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中心大厦结构设计 1.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454544 上传时间:2022-10-22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60.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上海中心大厦结构设计 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上海中心大厦结构设计 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上海中心大厦结构设计 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上海中心大厦结构设计 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上海中心大厦结构设计 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上海中心大厦结构设计 1.docx

《上海中心大厦结构设计 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上海中心大厦结构设计 1.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上海中心大厦结构设计 1.docx

上海中心大厦结构设计1

上海中心大厦塔楼结构设计

丁洁民,巢斯,赵昕

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

摘要

上海中心大厦建筑高度为632m,位于台风影响区和7度抗震设防地区,建成后将成为中国第一高楼。

由于高度超高、建筑形态复杂、风荷载及地震作用显着,为实现其高效和安全的结构设计,需解决众多的技术难题。

本文对上海中心大厦的结构设计进行了介绍。

首先介绍了项目概况,包括项目定位及功能、设计团队构成、建筑形态特征以及采用的基础形式。

其次对结构体系构成和主要的结构分析结果进行介绍,主要内容包括本项目采用的巨型框架-伸臂-核心筒混合结构体系的各组成部分和主要的地震和风荷载分析结果。

最后对项目结构设计的关键技术问题进行了介绍,包括巨柱受力性态分析、组合钢板剪力墙设计、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风工程研究、结构控制、弹塑性动力分析、非荷载效应分析以及抗连续倒塌分析等。

关键词:

上海中心大厦、结构设计、巨型框架-伸臂-核心筒体系、混合结构

1工程概况

上海中心大厦位于上海陆家嘴金融中心区Z3-1地块,基地邻近有上海金茂大厦、上海环球金融中心等多幢超高层建筑。

上海中心大厦建成后将成为满足公众审美层面与专业审美层面的标志性、地标性建筑,成为商务活动中心,商务交流休憩中心和市民休闲娱乐中心。

该项目用地面积30370平米,地上建筑面积38万平米,地下建筑面积16万平米,建筑总高度为632m,结构高度为574m。

上海中心大厦地下5层,地上124层,大楼沿竖向划分9个区,底部为1个裙房商业区,上部包括4个办公区、2个酒店/服务公寓区、1个全球企业馆和顶部的观景区,每个区由两层高的设备层及避难层分隔。

图1垂直分区及建筑形态

本项目设计团队体现了较强的国际化和专业化特征。

方案及初步设计阶段设计总包为美国GENSLER事务所,设计咨询及施工图阶段设计总包为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方案及初步设计阶段结构专业及机电专业的设计顾问分别为美国的THORNTONTOMASETTI和CONSENTINI公司。

此外,设计团队还包括各专项设计咨询公司如美国SWA(景观设计),加拿大RWDI(风工程咨询),香港利比工料测量师事务所(工料测量)和美国高纬环球(垂直交通)等等。

