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长郡中学高考模拟历史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526376 上传时间:2022-10-23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58.9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南省长郡中学高考模拟历史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湖南省长郡中学高考模拟历史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湖南省长郡中学高考模拟历史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湖南省长郡中学高考模拟历史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湖南省长郡中学高考模拟历史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湖南省长郡中学高考模拟历史Word文件下载.docx

《湖南省长郡中学高考模拟历史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南省长郡中学高考模拟历史Word文件下载.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湖南省长郡中学高考模拟历史Word文件下载.docx

材料中四人均要求按照传统的政治制度即西周的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立国,从侧面反映当时政治失序的礼崩乐坏,故C项正确;

材料中管仲、孔子、孟子、荀子的论断均是针对君臣关系阐发,没有体现阶层固化、等级森严,且四人生活的春秋战国时期已经形成了阶层流动,故D项错误。

答案:

C

2.从秦汉时期开始,地方官员任命实行流官制度,即地方官员不得在原籍为官,不能在一地久任。

对流官制度认识正确的是()

A.易导致官员之间的疏离

B.促进了中央集权的建立

C.消除了地方割据的隐患

D.利于中央对地方的治理

根据材料内容可知流官制度下地方官员经常性流动,且地方官员不得在原籍为官,这样使地方官员之间不熟悉,易导致官员之间的疏离,故A项正确;

流官制防止官员与当地势力联合勾结,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不是促进中央集权的建立,故B项错误;

流官制度只能在一定程度上防止地方割据,并不能彻底消除地方割据的隐患,故C项错误;

流官制度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但因地方官员经常性流动,对地方事务不够熟悉,地方官员之间疏离,因而不利于中央对地方的治理,故D项错误。

A

3.汉初,皇室子女往往系以母性,皇室视外戚如宗室而不称异姓,太后及长公主在宫廷中拥有发言权,进而衍生出了外家帝舅的贵重之局。

这表明当时()

A.外戚对皇权构成了威胁

B.外戚参政的政治特色

C.尚未真正实现专制集权

D.郡国并行体制的弊端

本题实际上考查的是汉代外戚专权的有关知识。

由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可知,汉初这一做法有利于外戚参与国家政权,所以答案选B。

材料并没有涉及到外戚对皇权的威胁,排除A;

在秦朝时中国就实现了专制集权了,排除C;

材料讲的是皇权,并没有涉及到地方的管理,排除D。

B

4.孔子相貌究竟如何?

司马迁在《史记》里是这样描绘的:

“其颡(额头)似尧,其项(脖子)类皋陶,其肩类子产,然自要(腰)以下不及禹三寸”,在他看来,孔子类似圣人,却又不及圣人。

而在唐代画家吴道子的《孔子行教像》中,孔子头扎儒巾,双目前视,须发飘逸,雍容大度,双手作揖,谦卑有礼,透出圣人的智慧。

对两则史料,下列说法最为合理的是()

A.《史记》的年代距孔子较近,可信度比较高

B.《孔子行教像》属一手史料,较为真实可信

C.两者都带有主观性,都不能真实的反映孔子的形象

D.研究作者的时代及其思想有助于厘清孔子形象变迁

材料中司马迁的《史记》与吴道子的《孔子行教像》对孔子形象进行了不同的表述与呈现,因两者均不是与孔子同时代人,因而两则史料均属于二手史料,不能因为《史记》的年代距孔子较近可信度就较高,故A项错误;

《孔子行教像》属二手史料,故B项错误;

两者的史料虽都带有主观性,但不能武断地认为就都不能真实反映孔子的形象,故C项错误;

两则史料吴道子的孔子画像相比司马迁的描述,孔子形象更具圣人特点,说明孔子在唐朝时进一步神秘化,这与具体的时代背景相关,因而处理两则史料时注意研究作者的时代及其思想有助于厘清孔子形象变迁,故D项正确。

D

5.唐代手工业行会都有从业者共同议定的行规,对工匠入行从业、技术的传授都有一定规定,如非本地人不能随便入行、师徒相授时间等相关的传习规定条款。

据此可知,唐代()

