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滨州市2017中考语文试卷答案Word下载.doc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4606827 上传时间:2022-10-23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省滨州市2017中考语文试卷答案Word下载.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山东省滨州市2017中考语文试卷答案Word下载.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山东省滨州市2017中考语文试卷答案Word下载.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山东省滨州市2017中考语文试卷答案Word下载.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山东省滨州市2017中考语文试卷答案Word下载.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山东省滨州市2017中考语文试卷答案Word下载.doc

《山东省滨州市2017中考语文试卷答案Word下载.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省滨州市2017中考语文试卷答案Word下载.doc(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山东省滨州市2017中考语文试卷答案Word下载.doc

【分析】本题要结合平时课文中所学词语来辩析字音,要结合汉字的拼写规则来掌握字的读音,对一些多音字、形近字、形声字要能准确辨析.

【解答】A.正确. 

B.错误.挫折cuò

,阴霾má

i;

C.错误.萦绕yí

ng;

D.错误.针砭时弊biān;

故选A.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木屐 

哈蜜瓜 

通宵达旦 

殚精竭虑

B.斑斓 

拖后腿 

面面相觑 

消声匿迹

C.箴言 

度假村 

重蹈覆辙 

张皇失措

D.狂妄 

三部曲 

不求甚解 

蛛丝蚂迹

【考点】常见易错字.

【分析】本题要结合字形知识来分析.在我们平时的学习中,要注意根据同音字的读音进行归纳,对于形似字的特点进行总结.

【解答】A.错误.哈蜜瓜应为哈密瓜;

B.错误.消声匿迹应为销声匿迹;

C.正确. 

D.错误.蛛丝蚂迹应为蛛丝马迹

故选C.

3.下列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中国女足在前不久结束的世界女足大赛中惨遭失败,他们立志要卷土重来,争取下一次的胜利.

B.诗人们在一起,吟诗作赋,纵论时事,最后醍醐灌顶,一醉方休.

C.我们两个相距遥远,即使我想帮你,也是鞭长莫及.

D.济南家家泉水户户垂杨,文化资源丰富,我们应该巧立名目,开发新的旅游项目,为旅游事业增添光彩.

【考点】成语.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具体语境中成语的运用正误的辨析能力.要结合积累的成语来分析,在平时的学习中,首先我们对于遇到的成语要做好积累,其次是注意可以从词义、词语的感情色彩、习惯用法等方面进行归纳.成语常见的错误有:

望文生义、褒贬不当、搭配不当、用错对象、重复冗赘、谦敬错位、自相矛盾、不合语境等.

【解答】A.卷土重来:

卷土:

人马奔跑时尘土飞卷.比喻失败之后,重新恢复势力.是贬义词,属褒贬不当,是错误的;

B.醍醐灌顶:

醍醐:

酥酪上凝聚的油.用纯酥油浇到头上.佛教指灌输智慧,使人彻底觉悟.比喻听了高明的意见使人受到很大启发.也形容清凉舒适.属望文生义,是错误的;

C.鞭长莫及:

及:

到.原意是鞭子虽长,也不能打马肚子.比喻相隔太远,力量达不到.合乎句意,是正确的;

D.巧立名目:

指变着法定出一些名目来达到某种不正当的目的.属褒贬不当,是错误的;

故选:

C.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为了弘扬传统文化,学校开展了“诵读,践行《论语》”.

B.她工作能力强,担任初三

(2)班班长和校学生会主席两个重要岗位,多次组织学校大型文艺活动和体育比赛.

C.发展低碳经济,创建生态文明,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

D.济南今年春季的降雨量与往年相比减少了一倍多,抗旱保苗成为业生产的当务之急.

【考点】病句辨析与修改.

【分析】本题考查病句辨析及修改,学生要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分析病句原因.可以从内容角度分析词义的不同理解病因,可从语法角度分析病因.更要掌握病句的常见类型及辨识病句的方法,还需要提高修改病句的语感能力.

【解答】A句末加“的活动”;

B改为:

工作能力强的她不但多次组织学校大型的文艺活动和体育比赛,并且担任初三班班长和校学生会主席两个重要岗位;

C正确;

D减少不能用倍数,改为二分之一;

5.下列关于《三国演义》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诸葛亮在新野设下埋伏,令赵云去诱敌深入,然后火攻,荀彧果然中计.大败而归.

B.张飞立马桥头,面对桥西的曹军,发出三声巨雷教的大吼,吓死了夏侯杰,一时乱了曹军的阵脚.

C.关于围困曹仁于樊城,曹操派大将于禁和庞德领七支军队去就援.屯兵在山谷中.当时正值秋雨连绵.关羽命人堵住襄江各处水口.等江水高涨时.水淹七军.

D.司马懿多次败于孔明的计策,所以对他的每一个计策都抱着怀疑的态度进行推测,诸葛亮空城计的成功正是利用了司马懿的多疑.

【考点】名著综合.

【分析】本题考查《三国演义》故事情节.

【解答】A中中计的是夏侯惇,不是荀彧.

B正确.

C正确.

D正确.

答案:

A.

二、古诗文阅读

6.课内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列各题。

①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②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③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

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

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

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

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1)对下面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B 

A.千转不穷

转:

通“啭”,鸟叫声 

B.负势竞上

上:

上面

C.横柯上蔽

蔽:

遮蔽

D.鸢飞戾天者

戾:

(2)下列各项中加点字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D 

A.天下独绝

猿则百叫无绝

B.猛浪若奔

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C.一百许里

安陵君其许寡人

D.风烟俱净

百废俱兴

(3)下列对这段文字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 

A.本文生动描写了富阳、桐庐一带富春江优美的景色,抒发了作者爱慕美好自然和避世退隐的情怀。

B.第①段的“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既是作者在富春江上所见所感的概括,也是本文所写山光水色的总体特点。

C.第②段主要运用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突出了富春江水清澈、湍急的特点。

D.第③段先描写群山的静态美,再写山中的各种声音,这是以静写动,反村出山林寂静。

【考点】文言文阅读综合;

一词多义;

文言实词.