上海中心大厦立面形态基本几何元素为由三段圆弧构成的圆导角三边形(图1)。

旋转上升并均匀缩小,演进为一个平滑光顺的非线性扭曲面,形成了大厦独特的立面造型。

柔和的、旋转上升的优雅曲面,与金茂大厦的传统宝塔造型和环球金融的现代简约风格形成的显着的区别和互补,进而在小陆家嘴地区构成了一个和谐的品字型超高层组群。

本项目桩基采用钻孔灌注桩。

为确保桩基质量,采用了后注浆工艺。

塔楼部分桩径均为1m,核心区桩长为56m,扩展区桩长为52m,持力层为9-2-1层粉砂,单桩承载力为1000吨,塔楼部分总桩数为955根。

塔楼筏板厚度约为6m。

本项目基坑面积约34960平方米,基地呈四边形,边长约200m。

本工程设5层地下室,裙房区域开挖深度约26.3m,塔楼区域开挖深度约31.1m。

围护结构采用地下连续墙,围护总周长约768m。

2结构体系

结合建筑立面及平面布置,上海中心大厦采用了巨型框架伸臂核心筒结构体系(图2)。

沿高度方向在第二、四、五、六、七和八区共设置了六道两层高的伸臂桁架。

各区均设置有两层高的箱型环带桁架。

巨柱底部最大截面尺寸为5300mmx3700mm,核心筒底部最大厚度为1200mm。

在各个分区的避难层均设置了径向桁架作为幕墙结构的支撑系统。

巨型框架由八根巨柱和每个加强层设置的两层高箱型空间桁架相连而成。

巨型框架的八根巨柱在第八区终止,四根角柱在第五区终止。

在六区以下沿建筑对角位置布置的4根角柱主要用于减少箱型空间桁架的跨度。

箱型空间桁架是抗侧力体系巨型框架的一部分,同时也是建筑周边重力柱的转换桁架。

作为巨柱之间的有效连接,箱型空间桁架与巨柱共同形成巨型框架结构体系。

伸臂桁架的设置可以有效地减小水平荷载(风、地震荷载等)作用下结构的侧移和核心筒体承担的弯矩。

由于加强层具有较强的抗弯刚度,对与之相连的巨柱有很强的约束作用。

在每个加强层部位,结构的受拉侧巨柱对加强层作用有向下的集中力,而结构受压侧巨柱对加强层作用有向上的集中力。

这两个力形成一对力偶,平衡了核心筒在水平荷载作用下承担的一部分弯矩内力,减小结构的变形。

核心筒平面形状沿高度根据建筑平面功能作相应调整,底部为29mx29m的方形布置,中部为切角方形布置,顶部为十字形布置(图3)。

在建筑底部,为减小核心筒墙体厚度,增加底部加强区延性,在核心筒内埋设了钢板。

地下室范围内在巨柱和核心筒之间设置有五层高的翼墙。

翼墙的设置一方面增加筏板抗冲切承载力、减小基础的差异变形,另一方面为地下室提供较大的剪切刚度,满足地下室顶部嵌固的刚度要求。

伸臂桁架

伸臂桁架

伸臂桁架

伸臂桁架

伸臂桁架

伸臂桁架

a.典型剖面

b.伸臂桁架

c.环带桁架

d.径向桁架

图2结构体系构成

a.1~4区核心筒建筑平面

b.5~7区核心筒建筑平面

图3核心筒平面布置图

在塔楼顶部建筑形态较为特别,需要设计合理有效的结构系统。

目前塔冠结构由三部分组成:

鳍状竖向桁架、双向桁架和八角形带斜撑的钢框架体系。

塔冠三维等轴视图见图4。

`

a.塔冠建筑剖面

b.塔冠结构三维等轴视图

图4塔冠剖面及结构体系

3主要分析结果

3.1结构动力特性

结构前三阶周期分别为9.04s,8.90s和5.56s,分别为X向一阶平动,Y向一阶平动和一阶扭转振动。

振型见图5。

由于第一阶周期约9s左右,周期较长,在反应谱和时程分析中充分考虑了长周期效应的影响。

a.第一模态T1=9.04S

b.第二模态T2=8.90S

c.第三模态T3=5.56S

图5结构振型

3.2地震作用分析结果

抗震分析中采用的阻尼比对多遇、基本和罕遇地震烈度分别取为4.0%,4.0%和5.0%,周期折减系数分别取为0.90,0.95和1.00。

抗震设计中采用的反应谱信息如下:

1)多遇地震作用采用场地超越概率10%并取折减系数为0.35的反应谱和规范50年超越概率为63%的反应谱的包络谱;

2)基本地震作用采用规范50年10%超越概率的地震动反应谱;

3)罕遇地震作用采用规范50年2%超越概率的地震动反应谱;

