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经济常识生活计算题解题技巧.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4467384 上传时间:2023-04-23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37.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经济常识生活计算题解题技巧.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高中经济常识生活计算题解题技巧.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高中经济常识生活计算题解题技巧.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高中经济常识生活计算题解题技巧.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高中经济常识生活计算题解题技巧.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经济常识生活计算题解题技巧.docx

《高中经济常识生活计算题解题技巧.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经济常识生活计算题解题技巧.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经济常识生活计算题解题技巧.docx

高中经济常识生活计算题解题技巧

高中经济常识(生活)计算题解题技巧

经济常识计算题是数学在经济学中的具体应用。

这类试题既考查经济常识的基本原理,又考查考生的数学转换计算能力,特别是条件变换后对问题指向的迅速反应能力,符合新课程改革注重综合能力考查的要求,所以它已经成为近几年高考命题专家的“宠儿”,当然,也成了考生获得高分的“拦路虎”,如09年全国文综I卷第24题易误选A项,第25题易误选①项。

  

    2008年全国高考文科综合和政治试卷中出现7道计算题,涉及到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利息率、纳税额、汇率、需求的交叉弹性等六个方面。

  

    2009年高考的文综政治和政治单科试卷中出现了8道经济常识计算题,相对集中在价值量的决定因素、商品价值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的关系、企业利润与生产成本、币值变化的影响,汇率变化等问题上.  

    2010年全国高考文科综合和政治试卷中出现15道有关计算的题目,涉及到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通货膨胀和货币的实际购买力、个人消费品的分配方式、企业利润、税收和税率、银行和投资理财、外汇和汇率等几个方面。

    与计算题相关的考点知识不是集中在某一课,而是分散在经济常识上下册。

如商品价值量和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在第一课,个人消费品的分配在第二课第二节,经济效益在第三课,国民收入和社会总产值在第五课第一节,增值税、个人所得税和企业所得税集中在第五课第二节,股票价格、银行利润和利息在第三、六课,外汇和汇率在第八课。

  

    商品价值量的计算;实际需要的货币量及纸币发行量的计算;经济效益、利润的计算;增殖税个人所得税和企业所得税的计算;银行利润的计算;利息、利率的计算;股票价格的计算;国民收入、社会总产值的计算;外汇、汇率的计算等等。

  

    近几年高考选择题出现的计算题不断变化,尤以09年高考最多,观其变化,今后计算题有增多的趋势,2011高考复习中我们必须高度重视。

  

   计算型选择题一般涉及经济常识的内容,从整体上可以归为两类:

一是显性计算题,即要进行具体的数字运算的计算题;二是隐性计算题,即无需进行具体的数字运算的计算题。

解答此类试题的关键是理解相关经济学理论和计算公式并能准确解读材料信息.  

1、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2、交换价值  

3、商品价值量和劳动生产率  

4、价值总额和价格总额  

5、货币的需求量(纸币发行量)或纸币购买力  

6、分配方式(个人消费品、国民收入的分配)  

7、股票价格  

8、企业经济效益和利润  

9、个人所得税、企业所得税和增殖税  

10、存款利息、银行的利润和投资理财  

11、恩格尔系数  

12、贸易差额  

13、外汇汇率  

一.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考点]商品的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在理解上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所谓“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指的是在当时某个生产部门里,绝大部分产品的生产条件,其中,最主要的是使用什么样的劳动工具。

其次,“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指的是同样生产条件大多数生产者所能达到的、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

因此,在同样条件下,大多数商品生产者所需要的平均的劳动时间即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在这里,前一个决定因素是客观条件,物的因素;后一个决定因素是主观条件,人的因素。

“两个决定因素”是有机联系,缺一不可的。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二者共同参与平均的结果。

    例1 甲、乙、丙、丁都是独立经营的商品生产者,他们都生产布匹,当时绝大部分布匹都用织布机生产。

甲、乙、丙用织布机,丁用手工织布,生产同样一匹布,甲耗费10小时,乙耗费12小时,丙耗费8小时,丁耗费20小时。

试问:

生产一匹布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多少

     解:

(10+12+8)÷3=10小时

    分析:

试题已明确指出当时绝大部分布匹都是使用织布机生产,这是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

而丁用手工织布,这不是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正常生产条件下生产某种商品平均消耗的劳动时间。

因此,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只能用甲、乙、丙的生产时间来计算。

需要说明的是,“社会平均”只是一个理论上的抽象,并非由某个计算中心计算出来的,而是在交换过程中自发形成的。

  

例2、(2008年高考政治海南卷第2题)假设某国生产M商品的企业只有甲乙两家。

2007年甲企业的产量为10万件,每件商品的生产时间为6小时;乙企业的产量为8万件,每件商品的生产时间为10小时。

如果2008年甲企业的劳动生产率提高20%,其他条件不变,则2008年M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为

    A.5小时           B.7小时           C.7.5小时            D.8小时  

解析:

