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射洪县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12250287.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458024 上传时间:2022-10-22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7.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川省射洪县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12250287.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四川省射洪县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12250287.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四川省射洪县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12250287.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四川省射洪县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12250287.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四川省射洪县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12250287.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四川省射洪县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12250287.docx

《四川省射洪县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12250287.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川省射洪县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12250287.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四川省射洪县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12250287.docx

四川省射洪县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12250287

四川省射洪县2017-2018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班级、姓名、考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答案写在答题卡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否则不予给分。

3.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

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1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李清照的香炉:

沉香玉炉袅残烟

在李清照现存的词曲中,有四分之一出现了与香炉、焚香相关的意象。

为何李清照对香炉会如此情有独钟呢?

这要从香炉的用途说起了。

  专门为焚香而设计的香炉,不知最早起于何时,也许可以追溯到商周时代的青铜鼎。

鼎用于烹煮肉食和祭祀,香炉里装的则是香料,都表达了对祖先和天地的尊敬。

  香炉真正的成型和发展,与印度佛教传入中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自东汉传入中国后,佛教融入了本土文化之中,成为华夏文化主流的一部分,被百姓和士族文人广泛地接受了。

在每日举行的敬佛礼佛的过程中,就包含了焚香的仪式,使得焚香的习惯更广泛地进入到大众生活之中。

  到了宋代,焚香已经与烹茶、插花、挂画并列为当时生活中的“四艺”,成为文化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一项程式。

  宋代时,各种香炉除了供皇室、贵族和文人使用之外,也广泛出现在普通百姓的生活之中。

不但敬神祭祖要用香炉,在厅堂卧室里要点燃香炉,甚至在各种高端的宴会、欢乐的庆典上,也要焚香助兴,而一些小型香炉更是成为文人们随身携带的物品。

  在汉朝,有一种“博山炉”已经在皇宫和贵族中流行了,炉体常用金属制作,呈青铜器中的容器豆的形状。

炉子上面有高高尖尖的盖子,表面装饰着重叠雕刻的奇禽怪兽,象征传说中的海上仙山——博山,因此这种香炉就称作博山炉。

  此外,香炉在材质上逐渐出现了青瓷或白瓷做的瓷香炉,香炉的样子也不再是单一的仙山了。

李清照在《醉花阴》中写道,“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这金兽便是做成动物造型的各式香炉。

香炉是为了燃香取味,打造得小巧可爱;也可以装点室内陈设,这些金兽就有麒麟、狻猊、狮子、凫鸭、仙鹤等样子,看上去一定萌萌哒。

  李清照这首词曲中的“瑞脑”,便是南宋文人焚香时用的香料了。

汉朝时期博山炉都是有盖子的,应该是与燃香的原料和方式有关。

在西汉之前,焚香用的都是屈原说的“兰芷变而不芳兮,荃蕙化而为茅”的茅香或蕙草,将草放置在香炉中直接点燃。

草叶燃烧后产生馥郁的香气,但有个毛病,就是烟火气比较大,烧太猛了还挺呛人的,所以得盖上盖子。

  汉朝之后,南海地区树脂类的龙脑香和苏合香传入,香料被制成香球或香饼,在下面放上炭火,高温将这些香料一点点烫燃起来,香味也很浓烈,烟火却少了很多,于是香炉在造型上获得了更多的发展空间,在做成金兽等造型之外,也出现了各种敞开式的香炉。

  香炉的广泛应用促进其自身在宋朝获得了大发展。

宋代的皇帝都喜好复古,重视旧礼器,特别是宋徽宗最喜欢素雅娴静的釉色,加上宋代文坛中古文运动,也追求文以载道,反对浮靡的风气,素雅而简洁之美成为当时最流行的风尚。

  宋代重视金石之学,仿古蔚然成风,出现了各种青瓷仿制成商周青铜器的样子,而把它们缩小,便成了各种精致的敞开式小香炉,它们在生活中的应用更为广泛,可以方便地在室内移动,受到广泛的喜爱。

  于是,追求雅趣的李清照自然会喜欢上当时广泛流行的香炉了。

她将自己的忧伤化作精致的悲情,投射到了一切美的事物上,香炉便与春花、微雨一起,成了李清照最喜爱的审美选择。

  但是你会发现,在李清照的词曲中,虽然香炉、香烟屡次出现,却从未提到香枝。

其实线香在明代才出现。

在宋代,燃香常用的方法还不是直接点燃,而是透过炭火的焙烤而取其香气。

因此我们在宋代绘画中只见形象各异的香炉,却看不到插在炉中的线香了。

1.下列关于“香炉”的解说,不准确的一项是(涂卡1)(3分)

