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安徽省芜湖市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一模文综试题解析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4568596 上传时间:2022-10-23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188.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安徽省芜湖市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一模文综试题解析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历史安徽省芜湖市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一模文综试题解析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历史安徽省芜湖市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一模文综试题解析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历史安徽省芜湖市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一模文综试题解析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历史安徽省芜湖市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一模文综试题解析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历史安徽省芜湖市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一模文综试题解析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历史安徽省芜湖市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一模文综试题解析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安徽省芜湖市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一模文综试题解析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历史安徽省芜湖市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一模文综试题解析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B.《汉书》记载不足为信

C.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D.《论语》成为儒家经典

【答案】A

【解析】依据史实,汉武帝施行“推恩令”加强了中央集权,郡国并行制被废除,故选A;

B项所发错误,排除;

材料与儒学正统无关,排除C,D。

3.“政事堂”是唐初中书、门下和尚书三省长官合一办公场所,开始设在门下省,后来迁到中书省,唐玄宗时改称为“中书门下”。

宋初,中书门下成为最高行政机构。

有学者认为这一设置明显与“三省体制”的本意背道而驰,其理由是“政事堂”的设置

A.迎合了强化皇权的需要

B.破坏了原有的决策程序

C.导致三省行政效率降低

D.存在相权集中扩大趋势

【答案】B

【解析】唐代初期实行的是三省六部制,三省的长官都是丞相,此时丞相的权力一分为三。

后来在门下省下设政事堂,凡是参加政事堂会议的其他官员,身份也等同于宰相,到宋代政事堂已经发展成为一个行政机构也就是中书门下,也就是说相权在集中扩大,故选B;

4.从1550年到1645年明朝灭亡前的近百年问,从海外流入中国的白银多达14000吨。

万历九年(1581年).张居正推行一条鞭法,赋役合一。

用银交纳,白银成为普遍通用的法定货币。

出现这一现象是因为明朝

A.改变了重农抑商政策

B.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

C.突破了朝贡贸易体系

D.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答案】C

5.根据1876年《中英烟台条约》规定,安徽芜湖被增开为通商口岸.1877年芜湖正式开关,下面是芜湖开关后历年贸易额的折线统计图。

材料信息反映这一时期的芜湖

A.进出口贸易额增长缓慢

B.民族资本主义获得了初步发展

C.自然经济开始趋于瓦解

D.日益被纳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解析】结合材料,芜湖自从开设为通商口岸,贸易额开始增加;

故使民族资本主义获得了初步发展,故选B;

其他想象知识表象,并非本质,排除。

6.孙中山出任临时大总统前夕,曾反驳宋教仁等人的内阁制主张,而在交卸临时大总统职务后,却称赞内阁制:

“现就中国情形论之,以内阁制度为佳。

”其态度的变化是

A.为了维护民主共和

B.缺乏明确的指导思想

C.模仿法国政治体制

D.形成灵活的立法机制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辛亥革命后,孙中山深受西方国家政治思想影响,模仿法国政治体制,故选C;

维护民主共和与材料无关,排除A;

B项与材料意义相反,排除;

结合史实,并未形成灵活的立法机制,排除D。

7.1942年2月23日,罗斯福在“炉边谈话”中指出,中国“在将近五年的时间里,顶住了日本的进攻,歼灭了几十万日本军人,消耗了大量的日本军需。

我们必须帮助中国进行现在的卓越抵抗和以后必然到来的反攻—一因为这是最后打败日本的一个重要因素”。

材料反映了

A.中国外交取得了预期的效果

B.中国抗战推动世界反法西斯进程

C.国际局势变化影响中国抗战

D.美国支援是打败日本的重要因素

【解析】结合史实并依据材料可得,中国抗战沉重打击了日本侵略者,阻止了日本帝国主义的进一步扩张,故中国抗战推动世界反法西斯进程,故选B;

抗日战争的胜利最根本原因还是中国人民的抗争,排除D,其他选项皆可排除。

8.在《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时,斯大林迫使我国签订了一项秘密的《补充协定》规定在苏联的远东和中亚地区、我国的东北和新疆“不给予外国人以租让权利。

并不订第三国的资本或其他公民以直接或间接形式所参加之工业的、财政的、商业的及其他的企业、胡关、会杜与团体的话动。

”该《补充协定》

A.有利于我国开展独立自主外交

B.有助于“一五”计划的开展

C.影响我国独立自主的外交形象

D.打破了美国孤立中国的政策

9.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中说:

“城邦的一般含义,就是为了维护自给生活而具有足够人数的公民团体。

”下面理解正确的是

A.公民团体实际上就是城邦制度

B.公民意识决定了人际关系

C.由公民用体构成自治性的社会

D.城邦有利于公民行使权力

【解析】本题考查古希腊的民主政治,考查学生分析解读材料的能力。

材料反映城邦是民主自治形式下,由具有议事和审判权力的人构成的公民团体,有利于公民行使权力,故D项正确;

材料中没有反映公民意识且不符合史实,B项错误。

公民是本邦的成年男性,外邦人和奴隶都不属于公民,C项错误。

A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A项错误。

10.经济学家熊彼特在分析英国贸易政策时指出,“正是以前支持保护主义的资产阶级现在给予了英国的自由贸易以坚定的支持。

”“如果对重商主义经济学家的政治理想和兴趣所在不抱任何偏见,那么自由主义经济学本来是可以继承重商主义经济学的分析工作的。

”作者旨在强调贸易政策

A.得到资产阶级的支持

B.前后具有继承性

C.都受工业革命的影响

D.本身具有阶段性

【解析】由材料可知,熊彼特主要说明了英国贸易政策具有阶段性的特性,故选D;

材料与阶级支持无关,排除A;

继承性与题意相反,排除B;

结合史实可排除C项。

11.1921年3月,得知苏俄实施新经济政策后,有些外国革命者痛惜地哭叹道:

“晓得今天是这样,我们错不该参加十月革命了。

”还有人吼道:

“列宁要把我们带到哪里去?

