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的产生和发展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556343 上传时间:2022-10-23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9.5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家的产生和发展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国家的产生和发展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国家的产生和发展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国家的产生和发展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国家的产生和发展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国家的产生和发展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国家的产生和发展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家的产生和发展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国家的产生和发展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价值观

认识我国是世界上最早进入奴隶社会的国家之一,是举世瞩目的文明古国;

认识民心所向是朝代更替的规律。

三、重点和难点

重点:

西周的分封制

难点:

夏朝的建立与国家的产生

四、设计思路

本节课继承传统教学的优点,利用多媒体等先进教学手段,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学生的主体作用,创设模拟情境,运用引导教学法,将夏、商、周三代更替的基本史实,西周分封制的内容和作用进行系统的知识传授,并注重历史教学的社会功能,发挥历史教学的独特教化作用。

五、活动设计

教学进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活动目标及说明

 

导入新课

探究新课

回顾夏朝的建立,标志着中国早期国家的产生。

设问:

夏、商、周三朝是怎样更替的?

西周时期建立了什么样的制度?

带着这些问题,学习本课内容。

学生知道:

夏王朝的建立,标志着中国早期国家的产生。

后继的商王朝和周王朝,国家的地域更为扩大,建立了各项制度,创造了丰富灿烂的文化。

复习旧知,引发思考,提出问题,导入新课。

第一部分:

夏朝的兴衰

1.回忆夏朝的建立者是谁?

2.让学生说说和禹有关的传说。

1.学生明白夏朝的建立者是禹。

2.回忆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尧舜禹的禅让。

通过回忆,使学生知道:

尧舜禹禅让,把部落联盟首领的位置传给受百姓爱戴的人,这在历史上叫做禅让制。

3.教师讲述并板书:

1、禹建夏朝2、启继禹位——公天下变家天下

3.学生思考、讨论、探究后知道:

这里的家,就是指帝王把国家政权天下据为己有,把国家当作是一家一姓的私产。

3.学生通过思考了解公天下和家天下的区别,培养学生阅读材料和提炼信息的能力。

4.研读《礼记.礼运》中的一段材料,知道我国古代典籍中公天下变家天下的史实,稍加解释提问:

材料中“天下为家”的“家”指的是什么?

5.学生阅读课文说一说:

早期国家有哪些基本的特征?

4.学生分析后了解早期国家的基本特征有以下几点:

有一定统治区域、有都城、有城堡、宫殿、有统治工具、有统治者和被统治者。

4.通过阅读分析,突破本课难点,使学生知道国家的概念,即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同时兼有社会管理的职能。

6.教师出示书本图片:

桀把人当做坐骑。

以此说明夏桀的暴政。

5.通过对图片和文字的研读,知道夏朝统治了四百多年,最后一个王桀是历史上有名的暴君。

5.重点说明:

夏桀的暴政尽失民心,引起民众的反抗,这样的统治必然走向灭亡。

第二部分:

商汤灭夏和武王伐纣

1.讲述汤建立商朝,同时汤是位有作为的君主。

1.通过对比学生了解到汤任用贤才,关心百姓,发展农业、手工业和商业,使经济得到发展,商朝很快强大起来。

1.通过和夏桀暴政的对比,强调说明一个朝代要兴盛,必须任用贤才,关心百姓,发展经济,才能赢得民心。

2.展示商朝迁都示意图,观察图片知道商朝的势力范围。

2.学生通过看图知道:

商朝通过几次迁都,其势力范围东到山东西部,西达陕西西部,北到河北北部,南至长江流域,成为当时世界上的大国。

2.培养学生的读图识图能力。

3.揭示商朝亡国之君商纣王的暴政,出示图片:

炮烙之刑,介绍成语“酒池肉林”的典故。

3.通过分析总结,学生认识到:

商纣王对外征伐,耗费国力,同时修筑豪华宫殿,役使民力,荒淫无道,聚众作乐,还施用酷刑,残害人民。

3.抓住商纣暴政的表现,归纳总结,升华认识。

4.介绍周朝的兴起,结合形势图,讲解武王伐纣的过程。

4.学生通过看图,知道牧野之战的过程,了解商纣自焚而死的缘由。

4.培养学生的读图识图能力。

5.由商朝的灭亡过渡到西周的建立。

第三部分:

1.出示周初形势图和西周等级示意图,请学生阅读课文并思考:

西周实行分封制的目的是什么?

