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单元阶段检测六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449382 上传时间:2022-10-22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1.6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单元阶段检测六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单元阶段检测六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单元阶段检测六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单元阶段检测六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单元阶段检测六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单元阶段检测六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docx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单元阶段检测六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单元阶段检测六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单元阶段检测六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docx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单元阶段检测六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2019最新】精选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单元阶段检测六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4页。

2.答卷前,考生务必用蓝、黑色字迹的钢笔或圆珠笔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学号填写在相应位置上。

3.本次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4.请在密封线内作答,保持试卷清洁完整。

单元检测六第Ⅰ卷(选择题 共50分)                   

(本卷共20小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015·北京文综)从太白山的北麓往上,越上树木越密越高,上到山的中腰再往上,树木则越稀越矮。

待到大稀大矮的境界,繁衍着狼的族类,也居住了一户猎狼的人家(引自贾平凹《太白山记》。

太白山为秦岭主峰,海拔3767米)。

据此回答1~2题。

1.太白山(  )

A.北麓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B.北坡山中腰降水量比山麓少

C.又密又高的树木在针叶林带

D.树木大稀大矮处为稀树草原

2.如果过度猎狼,将会(  )

①造成山区生物多样性减少 ②增加山区的环境承载力

③导致不良消费观念的形成 ④破坏可持续发展的公平性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2018·山东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模拟)读“某大洲自然带分布示意图”,回答3~4题。

3.关于图中自然带的叙述,正确的是(  )

A.a自然带是狭长分布的热带草原带

B.c自然带以针叶林为主

C.d自然带是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D.e自然带以亚热带常绿植被为主

4.有关g自然带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A.g自然带反映了非地带性地域分异现象

B.g自然带的南北延伸与沿岸的暖流有关

C.g自然带的形成与当地的地形有关

D.g自然带的降水主要是由东南信风登陆带来的对流雨

(2018·广东梅州模拟)下图是“植被类型与温度、降水量的关系示意图”,图中植被类型为阔叶林、针叶林、热带雨林、草原、苔原、荒漠。

读图完成5~6题。

5.图中各代号中表示海南岛典型植被类型的是(  )

A.甲B.乙C.丙D.丁

6.关于图中显示的信息错误的是(  )

A.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B.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C.从山麓到山顶的垂直地域分异D.非地带性地域分异表现不明显

(2018·柳州月考)下图为“我国季风区某山地不同海拔、不同坡向某森林植被分布百分比图”。

据此完成7~8题。

7.该山地自然带垂直带谱中此森林集中分布的海拔(m)最可能是(  )

A.1800~1900B.1900~2000

C.2000~2100D.2100~2200

8.该森林植被的生长习性是(  )

A.喜光喜湿B.喜热耐旱

C.喜阴喜湿D.耐寒耐旱

(2016·全国文综Ⅲ)青藏高原东部及其周边山峰分别经历了1次冰期(末次冰期)、2次冰期和3次冰期,如下图所示。

据此完成9~10题。

9.按山峰抬升至冰期时终年积雪高度的先后顺序排列,依次是(  )

A.雪宝顶、太白山、果洛山

B.果洛山、雪宝顶、太白山

C.太白山、果洛山、雪宝顶

D.雪宝顶、果洛山、太白山

10.点苍山无现代冰川发育,是因为与末次冰期时相比,点苍山现在(  )

A.日照更长B.气温更高

C.植被更密D.海拔更低

(2018·山西康杰中学质检)积雪作为冰冻圈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对全球能量平衡、气候、水文及生态影响显著,在全球气候变化中有着重要作用。

下表是我国新疆北部地表覆盖对积雪变量的影响统计情况。

据此完成11~13题。

植被类型

积雪开始时间(日)

积雪结束时间(日)

积雪日数(天)

年最大雪深

(厘米)

稀疏灌木

136

268

132

11.0

草地

135

266

129

29.6

农田

136

264

128

33.5

建设用地

133

273

140

23.4

注:

积雪年指每年的7月1日开始至次年的6月30日结束。

积雪开始时间以连续5天以上日积雪深度大于5厘米为标准;积雪结束时间以连续5日积雪深度小于5厘米为标准。

11.上表中最有利于积雪形成的地表是(  )

A.稀疏灌木B.草地

C.农田D.建设用地

12.造成积雪结束时间不同的原因是(  )

A.稀疏灌木接受太阳辐射较强,消融速度较快

B.草地植被萎缩,积雪紧实度小,消融速度较快

C.农田地表裸露,反射率大,消融速度慢

D.建设用地有高大建筑物,加快雪的消融

13.积雪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是(  )

A.积雪的保温效应,改变了土壤温度

B.积雪反射率高,使大气温度增高

C.增强地面辐射,增加大气湿度

D.增加土壤湿度,减少地表径流

(2018·陕西西安一中期初)读“我国30°N附近甲山坡植被和聚落数量随海拔分布示意图”,完成14~15题。

14.甲山坡海拔2000~3000米地段聚落数量多的原因是(  )

A.气温高B.气温低C.坡度较小D.靠近河流

15.甲山坡体现非地带性规律的植被是(  )

A.常绿林B.干旱灌木C.针叶林D.高山草甸

(2018·江西师大附中模拟)读“我国某山地北坡植被带随经度的变化示意图”,完成16~17题。

16.影响该山地北坡草原带上限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

A.热量B.水分

C.海拔D.经度

17.关于该山北坡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冰雪带下限比南坡高

B.自东向西年降水量增加

C.自东向西荒漠草原带宽度增大

D.自西向东植被带谱趋向简单

(2017·广东深圳模拟)植被净初级生产力(简称NPP)是指在单位面积、单位时间内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积累的有机物数量。

图Ⅰ示意研究区范围,图Ⅱ示意研究区2001~2010年间年NPP的变化。

据此完成18~20题。

18.观测结果显示,研究区不同植被类型的年NPP大小顺序为:

常绿阔叶林>混交林>草地>农田植被>落叶阔叶林>湿地。

由此推测,年NPP最大的地区是(  )

A.洞庭湖平原B.东南丘陵

C.山东丘陵D.华北平原

19.2001~2010年间,研究区年NPP呈显著波动状态。

这种波动主要是因为(  )

A.植被类型的变化B.土壤肥力的变化

C.雾霾天数的变化D.水热状况的变化

20.研究结果表明,2001~2010年间洞庭湖平原年NPP呈显著增加趋势,主要原因是(  )

A.种植结构和技术变化B.城市化进程加快

C.退耕还湖D.围湖造田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50分)

(本卷共4题,共50分。

21.(2018·山东临沂模拟)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3分)

马达加斯加岛(下图),距离非洲大陆最近为386千米,南北长达1700千米,东西宽约600千米,为世界第四大岛屿。

2000多年前,人类首次从亚洲和非洲移居于此,目前该岛人口已超过2000万,年增长率为3%;经济以农业为主,是世界上最不发达的国家之一。

岛上动植物资源丰富,其中80%为特有物种。

如珍稀动物狐猴,已完成长达5500万年的进化历程。

狐猴以树叶、花、果实以及昆虫等为食,近年数量剧减,处于濒危状态。

(1)指出狐猴集中分布区自然景观的类型并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2)分析马达加斯加岛生物物种丰富且极为独特的原因。

(3)推测马达加斯加岛狐猴数量剧减的原因。

22.根据陆地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原理,完成下列要求。

(13分)

(1)若该图表示我国西北内陆地区各环境要素的关联性,请指出各要素的表现。

(2)区域生态系统的变化往往会影响地貌的发育过程,试简要分析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的形成原因。

(3)请从上面两个实例简要归纳陆地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23.(2018·成都七中月考)地理环境特征既有整体性,又有差异性;自然景观的分布既有地带性,也有非地带性。

阅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12分)