图6多遇地震反应谱

多遇地震作用下,结构在X向和Y向的最大层间位移角分别为1/549和1/637,所在楼层分别为91F和92F。

基本烈度地震作用下,结构在X向和Y向的最大层间位移角分别为1/208和1/239,所在楼层也同样分别为91F和92F。

多遇及基本烈度下的层间位移角曲线见图7。

a多遇地震

b基本地震

图7地震作用下层间位移角

3.3风荷载分析结果

对强度验算、刚度验算和舒适度验算分别取100年一遇、50年一遇和10年一遇的风荷载。

阻尼比分别取为4.0%,4.0%和1.0%,连梁刚度分别取为0.5,1.0和1.0。

刚度验算风荷载下最大层间位移角为1/487,所在楼层为124层。

由于上海中心大厦高度超高,且周期较长,在单向风作用下同时存在顺风向风荷载和横风向风荷载,且横风向风荷载更为显着。

在进行风荷载下位移验算时,考虑了顺风向风荷载和横风向风荷载同时作用的情况。

单风向作用下,考虑顺风向及横风向风荷载变形合成的层间位移角结果见图8。

图8风荷载下层间位移角

4关键设计问题

4.1巨柱受力性态分析及设计

外围巨型框架承担了一半的重力荷载、水平剪力,承担了大部分的倾覆力矩。

在竖向承载体系和抗侧力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

巨型框架和核心筒承担荷载比例见表1。

表1巨型框架和核心筒底部反力比例

构件

重力

剪力

倾覆力矩

巨型框架

50%

47%

76%

核心筒

50%

53%

24%

巨柱混凝土材料采用C70~C50,内埋钢骨材料为Q345GJ~Q390GJ。

抗震等级通高采用特一级。

抗震性能目标为中震弹性。

巨柱内埋钢骨设计初步考虑在1~6区采用“王”字型,7~8区采用“日”字型(图9)。

该方案将中间大腹板和两侧翼缘合二为一,形成“日”字型钢骨,整体性更好,相同含钢率前提下,钢骨抗弯承载力更好,且“日”字型钢骨焊接量减少。

7~8区的巨柱尺寸减小,即使将腹板拉开到两侧,也能方便实现与伸臂的连接。

在低区,巨柱钢骨腹板形成的空腔,为进一步提高混凝土的抗压强度和延性,减少混凝土在重压下的收缩徐变,减少两种材料的变形差异,在空腔中按构造配置钢筋笼。

a1~6区巨柱截面b7~8区巨柱截面

图9巨柱截面及内埋钢骨

在小震组合下,巨柱通高未出现拉力;无论是正向地震还是反向地震(使被考察巨柱受拉)所有楼层均处于小偏压受力状态(图10);在中震组合下,反向地震使巨柱自3区以上开始出现拉力,但拉力数值均不大;正向地震组合下,所有楼层处于小偏压受力状态;反向地震组合下,1~2区为小偏压,3区为大偏压,4区为大偏拉,5~8区为小偏拉。

在大震组合下,反向地震使巨柱通高出现拉力,绝大多数楼层处于小偏拉状态;正向地震组合下所有楼层均处于小偏压状态。

图10多遇及基本地震下巨柱轴力分布图

承载力验算参考规范《钢骨混凝土结构设计规程》(YB9082-2006)的《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编制程序的流程图如下:

图11巨柱承载力验算流程图

承载力验算如图12所示,由图可知:

巨柱和角柱在标准段的承载力有很大富余,在节点区由于内力突变,截面承载力利用比例提高,但仍满足要求。

可见,本工程巨柱在满足规范相关构造规定的前提下,构件设计主要由塔楼整体刚度控制,构件截面承载力有较大富余。

a巨柱中震组合下承载力复核结果

b巨柱大震组合下承载力复核结果

c巨柱中震组合下承载力复核结果

d巨柱大震组合下承载力复核结果

图12巨柱承载力复核

4.2组合钢板剪力墙设计

为减小核心筒和翼墙厚度,增加结构底部延性,在塔楼一区及地下室核心筒及翼墙部位采用了组合钢板剪力墙构件(图13)。

钢板厚度通常由抗剪承载力和轴压比限值控制,并满足最小板厚等构造要求。

核心筒及翼墙设计参数见表2。

图13组合钢板剪力墙平面布置图

表2核心筒及翼墙设计参数

位置

钢板剪力墙

混凝土强度等级

核心筒抗震等级

翼墙抗震等级

地上三~九区

--

C60

特一级

--

地上二区

C60

特一级

--

地下一层

C60

特一级

一级

地下二层

C60

特一级

一级

地下三层

C60

一级

二级

地下四层

C60

二级

三级

地下五层

C60

三级

四级

参考相关文献(孙建超,徐培福等,2008)和规范(AISC2005,高规JGJ2002),在本设计中采用如下抗剪承载力计算公式:

(1)

其中,为剪力墙的轴向压力设计值,当时,应取,为剪力墙截面面积,为T形或I形截面剪力墙腹板的面积,矩形截面时应取,为计算截面处的剪跨比。

为墙身钢板的抗剪强度设计值,为墙身钢板横截面面积。

本工程内埋钢板已延伸至暗柱区,内埋钢板长度取值可算至暗柱范围。

弹性设计时受剪截面限制条件验算按下式计算:

(2)

其中,,为扣除墙身钢板抗剪承载力设计值之后的钢筋混凝土墙体承担的剪力设计值。

在大震情况下,受剪截面限制条件验算按下式:

(3)

其中,,为扣除墙身钢板抗剪承载力标准值之后的钢筋混凝土墙体承担的大震剪力标准值。

对于组合钢板剪力墙,按照钢骨混凝土剪力墙的要求验算底部加强部位在重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