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断简答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4597964 上传时间:2022-10-23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31.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诊断简答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诊断简答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诊断简答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诊断简答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诊断简答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诊断简答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诊断简答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诊断简答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诊断简答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3.何谓中性粒细胞核象变化?

其临床意义是什么?

病理情况下,中性粒细胞核象可发生变化,出现核左移或核右移现象。

1)核左移:

常见于感染,特别是急性化脓性感染、急性失血、急性中毒及急性溶血反应等。

白血病和类白血病反应,也可出现核极度左移现象。

2)核右移:

主要见于巨幼细胞贫血及造血功能衰退,也可见于应用抗代谢药物。

在炎症的恢复期,可出现一过性核右移。

4.引起中性粒细胞减少的病因有哪些?

1)感染:

特别是革兰阴性杆菌感染,如伤寒、副伤寒杆菌感染时,白细胞总数与中性粒细胞菌减少;

2)血液系统疾病;

3)物理、化学因素损伤;

4)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功能亢进:

各种原因引起的脾脏肿大及其功能亢进;

5)自身免疫性疾病:

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等,产生自身抗体导致白细胞减少。

5.简述各种病理性尿蛋白形成原因及常见疾病。

1)肾小球性蛋白尿:

这是最常见的一种蛋白尿。

各种原因导致肾小球滤过膜通透性及电荷屏障受损,血浆蛋白大量滤入原尿,超过肾小管重吸收能力所致,常见于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等原发性肾小球损害性疾病;

糖尿病、高血压、系统性红斑狼疮、妊娠高血压综合症等继发性肾小球损害性疾病等。

2)肾小管蛋白尿:

炎症或中毒等因素引起近曲小管对低分子量蛋白质的重吸收减弱所致,常见于肾盂肾炎、间质性肾炎、肾小管性酸中毒、重金属中毒、药物及肾移植术后。

3)混合性蛋白尿:

肾小球和肾小管同时受损所致的蛋白尿,如肾小球肾炎或肾盂肾炎后期,以及可同时累及肾小球和肾小管的全身性疾病,如糖尿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等。

4)溢出性蛋白尿:

因血浆中出现异常增多的低分子量蛋白质,超过肾小管重吸收能力所致的蛋白尿。

血红蛋白尿、肌红蛋白即属此类,见于溶血性贫血和挤压综合征等。

另一类较常见的是凝溶蛋白,见于多发性骨髓瘤、浆细胞病、轻链病等。

5)组织性蛋白尿:

由于肾组织被破坏或肾小管分泌蛋白增多所致的蛋白尿,多为低分子量蛋白尿,以T—H糖蛋白为主要成分。

6)假性蛋白尿:

由于尿中混有大量血、脓、粘液等成分而导致蛋白定性试验阳性。

一般不伴有肾本身的损害,经治疗后很快恢复正常。

肾下泌尿道疾病如:

膀胱炎、尿道炎、尿道出血及尿内掺入阴道分泌物时,尿蛋白定性试验可阳性。

6.何为尿管型?

形成的条件是什么?

管型是蛋白尿、细胞或碎片在肾小管、集合管中凝固而成的圆柱形蛋白聚体。

管型形成的条件是:

尿中清蛋白、肾小管上皮细胞产生的T—H糖蛋白是构成管型的基质;

肾小管仍有浓缩和酸化尿液的功能,前者可使形成管型的蛋白等成分浓缩,后者则促进蛋白变性聚集;

仍存在可交替使用的肾单位,处于休息状态的肾单位尿液淤滞,有足够的时间形成管型。

7.试述心肌梗死各期的心电图表现。

1)超急性期:

心电图上产生高大的T波,ST段呈斜型抬高,与高耸直立T波相连。

可见QRS振幅增高,并轻度增宽,但尚未出现异常Q波。

2)急性期:

ST段呈弓背向上抬高,抬高显著者可形成单向曲线,继而逐渐下降,T波由直立开始倒置,并逐渐加深。

3)近期:

ST段恢复至甚浅,缺血型T波由倒置较深逐渐变浅,坏死型Q波持续存在。

4)陈旧期:

常出现在急性心肌梗死3~6个月之后或更久,ST段和T波恢复正常或T波持续倒置、低平,趋于恒定不变,残留下坏死型的Q波。

8.三种早搏心电图特点是什么?

