旷日持久的战争精品教案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4543947 上传时间:2022-10-23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30.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旷日持久的战争精品教案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旷日持久的战争精品教案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旷日持久的战争精品教案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旷日持久的战争精品教案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旷日持久的战争精品教案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旷日持久的战争精品教案Word格式.docx

《旷日持久的战争精品教案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旷日持久的战争精品教案Word格式.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旷日持久的战争精品教案Word格式.docx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次世界大战由于装备和战略战术的局限,双方都无法迅速战胜对手,战争转入旷日持久的相持阶段。

  增强对次世界大战的主要战役残酷性的认识,加强对热爱和平、避免战争的教育。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

马恩河会战,凡尔登战役,索姆河战役。

  难点:

战争为何转入旷日持久的相持阶段?

  ★教材内容分析与建议:

  本课主要介绍了次世界大战在欧洲的三条战线和西线的三大战役──马恩河会战、凡尔登战役、索姆河战役。

次世界大战爆发后,随着欧洲参战国的增加,在欧洲形成了西线、东线、南线三条战线,其中西线和东线是主战线。

英法比军队与德军作战的西线更为关键,教材着重强调了西线的三大战役。

次世界大战超出了作战双方的预期,打成了旷日持久的消耗战。

东西两线双方都陷入相持局面。

本课涉及大量的军事知识和军事理论,建议教师采取讲述与讲解相结合的方法,并适当放映一些有关影像资料,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其思考、讨论,进行教学。

  ★教学过程及要点:

  〔新课导入〕采用多媒体导入法:

  播放:

  与过去战争每天死亡人数的比较

  次世界大战概况

  战争历时4年零3个多月

  参战国家31个

  战争范围14个国家的400万平方千米以上土地

  卷入人口超过15亿

  参战人员7000多万

  伤亡人员3000多万,其中死亡1000多万人。

  经济损失3400多亿美元

  从以上两幅图表中可以看出,次世界大战的残酷性和血腥性,给人类带来极大的灾难,与以往战争相比是一场旷日持久的世界大战。

  由此导入新课学习。

  一、“施里芬计划”的破产:

  欧洲的三条战线:

即西线、东线和南线,其中西线和东线是主要战线。

  欧洲三条战线及其对峙形势

  战线地理范围作战双方

  西线比利时、法国北部和德法边境英法军队←→德军

  东线]波罗的海南岸至罗马尼亚俄军←→德、奥匈军队

  南线巴尔干地区塞尔维亚军队←→奥匈军队

  由于帝国主义两大军事集团协约国和同盟国分别是由英法俄为主构成的和德奥为主构成的,因此英法比军队与德军作战的西线,俄军与德奥军作战的东线是这次大战的主战线。

更由于西线交战双方分别是两大集团的核心,实力相对较强,所以西线的战争更有决定意义。

  “施里芬计划”:

集中兵力进攻西线,从不设防的法比边境攻进法国。

六周内击败法国后,再东进击败俄国,打“时间差”。

  【备课资料】施里芬计划

  阿尔弗雷德.冯.施里芬出生于1833年,早期曾学习法律,后从军。

1853年作为一名服役期限一年的志愿者加入禁卫枪骑团。

1854年12月调服正规军,并被任命为少尉。

1858-1861年,在军事学院学习。

1865年,施里芬进入德国总参谋部,在德国参谋本部的历届参谋总长之中,成就最高的当数辅佐俾斯麦先后打赢丹麦战争、普奥战争和普法战争,统一德意志的毛奇;

而最为中国人所熟悉的,当数毛奇的继任者、1900年出任侵略中国的八国联军元帅的瓦德西。

施里芬是瓦德西的后任,任参谋总长的时间是1891年至1906年,共15年时间。

  施里芬在辅佐老毛奇与瓦德西时,便对法国与俄罗斯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经历了拿破仑战争的法国,虽然在普法战争中失败,并失去了盛产铁矿的阿尔萨斯和洛林,其陆军却雄风不减,在欧洲处于领先地位,是统一的德意志帝国在欧洲大陆上最大的敌人。

反观俄罗斯,虽有600万常规部队,但装备落后,战略思想仍旧停留在冷兵器时代。

当德国的克虏伯大炮、毛瑟枪已经驰名世界,德国参谋本部正在着重研究马克沁机枪的价值时,俄罗斯的士兵不少还以绑了尖刀的木棍作为唯一装备。

同时,俄罗斯广阔的领土、落后的铁路网和老化的战争动员机制使得俄国的战争反应速度大打了折扣。

仔细研究了双方力量对比之后,施里芬产生了一个大胆的构想:

