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初中毕业生升学文化课考试中考物理解析版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518814 上传时间:2022-10-23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574.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北省初中毕业生升学文化课考试中考物理解析版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河北省初中毕业生升学文化课考试中考物理解析版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河北省初中毕业生升学文化课考试中考物理解析版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河北省初中毕业生升学文化课考试中考物理解析版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河北省初中毕业生升学文化课考试中考物理解析版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河北省初中毕业生升学文化课考试中考物理解析版Word下载.docx

《河北省初中毕业生升学文化课考试中考物理解析版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北省初中毕业生升学文化课考试中考物理解析版Word下载.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河北省初中毕业生升学文化课考试中考物理解析版Word下载.docx

不符合安全用电原则;

故B错误;

C、铝的表面有一层致密的氧化铝薄膜,防止内部的铝进一步被氧化,用钢丝球擦洗铝锅,会破坏氧化铝薄膜,不能用钢丝球擦洗铝锅,故C错误。

D、发霉变质的大米含有有毒物质不能食用,故D错误。

故选:

A。

【点睛】本题考查了物质与人体健康安全的知识,密切联系生活实际,要引起重视。

2..下列事实不能作为相应观点的证据的是

A.尘土飞扬,说明分子是运动的

B.电解水得到氢气和氧气,说明分子是可分的

C.气体被压缩后体积发生了较大变化,说明气体分子间的距离大

D.将两个干净平整的铅柱紧压在一起会结合起来,说明分子间存在引力

A、分子是用肉眼看不到的,所以尘土飞扬,不能说明分子是运动的,故A不能作为相应观点的证据;

B、化学变化可以证明分子可以再分,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属于化学变化,所以可以证明分子是可分的;

C、气体容易被压缩的原因是气体分子之间的间隔比较大,故C能作为相应观点的证据;

D、将两个干净平整的铅柱紧压在一起会结合起来,说明分子间存在引力,能作为相应观点的证据。

【点睛】解答本题关键是熟悉分子的性质和特点,并能灵活运用解决实际问题。

3..归类整理是学习的一种重要方法。

下列归类正确的是

A.氯、碘、汞都是非金属元素B.醋酸、硝酸钾、二氧化硅都是化合物

C.铁、木头、玻璃都是热的良导体D.太阳能、风能、核能都是可再生能源

【答案】B

A、氯、碘都是非金属元素,汞是金属元素;

B、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化合物,醋酸,硝酸钾,二氧化硅都是化合物;

C、铁是热的良导体,木头、玻璃都不是热的良导体;

D、太阳能,风能是可再生能源,核能是不可再生能源。

故选项错误;

B、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化合物,醋酸,硝酸钾,二氧化硅都是化合物,故选项正确;

D、太阳能,风能是可再生能源,核能是不可再生能源;

B。

【点睛】本考点考查了物质的分类、化石燃料、导体和有关能源的问题,节约化石能源,合理的开发新能源是科学家们正在研究的新课题,有关能源问题也是近几年中考的热点之一,同学们要认真把握。

4..下列应用与原理对应不正确的是

A.防毒面具——活性炭吸附有毒物质

B.利用声呐探知海洋深度——回声定位

C.油锅着火时用锅盖盖灭——隔绝空气

D.船闸——流体中流速越大的位置压强越小

【答案】D

根据所学知识应用分别判断即可.

A、活性炭作除味剂:

活性炭具有吸附性,能吸附色素和异味,故选项正确;

B.利用声呐探知海洋深度——回声定位,故选项正确;

C.油锅着火时用锅盖盖灭——隔绝空气,故选项正确;

D.船闸是利用连通器原理,故选项不正确;

故选D

【点睛】难点是燃烧的条件有三个:

①有可燃物;

②可燃物与氧气接触;

③使可燃物达到着火点;

三个条件缺一不可.因此灭火的方法有三种:

①移走可燃物;

②隔绝空气;

③降低温度.这是化学知识。

5..分析如图所示实验现象得出的结论中,合理的是

A.甲:

烧杯内壁有水珠生成,说明甲烷中含有碳元素和氢元素

B.乙:

摩擦后的塑料梳子能吸引碎纸屑,说明纸屑与梳子带同种电荷

C.丙:

试管中无明显现象,说明CO2与NaOH溶液没有发生化学反应

D.丁:

弹簧测力计读数相同,说明使用定滑轮不省力但可以改变力的方向

A、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以判断物质的元素组成.

B、根据摩擦起电的知识解答;

试管中无明显现象,并不能说明CO2与NaOH溶液没有发生化学反应;

D、从定滑轮的特点分析。

解答A.甲:

烧杯内壁有水珠生成,说明甲烷中含有氢元素。

故选项不正确。

B、带电体能吸引微小的物体,塑料尺摩擦后能吸引碎纸屑,说明摩擦后的塑料尺带电,不正确;

试管中无明显现象,并不能说明CO2与NaOH溶液没有发生化学反应,不正确;

弹簧测力计读数相同,说明使用定滑轮不省力但可以改变力的方向,正确。

【点睛】本题考查的是常见的物质的性质以及物理知识的结合,完成此题,可以依据已有的知识进行。

6..下列数值最接近实际情况的是

A.洗澡水的温度约为70℃B.一部手机的质量约为1kg

C.普通居民楼每层高约为5mD.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约为340m/s

首先要对选项中涉及的几种物理量有个初步的了解,对于选项中的单位,可根据需要进行相应的换算或转换,排除与生活实际相差较远的选项,找出符合生活实际的答案。

A、洗澡水的温度约为40℃;

故A错误;

B、一部手机的质量约100g;

C、居民楼每层高约3m;

故C错误;

D、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约340m/s;

故D正确;