A.手工业规模与前代相比有了较大的扩展

B.政府对手工业行会的管理非常严格

C.行会对技术垄断以维护本行业人员利益

D.个体手工业者数量较前代大量增加

材料中唐代手工业行会的行规对工匠入行从业、技术的传授都有一定规定,没有体现手工业规模的扩大,故A项错误;

行规是手工业行会中从业者共同议定的,非政府的管理措施,故B项错误;

由材料中行规工匠入行从业、技术的传授都有一定规定,如非本地人不能随便入行、师徒相授时间等相关的传习规定条款,说明行会严格控制技术的传授,从而垄断技术以维护本行业人员利益,故C项正确;

材料中唐代手工业行会的行规对工匠入行从业、技术的传授都有一定规定,没有体现个体手工业者数量的增加,故D项错误。

6.宋初赵普为相,谏官批评其“公以元勋当国,宜事损减,有司群臣书奏,尽必先经中书,非尊王之礼也”。

面对尖锐指责,“普引咎谢之”。

材料实质上反映了()

A.宋初相权有凌驾于皇权的趋势

B.宰相权力受到谏官的监督和制约

C.君权和相权既斗争又相互依存

D.维护君主权威是公认的政治准则

材料中赵普对谏官的批评“引咎谢之”,说明相权弱于皇权,故A项错误;

材料中谏官对赵普的批评是针对尊王的礼仪,并非其权力的掌控,因而材料也无法反映宰相权力受到谏官的监督和制约,故B项错误;

材料中赵普对谏官的批评“引咎谢之”,说明相权弱于皇权,没有体现赵普相权与君权的斗争,故C项错误;

材料中赵普对谏官的批评“非尊王之礼”“引咎谢之”,说明维护君主权威是公认的政治准则,故D项正确。

7.明代士绅等读书人有免除徭役和少缴赋税的特权,许多地主将土地记在士绅名下,1567年仅苏州、松江、常州、镇江四地就曾査出这种寄名土地将近200万商。

这种状况()

A.有利于科举制度的发展完善

B.导致明朝廷调整了旧的赋税制度

C.表明经济重心南移基本完成

D.一定程度上扼制了土地兼并发展

材料中因士绅有免除徭役和少缴赋税的特权,因而地方将大量土地隐占其名下,这暴露了土地核查与赋税制度的弊端,与选官制度无关,故A项错误;

材料内容暴露了赋税制度中士绅等读书人有免除徭役和少缴赋税的特权的弊端,因而会导致朝廷调整赋税制度,故B项正确;

材料提供了1567年苏州、松江、常州、镇江四地的土地隐占情况,但不能据此得出经济重心的结论,故C项错误;

材料中地主将土地隐占在士绅之下,从而免缴赋税,会进一步刺激地主进行土地兼并,故D项错误。

8.导致下表中数据变化的原因可能是()

表咸丰初年户部银库数量银数单位:

万两

年份

库存银数

新收银数

支出银数

实存银数

咸丰元年(1851)

844.0962

850.8529

956.9910

737.9581

咸丰二年

836.1837

1032,6172

541,5246

咸丰三年

541.5246

475.3397

847.1746

169.6897

A.国内农民起义的影响

B.清政府急需偿还债款

C.政府投资开办工厂

D.小农经济逐渐解体

由材料中表格信息可知,咸丰三年(1853)新收银数相较前两年大大减少,支出银数较多导致实存银数大大减少,联系史实可知1853年太平天国建立了与清廷对峙的政权,江南经济发达地区属于太平天国范围之内,因而导致新收银数大大减少,但因镇压太平天国导致军事开支巨大,从而导致支出银数增多,因而出现材料中数据的变化情况,故A项正确;

1851年至1853年期间清政府没有与列强签订新条约,因而材料中数据变化并非由于清政府急需偿还借款的原因,故B项错误;

1853年洋务运动还未开始,因而导致材料中数据变化的原因也不是政府投资开办工厂,故C项错误;

鸦片战争后小农经济处于逐渐解体的过程中,因而小农经济的解体不会导致1853年特殊的数据变化,故D项错误。

9.下图是一位乡村知识分子的1897年的日记,由此可见()