在理解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时,要注意在同样条件下,大多数商品生产者所需要的平均劳动时间。

2008年甲企业生产每件M商品所用时间为6小时÷(1+20%)=5小时;2008年甲企业所生产的M商品数量为10万件×(1+20%)=12万件;2008年M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为(5小时×12万件+10小时×8万件)÷(12万件+8万件)=7小时。

答案为B。

  

【启示】:

解答本题要紧扣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概念。

  

二.商品交换价值的计算题  

【考点】:

(1)商品价值量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2)商品的价值量和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方法】:

找准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和社会劳动生产率的变化。

  

例1:

若1双皮鞋=2件上衣,符合等价交换原则。

现在生产皮鞋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增加1倍,而生产上衣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减少一半,那么1双皮鞋可以换  

    A.1件上衣         B.4件上衣       C.8件上衣              D.16件上衣

解析:

大家都知道,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因此,在这道题中,我们只要把“商品交换双方的价值量相等 ”理解为“商品交换中交换双方的商品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相等",即根据时间相等确定交换比例。

  

解:

设原来生产1双皮鞋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为X,原来生产1件上衣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为y。

则等式为x=2y设现在生产1双皮鞋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为a,现在生产1件上衣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为b。

则等为  a=2x b=y/2  

                          a:

b=2x:

y/2=4y:

y/2=8  

例2(2009年高考江苏单科政治7)假定原先1台电脑与4部手机的价值量相等,现在生产电脑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一倍,而生产手机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缩短到原来的一半,其他条件不变,则现在1台电脑与  部手机的价值量相等。

  

    A.2               B.4                  C.8                   D.16

解析:

本题考查价值量、社会劳动生产率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关系,主要考查学生的理解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生产电脑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一倍,即单位时间内生产的电脑由原先的1台变为2台;生产手机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缩短一半,即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一倍,单位时间内生产手机的数量由原先的4部变为8部。

现在的交换等式变为2台电脑=8部手机,因此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1台电脑与4部手机的价值量相等。

  

答案:

B  

【启示】:

注意解题步骤。

  

三.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  

【考点】:

商品价值量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商品的价值量和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与个别劳动时间、个别劳动生产率无关。

个别劳动生产率的高低决定个别劳动时间的短长(反比)。

商品价值总量与个别劳动时间成反比,与个别劳动生产率成正比。

注意:

无论社会劳动生产率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如何变化,同一劳动在同一时间内所创造的商品的价值总量不变。

社会劳动生产率与个别劳动生产率的变化,都会引起商品的使用价值量的变化。

  

例1.(05广东综合卷)假如生产一双皮鞋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4小时,售出后收入60元。

某一生产者率先提高劳动生产率一倍,在其它生产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他用4小时生产同样的皮鞋售出后收入是(  )    A.30元            B.60元             C.90元           D.120元 

解析:

题目中“某一生产者率先提高劳动生产率一倍,”后该生产者在4小时内生产2双皮鞋。

但该变化的只是个别劳动时间的变化,生产皮鞋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即1双皮鞋的价值量)没变。

故本题的正确答案为D。

  

例2:

(2007年高考文综全国卷Ⅰ24)假定去年生产 1克 黄金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生产 1克 白银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8倍,且5件A商品= 2克 黄金。

如果今年全社会生产黄金的劳动生产率提高1倍,那么5件A商品的价格用白银表示为:

(    )  

     A.4克              B.8克             C.16克            D.32克

去年:

1克 黄金= 8克 白银     5件A商品= 2克 黄金= 16克 白银 

今年:

2克 黄金= 8克 白银( 1克 黄金= 4克 白银)

 5件A商品= 4克 黄金= 16克 白银  

答案:

C  

解析:

这一试题主要考查商品价值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的关系,更注重学生对这部分知识中各种关系的灵活运用,侧重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要求牢牢把握住:

商品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例3:

(2007年高考文综全国卷Ⅱ24)假定生产一件甲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为2小时,价值为40元。

如果生产者A生产该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为1小时,A在4小时内生产的使用价值总量、生产出的商品的交换价值总量和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分别是:

(    )  

    A.2 80 40        B.2 40   20       C .4 80 20      D.4 160 40  

解析:

同一时间内生产的使用价值(商品)总量与(个别、社会)劳动生产率成正比,生产出的商品的交换价值总量与个别劳动生产率成正比,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个别劳动生产率无关。

  

说明:

该题同样主要考查学生商品价值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的关系,同时涉及到了交换价值总量和使用价值总量。

可以分三步解决:

  

第一步,先求出劳动生产率提高后4小时所生产的商品总数。

根据题意可知,生产者A在4小时内生产的商品数量为4件,即使用价值总量为4。

  

第二步求出4件商品的价值总量。

商品的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题目中的个别劳动生产率提高,而社会劳动生产率未变,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未变,所以,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仍为40元,价值总量应该为4×40=160元。

  

