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Word文档格式.doc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Word文档格式.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Word文档格式.doc(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2。
2
3
7。
6。
9
3、计算中积的小数点末尾有0时,如何确定小数点的位置;
4、计算结果中小数点末尾的0没去掉,化简。
第二课时
小数乘小数
教学反思:
经过预习学习效率大大提高.两道例题能在一课时内完成,
且还留有较充分的时间做课堂作业.作业中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种:
1、竖式写法格式不正确。
如有的学生将小数乘法和小数加法的格式混淆,写竖式时错将小数点对齐了写;
2、小数点定位存在问题。
1。
06*25有个别学生认为25是两位小数,所以出现积的小数点定位错误。
第三课时较复杂的小数乘法
本课教学难度不大,但学生在学习过程存在一些困惑:
1、当已知单价、数量为小数时,不能正确列式解答,说明对小数乘法意义的谈化给他们的学习造成一定的影响。
2、作业中解决实际问题时,有下列计算题存在问题,需加强指导:
(1)第二个因数是三位数的乘法。
如P9第13题:
0.96*16.5
(2)
(2)其中有一个因数末尾有零的计算题.
如P8第8题:
150*18.7
第四课时积的近似值
补充的一道生活中购物的题体现了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但全班仅一人主动保留了结果,这反映出数学与生活脱离的现象及待解决与完善。
但这题在现实生活中到底是应该保留几位小数呢?
学生保留的是一位,而我建议他们保留两位,哪种更合理?
更符合生活实际?
第五课时连乘、乘加、乘减
在练习中发现小数加减法出现回生现象。
主要是竖式写法与小数乘法混淆,错将小数加减法也把末尾对齐,所以必须及时帮助学生回忆起小数加减法的法则。
第六课时
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乘法
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的应用总体情况掌握较好,但在解答"
25*3.2*12.5"
题时,
有学生写成了2.5*4+0.8*12.5。
乘法的分配律则明显是学生的难点,
部分学生无法举一反三。
如7.8*9.9,7.8*99+7.8这些稍有变化的简算题错误率较高。
第二单元
小数除法
第一课时
小数除以整数
(一)
——商大于1
课后反思:
学生们在前一天的预习后共提出四个问题:
1,被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怎样计算?
(熊佳豪)
2,为什么在计算时先要扩大,
最后又要将结果缩小?
(郑扬)
3,小数除以整数怎样确定小数点的位置?
(梅家顺
4,为什么小数点要打在被除数小数点的上面?
特别是第4个问题很有深度,
有研究的价值.
在这四个问题的带动下,学生们一直精神饱满地投入到学习的全过程,
教学效果相当好.
小数除以整数
(二)
——商小于1
本课新增知识点多,难度较大,特别是例3应引导学生去思考其计算依据。
课堂中张子钊同学问到“为什么以往除法有余数时都是写商几余几,可今天却要在小数点后面添0继续除呢?
”这反映出新知与学生原有知识产生了认知冲突,在此应帮助学生了解到知识的学习是分阶段的,逐步深入的。
以往无法解决的问题在经过若干年后就可以通过新的方法、手段、途径来解决,从而引导其构建正确的知识体系。
学生归纳综合能力的培养在高年段显得尤为重要。
虽然教材中并没有规范的计算法则,但作为教师有必要让学生经历将计算方法归纳概括并通过语言表述出来的过程,所以引导学生小结小数除法的计算法则,然后再由教师总结出规范简洁的法则是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
作业应注意以下几方面错误:
1、整数除以整数,商是小数的计算题,学生容易遗忘商的小数点。
2、
2、商中间有零的除法掌握情况不太好,需要及时弥补。
对于极个别计算确有困难的同学建议用低段带方格的作业本打草稿,这样便于他们检查是否除到哪一位就将商写在那一位的上面。
第三课时
一个数除以小数
困惑:
学生在预习后质疑“为什么7.65/0.85越除越小?
”(韩荆国)这个问题反映出学生在预习中不仅关注方法,同时还关注结果,关注了与以往知识的不同点,好!
但这个问题该如何解释得通俗易懂呢?
本课的两道例题并未涉及到将小数除以小数的计算题转化为小数除以整数这种类型,所以许多学生在学完例题后错误的以为一个数除以小数只能转化为整数除以整数。
针对这一现象我补充了专项针对性练习:
说说在计算下列除法算式时该怎样移动小数点?
5.98/0.23
19.76/5.2
21/1.4
1.9/0.045
通过这些有针对性的练习帮助学生突破教学难点,尽快掌握方法,教学效果较好!
第四课时
商的近似数
本以为求近似数是教学难点,
所以在新授前安排了大量相关知识的复习.
但在实际教学中才发现计算才是真正的教学难点,
由于例题及做一做中所有习题全是小数除以整数,所以当作业中出现小数除以小数计算时,
许多学生装都忘记了"
一看,
二移"
的步骤.
所以在设计巩固练习时应增加小数除以小数的练习
其次我根据学情补充介绍了一种求商近似数的简便方法.