是怎样分封的?

起到了什么作用?

1.学生图文结合,一一作答,知道分封制的目的和作用。

1.引导学生看图和阅读,归纳总结,升华认识,知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2.结合周初形势图,指图说明当时分封的主要诸侯国。

2.学生通过看图,知道卫、齐、鲁、晋、燕、宋、吴等国的地理位置。

2.利用地图加强教学的直观性。

突出今天把和我们相邻的山东称为齐鲁大地的历史渊源。

3.结合西周等级示意图,指图讲解,了解西周的社会结构。

3.学生通过制作《西周分封制》的表格,加深对分封制内容的理解。

3.讲练结合,巩固所学知识。

课堂小结

1.出示《夏、商、周兴亡更替歌谣》,带领学生朗读。

2.请学生转换角色,根据时间数轴,讲解夏、商、西周历史上发生的大事。

1.朗读歌谣、扮演河南省历史博物馆的一名讲解员讲解夏、商、西周历史上发生的大事。

1.加强学生思维的逻辑性,培养学生的历史线索感,构建学生的知识结构。

学习延伸

1.出示想一想:

夏、商、西周三代的灭亡有什么共同的原因?

我们从中能得到怎样的启示?

1.学生讨论后得出结论:

共同原因都是因为统治者统治残暴而丧失民心,得到的启示是统治者要勤政爱民,政策的制定应符合民心;

用人要唯才是举,广纳谏言;

暴虐、荒淫的统治者必将被推翻。

由此得出:

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的结论。

1.培养学生的历史兴趣和深入探究历史的习惯。

初步认识到朝代兴衰更替的基本规律。

六、教后反思

本课在设计时,考虑到初一学生的认知水平和中国古代史的特点,采用图文结合、史料研读等方法,重在培养起始年级学生读图识图和研读史料的能力。

本课突出加强了初一学生对国家这一抽象概念的理解,通过对早期国家基本特征的认识,使学生明白国家的基本概念,即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同时兼有社会管理的职能。

在教学活动中,本课除了对基础知识的讲解外,更注重对三个板块重点和难点知识的突破,最后的读一读、说一说和想一想三个环节,加强了师生间的交流与合作,突出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把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有助于课堂效率的提高和教学目标的达成。

回顾整个教学过程,本课除了采用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外,更注重了对传统的教学板书的设计,但是板书书写的工整度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在最后让学生转换角色“说一说”这一环节上,教学机智尚显不足,只顾于教学环节的推进,而忽视了角色中河南省历史博物馆的一名讲解员的身份,如果能适时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走上讲台进行真正的模仿讲解,我想那样教学效果就更好了。

《国家的产生与发展》教学反思

南通市东方中学黄杰

本课是于2013年江苏省义务教育历史新课标培训时所上的一堂教学研讨课。

考虑到本课执教时的背景要求,所以在接到本课的教学任务后,我仔细研究对照了新旧课标,在吃透课标的基础上,开始着手备课。

起初我只是凭借着自己对初一学生认知规律的感性认识,在备课时突出强调了课堂的“活”,在引用大量图片的基础上,通过故事呈现的方式突出主题。

可是试讲的结果却并非如我所愿,学生该“活”的没“活”起来,大量图片和故事的引用导致课堂超时拖拉。

后来,我开始调整思路,把新、旧课标的知识能力要求进行有效的整合。

同时也认识到七年级学生刚刚接触古代史,对这一段历史知之甚少,在何为古代史都不明确的前提下,要求他们动起来,有违于他们的认知特点。

据此认识,我开始尝试着第二次备课。

这次备课,我主要围绕着“务实”两字下功夫,思路是在讲清基本史实的基础上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理解史实,从而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

