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河北省邯郸市高三上学期摸底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458894 上传时间:2022-10-22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117.2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河北省邯郸市高三上学期摸底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届河北省邯郸市高三上学期摸底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届河北省邯郸市高三上学期摸底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届河北省邯郸市高三上学期摸底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届河北省邯郸市高三上学期摸底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河北省邯郸市高三上学期摸底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届河北省邯郸市高三上学期摸底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河北省邯郸市高三上学期摸底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河北省邯郸市高三上学期摸底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届河北省邯郸市高三上学期摸底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

2019届河北省邯郸市高三上学期摸底考试历史试题

(考试时间:

90分钟试卷满分:

100分)

第I卷(选择题共48分)

本卷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1.晋文公刚即位就启用贵族分任内外诸官,“昭旧族……胥、籍、狐、箕、栾、郐、柏、先、羊舌、董、韩,实掌近官。

诸(同姓)姬之良,掌其中官。

异姓之能,掌其远官”。

这一做法

A.反映出分封制度趋于崩溃

B.表明当时选官唯看家族声望

C.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稳定

D.说明血缘亲疏决定贵族等级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说明晋国旧姓掌握近官,同姓氏掌握中官,异姓控制远官,显然对于不同族姓分封官员不同,这样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故C项正确;材料中是按照不同类别进行分封,不是分封制走向瓦解,故A项错误;当时选官唯看家族声望是魏晋时期九品中正制,不符合材料主旨,故B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按照血缘关系进行分封,故D项错误。

2.2.孟子将“仁政”的实现寄托于君主对于“仁心”的扩充上,而这种扩充的程度决定了“仁政”实现的程度。

据此可知,孟子的“仁政”学说

A.有违孔子人性理论

B.脱离了当时的政治现实

C.弱化尊卑等级秩序

D.颠覆了传统的君臣关系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说明孟子的“仁政”思想寄托于君主,显然不符合战国时期诸侯争霸战争的需要,孟子的“仁政”思想显然不符合当时政治实际,故B项正确;孔子的“仁政”思想是对孔子人性论发展,故A项错误;材料说明“仁政”思想实践,并不是说明等级秩序的弱化,故C项错误;儒家思想强调等级观念,并不是颠覆了传统的君臣关系,故D项错误。

3.3.“亲亲得相首匿”是西汉时期确立的刑罚适用原则,即在直系三代血亲之间和夫妻之间,除犯谋反、大逆外,均可互相隐匿犯罪行为,官府不予追究。

这一现象表明当时

A.儒家纲常名教渗入法律

B.血缘亲情关系逐渐淡化

C.社会逐步走向和谐稳定

D.法律与儒家伦理存在冲突

【答案】A

【解析】

【详解】“亲亲得相首匿”,是指亲属间相互隐瞒罪行可以不负刑事责任,这一原则顺应了人的亲缘本性,体现出儒家纲常名教渗入法律体系中的特点,故A项正确;材料中强调的是血缘关系的浓厚性,显然是不会逐渐淡化,故B项错误;材料中的法律原则有利于社会稳定,但法律是统治阶级一直体现,不能说明当时社会逐渐和谐稳定,故C项错误;材料说明法律与伦理关系的有机结合,故D项错误。

4.4.据有关资料统计,唐代前期长江下游18州进贡的丝织品有19种,唐代后期则达38种之多,其中以越州、扬州等地区的发展变化最为突出。

据此可得出的历史结论是当时

A.南方社会比北方更稳定

B.中国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C.中原地区经济急剧衰退

D.南方纺织业发展较迅速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中“以越州、扬州等地区”均属于长江下游地区的丝织业中心,从唐朝前后进贡的丝织品种类增多说明南方经济的飞速发展,故D项正确;经济发展不能说明政治的稳定,故A项错误;中国经济重心开始南移是在魏晋时期,故B项错误;材料只是说明南方丝织业发达,并不能说明中原经济的衰退,故C项错误。

5.5.欧阳修曾描述东京相国寺东笔铺广告“京师诸笔工,牌榜自称述。

累累相国东,比若衣缝虱”,广告中大肆称颂的笔竟然都是“有表曾无实,价高乃费钱,用不过数日”的劣笔。

欧阳修的这些描述从客观上体现了宋代

A.印刷术推动了商业发展

B.理学盛行导致了道德滑坡

C.商品经济的发展较迅速

D.广告的应用已经十分普遍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中“东京相国寺东笔铺广告”和实际素材相差很大,实际上是商业广告夸大商品实际的表现,体现出了宋代商品经济发展的现象,故C项正确;材料说明的是商业广告,不是印刷术推动的发展,故A项错误;材料的商业广告和道德滑坡没有关系,故C项错误;D中的十分普遍说法绝对,不符合实际,排除D项。