1)室性期前收缩:

期前出现的QRS—T波前无P波或无相关得P波;

期前出现的QRS形态宽大畸形,时限通常>

0.12s,T波方向多与QRS的住波方向相反;

往往为完全性代偿间歇,即期前收缩前后的两个窦性P波间距等于正常PP间距的两倍。

2)房性期前收缩:

期前出现的异位P'

波,其形态与窦性P波不同;

P'

R间期>

0.12s;

大多为不完全代偿间歇,即期前收缩前后两个窦性P波的间距小于正常PP间距的两倍。

3)交界性期前收缩:

期前出现的QRS—T波,其前无窦性P波,QRS—T形态与窦性下传者基本相同;

出现逆行P'

波,可发生于QRS波群之前或QRS波群之后,或者与QRS相重叠;

大多为完全性代偿间歇。

9.心房扑动、心房颤动的心电图表现如何?

1)心房扑动:

正常P波消失,代之连续的大锯齿状扑动波,多数在、、aVF导联中清晰可见;

F波间无等电位线,波幅大小一致,间隔规则,频率为240—350次/分,大多不能全部下传,常以固定房室比例下传。

2)心房颤动:

正常P波消失,代以大小不等、性状各异的颤动RR绝对不齐,QRS波一般不增宽。

10.房室传导阻滞有哪几种类型?

各有何特点?

1)一度房室传导阻滞:

主要表现为PR间期延长。

2)二度房室传导阻滞:

主要表现为P波后QRS波脱漏,分两种类型:

二度I型房室传导阻滞,表现为P波规律地出现,PR间期逐渐延长;

二度型房室传导阻滞,表现为PR间期恒定,部分P波后无QRS波群。

3)三度房室传导阻滞:

表现为P波与QRS波毫无关系,心房率快于心室率。

11.简述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右束支传导阻滞的心电图表现。

1)完全性左束支阻滞:

QRS波群时间≥0.12s;

V1、V2导联呈rS波或呈宽而深的QS波;

I、aVL、V5、V6导联R波增宽、顶峰粗钝或有切迹;

I、V5、V6导联q波一般消失;

V5、V6导联R峰时间>

0.06s;

ST—T方向与QRS住波方向相反。

左束支阻滞时,QRS心电轴可有不同程度的左偏。

2)完全性右束支阻滞:

V1或V2导联QRS呈rsR'

型或M型,此为最具特征性的改变;

I、V5、V6导联S波增宽而有切迹,其时限≥0.04s;

aVR导联呈QR型,其R波宽而有切迹;

V1导联R峰时间>

0.05s;

V1、V2导联ST波段轻度压低,T波倒置;

I、V5、V6导联T波方向一般与终末S波方向相反,仍为直立。

12.如何在心脏听诊时判断第一和第二心音?

1)S1音调叫S2低,时限较长,在心尖区最响;

S2时限较短,在心底部较响;

2)S1至S2的距离较S2至下一心搏S1的距离短。

在复杂心音失常时,还需要借助以下两点进行判别:

3)心尖或颈动脉的向外搏动与S1同步或几乎同步,其中利用颈动脉搏动判别S1更为方便;

4)当心尖部听诊难以区分S1和S2时,克先听心底部即肺动脉瓣区和主动脉瓣区,心底部的S1与S2易于区分,再将听诊器体件逐步移向心尖部,边移边默诵S1、S2节律,进而确定心尖部的S1和S2。

13.试述心脏触及震颤的临床意义。

心脏触及震颤的临床意义:

部位

时相

常见病变

胸骨右缘第2肋间

收缩期

主动脉瓣狭窄

胸骨左缘第2肋间

肺动脉瓣狭窄

胸骨左缘第3~4肋间

室间隔缺损

连续期

动脉导管未闭

心尖区

舒张期

二尖瓣狭窄

重度二尖瓣关闭不全

14.简述心脏杂音产生的机制和常见原因。

1)产生机制:

正常血流呈层流状态。

在血流加速、异常血流通道、血管管径异常等情况下,可使层流转变为湍流或漩涡而冲击心壁、大血管壁、瓣膜、腱索等使之振动而在相应部位产生杂音。

2)临床意义:

杂音的听取对心血管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

但是,有杂音不一定有心脏病,有心脏病也可无杂音。

根据产生杂音的心脏部位有无器质性病变可区分为器质性杂音与功能性杂音;

