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环保论文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548411 上传时间:2022-10-23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20.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绿色环保论文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绿色环保论文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绿色环保论文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绿色环保论文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绿色环保论文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绿色环保论文文档格式.docx

《绿色环保论文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绿色环保论文文档格式.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绿色环保论文文档格式.docx

那么,地球大气中臭氧层的作用是什么,现状如何,臭氧空洞是如何形成的,对人类及地球有何危害呢,有没有补救的措施?

现简单介绍如下。

  1大气臭氧层的作用

  臭氧层中的臭氧是在离地面较高的大气层中自然形成的,其形成机理是:

  o2+hv→o+o(高层大气中的氧气受波长短于242nm的紫外线照射变成游离的氧原子);

  o2+o=o3(有些游离的氧原子又与氧气结合就生成了臭氧,大气中90%的臭氧是以这种方式形成的);

  o3是不稳定分子,来自太阳的短于1140nm射线照射又使o3分解,产生o2分子和游离o原子,因此大气中臭氧的浓度取决于其生成与分解速度的动态平衡。

  太阳是一个巨大的热体,表面温度高达6000℃,是地球取之不尽的能量来源。

但太阳辐射的紫外光中有一部分能量极高,如果到达地球表面,就可能对地球生物的生存造成无法挽回的影响然而,自然的力量改变了这一过程,地球的大气层就像一个过滤器,一把保护伞,将太阳辐射中的有害部分阻挡在大气层之外,使地球成为人类可爱的家园。

而完成这一工作的,就是今天已经妇孺皆知的“臭氧层”。

  臭氧是地球大气层中的一种蓝色、有刺激性的微量气体,是平流层大气的最关键组成组分。

大气中90%的臭氧集中在距地球表面10—50km的高度范围内,分布厚度约为10~15km,其平均密度约为9×

10-8g.l-1。

尽管臭氧层在地球表面并不太厚,臭氧在大气层中只占百万分之几,若在气温0℃时,将地表大气中的臭氧全部压缩到一个标准大气压时,臭氧层的总厚度才不过3mm,总质量不过30亿t左右。

就是这样的一个臭氧层,却吸收了来自太阳99%的高强度紫外辐射,保护了人类和生物免遭紫外辐射的伤害。

可以毫不夸在地说,地球上的一切生命就像离不开水和氧气一样离不开大气臭氧层,大气臭氧是地球上一切生灵的保护伞。

  2大气中臭氧层现状及发展

  美国国家宇航局(nasa)的科学家前不久宣布,到2000年10月,南极上空臭氧洞的面积大约为2900万平方英里,这是迄今为止观测到臭氧空洞的最大面积。

从nasa发布的图片上可以看到,臭氧洞像一个大的蓝水滴,完全罩在南极的上空,并延伸到南美的南端。

  臭氧空洞增大的速度是惊人的,特别是近年来南极上空的臭氧空洞有恶化的趋势。

根据全球总臭氧观测的结果表明,在过去10-15年间,每到春天南极上空平流层的臭氧都会发生急剧的大规模耗损。

臭氧洞可以用一个三维的结构来描述,即臭氧洞的面积、深度及延续时间。

1987年10月,南极上空的臭氧浓度下降到了1957-1978年间的一半,臭氧洞面积则扩大到足以覆盖整个欧洲大陆。

从那以后,臭氧浓度下降的速度还在加快,有时甚至减少到只剩30%,臭氧洞的面积也在不断扩大。

1994年10月观测到臭氧洞曾一度蔓延到了南美洲最南端的上空。

近年臭氧洞的深度和面积等仍在继续扩展,1995年观测到的臭氧洞的天数是77天,到1996年几乎南极平流层的臭氧全部被破坏,臭氧洞发生天数增加到80天。

1997年至今,科学家进一步观测到臭氧洞发生的时间也在提前,1998年臭氧洞的持续时间超过100天,是南极臭氧洞发现以来的最长记录,而且臭氧洞的面积比1997年增大约15%,几乎可以相当三个澳大利亚的面积。

这一迹象表明,南极臭氧洞的损耗状况正在恶化之中。

  目前,不仅在南极,在北极上空也出现了臭氧减少的现象,美、日、英、俄等国家联合观测发现,北极上空臭氧层也减少了20%,已形成了面积约为南极臭氧空洞三分之一的北极臭氧空洞。

在被称为是世界上“第三极”的青藏高原,中国大气物理及气象学者的观测也发现,青藏高原上空的臭氧正在以每10年2.7%的速度减少,已经成为大气层中的第三个臭氧空洞。

  3臭氧空洞的成因

  臭氧层损耗是臭氧空洞的真正成因,那么,臭氧层是如何耗损的呢?