即除到要保留的小数位数后不再继续除,只把余数同除数做比较,若余数比除数的一半小,就说明求出下一位商要直接舍去;
若余数等于或大于除数的一半,就说明要在已除得的商的末一位上加1。
介绍了这种方法感觉好的同学算得更快了,但悟性较差的学生听完后连最基本的保留两位小数应除到小数点后面第几位也混淆不清了。
所以下次再教时,此方法的介绍时间可以适当后移,放在练习课上。
第五课时
小数除法的练习
课堂小记:
我将练习第8题与第3题结合起来教学,使学生对除法算式变化的几种情况有一个系统的了解。
第8题是根据商不变的性质填空,第3题第1小题则正好可以作为巩固反馈练习来完成。
第3题第2小题是被除数不变,除数扩大商缩小的情况,我还在这里补充了除数不变,被除数扩大商也随着扩大的练习,使这部分知识系统化。
当这些讲完后顺水推舟地进行第12题>
.<
.=的填写.
感觉计算仍旧是“瓶颈”。
觉见错误主要是除到被除数物哪一位商就写在那一位的上面以及哪一位上不够商1要商0这两条。
循环小数
学生在预习后提出如下一些需要思考的问题:
1、这道题能除尽吗?
2、为什么它除不尽?
3、计算结果该如何表示?
4、什么是循环小数?
带着这些疑问,本课的教学顺利地推进。
这些问题也均在教学中得到了解决。
但在练习中出现了以下几种常见错误:
1、在竖式中在第一个循环节上也打了循环节的圆点。
2、在横式上照抄竖式结果时,虽然在第一个循环节上打了圆点,可却写了两个循环节。
3、在计算竖式时几个数字还未重复两次出现时,学生就经过推理判断出它是循环小数而不再继续往下除了。
如:
01212……学生除到2。
0121时就发现小数位数第四位与第二位的数字相同,余数也相同而不再继续往下除了。
4、
针对上述前两个错误,以后再教板书时我应强调格式与写法。
特别是P28页下方的‘你知道吗”其中有关循环节的介绍及“写循环小数时,可以只写第一个循环节,并在这个循环节的首位和末位上面各记一个圆点”应让所有学生掌握。
第七课时
循环小数的练习
在今天的课上,我向学生说明了为什么所有除法算式的商不可能为无限不循环小数。
因为余数必须要比除数小,所以任何除法算式余数的可能性是有限的。
当除的次数比余数可能性的个数多时,必定出现与前面余数相同的现象。
我用1除以7来举例说明,学生领悟得很快,绝大多数学生明白了其中的奥妙
其次,我还向学生介绍了无限不循环小数即是初中所要学到的“无理数”。
有学生(张子钊)问“我们学不学无理数呢?
”,我简单介绍了六年级即将认识的小学阶段唯一一个无理数派。
孩子们对无理数十分感兴趣,我又利用课余时间为他们补充介绍了无理数产生的数学史。
第八课时
用计算器探索规律
1、练习五第7题计算1234.5679*9,部分学生的计算器只能显示八个数字,所以结果为11111.111,其实这题的积应该是四位小数,正确结果为11111.1111。
遇到这种情况,可先作指导。
请学生看题判断积是几位小数,然后再解释说明。
2、数学黑洞学生们很感兴趣,如果有机会可再为学生们提供一些这种有规律的小知识,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3、
3、作业第9题第1小题的的每后一个数都是前一个数乘2的积,再加0。
1所得,这个规律难度比第2小题要大,许多学生较难发现,所以要适当引导。
第九课时
解决问题
(一)
——归一问题
其实有关解决总是的思路分析,
学生早在三、四年级就已经掌握,因此本课对成绩较好的同学而言是计算的巩固练习课,但对于理解能力较差的学生而言则是一大难点。
因为条件较多,分析起来的中间问题较多,且例题、做一做及课后练习的数量关系各不相同,只有学生在正确分析数量关系后才能列式解答,所以教师要尤其关注学困生,加强个别辅导。
第十课时
解决问题
(二)
——用“进一”法或“去尾”法取近似值
本课内容能真正体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能使他们学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所以是一种意义重大的课。
为使其意义突显,我在课上请学生举例说一说“进一法”与“去尾法”在生活中的应用。
同时,我还以此为周记题材,让同学们去发现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并运用今天所学去灵活判断。
第十一课时
解决问题的练习
困惑:
练习六第9题到底是用四舍五入法、还是用“进一法”或“去尾法”?
用四舍五入法的同学认为问题是求“大约需要多少千克方糖”;
用去尾法的同学认为条件中指明“每冲一杯需要16克橙子粉”,所以不足16克橙子粉就无法冲一杯;
用进一法的同学认为条件中指明“冲完这瓶橙子粉”,所以即使还有剩余也必须冲完。
但到底用哪种更合理,更符合题目要求呢?
练习六第10题学生出现两种解法:
解法一:
50000/10000*6.3*4=126(吨);
这种解法是将一个月看成四周,求的是8月份这片森林“大约”可以吸收多少二氧化碳。
解法二:
50000/10000*(6.3/7)*31=139.5(吨)。
这种做法则是先求出一天可吸收的二氧化碳,再求31天共可以吸收的二氧化碳。
在这里应该用第二种方法列式。
因为题目明确指出要求的是“8月份这片森林一共可以吸收多少二氧化碳”,即隐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