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哲 重点掌握内容.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4493231 上传时间:2023-04-23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32.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哲 重点掌握内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马哲 重点掌握内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马哲 重点掌握内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马哲 重点掌握内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马哲 重点掌握内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马哲 重点掌握内容.docx

《马哲 重点掌握内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哲 重点掌握内容.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马哲 重点掌握内容.docx

马哲重点掌握内容

一般掌握内容和重点掌握内容:

第一章:

哲学是现世的智慧

1、哲学是世界观的理论体系

1)人类要生存和发展,每时每刻都要同周围世界的各种事物打交道,在此过程中,人们会产生关于世

界的各种事物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具体看法,形成关于世界图景和人类自身各个局部的知识,各门具体

科学就是这种认识的成果。

2)哲学思维与人们日常生活中对世界的感受和直观不同。

3)从人类认识世界的历史看,哲学是人类的认识能力和对世界的把握达到一定理论思维水平的产物。

2、哲学思想的历史发展

西方哲学与中国哲学、印度哲学并称为世界三大哲学。

中国早期哲学思想中提出《周易》的八卦观念,包含着朴素辩证法和朴素唯物主义的思想。

春秋战

国时期产生了诸子百家,出现了哲学思想的繁荣时期。

印度佛教传入中国后,又形成了中国的佛教哲学。

中国古代哲学的特点是:

着眼伦理本位,倾心现实政治,发扬主体意识,富于辨证思维,树立整体观念,

偏重直觉思维,流于经学态度,重视人际关系。

西方哲学从神话中脱胎而出之后,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之前,大约经历了古希腊罗马哲学、中世纪

哲学和近代哲学三个时期。

西方哲学重分析、重逻辑、重理性的思维特质,在人类文明史上留下了不可多

得的宝贵财富。

3、真正的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

1)现实是哲学发展的肥沃土壤。

(哲学具有现实性)

2)时代赋予哲学鲜活的特色。

(哲学具有时代性和开放性)

3)真正的哲学是现实和时代精神的集中反映。

真正的哲学之所以是时代精神的精华,就在于它符合时代进步的要求,抓住了时代的主题,回答

了时代提出的迫切问题。

4、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

它包括两个方面:

1)物质和精神何者为第一性、何者为第二性问题。

(即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

2)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即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为什么是哲学基本问题?

这是由哲学的性质和研究对象决定的,是对哲学史(尤其是近代哲学)和人类认识活动的高度理论概括。

1)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贯穿于哲学发展的全部历史过程中。

2)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任何哲学派别都不能回避的问题。

3)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是我们解决人类社会生活问题的前提和基础。

5、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

(唯物主义认为,性质是第一性,物质是第二性,世界本质上是物质的世界,物质不依赖于意识而存在,意识不能脱离物质而独立存在,它是物质派生的,是对物质的反映。

唯物主义经历了三个历史阶段:

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它往往与朴素的辩证法结合在一起,对世界抱有整体的观念,肯定了世界的物质性,原则上是正确的。

但因为没有进行科学论证只靠肉眼观察,从而具有自发、猜测的性质。

2)近代机械唯物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以自然科学为依据,对唯物主义的论证比起来朴素唯物主义有许多进步,但缺乏把世界看成是相互联系的整体观念,存在着三个严重的缺陷:

机械性、形而上学性、不彻底性。

3)辩证唯物主义

克服了以往旧唯物主义的机械性和形而上学的弊病,建立了以科学实践观为基础的包括自然界和社会在内的彻底的唯物主义形态。

(唯心主义认为,精神是第一性的,是世界的本质或本源。

物质是第二性的,是精神、意识、思维的派生物或表现。

唯心主义有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两种基本类型。

◆理解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时应注意几个问题:

1)物质和意识的对立仅在承认什么是第一性和什么是第二性这个哲学基本问题的范围内才有绝对的意义,否则就只具有相对的意义。

2)要克服对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错误理解。

3)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是同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交织在一起的。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实践的观点是首要的基本的观点;)

一般思想前提:

德国古典哲学,特别是黑格尔哲学中辩证法的“合理内核”和费尔巴哈哲学中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

三大科学发现:

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达尔文的进化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首要的基本观点:

