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党课讲稿:党在历史上是如何过“紧日子”的与全面认识党的历史贡献的科学体系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wei****016 文档编号:14521282 上传时间:2022-10-23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28.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1年党课讲稿:党在历史上是如何过“紧日子”的与全面认识党的历史贡献的科学体系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2021年党课讲稿:党在历史上是如何过“紧日子”的与全面认识党的历史贡献的科学体系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2021年党课讲稿:党在历史上是如何过“紧日子”的与全面认识党的历史贡献的科学体系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2021年党课讲稿:党在历史上是如何过“紧日子”的与全面认识党的历史贡献的科学体系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2021年党课讲稿:党在历史上是如何过“紧日子”的与全面认识党的历史贡献的科学体系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2021年党课讲稿:党在历史上是如何过“紧日子”的与全面认识党的历史贡献的科学体系Word文档格式.docx

《2021年党课讲稿:党在历史上是如何过“紧日子”的与全面认识党的历史贡献的科学体系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1年党课讲稿:党在历史上是如何过“紧日子”的与全面认识党的历史贡献的科学体系Word文档格式.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2021年党课讲稿:党在历史上是如何过“紧日子”的与全面认识党的历史贡献的科学体系Word文档格式.docx

  土地革命时期:

  党员干部带头省吃俭用并广泛开展节省运动

  1927年8月到1937年的土地革命时期,由于敌人的军事“围剿”和经济封锁,中央苏区出现严重的物资匮乏,导致军民生活极其困难。

为应对危机,党员领导干部自觉自愿地厉行节约,过“紧日子”。

同时还开展了一场大规模的节省运动,以充裕革命经费、粉碎敌人对中央苏区的封锁。

  一方面,党员领导干部带头省吃俭用,厉行节约。

例如,毛泽东同志当时只有一床连棉花带布不到三斤半的旧棉被,晚上睡觉用禾草做枕头,衣服只有两套,而且还打了很多补丁。

中央苏区的干部和工作人员都是一双草鞋、一顶雨笠。

可见,过“紧日子”,艰苦奋斗,已经成为当时党员干部的生活方式。

另一方面,为了打破敌人的经济封锁,筹集军事经费,党和中央苏区政府提出“节省每一个铜板”的口号,在中央苏区群众及苏维埃机关团体中开展节省运动,全力以赴支持在前线作战的红军官兵,有力保障了革命战争的供给。

“节省每一个铜板”成为当时中央苏区一句响亮的口号。

  1934年3月,《红色中华》号召全体苏维埃工作人员及各学校,“节省每一个铜板”来帮助战争,同年4月至7月四个月内节省80万元经费。

1934年3月24日,中华全国总工会也要求中央苏区工作人员自带伙食。

江西省苏维埃政府主席刘启耀带头回家背米去机关吃。

因此,中央机关和领导干部率先垂范,带动党员群众积极响应。

闽西有一首歌谣,“苏区干部好作风,自带饭包去办公。

穿着草鞋干革命,夜走山路访贫农。

”这真实地反映了当年中央苏区干部访贫问苦、节约奉公的动人形象。

  中央苏区的节省运动在各方的大力支持下取得了巨大成绩。

经中央审计委员会核查统计后显示,中央各部门1934年4-7月的开支总和比2月份减少625876元,节省款项共计87896.208元。

这只是金库收到的数字,实际节省的数目远不止这些。

中央各部门不仅完成了四个月节省80万元的目标,而且还比计划数超过近一倍即130万元以上。

  抗日战争时期:

  积极开展节约运动并实施精兵简政

  抗战时期,尤其是1940年至1942年,抗日根据地处在最艰苦的时期,财政发生严重因难。

因此,党员干部群众厉行节约,过“紧日子”,齐心协力渡难关。

例如,毛泽东同志居住在简陋的窑洞,周恩来同志睡土炕,彭德怀同志穿着用缴获的降落伞改制的背心,林伯渠同志戴着用线绳系着断了腿的眼镜。

  陕甘宁边区还积极开展大规模的节约运动。

1942年10月,陕甘宁边区号召党政军民学全体动员,厉行节约,养成爱惜公物的习惯与切实朴素的作风,在每一个单位每一个连队设立组织节约委员,互相勉励,互相督促。

在机关、学校中开展严格的节约运动,包括:

确定编制后非经上级允许,不增加人员马匹;

极力减少客饭与招待;

减少杂务人员与马匹的使用等。

可见,面对陕甘宁边区遭遇的困境,开始推行群众性的节约运动,并且还创造性提出选任节约委员和订立节省公约等方式。

  此外,中共中央还决定实施精兵简政,以减轻人民负担,节省民力,解决“鱼大水少”的矛盾。

1942年9月,毛泽东同志在为《解放日报》写的社论中提出:

克服今后物质困难的“重要办法之一就是精兵简政”,“我们的战争机构虽然小了,仍然是有力量的,……克服了鱼大水小的矛盾”。

实行精兵简政成为摆脱当时各个抗日根据地困境的一剂良方,可以节省许多不必要和浪费性的支出,减少人浮于事的现象。

  与此同时,党的中央机关也进行了调整和精简。

1943年3月通过的《关于中央机构调整及精简的决定》明确提出,将党务研究室、政治研究室、中央研究院一部分、图书材料室合并成短小精干的中央研究局。

为了集中统一各地民众运动,还将职工运动委员会、妇女运动委员会、青年运动委员会合并成中央民运工作委员会。

党的中央机构调整和精简后,更加简便与灵活,事权更加统一与集中,更能增强中央的领导效能。

  在抗日根据地最艰难的时候,中国共产党倡导过“紧日子”,一方面开展厉行节约,一方面实施精兵简政,党中央机关也同样进行了精简和调整,而且把厉行节约和精兵简政有机结合起来。

通过精兵简政,一大批编余人员和干部投入到了生产一线,明显提高了机关办事效率,从物质和精神上,为渡过困难时期,为边区的巩固与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新中国成立初期:

  提倡勤俭建国并实行精兵简政和增产节约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国情是基础薄、国力弱、收入少、开支多,因而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必须过“紧日子”,勤俭建国,并实行精兵简政和增产节约。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屡次强调要勤俭节约、勤俭建国。

1950年,毛泽东同志在党的七届三中全会上指出:

“国家机构所需经费的大量节减”是财政经济情况根本好转的三个条件之一。

1953年元旦,《人民日报》社论呼吁:

“必须继续厉行节约,精打细算,把能节省的每一文钱都用到建设上来。

”可见,为了克服当时的困难,必须学会过“紧日子”,而且厉行节约原则不仅是困难时期短时间的坚持,即使国家富强起来了,同样也要坚持。

  另外,中国共产党还发动了全国性的精兵简政和增产节约运动,对于国民经济恢复、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等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为此,党报党刊也增加了对增产节约政策的宣传力度。

1951年11月,《人民日报》社论明确指出:

增产节约“不只是解决某些困难的临时手段,而是建设人民国家的根本方法”,“增产节约是贯穿到一切方面的总方针和总任务”。

  1951年12月,中共中央发布《关于实行精兵简政、增产节约、反对贪污、反对浪费和反对官僚主义的决定》,正式在全国范围内推行精兵简政、增产节约。

该决定要求,人民解放军应采取精兵政策,实行整编,减少现役人员;

精简机构,提高工作效率。

紧缩人多事少的机构,补充事多人少的方面。

取消那些可有可无的机构,有些机构和团体可以归并、兼办或者合署办公;

进一步地团结、教育和依靠工人和农民,订立爱国公约,组织竞赛,努力增加生产,厉行节约。

  这次增产节约运动取得了超过预期的成效。

1952年11月,中央财经委员会向中央报告了《关于全国增产节约运动开展情况及取得的成果》。

据统计,1952年全国增产节约总值达31.7亿元,其中增产总值11.6亿元,生产和基本建设成本节约13.7亿元,流动资金节约6.4亿元。

因此,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增产节约运动顺利结束。

  此后,增产节约和反对浪费的工作实际上一直在延续。

例如,1953年初的收支相抵将发生赤字21.5亿元。

为解决财政赤字问题,中共中央再次决定开展增产节约运动等。

  三年困难时期:

  领导干部带头“勒紧裤腰带”,并精减职工、压缩城镇人口

  由于“大跃进”“反右倾”所造成的损失以及严重的自然灾害,1959-1961年,党和人民面临新中国成立以来严重的经济困难。

中国共产党团结群众,同心同德,共渡难关。

领导干部带头,“勒紧裤腰带”过日子。

整个社会形成一种自力更生、发奋图强的精神,形成团结互助、共渡难关的凝聚力。

  一方面,党中央号召全体党员干部带头过“紧日子”,对动员和鼓舞全国人民同心同德战胜困难,产生了巨大的作用。

例如,毛泽东、朱德等领导人主动下调每月粮食定量,中南海每位工作人员也都跟着下调。

毛泽东同志还宣布:

“实行三不:

不吃肉,不吃蛋,吃粮不超过定量。

”毛泽东同志始终与人民同甘共苦。

全国人民咬紧牙关,把口粮定量都减到了最低限。

另一方面,为了过“紧日子”以渡难关,还大规模精减城镇职工和人口,许多城市职工听从党的召唤,回到农村落户。

  1962年5月,中共中央召开工作会议(即“五月会议”)决定在1961年已经减少城镇人口1000多万人、精减职工870万人的基础上,1962年和1963年两年内,再减少城镇人口2000万人、精减职工1000万人以上。

  1963年7月,精减职工和减少城镇人口工作顺利结束。

据统计,自1961年1月到1963年6月,全国职工减少1887万人,城镇人口减少2600万人,吃商品粮人数减少2800万人,减少粮食销量138.4亿斤。

由于城镇人口减少,节省了国家工资开支,粮食购销量相应减少,同时就减轻了农业负担。

这对于缓解农村灾情,争取财政经济状况的好转具有重大意义。

  三年困难时期,干部群众上下齐心,“勒紧裤腰带”过日子,大规模地精减职工、压缩城镇人口,并得到广大城镇职工的理解和支持,从而有助于当时较快地走出困境。

  总而言之,党在历史上多次遭遇艰难困境,为此,党员干部和群众同心同德过“紧日子”,省吃俭用,先后大规模地开展节省运动。

这些做法是中国共产党应对和化解困境的成功经验,而且克勤克俭、厉行节约也逐渐成为党员干部的一种自觉和行为习惯,成为党的一项优良传统。

  如今,要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抵制腐败,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党员干部仍需要树立过“紧日子”的观念,坚决反对铺张浪费、大手大脚,把有限资源用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部位和薄弱环节,使艰苦奋斗精神成为凝聚人心、共克时艰的重要法宝。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不论我们国家发展到什么水平,不论人民生活改善到什么地步,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全面认识党的历史贡献的科学体系

  我们党的历史是不断随着实践发展而发展,与时俱进、丰富多彩的,对党的历史地位和历史作用的认识也必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和完善,呈现多层次多角度的特点。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在党的十九大报告第二部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中和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对于党的伟大历史贡献和伟大飞跃都做了深刻精辟的论述。

这三处论述是从不同的角度深刻总结党的历史,相互关联、相互渗透,共同构成了关于党的历史贡献的体系化认识成果,大大深化了对党的历史地位和历史作用的认识,开辟了认识党的历史贡献的新视野,体现了新时代我们党对自身历史发展规律性认识的拓展、深化和升华。

  从党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角度深刻总结党的历史贡献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论证中国共产党作出了三个“伟大历史贡献”,实现了三个“伟大飞跃”,从而有了三个“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用三个“历史告诉我们”,得出了三个“长期坚持、永不动摇”的历史启示。

  以往我们讲中国共产党做了“三件大事”,那就是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实行了改革开放,习近平总书记把这三件大事上升到中国共产党作出了三个“伟大历史贡献”、实现了三个“伟大飞跃”的高度。

  第一个伟大历史贡献就是,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

“这一伟大历史贡献的意义在于,彻底结束了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彻底结束了旧中国一盘散沙的局面,彻底废除了列强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和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一切特权,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

第二个伟大历史贡献是,党团结带领人民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消灭一切剥削制度,推进社会主义建设。

“这一伟大历史贡献的意义在于,完成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为中国发展富强、中国人民生活富裕奠定了坚实基础,实现了中华民族由不断衰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思想汇报心得体会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