(1)甲、乙两地虽然气候类型相同,但两地的植被景观却略有差异。

从两地全年降水分配差异的角度分析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

(2)丙地虽然远离赤道,但自然带类型却与甲、乙两地的相同,简析其原因。

24.阅读“甲、乙两座山脉的自然带垂直分布示意图”,回答问题。

(12分)

不同地区的气候、土壤、生物等地理要素,随着地理位置和地势的变化呈现出规律性的演变,从而形成纷繁复杂而又有规律的自然景观。

(1)比较甲图和乙图山脉自然带带谱的主要差异,并判断哪幅图的山脉所处纬度位置较低。

(2)概述甲图中各自然带在山脉南、北坡出现的高度的差异,并说明原因。

(3)乙图中,山脉海拔4000米以上的南、北坡,坡度基本相同,气温大致相当,但南坡的雪线却低于北坡,说明其原因。

答案精析

1.C 2.D [第1题,太白山为秦岭主峰,其北侧为温带地区,山麓地带的自然带为温带落叶阔叶林,A项错误;从山麓向山腰林木越来越密,说明山麓比山腰降水少,B项错误;根据山地垂直地带性自然带变化规律,由山麓向山腰自然带由温带落叶阔叶林转变为针叶林,所以C项正确;稀树草原为热带草原带的自然带,不可能出现在太白山区,D项错误。

第2题,如果过度猎狼,会导致狼的数量急剧减少,导致该区域生态系统失衡,最终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①正确。

过度猎狼,会导致狼的食物,比如山羊等食草动物数量的增多,而食草动物增多会破坏山区的草场,导致山区生态环境的破坏,继而山区的环境承载力下降,②错误;过度猎狼和不良消费观念的形成没有直接的关系,③错误;过度猎狼违反了人与动物之间的公平性,④正确。

所以D选项正确。

]

3.D 4.D [第3题,根据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判断,图示为南美洲南部,a自然带是狭长分布的热带荒漠带,A错误;c自然带是温带混交林和温带落叶阔叶林带,B错误;d自然带是温带荒漠带,C错误;e自然带以亚热带常绿植被为主,D正确。

第4题,g为热带雨林带,位于巴西高原东侧,其形成与当地地形有关,处于东南信风的迎风坡,降水多,反映了非地带性地域分异现象,g自然带的南北延伸与沿岸的巴西暖流有关,A、B、C都正确;g自然带的降水主要是东南信风受地形抬升而形成的地形雨,D错误,选择D。

]

5.D 6.C [第5题,海南岛为热带季风气候,典型植被为热带季雨林;结合图示温度和降水变化,及材料中的六种植被类型,可判断甲、乙、丙、丁分别为:

荒漠、草原、苔原、热带雨林,D正确。

第6题,读图,根据气温变化趋势,图中丁、戊、己植被类型更替是以热量差异为基础的,表示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则A表述正确。

图中丙、乙、己植被类型变化是以水分差异为基础的,表示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则B表述正确。

图中降水变化不能显示出迎风坡、背风坡以及海拔差异,故不能反映出山麓到山顶的垂直地域分异,则C表述错误。

图示区域没有体现非地带性地域分异规律,则D表述正确。

]

7.A 8.C [第7题,根据图例,4种情况均是海拔在1800~1900米范围内该森林植被类型覆盖率最高。

第8题,4种情况中,阴坡、迎风坡该森林植被类型覆盖率约达90%,为最高,据此可推知该森林植被喜阴喜湿。

]

9.B 10.B [第9题,由图文信息知,经历的冰期次数越多,说明山峰的抬升时间越早。

第10题,山地是否存在现代冰川,与山顶的气温有直接关系,山顶气温较高,降雪融化,难以形成冰川。

]

11.C 12.B 13.A [第11题,积雪厚度越深,表明形成积雪的条件越好,故最有利于积雪形成的地表是农田。

第12题,表中数据显示,稀疏灌木积雪结束时间(268日)较晚,则消融速度不快,故A错误;积雪的紧实度越小,越有利于积雪消融,草地积雪结束时间(266日)较早,故B正确;农田积雪结束时间(264日)较早,说明消融速度快,则C错误;高大建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