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详细版)Word文档格式.docx
《七年级下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详细版)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下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详细版)Word文档格式.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取大瓮,以炭四周炙之,令囚入中,何事不承!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因起谓兴曰:
“有内状推兄,请兄入此瓮!
三、来俊臣请周兴入瓮,是采用了____________的方法。
请君入瓮
周兴和丘神勣合伙谋反,太后让来俊臣来审讯他。
来俊臣趁着跟周兴一边吃饭一边研究事情的当口,对周兴说:
“犯人大多不肯招供,应当采取什么办法?
”周兴说:
“这很容易,拿一个大坛子,用炭火在周围烤,让犯人进到里边,什么事敢不承认!
”“来俊臣于是找来一个大坛子,按周兴的方法周围升起炭火,站起来对周兴说:
“宫内有人递出状辞检举你谋反,请兄进到这大坛子里去吧!
”周兴惊恐万状,连忙叩头认罪。
覆巢之下安有完卵②
孔融被收①,中外惶怖②。
时融儿大者九岁,小者八岁。
二儿故琢钉戏③,了无遽容。
融谓使者曰:
“冀罪止于身④,二儿可得全不⑤?
”儿徐进曰:
“大人岂见覆巢之下复有完卵乎?
”寻亦收至⑥。
覆巢之下安有完卵
孔融被逮捕,朝廷内外非常惊恐。
当时孔融的儿子大的九岁,小的八岁。
两个儿子还和原来一样在玩琢钉游戏,一点害怕的样子都没有。
孔融对使者说:
“希望罪责仅限于自己一身,两个儿子可以保全性命吗?
”他的儿子从容地进言说:
“父亲难道见过倾覆的鸟巢下面还有完整不碎的鸟蛋吗?
”不一会儿逮捕他们的人也到来了。
八九岁的孩子能在家庭遭难时毫不惊恐,很是了不起。
说明孩儿的明理聪明,也反映了封建社会中株连迫害的罪恶。
注释:
①孔融被收:
孔融被逮捕。
建安十三年,融因触怒曹操,坐弃市(被判死刑)。
②中外惶怖:
朝廷内外非常惊恐。
中外,指朝廷内外。
③二儿故琢钉戏:
两个儿子仍然在玩琢钉游戏。
琢钉,古时一种儿童游戏。
④冀罪止子身:
希望罪责仅限于自己一身。
意思是不涉及家属。
⑤二儿可得全不:
这两个孩子可以保全他们生命不能?
不(fu),同“否”。
⑥寻亦收至:
不一会儿捕他们的人也到来了。
寻,不久。
1.孔融被收,中外惶怖()()2.冀罪止于身()()
3.二儿可得全不()4.寻亦收至()()
二、翻译
1.大人岂见覆巢之下复有完卵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二儿故琢钉戏,了无遽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写出出自本文的成语并说明它的比喻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鲁人曹沫③
曹沫者,鲁人也,以勇力事鲁庄公。
庄公好力②。
曹沫为鲁将,与齐战,三败北。
鲁庄公惧,乃献遂邑③之地以和,犹复以为将。
齐桓公许与鲁会于柯④而盟。
桓公与庄公既盟于坛上,曹沫执匕首劫齐桓公,桓公左右莫敢动,而问曰:
“子将何欲?
”曹沫曰:
“齐强鲁弱,而大国侵鲁亦甚矣。
今鲁城坏即压齐境,君其图之!
”桓公乃许尽归鲁之侵地。
既已言,曹沫投其匕首,下坛,北面就群臣之位,颜色不变,辞令如故,桓公怒,欲倍其约。
管仲曰:
“不可。
夫贪小利以自快⑤,弃信于诸侯,失天下之援,不如与之。
”于是桓公乃遂割鲁侵地,曹沫三战所亡地,尽复予鲁。
译文
曹沫,是鲁国人,凭借勇力侍奉鲁庄公。
庄公喜好勇士,曹沫为鲁国将军,与齐国作战,三战三败。
鲁庄公害怕了,就献上遂邑这块地方求和,但仍然用曹沫为将。
齐桓公答应和鲁国在柯地会盟订约。
桓公与庄公已经在坛上订了盟约,曹沫手持匕首胁迫齐桓公,桓公左右没有人敢动手,问道:
“你想干什么?
”曹沫说:
“齐国强鲁国弱,而贵国侵犯鲁国也太过分了。
现在鲁国城墙塌坏就能压到齐国国境上,大王一定要考虑考虑这件事!
”桓公于是答应全部归还鲁国被侵占的土地。
桓公说完话,曹沫就扔掉匕首,走下盟坛,朝北回到群臣的位置上,脸色不变,言辞从容如故。
桓公大怒,要背弃自己的誓约,管仲说:
贪图小利来使自己快意,在诸侯中失去信义,失去各国的帮助,不如给它。
”这样,桓公就割还了侵占的鲁国领土,曹沫三次战役所失去的土地,全部都还给了鲁国。
注释
①这里所选的是《史记》中《刺客列传》的第一部分。
②好力:
喜欢勇士。
力,有力之士。
③遂邑:
今山东宁阳县。
④柯:
齐邑,今山东阳谷县阿城镇。
⑤快:
快意。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
①乃献遂邑之地以和___②桓公与庄公既盟于坛上___
③北面就群臣之位___④曹沫三战所亡地___
⑤欲倍其约___⑥齐桓公许与鲁会于柯而盟___
2.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①“三败北”意思是“三次在北方战败”。
()
②《史记》是东汉司马迁写的纪传体通史。
()
③从文中看,管仲是一个胆小怕事之人。
④“庄公好力”中“好”读作“ho”,意为“喜欢”。
()
⑤齐桓公气急败坏,却能顾全大局。
3.翻译句子。
①子将何欲?
