。
与之相对立的观点是
A.“心外无物”B.“天地为万物之本”
C.“夫形于天地之间也,物也”D.“舍天地则无以为道”
[解析]测量目标:
宋明理学。
此题必须克服对陌生材料的恐惧心理。
首先注意题干和选项材料中的“形”、“本”、“心”、“物(或万物)”、“天地”、“道”这些古代中国哲学的重要概念及其之间的关系(孰先孰后);
运用从哲学常识,看出题目涉及的是关于世界本原问题的中国古代哲学观点;
再以自己熟悉的“心外无物”为突破口(这是典型的唯心论哲学(本体论)观点,其它为唯物论哲学观点),解答此题。
题中陌生材料出处:
“形者,有生之本。
故养生在于保形,充形在于育气,养气在于宁心,宁心在于致诚,养诚在于尽性,不尽性不足以养生。
”(北宋王安石《临川集·
礼乐论》)/“道为天地之本,天地为万物之本。
”(北宋邵雍《观物内篇》)/“夫形于天地之间也,物也”(南宋叶适《水心别集·
进卷·
诗》)/“舍天地则无以为道,天地常运而人道不息”。
(南宋陈亮《与徐彦才大谏》)
9.(2010年高考上海单科9题)宋代,儒学家开始从一个新的角度来思考人间的伦理纲常。
这个新的角度是
A.从矛盾对立转换出发B.从天人感应出发
C.从万物本源出发D.从人的本性出发
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
10.(2010年高考江苏单科5题)“圣人不责人之必能,是以人人皆可以为圣。
”这句话最符合下列哪位思想家的主张?
A.朱熹B.李贽
C.陆九渊D.黄宗羲
专题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知识点:
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成就
1.(2010年高考全国Ⅰ卷文综13题)欧阳修上疏说:
“京城近有雕印文集二十卷,名为《宋文》者,多是当今议论时政之言……详其语言,不可流布,而雕印之人,不知事体,窃恐流布渐广,传之虏中,大于朝廷不便……(请)今后如有不经官司详令,妄行雕印文集,并不得货卖。
”这反映了
A.宋代活字印刷开始普及B.书籍出版业受到政府的有效管理
C.北宋与契丹间关系紧张D.文化传播方式变化影响政府管理
【解析】D题中多次出现“雕印”一词,说明当时雕版印刷术比较普及,由此可排除A项;
再由题中信息主要涉及宋人“议论时政之言”,并不足以说明当时北宋与契丹的关系,C项亦可排除。
B项有较强的迷惑性,但由“今后如有不经官司详令,妄行雕印文集,并不得货卖”可知当时宋朝政府并未对书籍出版业进行有效的管理;
而由“大于朝廷不便”的信息,可知如当时“议论时政之言”广为流传的话,则对宋朝政府的统治会带来不利影响。
故D项为正确答案。
2.(2010年高考全国Ⅱ卷文综15题)宋人邢昺上疏称:
“臣少时业儒,观学徒能具经疏者百不一二,盖传写不给,今(雕)板大备,士庶家皆有之,斯乃儒者逢时之幸也。
”这说明
A.藏书成为人们追求的时尚B.儒者地位迅速提高
C.技术进步推动了文化发展D.儒学得到广泛传播
【解析】C解答此题,注意题中关键词“今(雕)板……之幸也”,说明,是由于雕版印刷术的发明,推动了儒学的发展。
故C正确。
3.(2010年高考北京文综40题)(24分)在长期的抗灾斗争中,中华民族表现出高度的聪明才智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东汉末年,瘟疫肆虐,“家家有位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衰”。
张仲景记述道:
“观今之医,不念思求经旨,以演其所知,各承家技,始终顺旧”。
“但竞逐荣势……惟名利是务。
”“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
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稔(年),其死亡者,三分有二……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
(1)阅读材料,结合所学,概括张仲景从医的社会背景,写出其医学著作的名称并概括该著作的成就。
(8分)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医圣张仲景从医的社会背景、医学著作及其成就的理解。
参考答案:
背景:
瘟疫引起人口大量死亡;
《伤寒杂病论》成为中西治疗学的理论经典(或奠定了中医治疗学的理论基础)。
中国古代的书画和戏曲艺术
4.(2010年高考福建文综13题)表2中的日文写法主要仿自中国某种书法字体,唐代擅长这一书体的书法家是
A.王羲之B.颜真卿C.柳公权D.怀素
【解析】此题考查古代书法艺术和书法名家。
解法一:
日本文字主要由吉备真备利用汉字创造的片假名和学问僧空海采用汉字草书创造的平假名构成,材料中点出平假名,故受草书影响,怀素是狂草名家,选D;
解法二:
根据材料中的平假名字体判断是模仿草书,这是本题考查的主要意图;
解法三:
排除法,王羲之非唐朝,颜真卿和刘公权擅长楷体,故选D。
【启示】以上不管哪种解法都必须建立在对几个书法名家生活朝代和擅长字体等知识掌握了解的基础上,故踏踏实实地掌握基础知识是高考取胜的基础。
5.(2010年高考北京文综14题)元代《富春山居图》残卷分藏于海峡两岸。
2010年初,两岸均有意联合展出该作品。
下列作品与《富春山居图》同属于一个朝代的是A.顾恺之《洛神赋图》B.吴道子《送子天王图》
C.王祯《农书》D.李贽《焚书》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中国古代历史时间的掌握。
顾恺之是东晋时期的大画家;
吴道子是唐朝的大画家;
李贽是明朝末年的思想家;
王祯是元朝时期的农学家,所以此题应该选择C项。
辉煌灿烂的文学
6.(2010高考安徽文综13题)西晋杜育的《荈赋》是我国第一篇以茶为主题的文学作品。
某班兴趣小组以此为题材对茶的起源问题进行探究后,形成了以下四种意见,其中最合理的是
A.文学作品不具有史料价值,不能以此确定茶的起源
B.文学作品虽是社会生活的反映,仍不能据此确定茶起源于晋代
C.唐代《茶经》是中国第一部关于茶的专著,应据此确定茶起源于唐代
D.传说神农氏发现了茶,可据此确定茶起源于神农氏时期
【解析】B文学作品不能作为信史,但能反映当时的社会生活,具有一定史料价值,排除A,《荈赋》是以茶为主题的作品,出现在西晋,所以排除C,传说不可以作为史实,排除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