【分析】译文:

风和烟都消散了,天和山变成相同的颜色.(我乘着船)随着江流漂荡,随意的向东或向西漂流.从富阳到桐庐,一百里左右,奇异的山,灵异的水,天下独一无二的.

水都是青白色的,清澈的水千丈也可以看见底.游动的鱼儿和细小的石头,可以直接看见,毫无障碍.湍急的水流比箭还快,凶猛的巨浪就像奔腾的骏马.

夹江两岸的高山上,都生长着耐寒的树,高山凭依着高峻的山势,争着向上,这些高山彼此都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

群山竞争着高耸,笔直地向上形成了无数个山峰.泉水飞溅在山石之上,发出清悦泠泠的响声;

美丽的鸟相互和鸣,鸣声嘤嘤,和谐动听.蝉儿长久地叫个不停,猿猴长时间地叫个不停.像凶猛的鸟飞到天上为名利极力追求高位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高峰,追逐功名利禄的心也就平静下来.那些整天忙于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横斜的树枝在上面遮蔽着,即使在白天,也像黄昏时那样阴暗;

稀疏的枝条交相掩映,有时也可以见到阳光.

【解答】

(1)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

A:

解释正确;

B:

高山凭依着高峻的山势,争着向上.上:

向上.解释不正确;

C:

D:

解释正确.

(2)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一词多意及用法的辨析能力.要求学生在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理解词语的含义,并且能辨析词语在不同语境中的含义及用法.

绝:

独特的,少有的/消失;

若:

好像/如,赶得上;

许:

表示程度或大约接近某个数,上下,左右/答应;

具:

副词,都.意义与用法相同.

(3)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主旨、情感、写作手法多方面的考查.本题为选择题,在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抓住各个选项的要点,对照与选项有关的内容,判断正误即可.

正确;

第③段先描写群山的静态美,再写山中的各种声音,动静结合,写出山林之美.不是这是以静写动,反村出山林寂静.不正确.

D.

(1)B 

(2)D 

(3)D

7.课外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列各题

商鞅变秦法,恐民不信,乃募民徙①三丈之木而予五十金。

有一人徙之,辄予金,乃下令。

吴起治西河,欲谕其信于民。

夜置表于南门之外,令于邑中曰:

“有人能偾表②者,仕之长大夫。

”民相谓曰:

“此必不信。

”有一人曰:

“试往偾表,不得赏而已,何伤③?

”往偾表,来谒吴起,起仕之长大夫。

自是之后,民信起之赏罚。

予谓鞅本魏人,其徙木示信,盖以效起,而起之事不传。

(选自《容斋随笔》,作者洪迈)

【注】①徙:

搬动,搬迁。

②偾(fè

n)表:

放倒标帜。

偾,推到。

表,旗杆。

③何伤:

有什么妨碍。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①有一人徙之,辄予金

辄:

 就 

②来谒吴起

谒:

 拜见,拜访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试往偾表,不得赏而已,何伤?

(3)商鞅徙木和吴起偾表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文言实词;

文言翻译.

商鞅在秦国推行变法,他怕百姓不相信国家的改革法令,于是就决定在都城城门前,竖一根三丈长的木杆,公开宣布谁能搬走木杆,就赏给他五十两银子.当有人搬走后商鞅马上兑现,并且在同时颁布了变法政令.

魏国的吴起在担任西河长官时,为了取信于民,在一天夜里派人在都城南门外竖立一根表杆,并在城中公开宣布:

谁能将这根表杆推倒,就让他当官.百姓听到后多数并不以为然,也有人认为不妨一试,如果得不到赏赐,也没有什么损失,于是就去推倒了表杆,吴起则当即宣布了任命.自此以后,魏国军民对吴起实行的法令不再有所怀疑了.

商鞅本来是魏国人,后到秦国做官进行变法,他的做法大概仿效了吴起的计谋,而吴起立木示信的首创之功,却未流传下来,很少为人知道.

①当有人搬走后商鞅马上兑现了奖赏.辄:

就;

②来拜见吴起.谒:

拜见,拜访.

(2)本题考查翻译句子.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如判断句、倒装句(宾语前置、状语后置)、被动句、反问句等.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义为辅.

句中重点词语有:

“偾表”,放倒标帜;

“而已”,罢了;

“伤”损失.句意为:

(我)去放倒标帜看看,得不到奖励罢了,有什么关系呢?

(3)疏通文字,了解内容,根据故事情节,抓住人物言行表现的描写,理解人物形象,最后体会文章所说明的道理.

必须说到做到,才能真正取信于民.或者诚信对待百姓,才能树立威望.

(1)①就;

②拜见,拜访.

(2)(我)去放倒标帜看看,得不到奖励罢了,有什么关系呢?

(3)必须说到做到,才能真正取信于民.或者诚信对待百姓,才能树立威望.

8.诗歌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列各题。

陶者

梅尧臣

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

十指不沾泥,鳞鳞①居大厦。

【注释】①鳞鳞:

形容大厦瓦片如鱼鳞。

(1)这首诗写出了怎样的社会现实,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这首诗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请结合诗歌内容作分析。

【考点】即事感怀诗.

【分析】从《陶者》即可看出,梅尧臣不断观察、聚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