A.香炉是专门用来焚香的,最早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

当时,香炉与青铜鼎有相同的作用,都是用来表达对祖先与天地的尊敬。

B.香炉真正的成型和发展与印度佛教的传入有关,每日的敬佛礼佛过程使焚香成为大众的生活习惯。

C.小型香炉甚至成为文人随身携带的物品,由此可知宋代香炉使用的普遍性。

D.汉朝的“博山炉”炉体常为金属制作,后来逐渐出现了瓷制香炉,并且香炉的样子也不再单一,有了各种动物造型。

2.下列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涂卡2)(3分)

A.在宋代,焚香受众面广,并且适用的场所也广,敬神祭祖要焚香,厅堂卧室要焚香,一些宴会、庆典也要焚香。

B.博山炉出现在汉代,流行于皇宫和贵族中,炉体常为金属制作,上面有高高尖尖的盖子,表面装饰着重叠雕刻的奇禽怪兽,象征传说中的海上仙山——博山,故得名。

C.香炉不仅可以用来焚香,小巧可爱的各类造型还可用来装点内室。

如李清照“薄雾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中的“金兽”即是动物造型的香炉。

D.由于宋代皇帝都喜好复古,重视旧礼器,再加上古文运动反对浮靡的风气,所以香炉在宋代获得了大发展。

3.根据文章提供的信息,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涂卡3)(3分)

A.在西汉之前,焚香用的都是茅香或蕙草,但焚这种香需要直接点燃,烟火气大,就需要香炉上有盖子。

B.汉朝之后,由于所焚的香料有所改进,并且焚的方式也有所改变,烟火较以前的燃香草少了许多,也就逐渐出现了敞开式的香炉。

C.由于宋代仿古蔚然成风,所以出现了各种精致的青铜小香炉,这也使追求雅趣的李清照喜欢上了这样的小香炉。

D.由最初的点燃香草,到后来的通过炭火焙烤取其香气,直到明代点燃线香,这基本上是焚香发展的历史。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3分,共3小题。

归来

女真

李大壮心疼。

广州开往沈阳的火车票,两张票多花了二百。

二百块钱哪!

冯秋萍知道了,更得心疼!

在老家,冯秋萍抠门儿是有名的。

吃不舍得,穿不舍得。

养了一水塘的鸭子,鸭蛋腌咸了,端午那天,一家三口一人一只,剩下的卖给来水塘钓鱼的。

他们家的鸭子在水塘里放养,不喂饲料,吃过的都说好。

冯秋萍还不舍得穿。

五年前的一套红秋衣,已经洗得没底色了,除了夏天,一直套在身上。

①车厢里挤满了回东北过年的老乡。

行李架上塞得满满的,从广州出发时,过道上就有站着的了。

李大壮和李强,有座位。

李大壮靠窗,李强挨着过道,父子俩肩挨肩,睡一会儿醒一会儿,谁也不说话。

两年前,年根儿底下,母子俩南下和他会合。

李强在鞋厂学徒,冯秋萍给食堂摘菜洗碗。

一家三口,年在哪儿都是过,省了路费,还有春节加班的额外补贴,挺好的事儿。

没想到,这个元旦刚过,冯秋萍突然肚子疼。

肚子疼她向来不当回事儿。

肚子疼对女人来说还算病吗?

她不肯吃药。

忍不住了,买了两盒止疼片。

两盒药吃完,还是疼,疼大发了,冒冷汗珠子,发烧,这才舍得去医院。

去医院的路上,冯秋萍说:

“我想回家过年。

就为她这句话,李大壮安排了这次行程。

火车有节奏的晃动让他昏昏欲睡。

儿子李强不肯说话。

李大壮知道为什么。

这孩子,还生气呢。

那也没办法。

天下没有卖后悔药的。

他也生气,生自己的气,气自己为什么没早带媳妇去医院。

问题是:

生气有用吗?

车过山海关。

蓝天、白雪覆盖的原野,透明的空气,那是白天应有的景象。

现在,外面一片黑暗,他却精神起来,再也睡不着。

瞟了一眼儿子。

李强睡得正香。

毕竟是孩子啊!

一家三口,其实最适应广东气候的,就是儿子。

他从来没说过想家的话。

过完年李强肯定要回南方。

李大壮没想好自己回不回去。

临走时,他跟老板说的是活话儿。

他还有退路。

问题是,他还能回去吗?

那个城市,让他心疼!

