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高级技工缺乏原因及其对策文档格式.docx
《探究高级技工缺乏原因及其对策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探究高级技工缺乏原因及其对策文档格式.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这些缺口岗位大部分集中在工艺设计、机械加工、电器设备、光机电一体化等生产附加值高的产业。
长三角地区和滨海新区高级技工短缺的状况使许
业对高级技工的需求量尤为突出。
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发布的信息,目前我国城镇企业1.45亿职工中技术工人为7200万人,而高级技工仅占3.5%,与发达国家30%——40%水平相差甚远。
趋于较高水平的宁波高级工以上的高技能人才约占技术工人总量的6.3%,这一比重也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
我国企业高级技师缺口高达千万人,从各人才招聘会及高洽会上可以看出,高技能人才的紧缺程度远远超过于高学历人才,“高级蓝领”的短缺日益制约我国制造业的可持续发展。
1.2高级技工短缺对制造业的影响
高级技工短缺对我国经济发展十分不利。
据统计,中国技工短缺造成不良产品损失近2000亿元,产品合格率仅达75%。
同样的国外进口设备,国外进口零件,在国内进行组装就达不到国外原装产品的质量水平,这已经成为我国企业的顽症。
由于受工人技术水平的限制,有的企业引进的先进设备,因为不会使用或操作不当,不能使先进设备的功能全部发挥出来,甚至使设备损坏。
有的困难企业,由于技能人才的短缺和技工素质较差,千方百计争取来的订单却没有能力加工。
许多工厂的生产线比国际著名公司的还要先进,但生产出来的产品却根本不能和人家竞争。
调查显示,由于企业缺乏一线技工,特别是能独当一面的高级技工,已经影响到企业的新产品开发和发展前景。
具体表现为:
一是导致企业产能低下。
企业由于缺乏相应的高级技工,被迫推掉大订单的现象时有发生。
二是企业新产品开发能力下降。
从企业产品更新速度看,新产品推出周期较长,影响企业产品的竞争力。
三是产品合格率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特别在经济全球化环境中,高级技工的短缺影响我国成为全球制造业中心的步伐,影响越来越多的“中国制造”走向国际市场。
1.3企业高级技工调查问卷分析(以天津地区为例)
2高级技工短缺的原因
从表面上看,技工短缺的直接原因是,我国经济高速发展,产业结构不断升级换代,技能人才严重供不应求;
但从深层次来说,则是政府对此重视不够、培养机制不合理、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滞后于经济发展、社会价值评价体系中传统人才观念严重偏差等多种因素导致的。
高级技工短缺的趋势若得不到有效遏制,势必给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埋下隐患,一旦等其对经济发展的掣肘作用进一步凸显出来,我们将会付出沉重代价。
但此问题还没有引起政府主管部门的足够重视。
所以有必要对高级技工短缺现象进行深层次的分析,以期建立一个培养高级技工的良性机制。
2.1政治因素
2.1.1政策法规的不健全是造成技工尤其是高级技工短缺的体制因素
国家对高级技工教育指导性文件或政策不齐全,如高级技工教育属于哪一层次的教育,高级技工毕业待遇能否实现等没有明确的说明;
更由于教育部与劳动保障部不协调,似乎出现了两个不同层次的高职教育,从而出现了两种不同的待遇。
使得技工学校、高级技工教育走向低谷,只好与高校走联合办校之路。
加上现行的劳动人事政策,对职业教育毕业生的使用、发展都有较大限制,使得技术工人的培养、就业等都存在着一定的困难。
此外,技术人才的评价、激励和流动的机制缺陷是造成技工尤其是高级技工短缺的重要因素。
