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志碧周长的认识.docx
《杨志碧周长的认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杨志碧周长的认识.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杨志碧周长的认识
周长的认识教案
乌江复旦学校小学部——杨志碧
教学内容:
教材第39—40页例2及想想做做第1—5题。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通过观察和操作等活动,认识周长的含义,能测量、计算一些平面图形的周长。
能用所学知识、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
经历观察、测量等数学活动过程,使学生在获得直观经验的同时,发展空间观念,渗透化曲为直的数学思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与同学合作克服困难后获取知识的喜愉心情,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
结合具体实物、图形表述周长的含义;掌握测量和计算周长的方法。
教具准备
学生准备:
形状不同的树叶、棉线、水彩笔、三角尺、(三角形、四边形)的卡片。
教师准备:
投影仪、课件、长方形、正方形纸板各一块,软尺,三角尺,花边、棉线,树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揭示课题
创设情景,初步感知周长
今天我们准备做两个相框,给相框镶边,出示两块不同形状(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纸板(这就是要做的相框)。
谈话;在它们的四条边上粘花边,我想看一下,哪个相框用的花边多一些(边说边用手摸纸板的边)?
学生自由猜想,然后说出来。
指名两位学生将花边纸撕下来进行比较,(让学生验证猜想)
教师说;这两条花边纸的长度就是这两个相框的边长总和,我们把它叫做周长。
(板书;周长)
【设计意图】:
让学生通过眼看、手摸过后导出周长,学生印象比较深刻。
容易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认真仔细观察的习惯,让学生初步感知物体的周长。
二、活动体验,探究新知
1摸一摸
教师:
同学们,数学课本我们天天都在用,它是我们学习知识的好伙伴,现在你能不能很快指出课本封面的边在哪里呢?
要求学生动手摸摸自己的课本、作业本、课桌面的边,说说它们的周长指的是什么?
学生初步感知周长的含义。
2、找一找
(1)出示例题图,让学生观察并找找这三种书签的边线,指名说一说它们一周的长指哪儿。
(抽学生在展示台上指一指,描一描,并告诉学生:
书签一周边线的长就是它的周长。
)
3、围一围
怎样才能知道树叶的周长呢?
(1)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拿出一片树叶、一根棉线、用直尺量出树叶的周长。
(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
(2)小组动手操作,教师巡视指导完成后以小组推荐一名学生说说;怎样才能知道树叶的周长?
(3)组织学生先独立指出课桌面、三角板的边线,分别指出它们的周长。
(4)讨论:
什么是周长?
组织学生小组讨论交流,然后汇报
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小结板书,围成图形的每条边的总长就是这个图形的周长。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索不规则图形的周长的测量方法。
向学生渗透变曲为直的数学思想。
三、操作理解周长
1、描一描
出示“想想做做”第二题中的各种形状的图形。
说明题目要求是要描出每个图形的边线。
让学生说一说在描的过程中要注意什么,然后独立描出每个图形的边线。
师可选择其中的一幅图形,引导他们进一步思考:
所描出边线的长就是这个图形的什么?
2、量一量
(1)让学生分别指一指三角形和四边形一周的边线,并结合操作简要说明这两个图形周长的含义,说说三角形的周长是指几条线段的长度之和,然后引导学生测量计算。
说说四边形的周长是指哪儿?
怎样测量计算。
让学生认识到:
由于周长是指围成图形的几条线段的长度和,或是物体某个面一周边线的长,因此周长也要使用相应的长度单位。
在小组中交流应该怎么量才准确,师作指导。
让学生动手量出两种图形各边的长。
(2)让学生完成“想想做做”第三题
用投影仪展示几种图形。
师问:
你们知道每个图形的周长各是多少吗?
学生独立计算。
(3)完成“想想做做”第一题.
学生独立量出数学书封面的边线,看看各是多长。
(提醒学生合理选择一周边线的起点和终点,以免产生模糊的认识。
)
3、算一算
(1)完成“想想做做”第三题
让学生独立做一做,并思考有没有不同的方法,做好后在小组里交流,鼓励学生说出不同的算法。
(就是学生手中的卡片分别算出它们的周长)
(2)完成“想想做做”第四题
说明题目要求,让学生独立做,做好后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法,反馈不同的计算方法。
可以引导他们比较各种不同的方法,并体会哪种方法比较简便。
4、实践应用、拓展延伸
完成“想想做做”第五题让学生回家做.(选择合适的工具,量出家里桌面的周长,用厘米做单位较合适,测量结果不是整厘米数的可以看作与它接近的整厘米数)
周长的认识说课稿
杨志碧
这节课的内容是苏教版小学数学第五册第三单元中“周长的认识”这部分知识。
本课指导学生通过操作、实践,感悟周长的含义,了解物体表面或平面图形一周边线的长就是他们的周长,能自主探索测量、计算周长的多种方法。
在认真学习数学课程标准,深入钻研教材,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我准备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教学:
一、说课程标准
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给学生呈现“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材料,提供充分的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引导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获得知识和技能,经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解释与应用的过程。
二、教材及学情分析
“认识周长”是“空间与图形”的重要内容之一。
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形等平面图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在获得直接感知的基础上认识周长的含义。
接着以已有的直接经验为基础,让学生根据给定的实物去量一量、算一算,进一步理解周长,知道怎样可以测量并计算出周长。
此外,还要求组织相应的讨论和交流,进一步加深对周长含义的认识。
这样安排,一方面使学生体会到周长的概念来自于生活实际,另一方面为探索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作了准备。
三、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
结合学生年龄和已有知识经验,本课教学我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的操作、实践,感悟周长的含义,了解物体表面或平面图形一周边线的长就是它们的周长。
2、经历观察、测量等数学活动过程,让学生在获得直观经验的同时发展空间观念,渗透“化曲为直”的数学思想;在学习活动中,能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3、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发展数学思考能力,体验与同学合作克服困难后获得成功的快乐,树立驾驭数学知识的自信。
由于三年级学生还处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再加之本节内容是由面到边线,学习理解起来有些困难,所以,体会周长的含义能正确计算周长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也是本课教学的难点。
四、教法设计及学法指导
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设计教法及学法如下:
1、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通过对日常生活中的长方形,正方形的观察,操作和测量,引导学生探索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联系一些常见物体和图形建立周长的概念,通过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并学会计算(不引出计算公式)。
2、利用故事引入主体并引导学生主动地探究。
对知识和方法不是直接地揭示,也不强加给学生,而是靠学生在自己感知的基础上探索获得。
这样的安排,既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索的习惯,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使学习过程成为主动的、生动活泼的和有个性的过程,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对空间观念的形成。
3、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一些开放性的问题和习题,激发学生探索和解决问题的热情,引导学生探索解决问题的不同途径和方法,并有目的地培养合作学习的意识。
五、教学准备:
一堂课要取得成功,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为此我做了以下准备工作.