实践的观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

实践性、创新性与科学性的统一。

2、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不仅解除了哲学自身的发展困境,也为科学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第一次使唯物论和辩证法在科学的意义上有机地结合起来,克服了一切旧唯物主义哲学由于缺乏能动原则而普遍具有的形而上学缺陷。

同时,唯物史观的创立,结束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历史观相矛盾的状况,实现了辨证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历史观的有机结合,结束了唯心主义在历史观中占统治地位的历史。

基本特征:

1)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条件和一般思想前提。

2)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

3)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

4)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

5)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革命性和科学性相统一的哲学。

6)实践性、创新性和科学性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

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

1)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

2)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3)理论创新具有更突出的意义。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既表明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不断发展的

这一性质,也向马克思主义哲学提出了不断创新的要求,指明了实现创新的道路。

第三章:

物质和意识

1、列宁物质定义的意义;物质与运动的关系;辩证唯物主义的时空观

◆列宁物质定义的意义:

(哲学意义)

1)列宁的物质定义是从物质与意识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中来把握世界。

体现了科学地解决哲学基本问题的唯物主义立场,反对了唯心主义。

彻底驳斥了二元论。

2)列宁的物质定义指出,物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这就坚持了辨证唯物主义的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进一步驳斥了机械唯物主义和不可知论。

3)列宁的物质定义指出,“客观存在性”是物质的根本特性或唯一特性,这就把哲学的物质概念同科学的具有物质概念区分开来。

4)列宁的物质定义既概括了自然界的物质性,也概括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在物质观问题上完成了辨证唯物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的统一,为系统地、科学地说明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奠定了基础。

◆物质与运动的关系: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固有属性,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

一方面,物质是运动的物质。

物资世界处于永恒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之中。

不运动的物质是根本不存在的。

认识了物质的运动形式,也就认识了物质本身。

另一方面,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一切运动的承载者。

各种运动形式的主体都是物质,世界上不存在没有物质的运动。

◆辩证唯物主义的时空观:

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时空观是坚持彻底的唯物主义的必要条件。

由于时间和空间是与运动着的物质紧密相联的,否定了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就有可能引出一个超时空、超现实的神秘世界;就有可能给宗教神学和唯心主义留下地盘。

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建设也是在时间和空间中进行的,这就要求我们在辩证唯物主义时空观的指导下,根据

不同的时间,地点和条件确定经济建设的任务,合理安排建设布局,坚持改革开放,抓住当代高科技和全

球化趋势的机遇,不失时机地把中国现代化建设事业推向新的阶段,逐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2、意识的本质

◆意识的本质:

意识是物质世界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是意识的心理基础和自然本质),是对客观存在的能动的反映,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是意识的认识本质)。

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基础,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

◆意识本身体现了主观和客观(以客观为基础)的辩证统一。

(P77-79)

1)从意识的反映形式和反映内容来看,意识是由各种反映形式共同组成的完整体系。

2)从意识的反映差别和形成根源来看。

3)从意识的主观特征和客观基础看。

⏹意识的能动作用

意识的能动作用:

是指人类意识所特有的在实践中积极地反映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作用,它主要表现在:

1)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人们在反映客观世界时,总是基于实践的需要带上一定的主观倾向和要求,持有一定的目的和动机。

人们在实践活动前,总是根据己知的事实和构造的蓝图制定计划、方案等。

2)意识活动具有能动性和创造性

意识是根据人的需要主动的、有选择的认识客观世界的。

意识不仅能在思维中“复制”或“再现”当前的客观对象,而且可以超出现存的状态。

追溯过去,预见未来,创造一个理想的世界。

3)意识活动对客观世界具有改造作用。

人可以通过正确的思想来指导实践把观念的东西变成现实。

4)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的作用。

意识或心理活动影响和制约人体生理和病理活动。

◆正确地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又受着客观规律和客观物质条件的制约:

1)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的前提。

如果人们根本无视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及其规律,就不仅不能正确地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而且注定还要遭到客观规律的无情惩罚。

2)意识能动作用的实现还有赖于一定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一方面,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程度,是同物质技术条件的发展水平密切相关的。