6.6.《朱子语类》载:

“且以饮食言之,凡饥渴而欲得饮食以充其饱且足者,皆人心也。

然必有义理存焉。

有可以食,有不可食……”这意味着朱熹

A.认为人性本质是恶

B.肯定人正当的欲求

C.倡导适当放纵私欲

D.特别关注百姓生汁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说明人的饥渴要进行饮食属于人的正常心里,但是这种心里可以以理为依据,体现出朱熹对于人性正当欲求的肯定,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说明人性的本质是恶的信息,故A项错误;材料中“有可以食,有不可食”说明可以随着人性需要进行,不是倡导放纵私欲,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说明对于百姓生计的关注,故D项错误。

7.7.有学者指出,明朝内阁是皇帝与官僚系统之间的桥梁和中介,是一种行政执行权与决策权的间接结合结构,阁臣参预中枢行政决策的深度和广度,取决于内阁同皇权的关系。

这表明明朝内阁

A.形成了合理的制约机制

B.决定了中央行政体制的运行

C.辅政方式有灵活多变性

D.适应了君主专制强化的要求

【答案】D

【解析】

【详解】内阁是明朝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阁臣参预中枢行政决策的深度和广度,取决于内阁同皇权的关系”说明内阁权力大小取决于皇帝,这种制度显然适应了君主专制强化的要求,故D项正确;内阁权力取决于皇权,不会形成制约机制,也不取决于中央行政体制的运行,故A项和B项错误;内阁是辅助皇帝处理政事的中枢机构,参与决策没有决策权,并不是灵活多变,故C项错误。

8.8.在福建馆藏的康熙四十三年至乾隆十二年的33件借贷文书中,谷物借贷23件,约占70%,货币借贷10件,约占30%。

在乾隆十七年至道光三十年的131件借贷文书中,谷物借贷仅24件,约占18%,货币借贷107件,约占82%。

这一变化反映出当时

A.货币地租已取代实物地租

B.商品经济获得了发展

C.商业发展改变了经济结构

D.农民的负担不断加重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显示清朝中期和前期相比,货币借贷的比例逐渐上升,而实物借贷的比例逐渐下降,主要是由于商品经济发展导致这一现象发生,故B项正确;材料中只是说明货币地租和实物地租比例变化,并不是前者取代了后者,故A项错误;材料中是借贷结构的变化,并不能改变传统经济结构,故C项错误;借贷形式变化并不能够说明农民负担的加重,故D项错误。

9.9.“中体西用”的文化观在19世纪后期的中国风头甚健,洋务派以“体用”“本末”的关系来努力论证中西文化可以相容,能够互补,极力证明中国固有文化可以通过采纳西学而增益新知、焕发生机。

洋务派极力宣扬“中体西用”文化观的根本目的是

A.调和中西文化冲突

B.维护清朝封建统治

C.推动中国的近代化

D.遏制革命形势发展

【答案】B

【解析】

【详解】19世纪60年代由于清政府面临着内忧外患的危机,为了挽救清政府危局,洋务派开展了学习西方器物以维护清政府的统治洋务运动,故B项正确;洋务运动指导思想是“中体西用”,并不是调和中西文化,故A项错误;推动中国的近代化是洋务运动的客观影响,故C项错误;遏制革命形势发展是洋务运动直接目的,不是根本目的,故D项错误。

【点睛】“中学”指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的纲常礼教;“西学”指西方文化,主要指西方近代科学技术。

“中学为体”强调把中国的纲常礼教作为决定国家、民族命运的根本。

10.10.1907年8月,同盟会新加坡分会创办机关刊物——《中兴日报》,胡汉民为其撰写发刊词,指明其创办《中兴日报》的目的是要在华侨中间宣传爱国、爱民族的学问,促使每个华侨爱民族、爱国家,恢复汉人统治的中国。