人类活动排入大气中的一些物质进入平流层与那里的臭氧发生化学反应,就会导致臭氧耗损,使臭氧浓度减少。

  人为消耗臭氧层的物质主要是:

广泛用于冰箱和空调制冷、泡沫塑料发泡、电子器件清洗的氯氟烷烃(cfxcl4-x,又称freon),以及用于特殊场合灭火的溴氟烷烃(cfxbr4-x,又称halons哈龙)等化学物质。

  消耗臭氧层的物质,在大气的对流层中是非常稳定的,可以停留很长时间,如cf2c12在对流层中寿命长达120年左右。

因此,这类物质可以扩散到大气的各个部位,但是到了平流层后,就会在太阳的紫外辐射下发生光化反应,释放出活性很强的游离氯原子或溴原子,参与导致臭氧损耗的一系列化学反应:

  cfxcl4-x+hv→·

cfxcl3-x+·

cl

  ·

cl+o3→·

clo+o2

clo+o→o2+·

  这样的反应循环不断,每个游离氯原子或溴原子可以破坏约10万个o3分子,这就是氯氟烷烃或溴氟烷烃破坏臭氧层的原因。

  国际组织《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规定了15种氯氟烷烃、3种哈龙、40种含氢氯氟烷烃、34种含氢溴氟烷烃、四氯化碳(ccl4)、甲基氯仿(ch3ccl3)和甲基溴(ch3br)为控制使用的消耗臭氧层物质,也称受控物质。

其中含氢氯氟烷烃(如,hcfcl2)类物质是氯氟烷烃的一种过渡性替代品,因其含有h,使得它在底层大气易于分解,对o3层的破坏能力低于氯氟烷烃,但长期和大量使用对o3层危害也很大。

  在工程和生产中作为溶剂的四氯化碳(ccl4)和甲基氯仿(ch3ccl3),同样具有很大的破坏臭氧层的潜值,所以也被列为受控物质。

  溴氟烷烃主要是哈龙:

哈龙1211(cf2brcl)、哈龙1310(cf3br)、哈龙2420(c2f4br2),这些物质一般用作特殊场合的灭火剂。

此类物质对臭氧层最具破坏性,比氯氟烷烃高3~10倍,1994年发达国家已经停止这3种哈龙的生产。

  近年来的研究发现,核爆炸、航空器发射、超音速飞机将大量的氮氧化物注入平流层中,也会使臭氧浓度下降。

  no对臭氧层破坏作用的机理为:

  o3+no→o2+no2,

  o+no2→o2+no,

  总反应式为:

o+o3→2o2。

  4臭氧空洞的危害

  臭氧层中的臭氧能吸收200~300nm的阳光紫外线辐射,因此臭氧空洞可使阳光中紫外辐射到地球表面的量大大增加,从而产生一系列严重的危害。

  阳光紫外线辐射能量很高的部分称euv,在平流层以上就被大气中的原子和分子所吸收,从euv到波长等于290nm之间的称为uv-c段,能被臭氧层中的臭氧分子全部吸收,波长等于290~320nm的辐射段称为紫外线b段(即b类紫外线),也有90%能被臭氧分子吸收,从而可以大大减弱到达地面的强度。