另一方面,人们改造世界的活动需要凭借一定的物质条件和手段。

3、实事求是与解放思想

(1)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是辩证统一的。

解放思想是坚持实事求是的前提,只有解放思想,才能切实做

到实事求是;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目的,解放思想是为了更好地做到实事求是。

(2)只有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才能认识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使

社会主义建设不断取得胜利。

如果从本土出发,思想僵化,就会使社会主义建设遭受挫折、失败。

4、人类社会的物质性与世界的物质统一性(P88)

世界的统一性问题就是关于物质和精神谁是本源的问题。

辩证唯物主义所理解的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包括人类社会历史的物质性内在的统一性,是把自然界的物质统一性和人类社会的物质统一性统一起来。

1)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是在实践过程中使自己成为与动物相区别的完整意义上的人,成为“有意识的类存在物”的。

人是人类社会的主体和承担者,人本身首先是一种物质性的客观存在。

2)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出,人是在实践的过程中维持自己的生存和发展的,实践构成了人的基本存在方式。

3)马克思主义哲学揭示,人是在实践过程中实现着社会历史变革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揭示了人类实践活动的客观性和人类社会历史的物质性,指出了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也是受物质力量制约的,消除了“物质的自然”和“精神的历史”的对立,建立了统一地阐述自然过程和社会历史过程的辩证唯物主义原理,进而完整地、彻底地说明了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第四章:

人对物质世界的实践把握

1、实践的结构

实践由主体、客体和手段构成。

实践的主体是指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从事一定的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人。

实践的客体是指主体实践所指向的对象。

手段包括将主体和客体联结起来的工具以及运用、操作这些工具的程序和方法。

2、实践的特点和基本形式

◆特点:

1)实践具有客观性。

是指这种活动是一种超出意识、理论的范围,依靠物质力量发动的指向外部客观

世界的活动。

实践的主体和客体即对象是客观的、现实的,时间的手段和结果也是客观的。

2)实践具有自主自为性。

这是指实践对于对象的确定、手段的选择和结果的设定具有决定性。

3)实践具有目的性。

目的既表现为实践的意图、计划和行动方案,又表现为对实践结果的预测。

4)实践具有自觉能动性。

实践的自觉能动性是实践的主体――人的自觉能动性的表现。

5)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实践是人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体系中进行,并受到这种关系体系和一定历史条

件制约的一种客观过程。

◆实践的基本形式:

1)物质生产实践。

2)处理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的实践。

3)以观察、实验为内容的科学活动。

3、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实践观的意义

1)阐明了人与对象世界的实践关系,实现了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

说明以实践为基础的自然、社会和人类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从而克服了旧唯物主义和历史总是

彼此脱离的直观性。

2)从人的活动引起自然界和人类世界的变化的角度考察人与世界的关系,揭示出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存

在方式和人的存在方式。

深刻认识人类社会及其存在方式奠定了科学的基础,而且为正确认识人的本质和人的存在方式奠定

科学的基础。

4、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才是人的存在方式,才是人的生活本质。

人是通过劳动诞生的,人通过

自己的活动创造了人与外部世界的关系。

也创造了人与动物区别开来了、标志着人的本质的属性。

马克思从实践的观点揭示了人的本质,即人的社会性。

人只有在社会联系中才能存在和生存,因为

人只有结成一定的社会关系,才能形成现实的改造自然的活动。

人的实践活动是社会的活动,人正是在

这种活动中才把自己提升为人,即把自己同动物区分开来。

所以,社会性才是人的根本属性。

5、实践具有创造客体价值和优化主体的功能

客体价值是指事物对主体的效用和价值。

客体价值包含两个方面:

1)是指一切能够满足人和社会的需要,对人的生存和发展具有积极意义的物质客体价值。

2)是指在人创造物质客体价值的过程中产生对人的思想、行为具有指导意义的理论和方法,即精神客

体价值。

优化主体的功能是指人的各类实践活动的积极成果对于人的发展的意义。

它使人在生理、心理素质、品格和实践能力方面得到提升。

第五章:

世界的普遍联系及其基本环节

1、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二者的基本含义)

辩证法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和矛盾的观点认识世界、分析和解决问题;形而上学的观点则是

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和无矛盾的观点看问题。

1)是指研究经验以外超感觉对象的哲学。

2)形而上学通常是指与辩证法相对立的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专指那种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和