A.儒学逐步被清政府废弃

B.西学己经成为社会主流

C.废除科举遭到基层抵制

D.传统华夷思想发生变化

材料是一位乡村知识分子对国家以西学洋务取士的担忧,但不能说明清政府此时已废弃儒学,且儒学一直是清政府的统治思想,故A项错误;

材料是一位乡村知识分子对国家以西学洋务取士的担忧,且认为这样会导致“士风日下,伊于胡底”,这就说明西学还没有成为社会主流,故B项错误;

1905年清政府才废除科举,故C项错误;

清政府以西学洋务取士,说明积极地向西方学习,传统华夷思想发生变化,故D项正确。

10.历史概念中往往隐含了使用者的立场和价值观念,但也有一些历史概念属于较客观的事实性描述。

以下历史概念属事实描述的是()

A.同治中兴

B.中法战争

C.戊戌政变

D.辛亥革命

同治中兴中“中兴”肯定改革推动社会进步的意义,因而属于价值性描述,非事实性描述,故A项错误;

中法战争即中法间发生的战争,不带情感与价值色彩,属于客观的事实性描述,故B项正确;

戊戌政变中“政变”是指统治集团内部一部分人通过密谋策划,采取军事或政治行动,夺取国家政权的行为,暗含贬义,故C项错误;

辛亥革命中“革命”指推动事物发生根本变革,引起事物从旧质变为新质的飞跃,因而含有褒义,故D项错误。

11.尽管有庚子赔款的巨大压力,但各级政府的财政收入都在大幅度增加,到辛亥年,朝廷的岁入居然达到了破记录的两亿四千万有余,而各地财政,也多有结余。

这反映了()

A.海关税收实现自主化

B.清政府加紧剥削民众

C.近代化运动成效显著

D.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迅速

根据南京条约内容,鸦片战争后中国就已丧失关税自主权,因而辛亥年(1911)清政府海关税收不自主,故A项错误;

《辛丑条约》中清政府背负大量赔款,因而加紧剥削民众,这可能使辛亥年(1911)前各级政府的财政收入大幅度增加,但这不可能导致辛亥年(1911)朝廷岁入破记录,故B项错误;

1901年清政府推行清末新政,使经济得到很大的恢复,外国投资增加,中国人自己办的工商业也呈现兴旺的景象,因而出现材料中现象,故C项正确;

一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但因民族资本主义非中国经济的主体,因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不能导致材料中现象的发生,故D项错误。

12.中共夺取政权的基础是在农村,而且经历了长期的奋斗并取得胜利。

俄国十月革命的特征则是在中心城市发动游行、罢工和起义,革命取得胜利的时间比中国革命短得多。

造成这种差异,主要是因为()

A.革命斗争策略不同

B.经济结构及水平不同

C.城乡人口数量不同

D.敌对势力的强弱不同

材料反映中俄两国革命道路不同,中国走农村包围城市长期斗争的道路,俄国走中心城市起义道路,这本身就是革命斗争策略的不同,因而A项不能回答材料中差异的原因,故A项错误;

中国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是因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城市反动力量强大革命力量弱小,而俄国资本主义相对发达,城市中革命力量(无产阶级)强大,因而能通过中心城市起义取得革命胜利,故B项正确;

两国资本主义发展程度不同从而导致两国城乡人口数量不同,因而C项不是造成材料中中俄革命道路不同的主要原因,故C项错误;

因为两国社会性质不同,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因而敌人力量(封建主义、帝国主义)相对于俄国要强大得多,但两国敌对势力的强弱不是造成两国革命道路不同的主要原因,故D项错误。

13.1929年,国民党三大决议称:

“一切军政军令之权,皆完全属于中央最高军事机关掌握,务求军事绝对统一。

”决议还规定将地方财政管理系统集中起来,以防各省挪支法律上属于中央的收入。

此举目的在于()

A.应对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

B.全力镇压中共的武装反抗

C.为持久抗日作战略准备

D.试图削弱军阀派系的实力

由材料可知,国民党意图将军队、财政统一到中央,若应对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互联网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