译文:
②今鲁城坏即压齐境,君其图之。
4.根据课文填空。
①刚刚订了盟约,曹沫突然出现了,____、____只两个动作,干净利落,目标明确,显然是经过了精心策划,而非一时心血来潮。
②管仲对桓公的劝告,从侧面点明了曹沫功成即退,不怕对手反悔的_______。
5.读了此文后,你对春秋战国时期的刺客有了怎样的认识?
马价十倍④
有人卖骏马者,比①三旦立市,人莫知之。
往见伯乐曰:
“臣有骏马欲卖之,比三旦立于市,人莫言,愿子还②而视之,去而顾之,臣请献一朝③之费。
伯乐乃还而视之,去而顾之,一旦④而马价十倍。
[注释]①比:
副词,接连地。
②还:
通“环”环绕。
③朝:
早晨。
④一旦:
一天。
有个卖骏马的人,在集市上待了三天,却没有人知道他卖的马是骏马。
他拜见相马的专家伯乐说:
"
我有匹骏马想要卖掉它,连着三天站在市上,没有人来问过。
希望您能围着我的马查看它,离开的时候再回头来看它一眼,请让我奉送给您一天做买卖所得的钱。
伯乐就走过去围着那匹马查看它,离开的时候又回头看了一眼。
一会儿这匹马的价钱涨了十倍。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1)人莫知之()
(2)去而顾之()
2、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的句子。
伯乐乃还而视之,去而顾之
3、伯乐“还而视之,去而顾之”这一动作神态,有什么隐含义?
4、这则故事指出了生活中的一种什么现象?
(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选自《欧阳公事迹》)
[甲]余幼时即嗜学。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我小时候就爱好读书。
(因为)家里贫穷,(所以)没有办法得到书来看,就常常向藏书的人家去借,亲手自己用笔抄写,计算着约定的日期按期归还。
天非常寒冷的时候,砚池里的墨汁结成坚硬的冰,手指(冻得)不能弯曲和伸直,也不敢放松抄书。
抄写完毕,跑着赶快还书,不敢稍微超过约定的期限。
因此,人家都愿意把书借给我,我也因此能够广泛地阅读各种书籍。
欧阳公①四岁而孤②,家贫无资。
太夫人③以荻④画地,教以书字。
多诵古人篇章。
及其稍长,家无书读。
就闾里⑤士人家⑥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
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⑦。
自幼所作诗赋文字⑧,下笔已如成人。
(选自《欧阳公事迹》)
欧阳修先生四岁时父亲就去世了,家里没有钱供他读书。
欧阳修的妈妈用芦苇秆在沙地上写画,教给他写字和作诗的方法。
还教给他诵读许多古人的篇章,让他学习作诗。
到他年龄稍微大些了,家里没有书可读,便就近到读书人家去借书来读,有时趁机进行抄写,有时书还没抄完便已经能够背诵。
就这样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只致力读书。
小时候写的诗、赋等文字,文笔就像成人的水平那样高了。
①[欧阳公]指欧阳修。
②[孤]幼年丧父。
③[太夫人]指欧阳修的母亲。
④[荻dí
]多年生草本植物,与芦苇相似。
⑤[闾里]乡里。
⑥[士人家]读书人家。
⑦[惟读书是务]即“惟务读书”。
务,致力,从事。
⑧[文字]文章。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4分)
①以是人多以书假余②无从致书以观
③弗之怠④家贫无资
2阅读文言文,要勤查工具书。
下面是《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对“假”字的几种解释,判断哪一种解释最适合“每假借于藏书之家”中的“假”字。
(只需填序号)(2分)
假①借。
②宽容。
③如果,假如。
④非正式的。
3根据语句意思,下列句子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余幼/时即嗜学B.手指/不可屈伸
C.欧阳/公四岁而孤D.多诵古人/篇章
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②及其稍长,家无书读。
5简要回答下面问题:
(5分)
(1)平时我们说话、写文章常引用名人事例来印证自己的观点。
你认为[甲]段宋濂的事例可以用来印证下面哪一个观点呢?
A.崇尚科学、消除愚昧,社会才能进步。
B.虚心请教、经常复习,有助于巩固知识。
C.诚实守信、刻苦学习是成才的重要条件。
(2)你怎样看待“欧阳修母亲画荻教子”这种做法?
请结合[乙]段内容谈谈。
(3分)
(季梁)往见王曰
(季梁)往见王曰:
“今者臣来,见人于大行①,方②北面而持其驾③,告臣曰:
‘吾欲之楚④。
’臣曰:
‘君之楚,将奚为⑤北面?
’曰:
‘吾马良。
‘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
‘吾用⑥多!
‘用虽多,此非楚之路也。
‘吾御者⑦善!
’此数者⑧愈善,而离楚愈远耳。
①大行:
大路。
②方:
正,正在。
③北面持其驾:
向着北方拿着缰绳,驾着他的车子。
⑤奚为:
为何,为什么。
⑥用:
路费,盘缠。
⑦御者:
车夫。
⑧此数者:
这几项条件。
1.解释划线字。
(1)吾欲之楚( )
(2)君之楚( )
2.“此数者”在文中具体指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翻译下列句子。
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
4.读了这则短文后,你受到什么启发?
【甲】愚公移山【乙】铁杵磨针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
“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
”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
“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且焉置土石?
”杂曰:
“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甚矣,汝之不惠!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北山愚公长息曰: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