利用德国兵力动员迅速的优势,先行击败法国,而后回头集中力量对抗俄罗斯。

施里芬判断,俄罗斯落后的军事动员体制使得俄国至少需要6到8周才能完成对德国的军事集结。

而在这段时间内,拥有毛奇时代主持修建的密集铁路网,德国完全有能力迅速完成军事集结并打败法国。

这就是“施里芬计划”的基本战略思想,以三个字来概括,就是“时间差”。

  1891年,也就是出任德军参谋总长的年,施里芬便提出了一份“备忘录”,被称为号备忘录。

在这份备忘录中,施里芬采用了军事学家所罕见的“剧情排演”的方式,推演了未来欧洲大战的基本过程,提出了“时间差”的战略构想与实施方式。

之后,施利芬又在1892年和1894年提出了第二、第三号备忘录,这三份备忘录,便是“施里芬计划”的基本雏形。

此后,在任期内,施里芬主导进行了对未来战争的无数的演习、沙盘演练与讨论,对备忘录进行了反复的修改。

1905年12月,施里芬完成了最后一份备忘录,并于1906年亲手交给了继任者,老毛奇的侄子小毛奇,至此,完整的“施里芬计划”终于成形。

  在一次大战发生后,德国总帅小毛奇便立即施行施里芬计划。

当德国之精锐部队开始进攻法国时,其参谋部却开始发现此计划有一弊病—完全忽视英国的存在。

由于1907年的三国协约早已签订,故英国便履行承诺,尽派精兵以协助法国。

由于外力的帮助,法国未被迅速击溃,而此时俄国之总动员令亦已完成,故施里芬计划完全失败。

  马恩河会战:

次大规模战役,宣告德军“速战速决”战略的破产。

  14年的次战役1914年8月法国边境之战后,法第4、第5集团军和英国远征军于9月初撤至马恩河以南,在巴黎至凡尔登一线布防。

德军总参谋长毛奇获悉法军即将反攻后,于9月4日命令第1、第2集团军在巴黎以东转入防御,第3、第4、第5集团军南下,协同从东面进攻的第6集团军合围凡尔登以南的法军。

但德第1集团军司令克卢克拒不执行命令,继续率军南下,形成有利于联军反击的态势。

当时,在巴黎至凡尔登一线,联军66个师108.2万人对德军51个师90万人;

在主攻方向上,联军兵力是德军的两倍。

  月5日,法第6集团军先头部队与德第1集团军在乌尔克河西岸遭遇。

法军首次使用汽车把第6集团军一部由巴黎运往前线。

克卢克发觉右翼和后方受到威胁后,命令所部于8日全部撤至马恩河北岸,遂与第2集团军之间出现宽50千米的防御间隙。

6日,法第5集团军和英远征军从德军防御间隙地带穿插,8日逼近马恩河,构成对德第1集团军的包围态势。

同时,德第2集团军业已暴露的右翼也面临被围的危险。

9日,德第1、第2集团军被迫后撤。

德军在其他地段虽略占上风,但鉴于第1、第2集团军所面临的态势,毛奇于10日下令全线停止进攻,撤至努瓦永至凡尔登一线。

此次会战以德军失败告终。

  在这场会战中,交战双方先后投入150万的兵力,伤亡人数在30多万以上。

其中,法军阵亡2.1万人,受伤12.2万人;

德军阵亡4.3万人,受伤17.3人。

自大战爆发后的一个多月的时间内,德军遵循施里芬定下的基本方针,迅速穿越比利时领土向法国本土挺进。

那时整个德国,甚至几乎全世界,都深信德军会很快胜利,巴黎即将被占领。

然而,当德国人的胜利似乎唾手可得,法国人的灾难迫在眉睫时,协约国军却在马恩河畔转败为胜,因而被人们称为“马恩河畔的奇迹”。

  德军总参谋长小毛奇战后向德皇威廉二世说:

“陛下,我们输掉了战争。

”小毛奇因此战失利被撤职。

马恩河会战后,双方的主要战斗是“奔向大海”,即争夺法国北部多佛尔海峡沿岸地区,经过两个多月激战,双方都未能达成战略目的,各自挖掘战壕,修筑工事,军事进攻几乎停止,双方呈胶着状态,由运动战转为阵地战。