火车终于在北站停下时,李大壮的腿,已经有些抬不起来了。

左手拎着包裹,右手提着旅行袋。

儿子扛着大编织袋,里面装着一家三口的四季衣裳,还有冯秋萍嘱咐他给老人买的过年东西。

②冬天的早晨,冷,心脏好像被冻小了,往胸腔里缩着,呼出的每一口气都化成白霜,在空气中留下痕迹。

这样的冷,曾经让他想念,现在,却让他伸出的手很快僵硬起来。

通往靠山屯的长途汽车上,李强仍旧不跟他说话。

他的心咚咚跳着,像一个没经历过世面的年轻人。

在北站,他给村里打了电话,庆魁说去汽车站接他们。

挂甲屯、毛屯、姚千户、杨千户,然后就是靠山屯了。

他们在靠山屯下了车,候车亭前,聚着好几十人。

有男人,也有女人。

都是来接他们的!

庆魁冲在最前面,问他:

“我二嫂呢?

李大壮的泪一下子就流了出来。

从上车,第一次有人问他话!

家乡话!

李大壮举起手里的包袱。

包袱里是一只精致的骨灰盒。

五百块钱买的。

一路上,他没敢打开看,怕惊着周围的乘客。

“怎么不早送医院呢?

”在沉默而哀戚的目光中,李大壮看出了乡亲们的心里话。

是啊,怎么不早送医院呢?

广州医院的大夫也这样责问他。

止疼片吃完了,还疼,疼得冒冷汗,发烧,说胡话,哭爹喊娘,这才张罗去医院。

李大壮的媳妇冯秋萍,这辈子就住过一次医院。

大夫说,太迟了,肠穿孔。

怎么不早点送来?

现在,面对眼前的这些乡亲,他忽然明白了,儿子跟他生气是对的。

媳妇这辈子活得太屈,吃没吃上、穿没穿上。

最后一次,他得让女人活得值,他得大办,请吹鼓手来,请扎纸活儿的来,把村长请来主事。

因为村长收回养鱼塘,李大壮跟他翻脸,一气之下去了南方。

现在,人家到车站来接你了,你还计较那些事儿吗?

看在女人的面子上吧。

过小年头一天,靠山屯鼓乐震天。

李大壮一家,从南方回来过年了。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涂卡4)(3分)

A.小说主要通过对李大壮内心活动的细致描绘,展现了农民工艰辛的生活经历,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乡村打工者的生存状态。

B.儿子李强对母亲的病逝耿耿于怀,在火车上一直不愿与父亲李大壮说话,因为在他看来,父亲亏欠母亲太多,是父亲不早带母亲去医院,致使母亲病逝。

C.李大壮望着前来候车亭接自己的乡亲,情不自禁想起妻子跟随自己的苦难一生,心中愧疚,决定大办丧事来弥补,这样的结局,耐人寻味。

D.过年,原本应该是快乐热闹的,然而在小说中,读者却只能看到让人黯然感伤的一幕,作者通过这样的故事,以小见大,控诉了社会的不公和世道的黑暗。

5.小说中画线的两处环境描写各自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

(4分)

6.小说以“回家”为中心来叙事写人,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

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6分)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11分,共3小题)

材料一

诗词,除了课堂与考试,也可以变成《中国诗词大会》这样的综艺节目,引发全民追捧;二胡,除了街头与舞台,也可以走进直播平台,中央民族乐团中二胡首席蔡阳的一次演出,吸引21.5万观众;故宫除了景点与博物馆,也可以化身折扇、玩偶、便签,一年文创产品的销售额达10亿元……传统文化,正抖落历史的尘与土,脚步轻快地跟上了时代。

日前,中办国办印发《国家“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纲要》,其中提到“厘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改造陈旧的表现形式,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普及中华诗词、音乐舞蹈、书法绘画等,举办经典诵读、国学讲堂、文化讲坛、专题展览等活动。

鼓励媒体开办主题专栏、节目。

利用互联网,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网络传播”。

这为传统文化的开发挖掘指明了道路:

既保有传统的魅力,又带着时代的创意。

谈及传统文化,言必及深邃与厚重。

同时,任何一种文化,其生命力也来源于开放性与多义性,来源于多维度阐释的可能。

古语云:

“爱如一炬之火,万火引之,其火如故。

”传统文化也是如此,任何人取一星火光,都可收获智慧的启迪。

正如一曲《琵琶行》,在陈寅恪先生的笔下,成就了《元白诗笺证稿》这样的名著;在今天“90后”“00后”的手中,变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