”这是因为新经济政策

A.间接地向社会主义过渡

B.犯了右倾投降主义错误

C.一定程度恢复资本主义

D.促进生产关系根本变革

【解析】本题考查新经济政策,意在考查考生的知识理解和运用能力。

根据时间1921年、外国革命者的话、西方人士的话等信息综合分析可以判断列宁当时要实行的是新经济政策。

而新经济政策则是间接地向社会主义过渡,故选A;

并未犯右倾投降主义错误,排除B;

苏俄发展社会主义,排除C;

D项说法有误,排除。

12.阅读下图:

图中的折线表示2001-2016年世界贸易增长百分比,长条图代表的是片面采取贸易保护措施的WTO成员国,其中深色部分表示发达的工业化国家采取的措施浅色部分表示发展中国家采取的措施。

根据图中信息,可知在全球化过程中

A.发达国家主导全球化

B.出现了逆全球化趋势

C.经济区域化趋势加强

D.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

【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经济区域化趋势加强,故选C;

由材料看不出达国家主导全球化,排除A;

B项与题意无关;

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并未体现,排除D。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学者认为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的进程从19世纪五、六十年代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

主要经历了被动开放、经济起步、政体变革、思想解放四个时期。

这是一种社会质变,即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各个层面发生了整体性的变革。

——据陈国庆《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研究》

材料二内源性现代化和外源性现代化的差异,主要取决于启动社会变迁的那些决定性因素是内在的还是外在的。

……当时的中国,经济上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与家庭手工业结合的稳固模式,政治上是高度专制集权的官僚帝国,丝毫不见启动社会经济转型的内部动力和物质条件。

不同于中国的单一结构式的农业社会,英国已经孕育出内源性现代化的基本动力和变革的前提条件……那种认为西方更多是靠对东方掠夺而发达起来的想法并不准确,当时的物质文明、制度文明才是起决定作用的,而且它们在启动阶段是起主导作用的。

——白少飞《以大历史观看待中目的现代化》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的演进进程。

(2)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比较东西方社会转型不同的背景和特点,由此可以得出什么启示?

【答案】

(1)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的演进:

被动开放:

鸦片战争,开启了社会转型之门;

经济起步:

洋务运动,工业化的起步;

政体变革:

辛亥革命,成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思想解放:

新文化运动,宣传民主与科学,批判旧思想。

(2)背景比较:

中国:

政治:

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经济:

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

对外:

闭关自守。

西方:

建立资产阶级代议制;

资本主义发展;

殖民扩张。

特点比较:

外源性,外在压力下被迫转型,从器物到制度到思想,由浅入深,逐次递进。

内源性,是内部更新突破旧体制自然发展的结果。

启示:

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是国家前行的不竭动力;

开放与交流融入世界潮流

社会变化(转型)总体是推动人类文明向前发展的,人类正是在不断的社会变化中不断的发展。

【解析】

(1)结合所学可知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的演进:

(2)结合所学可知背景比较:

殖民扩张;

内源性,是内部更新突破旧体制自然发展的结果;

第二小问,启示:

开放与交流融入世界潮流;

社会变化总体是推动人类文明向前发展的,人类正是在不断的社会变化中不断的发展。

14.阅读材料,完成问题。

材料反思和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优劣、如何对待中国传统文化是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内容。

中国的文化、社会和历史,是一个较之传统儒家意义更为广大的传统。

在对待这个大传统的态度问题上,新文化运动没有“全部摒弃”“彻底否定”的看法。

陈独秀认为,中国文明,包括儒家学说中所包含的许多积极有益的内容,实际上与人类文化的普遍价值相联系相一致。

上海桌报批评北京大学设立“元曲”的课目,指元曲为“亡国之音”,认为不当讲授。

陈独秀反对这一看法。

他还公开承认,钱玄同废除汉字的主张过于急切,是对传统语言文字用了“用石条压驼背的医法”。

但另一方面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们本身都是非常激烈的。

他们不承认任何传统的权威和因袭的教条,礼教、自然观、社会、国家制度,乃至汉字、中医、京剧等传统文化,都遭到无情的批判。

这个勇猛的、也是简单而绝对的批判运动,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虽不可避免地具有一些形式主义的偏向。

——据李良玉《思想启蒙与文化重建》等

根据材料并结台所学知识,选择一个角度评价新文化运动代表人物对传统文化的认识。

(要求:

观点明确;

史论结合;

逻辑严密。

【答案】示例一:

新文化运动的某些代表人物彻底否定传统文化。

他们通过《新青年》等刊物、北大讲堂和撰写小说等方式,揭露和批判旧道德,提出“打倒孔家店”,动摇了封建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促进了国人的思想解放。

他们不仅不承认传统的伦理道德,甚至传统的自然观、社会、国家制度,乃至汉字、中医、京剧等传统文化,都遭到无情的批判。

他们对传统文化采取绝对否定的做法,冲击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互联网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