这体现了革命派

A.科学的革命纲领

B.在海外有广泛的影响力

C.鲜明的反清立场

D.对革命道路的理性探索

【答案】C

【解析】

【详解】清朝是满族人统治天下,同盟会新加坡分会创办机关刊物宣传“爱民族、爱国家,恢复汉人统治的中国”的目的是推翻清朝统治,具有鲜明的反清立场,故C项正确;材料中同盟会纲领明显具有强烈民族色彩,不是科学的革命纲领,也不是对革命道路的理性探索,故A项和D项错误;材料只是说明报纸宣传内容,并不没有说明报纸的影响力,故B项错误。

11.11.民国初期的农村农产品市场,交易以农民之间的生活必需品交流为主,是一种农产品的余缺、品种调剂,是从一个农家流向别的农家,流出本区域的很少,更不要说流到外县、外省甚至国际市场。

造成这一局面的主要原因是

A.战争造成的市场阻隔

B.国内军阀割据的局面

C.传统经济模式的顽固

D.政府对农村管理失控

【答案】C

【解析】

【详解】中国传统的经济是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模式,农户生产的产品大多满足于自身的需要,多余部分才在市场流通,所以不会大规模向外部流通的现象,故C项正确;战争造成的市场阻隔并不是导致材料现象的主要原因,故A项错误;军阀割据属于政治形势,不是导致材料现象主要原因,故B项错误;民国时期虽然政权更替,但是民间管理基本依靠乡绅进行,并没有完全失控,故D项错误。

12.12.被喻为“民国四大才女”之一的冯沅君,1923年开始小说创作,以笔名淦女士发表了《隔绝之后》,该书描述了女主人公在为她的母亲尽孝与为爱出走的徘徊中无从选择,最后以一死而得以两全的故事。

这反映了作者

A.对女性权力意识的开拓

B.摆脱了封建礼教的束缚

C.对封建伦理道德的控诉

D.倡导妇女的全面解放

【答案】C

【解析】

【详解】封建社会受到传统理学“存天理、没人欲”思想影响,恪守三纲五常的伦理道德,材料中描述主人公“以一死而得以两全的故事”明显是对传统封建伦理道德的控诉,故C项正确;材料主要是反对封建伦理道德,不是开拓女性权力意识,故A项错误;材料中女主人公并没有摆脱封建礼教的束缚,故B项错误;材料不是倡导妇女的全面解放,故D项错误。

13.13.下面是近代某一时期国内机制棉布占市场份额的比重统计图(单位:

%)。

据图可知,当时中国

A.逐渐享受到工业化成果

B.机器生产摧毁了手工纺织业

C.民族工业发展十分迅猛

D.进口棉布占有较大市场份额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柱状图显示国内机制棉布占市场份额的比重从1905年到1931年逐渐上升,显然这种上升趋势幅度较大原因是采用了机器生产,故A项正确;材料只是说明国内机制棉布占市场份额比重变化,并不能说明摧毁了手工纺织业,故B项错误;表格不能说明民族工业发展的迅猛信息,故C项错误;柱状图显示国内机制棉布占市场份额,不能说明进口棉布占有较大市场份额,故D项错误。

【点睛】.近代化与工业化的区别:

近代化不单是经济的工业化。

是工业化以及与工业化相伴的政治、思想文化等方面的变化,是指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变迁过程。

其核心是经济的工业化、政治的民主化和思想的理性化。

14.14.1919年,孙中山以旁观者的姿态站在五四运动的边缘。

参与五四运动的张国焘问忆道:

“五期的一班青年对孙中山所领导的国民党,也因其内部混乱及反日面目的不够鲜明,不寄大的希望。

”这一回忆录可以佐证当时

A.孙中山害怕群众运动所蕴藏的能量

B.孙中山的革命进取心逐步衰退

C.国共两党对五四运动的认识存在分歧

D.国民党的凝聚力和号召力降低

【答案】D

【解析】

【详解】“一班青年对孙中山所领导的国民党,也因其内部混乱及反日面目的不够鲜明,不寄大的希望。

”说明民众对于国民党不寄予希望,反面说明国民党凝聚力和号召力的降低,故D项正确;材料说明的是国民党纪律涣散,不是说明孙中山害怕群众运动,故A项错误;孙中山的革命进取心并没有衰退,故B项错误;材料不是说明对于五四运动的论述,故C项错误。

15.15.下表反映了我国“一五”计划期间国民经济各部门基本建设投资分配情况。

据表可知当时我国

A.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完成

B.注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