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漠里的奇怪现象》教师教案Word格式.doc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4604988 上传时间:2022-10-23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7.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沙漠里的奇怪现象》教师教案Word格式.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沙漠里的奇怪现象》教师教案Word格式.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沙漠里的奇怪现象》教师教案Word格式.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沙漠里的奇怪现象》教师教案Word格式.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沙漠里的奇怪现象》教师教案Word格式.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沙漠里的奇怪现象》教师教案Word格式.doc

《《沙漠里的奇怪现象》教师教案Word格式.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沙漠里的奇怪现象》教师教案Word格式.doc(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沙漠里的奇怪现象》教师教案Word格式.doc

《沙漠里的奇怪现象》教案设计

唐河县昝岗二中王哲

教学目标

1.沙漠里的奇怪现象及其形成的原因。

2.示异释疑的巧妙构思。

3.准确生动的语言。

教学重点:

沙漠里的奇怪现象及其形成的原因;

准确生动的语言。

教学难点:

示异释疑的巧妙构思。

课时

一课时

教法

诵读体悟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课

同学们,仰望苍穹,你想过宇宙里有些什么吗?

面对姹紫嫣红的花朵,你想过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吗?

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充满了奥秘,等待我们去发现,等待我们去探索。

今天,就让我们把目光投向茫茫沙漠,去看看沙漠里的奇怪现象。

(板书课题)本文的作者是我国著名的气象学家、地理学家和教育家竺可桢。

(板书作者)

二、初读感知,把握内容

1、古人说: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请同学们高声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大屏幕上的两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

课文主要描述了沙漠里的哪些奇怪现象?

第二个问题:

这些奇怪现象是怎样形成的?

“不动笔墨不读书”,请同学们找到答案后在课本上作好勾划批注,下面开始。

2、学生读文思考。

3、讨论明确:

(1)课文就读到这里,在开始讨论之前,我们首先来积累本课的生词。

读出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竺可桢zhú

玄奘zà

ng戈壁gē万顷qǐng

海市蜃楼shè

n戳穿chuō

把词语补充完整后解释其意思

单枪匹马:

比喻单独行动,没有人帮助。

光怪陆离:

形容现象奇异、色彩繁杂。

可望 而不可即:

能够望见而不能接近。

(2)明确第一个问题:

魔鬼的海、鸣沙(板书)

(3)明确第二个问题:

光线折光、反射;

沙子受热、移动、摩擦(板书)

三、再读探究,领悟主旨

1、我们已经找到了文中所介绍的两种奇怪现象的成因,困扰了人们多年的秘密在科学面前被一一破解,那么作者由这两种现象的破解得出了一个什么样的结论呢?

请同学们再读课文,找出文中的一句话来回答这一问题。

讨论明确:

沙漠里的一切怪异现象,其实都是可以用科学道理来说明的。

2、齐读此句后问:

俗话说听话听音,这句结论似乎有言外之意弦外之音,你能听出来吗?

竺可桢教授的这句话里隐含着对我们青少年什么样的期待呢?

我们要崇尚科学,热爱科学,要运用科学知识来认识世界。

3、追问延伸:

许多人都见过“魔鬼的海”,为什么只有孟奇揭开了其中的奥秘?

(明确:

深深思考)“鸣沙”现象流传甚广,作者竺可桢听说后是怎么做的?

亲身去实践体验)

4、小结:

我们刚才讨论的这两个问题给你什么启发?

对于我们多数人来说生活中并不缺少发现,而是缺少思考,缺少实践。

只要我们大家善于思考,勇于实践,破译怪异现象,揭开科学神秘的面纱,我们人人皆有可能。

四、合作学习,探究巧妙构思

1、我们刚才讨论的问题答案都集中在课文的哪些自然段中?

第4、5自然段)那前三段是不是就可有可无了呢?

老师认为,出于文章语言宜简练的要求,这三段与课文中心关系不大的内容应该删去或者缩减,,大家同意老师的意见吗?

为什么呢?

俗话说:

“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

”请大家以前后四个同学为一个小组,发挥集体智慧,思考解决大屏幕上的这个问题:

课文开头部分写晋僧法显和唐僧玄奘对沙漠的认识和感受,似乎与文章的主要内容关联不大,你认为可以删去吗?

请说说理由。

开头借古人之口把沙漠里的奇怪现象描绘的很可怕,激起了大家的阅读兴趣和深入的思考。

2、前三段中有不少设问句,老师想把它们改成陈述句。

大家看行吗?

明确:

问句能激发读者的思考,改为陈述句就索然无味。

3、小结:

开头部分看似跑题的文字不能删去,因为它们在文中的作用是向读者“示异”,然后自然引出下文的“释疑”,这种写法就是我们常说的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

(板书:

示异→释疑)

五,朗读竞赛,品味语言

1、男女生各为一组,开展朗读竞赛,朗读课文第四段。

女生读描述现象的文字,男生读分析成因的内容。

2、本段语言不像一般说明文的语言那样枯燥乏味,晦涩难懂,读起来反而给我们津津有味,趣味盎然之感。

那作者使用了什么样的魔法把文章写得绘声绘色,通俗易懂呢?

接下来我们就来破解作者的魔幻之术。

思考下列问题:

(1)作者在描述“魔鬼的海”的现象时,用了哪些生动形象的词语?

(2)解释“魔鬼的海”成因时,哪些词语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严谨?

(3)本文为什么要选择采用这种准确与生动兼备的语言风格?

蔚蓝、碧蓝,汪洋万顷,光怪陆离;

酷热,七至八摄氏度、考虑读者的需求和特点同时又不可有失严谨。

语言为写作目的服务,目的不同,语言风格也应有所改变。

六、走出沙漠,收获希望

1、请学生谈学习本课后的收获?

2、送给学生16个字:

崇尚科学热爱科学学会思考勇于探索

七、板书设计:

沙漠里的奇怪现象

竺可桢

魔鬼的海光线折光、反射;

鸣沙沙子受热、移动、摩擦

示异→释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初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