无矛盾的观点看问题的思维方式。

2、形而上学与辩证法的基本内涵

辩证法:

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和矛盾的观点认识世界、分析和解决问题。

形而上学:

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和无矛盾的观点看问题。

形而上学一般有两种涵义:

1)指研究经验以外的、超感觉对象的哲学。

2)指与辩证法相对立的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专指那种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和方法看问题的

思维方法,它否认矛盾是推动客观事物发展变化的动力和源泉。

第六章:

世界的发展变化及其规律

1、发展的实质及其规律(发展、三大规律、度的概念、形而上学和辨证的否定观)

◆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新事物不断代替旧事物,它是事物性质合乎客观规律

变化的必然结果。

◆三大规律:

对立统一的规律。

发展是渐进性和飞跃性的统一。

质量互变规律。

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否定之否定规律。

◆度的哲学概念及其意义:

概念:

任何事物都是质和量的统一体,反映特定质和特定量相统一的哲学范畴称为度。

它是指事物

保持其质的量的限度、幅度、范围及其数量界限。

意义:

(1)认识度,才能准确地认识事物的质。

(2)认识度,才能提出指导实践活动的正确准则。

◆形而上学和辨证的否定观:

客观事物的否定是辨证的否定。

辨证的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客观事物内在矛盾运动而形成的

自我否定、自我运动和自我发展。

●否定之否定规律表明客观事物发展的基本道路和总的趋势是波浪式前进和螺旋式上升,体现了客观

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的辨证统一。

●辨证的否定观和形而上学的否定观是根本对立的,辨证的否定观认为,事物内部包含肯定和否定的

矛盾,否定是事务内部矛盾发展的结果,是自我否定。

形而上学的否定观从否定矛盾出发,认为矛盾是

从外部强加给事物的,是简单的消灭。

辨证的否定观认为,事物内部包含着的肯定和否定的对立统一的,肯定中否定,否定中有肯定。

形而上学的否定观否认肯定和否定是对立统一的,把肯定和否定绝对对立

起来,孤立地、绝对地看待肯定和否定,在绝对不相容的对立中思维。

它的公式是:

要么肯定一切,要么否定一切。

2、否定之否定规律

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和反映了客观事物的发展是一个从肯定到否定再到否定之否定的合乎规律的

过程。

否定之否定规律的方法论:

坚持前进性和曲折性相统一的观点,对反对循环论和直线论两种形而上学的片面性有重要的意义。

懂得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相统一的原理,对于人们坚定共产主义信念有直接的指导作用。

道路

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

3、矛盾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最基本规律(实质和核心;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共性和个性及其关系;)

(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1)实质和核心:

对立统一规律。

他揭示出自然界、社会和人类思维运动发展的根源是各自内部矛盾推动事物由低级到高级不断发展。

矛盾是一切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矛盾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最基本的规律。

(基本属性)

2)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关系:

●矛盾的同一性又称矛盾的统一性,是指矛盾内部对立面的双方在一定的条件下相互依存和互相贯通的性质。

●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互相对立、互相排斥、互相否定的性质和趋势。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是相对与绝对的关系。

矛盾同一性的相对性和矛盾斗争性的绝对性的关系,同静止的相对性和运动的绝对性的关系是一致的。

事物的相对稳定性体现了矛盾的同一性,事物的绝对变动性体现了矛盾的斗争性。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相互连接、互为前提的。

在同一中存在着对立和斗争;在对立和斗争中存在着同一。

一方面,矛盾的斗争性是同一性的基础。

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

矛盾的同一性是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的,同一性中包含着斗争性、同一性为斗争性所制约;

另一方面,矛盾的同一性是斗争性的前提。

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没有离开同一性的纯粹斗争性。

斗争是统一体内部的斗争,差别、对立和斗争总是和同一联系,为同一性所制约。

◆共性与个性的道理是矛盾问题的精髓。

所谓矛盾的共性又称作矛盾的普遍性,它有两个方面的基本涵义:

1、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即处处有矛盾;

2、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即时时有矛盾。

矛盾的个性又称作矛盾的特殊性。

含义:

具体事物所包含的矛盾及每一个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也体现了绝对和相对的辨证关系。

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特殊性即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