从目前的情况看,高级技术工人在使用上缺乏激励机制,已有的一些奖励措施还不完整、不成系统,由于力度不够、吸引力不大,人才的评价体系还不够科学。
在技能人才评价方式上,存在比例、年龄、资历和身份界限,没有建立以职业能力为导向,以工作业绩为重点,并注重职业道德和职业知识水平的技能才评价新体系。
在技能人才的激励上,企业尤其是使用高技能人才多的国有企业,没有建立起鼓励生产操作一线技能劳动者钻研技术业务,努力提高自身素质的收入分配机制。
在企业外部,由于没有给技能人才创造灵活的流动环境,因而也没有达到使技能人才在流动中实现应有价值,以逐步提高技能人才的人力资本投资回报率,达到鼓励技能人才投资的目的。
2.1.2大学扩招政策是造成技工尤其是高级技工短缺的重要因素
大学扩招以来,很多人走了大学的独木桥,当然那些具有一定素质和天赋的学生走进大学是应该而无可非议的,可有一部分学生是不应该走进大学的,由此打破了社会正常的社会教育结构,使得高职、中等职业技术技能的教育冷清。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第二轮公开征求意见指出:
大学扩招政策是错误的,是不科学的,其结果是严重的。
如果大学只招收那些具有一定素质和天赋条件的高中毕业生,就不会加重中小学生的学习负担和形成应试教育,就不会大大降低我国高等教育乃至全社会教育的素质和质量,就不会浪费巨大的财富,就不会打破正常的社会教育结构而使教育结构失衡。
大学的扩招是我们生产关系方面的错误改革,它危机国计民生,对其纠正刻不容缓。
2.2经济因素
2.2.1资金投入不足是制约高级技工短缺的根本因素
资金投入不足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高等技术院校的资金投入不足;
二是企业对员工的培训资金投入不足。
高等技术院校没有把培训条件纳入综合投资。
由于培养一个高级技工需要消耗大量的资金,国家政策性支持资金又不到位学校缺乏资金来源,从设备、场地到师资都力不从心。
所以多数学校能培养出合格的初级技工就不错了。
例如就培养一个一般的焊工所需要的费用来计算,一年就需要花费6000-7000元,一般大专院校收取的学费连这一半还不到,职业技术院校生源不足、收费又低,因此学校培养这类学生的积极性本来就不是很高,同时,焊工又是一个十分辛苦的工种,大多学生都不愿意就读此专业。
而这一专业的学生恰恰是企业最缺乏的。
所以现在造船、建筑、石油炼化企业对焊工的需求缺口仍然很大。
我国在计划经济时期,高级技工都由企业培养,培养的费用实际上以隐性支出的方式计入了企业的经营成本。
现阶段劳动力要素几乎完全市场化了,越是紧缺的人才流动越自由。
一个企业花费较长时间和较大费用培养的高级技工跳槽会给自己带来巨大损失。
所以多数企业不愿在高级技工的培养上花太多的成本,更倾向于需要时再到劳动力市场上去招聘。
这样就促进了技术工人的流动,而工人流动过于频繁直接致一种恶性循环———企业急需懂技术、又懂电脑的年轻技工,年轻技工的频繁跳槽又让企业不敢轻易使用和培养,这种现象被专家分析为“技工热综合征”。
另一个问题就是企业内部培训机制的弊端,企业平时不重视培训,用人制度、岗位制度等的不规范,同样是造成技工荒”的重要原因。
由于企业担心培训反而导致人才流失,因而对技工的培训和技能鉴定不热心。
尤其是民营企业,在用人方面还存在着很大的随意性,不同企业之间差异很大,岗位制度、岗位待遇不规范,低级技工、中级技工、高级技工的划分界限不明确,各岗位待遇通常由老板说了算没有可以遵循的标准,简单地实行同工同酬,高级技工的价值没有得到体现。
因而工人钻研技术、晋级的积极性难以很好地调动起来,造成了企业即使具备培养高级技工的条件也难以培养出足够的高级技工,即使拥有高级技工,其才智也不能得到充分发挥的现象。
其实,只要企业给技术工人足够好的待遇,提供充分的学习机会,真正尊重他们,技术人才还是可以培养和留住的。
企业总是要进行技术升级的,对技工的需求也在不断升级,应把眼光放远一点,使技工能在使用中培训,在培训中升级。