如果臭氧层的臭氧含量减少,则地面受到紫外线b的辐射量增大。

  b类紫外线灼伤称为b类灼伤,这是紫外辐射最明显的影响之一,学名为红斑病。

b类紫外线也能损耗皮肤细胞中遗传物质,导致皮肤癌。

b类辐射增加还可对眼睛造成损坏,导致白内障发病率增加。

  b类紫外线辐射也会抑制人类和动物的免疫力。

因此b类紫外线辐射的增加,可以降低人类对一些疾病包括癌症、过敏症和一些传染病的抵抗力。

  b类辐射的增加,会对自然生态系统和作物造成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例如b类紫外辐射对20米深度以内的海洋生物造成危害,会使浮游生物、幼鱼、幼蟹、虾和贝类大量死亡,会造成某些生物减少或灭绝,由于海洋中的任何生物都是海洋食物链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某些种类的减少或灭绝,会引起海洋生态系统的破坏。

  b类辐射的增加也会损害浮游植物,由于浮游植物可吸收大量二氧化碳,其产量减少,使得大气中存留更多的二氧化碳,使温室效应加剧。

  b类辐射还将引起用于建筑物、绘画、包装的聚合材料的老化,使其变硬变脆,缩短使用寿命等等。

  另外,臭氧层臭氧浓度降低紫外辐射增强,反而会使近地面对流层中的臭氧浓度增加,尤其是在人口和机动车量最密集的城市中心,使光化学烟雾污染的机率增加。

  有人甚至认为,当臭氧层中的臭氧量减少到正常量的1/5时,将是地球生物死亡的临界点。

这一论点虽尚未经科学研究所证实,但至少也表明了情况的严重性和紧急性。

  5修补臭氧层的措施

  氟利昂是杜邦公司30年代开发的一个引为骄傲的产品,被广泛用于制冷剂、溶剂、塑料发泡剂、气溶胶喷雾剂及电子清洗剂等,哈龙在消防行业发挥着重要作用。

当科学家研究令人信服地揭示出人类活动已经造成臭氧层严重损耗的时候,“补天”行动非常迅速。

实际上.现代社会很少有一个科学问题像“大气臭氧层”这样由激烈的反对、不理解,迅速发展到全人类采取一致行动来加以保护。

  1985年,也就是monlina和rowland提出氯原子臭氧层损耗机制后11年,同时也是南极臭氧洞发现的当年,由联合国环境署发起21个国家的政府代表签署了《保护臭氧层维也纳公约》,首次在全球建立了共同控制臭氧层破坏的一系列原则方针。

  1987年9月,36个国家和10个国际组织的140名代表和观察员在加拿大蒙特利尔集会,通过了大气臭氧层保护的重要历史性文件《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

在该议定书中,规定了保护臭氧层的受控物质种类和淘汰时间表,要求到2000年全球的氟利昂消减一半,并制定了针对氟利昂类物质生产、消耗、进口及出口等的控制措施。

由于进一步的科学研究显示大气臭氧层损耗的状况更加严峻,1990年通过《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伦敦修正案,1992年通过了哥本哈根修正案,其中受控物质的种类再次扩充,完全淘汰的日程也一次次提前,缔约国家和地区也在增加。

到目前为止,缔约方已达165个之多,反映了世界各国政府对保护臭氧层工作的重视和责任。

不仅如此,联合国环境署还规定从1995年起,每年的9月16日为“国际保护臭氧层日”,以增加世界人民保护臭氧层的意识,提高参与保护臭氧层行动的积极性。

  我国政府和科学家们非常关心保护大气臭氧层这一全球性的重大环境问题。

我国早于1989年就加入了《保护臭氧层维也纳公约》,先后积极派团参与了历次的《保护臭氧层维也纳公约》和《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缔约国会议,并于1991年加入了修正后的《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

我国还成立了保护臭氧层领导小组,开始编制并完成了《中国消耗臭氧层物质逐步淘汰国家方案》。

根据这一方案,我国已于1999年7月1日冻结了氟利昂的生产,并将于20XX年前全部停止生产和使用所有消耗臭氧层物质。

  从这里我们不仅可以看到人类日益紧迫的步伐,而目也发现,即使如此努力地弥补我们上空的“臭氧洞”,但由于臭氧层损耗物质从大气中除去十分困难.预计采用哥本哈根修正案,也要在2050年左右平流层氯原子浓度才能下降到临界水平以下,到那时,我们上空的“臭氧洞”可望开始恢复。

臭氧层保护是近代史上一个全球合作十分典型的范例,这种合作机制将成为人类的财富,并为解决其它重大问题提供借鉴和经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解决方案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