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初中趣味物理实验手册(1).doc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459744 上传时间:2022-10-22 格式:DOC 页数:29 大小:3.02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型初中趣味物理实验手册(1).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新型初中趣味物理实验手册(1).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新型初中趣味物理实验手册(1).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新型初中趣味物理实验手册(1).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新型初中趣味物理实验手册(1).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型初中趣味物理实验手册(1).doc

《新型初中趣味物理实验手册(1).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型初中趣味物理实验手册(1).doc(2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型初中趣味物理实验手册(1).doc

29

新课标初中趣味物理实验手册

新课标

目录

第一章力

1.谁主浮沉

2.会爬坡的漏斗

3.大气压强

第二章电

1.自制验电器

2.哪里不亮点哪里

第三章热

1.热喷泉

2.有趣的哈勃瓶

第四章声

1.用吸管做笛子

2.细线也能发出鸡叫声

第五章光

1.牛顿色盘

2.如何使光线弯曲

华灯初上,船只慢慢的回到了自己的港湾,准备好好休息,等待明天的起航。

船只为什么能在水中自由的航行,而不会下沉呢?

我们能不能通过实验的方法来深刻系统的解释它的原理呢?

本章就有关问题进行探究。

当我们把实心的铁球扔进水里,我们可以看见铁球在水中会下沉。

这是因为铁的密度大于水的密度。

那么为什么钢铁制成的轮船却能漂浮在水面上呢?

钢铁制成的潜水艇又为什么能在水中随意地下潜和上浮呢?

实验材料

一只大的广口瓶(4升)、一只带盖的小瓶子、一袋盐、一只量杯(250毫升)、一把汤勺、弹簧秤

实验目的

通过控制杯子在水中的浮沉情况的探究,来让

学生对生活中的一些浮沉情况有一个清楚的认识,

对浮力的影响因素、浮沉条件有了解,知道我们学

习的内容是和生活有很大联系的,能初步体会物理

之美,科学之美!

实验步骤

①将广口瓶装3/4瓶的水。

②将小瓶子的盖子盖紧。

然后小心地将小瓶子放进水中,它应该会浮在水面上。

如果小瓶子不能浮起,就要换更小的瓶子,直至小瓶子能浮在水面上

③将小瓶子拿出来,往小瓶子中加入少量的水。

④将小瓶子的盖子盖紧。

再将小瓶子放进水中,瓶子应该会慢慢地下沉到广口瓶的瓶底。

如果小瓶子不回沉到瓶底,慢慢调整小瓶子中的水量,直到它慢慢下沉到瓶底。

⑤取出小瓶子,往广口瓶中加入半量杯的盐,然后搅拌均匀。

⑥再将小瓶子放进广口瓶中,观察小瓶子在水中的位置。

⑦往广口瓶中一次加入半量杯的盐,观察小瓶子在盐水中的位置。

重复这一步骤,直到两量杯的盐都被倒光。

实验结果

当你往广口瓶中加入越多的盐时,小瓶子的运动状态是。

实验分析

往小瓶子中加入少量水,瓶子就会慢慢下沉的原因是。

往广口瓶中加盐是为了通过改变进而改变小瓶子的状态。

实验结论

溶液的密度会影响浮力的大小,且密度越大,浮力越大;密度越小,浮力越小。

物体的浮沉条件与物体的重力与浮力的大小比较有关。

相关链接:

潜艇或称潜水船、潜舰是能够在水下运行的舰艇。

潜艇的种类繁多,形制各异,小到全自动或一两人操作、作业时间数小时的小型民用潜水探测器,大至可装载数百人、连续潜航3-6个月的俄罗斯台风级核潜艇。

潜艇上都设有压载水舱,只要往空的压载水舱里注水,潜艇就变重了,这时潜艇的重量就会大于它排开水的重量(即大于浮力),潜艇就逐渐下潜。

当潜艇正常上浮时,用高压空气分步骤把压载水舱里的水挤出去,使之充满了空气,使潜艇在水下的重量减轻了,当潜艇的重量小于它同体积的水的重量时(即小于浮力时),潜艇就会上浮,直至浮出水面。

另外,也可以采用操舵的方法将航行中的潜艇调整到距水面30米的安全深度(安全深度是为了防止与水面船只碰撞的限制深度),继续上浮到10—30米深度时是危险深度,上浮到10米左右时属于潜望深度,到达潜望深度后就可以排水上浮了。

潜艇下潜和上浮的原理就跟鱼类差不多,鱼儿腹中有一种可充满气体的囊状鳔,其作用类似于潜艇上的压载水舱,是鱼在水中沉浮的主要调节器官。

当鱼要下沉时,挤出鱼鳔中的气体(潜艇是向压载水舱里注水),使身体的重量加重;相反,鱼要上浮时,通过摄取水中的气体来充满鱼鳔,使身体的重量减轻。

实验材料

两把米尺,3本书(每本书厚2.5厘米以上),一卷胶卷纸,两只同样大小的漏斗。

俗话说:

“水往低处流”,在日常生活中,很多物体在重力的作用下会往低处移动。

那么是不是物体在不人为施力的情况下只能往下呢?

能不能往上运动呢?