总之,加快高级技工的培养,增加投资是必不可少的但仅仅依靠政府的力量是不够的,还应充分发挥企业的作用。
政府应鼓励企业以参股等方式向高校投资,使职业教育能更好地服务于经济发展。
日本和英国办职业教育的主体是企业,德国也有85%的职业教育经费来自企业,他们都有很多的办学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2.2.2高级技工工资水平较低是导致其短缺的基本因素
有许多单位领导,认为只要有图纸,照葫芦画瓢即可,无需多少知识。
还有的企业职级不分,待遇体现不出来,致使工人不愿钻研技术,产品质量也上不去。
同时由于社会分配不公,导致职工不愿学技术,不想当工人,不想当工人的原因是技术工人待遇低。
同样从学校毕业,技校生从初级技工到高级技工,往往要干二三十年,甚至干一辈子。
就是磨成了高级技工,工资、福利、住房等也往往不如职位最低的管理人员。
据有关资料报道,由于技工紧缺,深圳、上海等地的钳工的月薪已高于硕士生的月薪,但这毕竟属于个别现象,大部分技术
工人的收入仍然偏低。
虽然劳动保障部门有关文件规定,高级工的工资待遇可相当于本科生的工资待遇,技师的工资待遇可以比照工程师,高级技师的工资待遇可以比照高级工程师,但在大多数企业里,由于存在着“蓝领”和“白领”的等级观念,技工与管理人员的薪酬相差很大,这就决定性地影响着“蓝领”们,特别是那些以后可能成为高级“蓝领”的技工的积极性。
为了谋求高薪,他们势必急于改变自己的工人身份。
2.3社会因素人们观念因素不愿意上技术院校,
2.3.1落后的思想观念是造成技工尤其是高级技工短缺的社会因素
近年来人才观念出现一些误区,造成整个社会对技术工人的认同度低,管理、科研人才得到重视,实际操作型的技能型人才则被冷落。
社会上普遍存在着重仕途轻工匠、重文凭轻技能的倾向,未形成重视工人、重视技工的大气候,导致技术工人社会地位降低,失落感加重。
不少工人看不起自己的岗位和技能,不能钻研技术思想消沉,不安心工作,技术素质下降。
最明显的证明就是现在到处都在喊技工荒,可技工学校毕业生的社会地位却没有得到提高,忽视技术工人在企业生产和发展中的作用,没有树立“技术工人也是人才”的观念,重文凭、轻技能,重设计、轻工艺的现象普遍存在。
长期以来,许多企业为引进技术人才,对毕业的大学生、研究生甚至硕士、博士等大幅度提高待遇,而工人的待遇没有得到同步的提高,这就造成了人们观念上的转变,觉得当个技术工人,没出息,学习技术没有前途。
2.3.2工作条件艰苦是造成技工尤其是高级技工短缺的环境因素
工作条件不好、发展机会较少、重用程度不够、继续教育的机会偏少等环境因素严重制约着技术工人队伍的发展。
有些地方和部门的领导对职工技术培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缺乏足够认识,职业技术培训的层次、规模水平总体上还不能适应社会需要,职业技术培训的整体基础相对薄弱,经费渠道不稳定,专业师资不足且水平亟待提高,企业管理层对人才资源的再开发认识存在偏差,有些企业只顾增加投入引进先进的技术、工艺和装备,而忽视职工的教育培训和素质提高,有的企业只重视人才的使用,却舍不得花钱搞教育培训。
据调查资料显示,2003年企业用于就业人员的人均教育经费投入仅为195元,企业职工教育经费投入占职工工资总额的1.4%,未达到国家规定1.5%的最低比例。
社会舆论对优秀技术工人是经济建设的中坚力量和重要人才的宣传不够,致使“岗位明星”、“技术大王”、“革新能手”等荣誉称号似乎已越来越远离了时代,拥有“绝活”、“窍门”的技术工人难以被社会所瞩目,其价值难以被社会所承认,导致技术工人自我感觉“低人一等”,产生了严重的失落感。
2.4技术因素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滞后于经济发展。
有人将出现技工荒的责任简单归咎于企业目光短浅显然有失公允,高级技工短缺企业固然难辞其咎,但技工荒的出现其实有复杂的社会背景。
高校要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