D。

【点睛】此题考查对生活中常见物理量的估测,结合对生活的了解和对物理单位的认识,找出符合实际的选项即可。

7..下列有关声和电磁波的说法正确的是

A.它们的传播都需要介质

B.它们都可以传递信息和能量

C.人听到的声音大小只跟发声体的振幅有关

D.开会时把手机调为静音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电磁波的传播不需要介质;

(2)电磁波和声波都可以传递信息和能量;

(3)响度指声音的大小,跟物体的振幅、距声源的距离、分散程度有关;

(4)减弱噪声的途径:

在声源处、在传播过程中、在人耳处。

A、电磁波可以在真空中传播,声波只能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在真空中不能传播;

如果两点间是真空,可以传播电磁波但不能传递声波,故A错误;

B、电磁波和声波都可以传递信息和能量,故B正确;

C、声音的响度跟发声体的振幅(振动的幅度)和距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故C错误;

D、把手机调成静音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故D错误。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电磁波的传播不需要介质,声波的传播需要介质;

声音的特性,噪声的防治,是一道综合题。

8..下列与物态变化相关的说法正确的是

A.出汗时吹风扇感觉凉快,是因为风降低了室温

B.石蜡和冰的熔化一样,都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

C.冬天人呼出的“白气”和露珠的形成原理相同

D.因为雪的形成过程中吸收热量,所以下雪时天气变冷

【答案】C

(1)物质由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叫做汽化,汽化吸热;

(2)晶体有固定的熔点,晶体在熔化过程中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

非晶体没有熔点,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不断吸收热量,温度逐渐升高;

(3)物质由气态变为液态是液化;

(4)下雪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凝华现象,凝华是放出热量的。

A、出汗时吹风扇感觉凉快,是因为风加快了汗液的蒸发,蒸发从人体吸热,使人体的温度降低,但风不能降低室温,故A错误;

B、冰是晶体,在熔化过程中吸收热量,温度不变;

石蜡是非晶体,没有熔点,熔化过程中温度升高,故B错误;

学+科+网...学+科+网...学+科+网...学+科+网...学+科+网...学+科+网...学+科+网...学+科+网...学+科+网...学+科+网...学+科+网...

D、下雪时,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直接凝华形成雪,凝华是放出热量的,气温不是很低,故D错误。

C。

【点睛】本题考查物态变化,主要分清变化前后的物质状态,从而做出判断。

9..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静止的物体可能受到摩擦力的作用

B.越高的拦河大坝,水的重力势能一定越大

C.火车进站时需提前减速,是因为火车受到惯性作用

D.地面上滚动的小球越滚越慢,是由于小球的惯性越来越小

(1)根据摩擦力的产生条件知有摩擦力必有弹力,摩擦力的方向与接触面相切,可能与运动方向相同,也有可能与运动方向相反;

(2)根据重力势能的影响因素做出判断;

(3)物体保持原来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做惯性;

惯性是物体的一种特性,惯性大小只跟物体的质量大小有关,跟物体是否受力、是否运动、运动速度等都没有关系。

A、静止的物体可能受到摩擦力,只要有相对运动趋势即可,比如手握住杯子处于静止状态,此时杯子受向上的摩擦力;

B、拦河大坝使水位升高,只有在质量一定时,高度越高,水的重力势能才越大,故B错误;

C、火车进站时需提前减速,火车由于惯性会继续向前运动,这样可以节省燃油;

惯性是物体本身具有的一种性质,不是外界施加的一种作用,不能说受到惯性作用,故C错误;

D、地面上滚动的小球越滚越慢,是因为受到地面的阻力,运动速度虽然越来越慢,但质量不变,所以小球的惯性大小不变,故D错误;

【点睛】了解有关摩擦力、能量转化、惯性的相关知识,熟知影响动能、势能等的因素,理解惯性的概念,是解答的关键。

10..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中,蜡烛、凸透镜和光屏的位置如图所示,烛焰在光屏上恰好成一清晰的像。

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照相机应用了这一成像规律

B.蜡烛燃烧一段时间后,光屏上的像会向下移

C.蜡烛不动,将透镜移至35cm处,移动光屏可能得到倒立的清晰像

D.更换一个焦距小的凸透镜,只移动透镜仍可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

(1)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及其应用:

当物距u>2f时,在光屏上得到倒立、缩小的实像,应用于照相机;

当物距2f>u>f时,在光屏上得到倒立、放大的实像,应用于投影仪;

当物距u<f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应用于放大镜;

(2)根据光线过透镜的光心不改变方向,判断蜡烛变短后,像的移动方向。

(3)u=f时,不成像;

(4)凸透镜成实像时的规律:

物近像远像变大,物远像近像变小。

A、由图可知,此时的像距大于物距,成倒立、放大实像,是投影仪的原理,故A错误;

B、蜡烛变短后,烛焰的位置向下移动,根据光线过透镜的光心不改变方向,像的位置向上移动,故B错误;

C、由图可知,物距为30cm,此时f<30cm<2f,则15cm<f<30cm;

蜡烛不动,将透镜移至35cm处,此时的物距为15cm,等于焦距,不成像,故C错误;

D、当透镜换成一个焦距稍小一点的凸透镜实验时,此时相当于增大了物距,减小了像距,故可以将凸透镜向左移动,可以在光屏上呈现清晰的像,故D正确。

【点睛】此题是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主要考查了实验的探究过程及成像规律的应用。

此题看似复杂,其实只要用心,仔细审题,并不难。

11..下列有关电与磁的说法正确的是

A.磁感线是用来形象描述磁场的,并不真实存在

B.悬吊着的小磁针静止时N极指向地理南极附近

C.法拉第在世界上第一个发现了电与磁之间的联系

D.电磁继电器是利用电磁铁来控制工作电路的一种开关

【答案】AD

(1)磁场是真实存在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互联网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