实验目的

通过探究这个实验了解物体的重心会影响物

体的运动。

让我们认识与现实生活中的经验有出

入的情况可能正是一些发现的起源。

实验步骤:

①将两本书放在地上。

相距90厘米。

②把第三本书放在其中一本书的上面。

③分别将两把米尺的一端架在高的那堆书上,另一端架在一本书上。

两把米尺放成“V”字形,在高的那端,米尺的间距较大。

④把两只漏斗大的一端面对面,中间用胶带纸黏住。

⑤把黏好的漏斗放在米尺的最下端。

实验结果

漏斗会。

实验分析

漏斗看似违反了重力的规律,但是其实并没有违反重力的规律。

事实上,当尺子之间的距离变大时,漏斗会产生一个新的更(高/低)的重心。

为了保持稳定,漏斗会轻微地下落并且向前转动。

这种向前的运动使漏斗看起来好像正在向上“爬”,实际上,它们正在向下滑动。

相关链接

风动石自古闻名,早在明代张岱的《夜航船·荒唐部》里就有记载:

“漳州鹤鸣山上,有石高五丈,围一十八丈,天生大盘石阁之,风来则动,名风动石。

其奇妙之处就在于它前后左右重量平衡极佳,大风吹来时,石体左右晃动,但倾斜到一定角度就不会再动了,故称风动石。

石为花岗岩石质,高4.37米,宽4.57米,长4.69米,重约200吨。

人力也能晃动风动石。

如果找来瓦片置于石下,选择适当的位置,一个人就能把这硕大的奇石轻轻摇动起来。

此时,瓦片“咯咯”作响,顷刻化为齑粉。

正可观其伟,侧可观其奇,背可观其险。

从背面看,状如玉兔的石岩伏在外倾的石盘上,巨大的石球,悬空而立,摇摇欲坠,令人心怵;从正面看,石如蟠桃,底部呈圆弧形,贴石盘处尖端仅数寸,悬空斜立,狂风吹来,摇晃不定。

其原理就与其重心的位置有关,同学们可以思考一下风动石的重心应该在那个位置呢?

在喝饮料时,你一定以为饮料是你自己吸进嘴里的。

那么事实情况真的是这样吗?

下面让我们来探究一下这个问题。

实验器材

吸管2支

水杯1个

清水

实验目的

通过实验来说明平常生活中最常见的能喝到

饮料不是因为吮吸而是是因为大气压的作用。

并揭示出感觉是可能会骗人的。

真正的原理

是等待你去发掘的。

最简单的事情也会蕴藏

一些重要的物理概念。

实验步骤

1.向杯子注入半杯的水,然后把2支吸管都插进嘴里,一支吸管的另一端插入水杯里,另一只吸管的那一端在杯外。

这时,你开始吸气,看看会发生什么现象?

2.将杯外的那支吸管去掉,开始吸气,又有什么现象?

步骤1步骤2

实验结果

步骤1的结果:

步骤2的结果:

实验分析

如果不做实验,你一定不会想到这种情况。

这也太奇怪了,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这看来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实,可是这的确蕴含一定的道理。

使用一支吸管和两支吸管的差别:

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用吸管能喝饮料的原理是:

实验拓展

用吸管喝饮料是不是一定要通过嘴吸?

你还有其他的办法也能喝到水吗?

同学们你们可以现在试试看。

相关链接:

1.吸尘器的原理

吸尘器是我们常用的家用电器,在吸尘器内部有一个负压区,外部的大气压把空气压进了吸尘器,在外部空气进入吸尘器时,把周围的尘土一并带路人吸尘器里。

2.吸水游戏

把罐头瓶盖上扎一个口径与吸管一致的孔,向罐头瓶注满水,把吸管插进孔中,用橡皮泥堵住吸管与孔的缝隙处,使罐头瓶封闭严密。

这时用嘴吸罐头瓶里的水,无论如何也吸不进嘴里。

罐头瓶里有水,而只用一支吸管为什么还吸不进来水呢?

夏日的夜晚,时不时地划过几丝闪电,一闪即逝。

而家中的日光灯却是持续发光。

这些现象都与电有关。

那么电又是什么呢?

它又是如何测量的呢?

我们能不能做一个仪器来测量它呢?

本章就相关问题进行探究。

实验材料

一张铝箔纸(越薄越好)、一只广口玻璃瓶(1升)、一只能盖住玻璃瓶口的软塑料瓶盖、一枚大回形针、一把尖嘴钳、一块橡皮泥、一把剪刀、一只圆气球(充满气后直径约为23厘米)、一只铅笔

如果停电一天会怎么样呢?

红绿灯不亮了,交通可能会混乱;家里的电饭煲不能用了,连煮饭也不行了;工厂的机器运行不了,亏损巨大……现代生活少不了电。

但是电是如何形成的呢?

以及如何比较电量的大小呢?

实验目的

通过本实验你将了解电子也会移动,

并且掌握简单的比较电荷数目的方法

了解用具体的方法来描述抽象的物

理量的理念。

实验步骤

①用铝箔纸剪下两张1厘米×5厘米大小的铝箔纸片。

②在两张铝箔纸条的末端,用铅笔的笔尖各穿一个洞。

③请老师帮忙,用尖嘴钳把回形针改造成上端是一个圈、下面有两个交叉的挂钩的形状。

④将软塑料瓶盖的中央戳一个洞。

⑤将改造过的回形针穿过塑料瓶盖中央的洞,再用橡皮泥把塑料瓶盖上的缝隙堵住。

⑥把两张铝箔纸片分别悬挂在回形针的两个挂钩上。

⑦将塑料瓶盖盖在玻璃瓶上。

⑧将气球吹鼓,然后将气球在你干净、干燥且没用过发油等油性护发用品的头发上摩擦几下。

⑨将气球靠近塑料瓶盖上的回形针,但不要与之接触。

实验结果

当气球靠近塑料瓶盖上的回形针时,两张铝箔纸片会。

实验分析

这个实验所制作的仪器就称为验电器。

当回形针处在带电区域中时,铝箔纸片就会相互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