  东普鲁士战役:

俄军战败,但使德军陷入东西两线作战的境地。

  德军在西线的迅速胜利引起了协约国的惊恐,法国统帅部不断催促俄军在东线发起进攻,以减轻西线的压力。

  俄国早在开战前就开始了总动员,至8月底,俄军已从一百二十万增加到五百三十万。

但俄国交通十分落后,集结速度实在慢得吓人。

俄军在8月中旬可立即投入东线作战的只有六十五万人,多数部队还挤在路上,远东的一些单位甚至三个月后才赶到。

鉴于西线的严峻形势,俄军统帅尼古拉大公决定提前发动攻势。

其中西北方面军负责进攻东普鲁士,西南方面军负责进攻加里西亚。

  双方的交通状况差距悬殊。

德国的铁路系统包括十七条通向东普鲁士的铁路干线,每天可通行五百五十列列车;

多条支线从干线分叉到许多边境地区,以迅速调动部队应付突然事件。

相形之下俄国从内地到华沙只有六条铁路干线,每天只能通行二百二十三列列车,支线也太少。

东普鲁士境内每平方公里有公路7.88公里,而华沙军区只有4公里,维尔诺军区更是只有0.72公里。

  月17日,俄集团军越过国境。

8月19日,俄第二集团军也开拔了。

俄军在进军中遇到了不少麻烦:

食物、弹药和其它补给物资都没有充分准备;

俄国的边境地带多是被森林和灌木丛隔断的半荒芜地,未铺砌的道路下大雨时就变成一片泥浆;

俄国铁路网不发达,几乎没有延伸到边境的支线;

俄国铁路的轨距与德国不同,由铁路运输的物资要经过国境必须“转车”……这一切都把俄军的后勤军官搞得焦头烂额。

  月18日,在斯塔卢佩年发生了次交战,连宁坎普夫击退了德军,开始深入东普鲁士境内。

  月20日,德军在古姆宾年发起了对俄国集团军的进攻。

起初德军打得颇为顺手,但俄军发起了强大的反击。

先是军被击退,接着第十七军也遭到痛击。

第十七军在此役伤亡军官二百人,士兵八千人,元气大伤。

俄军抓了约一千名俘虏,缴获十二门火炮。

与此同时第二十军在戈乌达普与俄第四军进行了小规模接触,得知主战场失利后也撤退了。

但是连宁坎普夫没有乘胜追击,而是停在原地休整,错过了大好机会。

  月28日,俄军开始了反突击。

俄第十三军和第十五军猛攻德军阵地,战斗空前激烈,萨松诺夫亲临前线指挥。

但是饥饿又疲劳的俄军已经达到了耐力的极限,无力突破德军防御。

到傍晚,萨松诺夫只好认输,下令全线退却。

另一方面,连宁坎普夫吃过午饭后终于开始出援,俄第二军和第四军于下午开拔。

可是近百公里的路程不是说到就到的,到次日傍晚,萨松诺夫已被吃定的消息传来,援军就不得不先考虑自己的出路了。

  月29日早晨,包围圈合拢了,俄第十三军,第十五军和第二十三军的第二师被围于科慕辛森林地域。

俄军士气彻底崩溃,已经无法进行有组织的抵抗,德军在发现俄国士兵时只需“给他指出俘虏营的方向”。

傍晚时分,萨松诺夫在卡罗利南戈夫的一片小树林里开枪自杀。

8月30日,代理俄第二军团军司令官的第十三军军长克留切夫率残部投降,被围俄军至此就歼,只有少数散兵逃出包围圈。

  此后,德第8集团军迅速北调,得到来自西线的近卫预备军、第11军和第8骑兵师的加强后,企图以第1预备军、第11、第20和第17军发动正面进攻,以第1军和近卫预备军分别从两翼实施迂回突击,围歼俄第1集团军。

俄军大本营决定在第1和第2集团军之间的中间地带组建第10集团军,用于保障第1集团军左翼,并命令第1集团军坚守马祖里湖以北地区,以牵制德第8集团军,使其无力支援奥军。

9月6日,德军发起进攻,遭俄军抵抗,正面进攻受挫;

9~10日,右翼第1军顽强作战,突破俄军左翼防线,迫使俄第2军撤退,打开通向贡宾嫩的道路。

连年坎普夫担心退路被切断,命令所部撤退,同时以2个师的兵力从正面实施反突击,掩护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互联网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