根据杂音的临床意义又可以分为病理性杂音和生理性杂音。

15.简述心脏杂音强度的分级方法。

级别

响度

听诊特点

震颤

1

很轻

很弱,易被初学者或缺少心脏听诊经验者所忽视

2

轻度

能被初学者或缺少心脏听诊经验者听到

3

中度

明显杂音

4

5

响亮

杂音很响

明显

6

杂音很响,即使听诊器稍离开胸壁也能听到

16.简述二尖瓣狭窄和主动脉关闭不全的体征。

二尖瓣狭窄:

1)视诊:

两颧绀红色呈二尖瓣面容,口唇轻度发绀。

2)触诊:

心尖区常有舒张期震颤,患者左侧卧位时较明显。

3)叩诊:

轻度二尖瓣狭窄者的心浊音界无异常。

中度以上狭窄造成肺动脉段、左房增大,胸骨左缘第2、3肋间心浊音界向左扩大,正常心腰消失,心浊音界可呈梨形。

4)听诊:

局限于心尖区的低调、隆隆样、舒张中晚期递增型杂音,左侧卧位时更明显;

心尖区S1亢进;

部分患者于心尖区内侧可闻及一个紧跟S2后的高潮、短促、响亮的二尖瓣开放拍击音;

肺动脉扩张,肺动脉瓣区可有递增型高潮叹气样舒张期早期杂音;

右室扩大伴三尖瓣关闭不全时有收缩期吹风性杂音;

晚期患者可出现心房颤动,心音强弱不等,心律绝对不规则,有脉搏短绌。

主动脉关闭不全:

心尖搏动向左下移位,部分重度关闭不全者颈动脉搏动明显,并可有随心搏出现的点头运动。

心尖搏动移向左下,呈抬举样搏动。

有水冲脉及毛细血管搏动。

心界向左下增大而心腰不大,因为心浊音界轮廓似靴形。

主动脉瓣第二听诊区可闻及叹气样、递减型、舒张起杂音,向胸骨左下方和心尖区传导,以前倾坐位最易听清。

重度反流者,有相对性二尖瓣狭窄,心尖区出现柔和、低调、递减型舒张中、晚期隆隆样杂音。

周围大血管可听到枪击声和双重杂音。

17.试述生理性与器质性收缩期杂音的鉴别要点。

鉴别点

生理性

器质性

年龄

儿童、青少年多见

不定

肺动脉瓣和心尖区

性别

柔和、吹风样

粗糙、吹风样、常呈高调

持续时间

短促

较长、常为全收缩期

强度

≤2/6级

常≥3/6级

3/6级以上可伴有震颤

传导

局限

沿血流方向传导较远而广

18.试述脾脏肿大时的测量法及分度及临床意义。

测量方法:

第I线测量(指左锁骨中线与左肋缘交点至脾下缘的距离)

第线测量和第线测量(前者系指左锁骨中线与左肋缘交点至脾脏最远点的距离,后者指脾右缘与前正中线的距离)

分度:

临床记录中,常将脾肿大分为轻、中、高三度。

脾缘不超过肋下2cm为轻度肿大;

超过2cm,在脐水平线以上为中度肿大;

超过水平线或前正中线则为高度肿大。

临床意义:

脾脏轻度肿大常见于急慢性肝炎、伤寒、粟粒型结核、感染性心内膜炎及败血症等,一般质地柔软。

脾脏中度肿大常见于肝硬化、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慢性溶血性黄疸、淋巴瘤、系统性红斑狼疮等,质地一般较硬。

脾脏高度肿大,表面光滑者见于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黑热病、骨髓纤维化等,表面不平滑而有结节者见于淋巴瘤和恶性组织细胞病。

脾脏表面有囊性肿物者见于脾囊肿。

脾脏压痛见于脾脓肿、脾梗死等。

19.试述颈静脉反流征的检查方法及临床意义。

当右心衰竭引起肝淤血肿大时,用手压迫肝脏可使颈静脉怒张更明显,则为颈静脉反流征阳性。

提示心脏疾患。

20.肝脏触诊需要注意哪些内容?

肝脏触诊时,应详细体会并描述下列内容:

1)大小;

2)质地;

3)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自我管理与提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