为了能最大限度地提升学生对中国古代史的理解度,我查阅了大量文献资料,引用经典语录和重要史料层层推进,加以论证,这样使学生更直观通俗地增强了对本课知识的理解力;

同时也考虑到初一学生的认知水平和中国古代史的特点,采用图文结合、史料研读等方法,重在培养起始年级学生读图识图和研读史料的能力,通过探究,使学生明白朝代兴亡更替的历史规律。

除此之外,本课还突出加强了初一学生对国家这一抽象概念的理解,通过对早期国家基本特征的认识,使学生明白国家的基本概念,即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同时兼有社会管理的职能。

在教学活动中,本课除了对基础知识的讲解外,更注重对三个板块重点和难点知识的突破。

最后的读一读、说一说和想一想三个环节,加强了师生间的交流与合作,突出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把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有机结合起来,以有助于课堂效率的提高和教学目标的达成。

回顾整个教学环节,本课除了采用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外,更注重了对传统的教学板书的设计,但是板书的工整度上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在最后让学生转换角色“说一说”这一环节上,我的教学机智尚显不足,我只顾于教学环节的推进,而忽视了角色中河南省历史博物馆的一名讲解员的身份,如果能适时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走上讲台进行真正的模仿讲解,我想那样教学效果就更好了。

另外因当时没有考虑到向主办方索取和本课相关的录像资料,所以此文档中的课堂实录系回校后补拍的,由于技术问题,故拍摄画面有点倾斜,对学生的抓拍也不很到位,这一些都还有待于进一步的提高和改进!

《国家的产生与发展》课例评析

南通市天星湖中学单冬旺

《国家的产生与发展》是黄杰老师在2013年江苏省“义务教育初中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省级学科培训者培训活动”中执教的一节观摩研讨课,该课获得了与会专家领导的一致好评。

该课把新课标和旧课标的目标要求进行了有机的整合,凸显出设计者的用心之处,获得了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一、备课分析

第一部分“夏朝的兴衰”,通过让学生说说和禹有关的传说,引领学生回忆尧、舜、禹的禅让,从而概括出禅让制的概念,为学生更好的理解新课标要求的“世袭制”打下铺垫。

接着通过板书设计,理清课文脉络,引用《礼记·

礼运》中的一段材料,使学生知道我国古代典籍中是如何论述“公天下”变成“家天下”这一史实的。

这一过程培养了学生阅读材料和提炼信息的能力,使学生明白这里“天下为家”的“家”指的是帝王把国家政权据为己有,把国家当作是一家一姓的私产。

在第一部分中,设计时的一个亮点就是教师根据课文内容适时地引领学生概括出早期国家的基本特征,这即突破了本课的难点,也帮助初一学生更好的理解国家这一概念奠定了基础。

对夏桀暴政的理解,教师则用好了课本资源,引用图片:

“桀把人当坐骑”,说明夏桀的暴政已尽失民心,这样的统治必然走向灭亡。

第二部分“商汤灭夏和武王伐纣”,通过商汤和夏桀的对比,强调说明一个朝代要兴盛,必须任用贤才,关心百姓,发展经济,才能赢得民心。

关于商朝迁都这一内容,教师设计了一个动态的路线图,学生通过观察图片,明白了商朝的势力范围,对商朝成为当时世界上的大国这一知识点有了个直观的感受。

在设计武王伐纣这一环节之前,教师则通过介绍炮烙之刑和酒池肉林的典故,帮助学生认识到商纣施用酷刑和荒淫无道的史实,这与周武王的贤德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为之后武王伐纣时商军阵前临时倒戈、商纣王逃到鹿台自焚而死打下了铺垫,这样层层深入地巧妙设计,自然起到了水到渠成的效果。

第三部分“西周的分封制”,这一部分即是本课的重点也是难点之一,教师通过图文结合的设计,帮助学生归纳出分封制的目的、内容和作用,从而引申得出“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论述,并通过周初形势图,了解到卫、齐、鲁、晋、燕、宋、吴等国的地理位置,增强了利用地图教学的直观性,同时又加强了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销售营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