1、教师准备:
投影仪、课件,长方形、正方形纸板各一块、软尺等。
2、学生准备:
直尺、细线、树叶、三角尺、水彩笔(三角形、圆形、长方形、正方形)的卡片等。
六、教学过程
我提倡以“问题情境——建立操作探索——解决问题、应用与拓展、反思”的基本模式展现内容。
教学过程我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一)创设情境,感受周长
出示两块不同形状的纸板,谈话;在它们的四条边上用彩胶纸围住,我想看一下,哪块纸板用的彩胶纸多一些(边说边用手摸纸板的边)?
学生自由猜想,然后说出来。
指名两位学生将透彩胶纸撕下来进行比较,(让学生验证猜想)
教师说;这两条彩胶纸的长度就是这两块纸板的边长总和,我们把它叫住周长。
(板书;周长)
要求学生动手摸摸自己的课本、作业本、课桌面的边,说说它们的周长指的是什么?
学生初步感知周长的含义
(二)感知周长,理解概念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从而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无处不在,又能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所以我在第二环节:
“感知周长,理解概念”中,分别设置了2个活动。
活动一:
找一找、摸一摸生活中物体表面的周长,如课本封面、课桌面、板凳面、铅笔盒面等等,学生在这些具体的感知材料的基础上,进一步建立了周长的概念。
活动二:
描一描,我又请学生从1号信封里拿出画有各种平面图形的卡片来,任意挑选自己喜欢的形状,描出它们的周长,通过短短几分钟描的过程学生的体会却在不断的加深,这种在动手操作中感悟,我想是我们老师用再多的语言都无法替代的。
这样,对“周长”这一概念的总结也就水到渠成了。
通过以上2个活动的操作,引导学生从“实物操作”到“形象感知”,再从“形象感知”到“抽象概念”,学生“周长”这一抽象概念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加深了对“周长”的理解。
在此基础上,向学生提问:
通过刚才的活动,现在你能说说什么是平面图形的周长吗?
学生在操作实践的基础上,积极发言,描述对周长的认识,然后教师总结并在黑板上板书:
封闭图形的一周的长度叫做周长。
(三)引导探究,计算周长
《数学课程标准》中有提出“结合生活实际,经历用不同的方法测量物体的长度的过程”,还强调“引导学生在测量过程中根据现实问题,选择合适的测量方法和工具,以及利用测量进行数学探究活动。
”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
1、小组合作测量周长。
(1)明确要求。
①先估一估每个图形的周长,再量一量,填写活动记录表。
②小组分工要明确,合作完成。
(2)测量周长。
同学们从信封中各自挑选出自己需要的测量工具,如细线、直尺,量出周长。
学生可能想到:
方法一:
用细线绕图形一周围一圈,然后测量出细线的长度。
方法二:
用直尺把每条边的长度测量出来,然后把各条边的长度加起来。
方法三:
测出一条长边和一条短边,“长边×2+短边×2”或“(长边+短边)×2”。
(3)汇报交流。
每组选2名代表汇报,说说填写结果,介绍测量的方法,其他小组可随时补充,并提出不同意见。
(计算简单图形的周长是教材的基本要求,让学生在自己动手、动脑探索的过程中,总结出测量周长的一般方法,一些直线图形的周长,要先测量出边长再计算出所有边长的总和,能根据周长的含义来计算简单的平面图形的周长,一些图形还可以采用“变曲为直”的方法。
例如圆形)
(4)巩固练习。
出示书上习题
(在这个环节,学生可能结合平面图形的特征,在计算时采用简便算法,从而为后续的学习作好铺垫,同时也可以照顾到各个层次的学生,体现了“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这一数学理念。
)
(四)拓展延伸,运用周长
“数学课程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的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应用的过程。
学习数学的重要目的,在于用数学知识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因此数学练习的设计必须贴近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所以,我设计了练习(课件展示):
农民伯伯要给花圃围上篱笆,这圈篱笆有多长?
(五)总结评价
回顾这节课,评价一下自己:
你学到了什么知识?
学习的快乐吗?
你觉得小组里谁在哪方面比较出色或者你有什么建议想对他说的?
教师总结:
今天所学的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十分广泛,同学们要善于用你的火眼金睛去发现问题,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你会获得更多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