一方面,共性离不开个性,共性只能存在于个性之中,一般只能通过个别而存在,没有个性就没有共性。

另一方面,个性也离不开共性,个性必然与共性相联系而存在,只有个性没有共性的事物是不存在的。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即共性与个性的区别是相对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

由于事物的范围及其广大,其发展具有无限性,在一定场合为普遍性的东西,在另一特定场合则变为特殊性,反之依然。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方法论:

这一辨证关系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是指导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取得胜利的重要理论依据。

4、质量互变规律

●质量互变规律的辩证关系:

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总的量变过程中有部分

质变,质变过程中有量的扩张;事物的质变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

这一过

程循环往复以至无穷,由此构成了事物无限多样的发展过程。

●指导意义: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必须把树立远大的目标和埋头苦干的精神结合起来;在实际工

作中,也必须把勇于改革的精神和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结合起来。

既不能做满足于微小进步和改良的庸人,

也不能做不切实际的空想家。

5、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1)对立统一规律作为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深刻揭示了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变化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把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区别开来。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就是在于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自己运动和自我发展的动力源泉)。

2)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于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它们的关键。

3)对立统一的方法即矛盾分析法,是认识一切事物的根本方法。

(矛盾分析法是唯物辩证法分析研究

客观世界的基本方法和认识工具)。

第七章:

认识的本质和过程

1、实践在认识中的作用;反映和能动性;认识的主客体

◆作用:

实践对认识发生的基础意义主要体现在:

实践是认识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前者是

从认识的客观内容上揭示了认识对实践的依赖关系,后者是从认识的发生和发展上阐述了实践对认识的

决定作用。

◆反映和能动性:

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人的头脑对客观世界的能动的反映,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

认识的本质的理解。

1)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认识的目的是在观念中再现和揭示客体固有的结构、性质和规律。

2)主体对客体的反映不是直观的、消极的、一次性完成的,而是以实践为基础的能动的、积极的、逐步

深入的过程。

反映和能动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所理解的认识的两个基本的规定。

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是以实践为基础的能动的反映论。

◆主客体:

认识的主体是认识系统中的自主性、能动性的要素,是认识活动的启动者、执行者、调控者和完成者。

它承担着确定认识目的、选择认识客体、启动认识客体、调节认识节奏、评价认识结果等任务。

认识客体是指进入人的实践和认识活动领域,被主体所把握的客观对象。

认识客体同实践客体一样,可以划分为自然客体、社会客体和精神客体。

在认识系统中认识客体制约着主体的认识目的。

限定了主体的认识方式和方法、提供了主体所要把握的对象的全部信息。

2、认识中的理性与非理性因素;

理性是指与非理性因素相对应的认识主体头脑中存在的思维框架和思维方式。

主体的认知图式是认识过程中的主体理性因素。

非理性因素主要是指以情感、意志为主。

并包括信息、习惯、潜意识等在内的意识形态。

在主体的认识活动中,理性因素一般是占主导地位的因素,非理性因素作为理性思维的补充。

无论是理性主义还是非理性主义,都是从现实辨证认识过程中抽取某一方面加以夸大和绝对化,看不到主体认识往往是一个理性因素与非理性因素共同发生作用的过程。

3、认识的过程(两次飞跃;)(两次飞跃:

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从理性认识到实践)

感性认识是人们通过各种感官直接与外部世界接触所获得的关于事物的认识。

理性认识是人们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借助思维加工而获得的对事物全面的、本质的、内部联系的认识。

理性认识也有三种形式:

概念、判断和推理。

在实践基础上,认识从感性直观上升到抽象思维,达到了理性的认识,这是认识发展的一个飞跃。

人们还必须运用获得的理论认识来指导实践,并要用实践对理性认识进行检验,这是认识发展的第二个飞跃。

强调理性认识必须回到实践中去,这既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区别于唯心主义认识论的重要标志,又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区别于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方面。

实现理性认识向实践的飞跃,需要一定的必要条件。

首先,用来指导实践的理性认识必须是正确的。

其次,要始终从实际出发,坚持理论和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4、认识的前提、基础和本质

◆认识的前提

不可知论:

总体上都认为世界及其规律是不能被认识或不能完全被认识的。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一种可知论,它充分肯定了人类认识世界的必要性与可能性。

1)作为人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