第三步求出交换价值总量。

商品价值总量160元,按照等价交换原则,商品的交换价值总量也应该是160元。

  

例4.(2008年高考文综北京卷第33题) 2006年,某商品价值为1元。

2007年,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了25%,其他条件不变,该商品的价值是(    )

    A.0.75元         B.0.80元          C.0.85元           D.1.25元

    解析:

由于“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那么,社会劳动生产率越高,同一劳动在同一时间内创造的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就越小。

当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25%以后,原来的价值量是现在的(1+25%)倍,则现在的价值量为1元÷(1+25%)=0.80元。

故选B。

也可以设2006年1小时生产某商品的数量为a,2007年该商品的价值量为x,则2007年生产的数量为(1+25%)a,那么1×a=x×(1+25%)a  

启示:

本题设计意图很好,经济学和数学结合起来,反映了当代经济学的最新发展趋势。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对提高25%的理解,提高25%后,现在的劳动生产率是原来的(1+25%)倍。

  

例5:

(2008年高考文综全国卷Ⅰ25)假设2007年某国一单位M商品,其价值用该国货币表示为15元。

如果2008年生产M商品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50%,且该国的货币价值下降(贬值)20%,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2008年一单位M商品的价值用货币表示为(   )

    A.12元            B.12.5元         C.18元           D.18.75元

    本题具有很大的迷惑性。

计算此题分两步:

  

首先,可以把15元看成2007年1单位M商品的价值总量,2008年社会必要劳动生产率提高50%,即M商品的使用价值量就是1+50%,价值总量没有改变,所以2008年1单位的M商品的价值量为15÷(1+50%)=10;  

第二步,该国货币贬值20%,既过去1单位的货币价值,在现在仅为1-20%=80%,用贬值前的货币去表示M商品的价格为10元,贬值后的货币用来表示M商品的价格,如果把其设为X,则80%X=10有X=12.5    综合式为 15÷(1+50%)÷(1-20%)=12.5。

正确答案应为B. 

此题解答的关键是对提高50%的理解。

提高50%不是提高一倍,应该是1+50%,即生产率提高50%以后,应该是1.5M =15,即 1M=10。

货币贬值20%,相同货币只能购买到1-20%的商品,即0.8M=10。

因此答案就是12.5。

上两题要考虑社会劳动生产率的作用,得出求单位商品价值量要用除法处理。

下面两题中的社会劳动生产率为迷惑性词语,可不考虑它。

而且这两题得出价值总量要用乘法处理。

  

例6(2009年高考全国文综I 24)某小企业2008年生产一件甲种商品的劳动耗费价值8元,产量为10万件,甲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价值6元。

如果该企业2009年的劳动生产率提高10%,其他条件不变,那么,该企业2009年甲种商品的销售收入与2008年相比  

   A.增加8万元      B.增加6万元        C.减少14万元        D.不变

解析:

本题与前两年的高考计算题相比较,从计算的角度要简单一些,但对“商品的劳动耗费价值”、“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价值”两个陌生的概念比较费解。

通过读题,从“某小企业…生产一件甲种商品”必需明白“商品的劳动耗费价值”在本题中是指个别劳动时间而非仅指企业的生产成本,其次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价值”应理解为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该商品的价值。

因为“商品价值是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所以某小企业生产的甲种商品只能按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价值6元出信,即10万×6元=60万元,又因为该企业劳动生产率(即个别劳动生产率)提高10%,即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商品数量增加10%(10万件×(1+10%)=11万件),其它条件不变(重要的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没变),所以,该企业的销售收入为11万件×6元=66万元,所以,比上年度销售收入增加6万元。

所以本题选B  

【启示】:

解题时特别注意材料中的干扰信息。

  

例7(2009年高考全国文综II24)2008年某国生产甲种商品100万件,每件商品的价值量为6元。

如果2009年该国生产甲种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提高20%,其他条件不变,则甲种商品的价值总量与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分别为C  

   A.720万元,6元    B.720万元,5元 C.600万元,5元  D.600万元,6元

解析:

2009年甲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提高20%,则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为6÷(1+20℅)=5元,2009年该国生产甲种商品的使用价值量为100×(1+20℅)=120万件,则甲种商品的价值总量为120×5=600万元或100×6=600万元。

  

【启示】:

无论社会劳动生产率如何变化,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某一产吕的价值总量是不变的。

  

例8(2009年高考四川文综24)十八世纪,亚当。

斯密发现在一家扣针厂里,生产一枚扣针需要经过18道工序。

这家工厂由10个工人分别承担1-2道工序,每天共生产48000枚扣针,平均每人生产4800枚。

如果让工人各自独立完成全部工序,那么他们中的任何一个人,一天连20枚扣针也生产不出来。

这说明企业内部的分工协作可以(D)  

   A.减少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B.减少单位劳动时间的商品产量

   C.提高生产单位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                D.减少商品的个别价值

解析:

本题沿用了2008年的计算题类型,但是难度稍低。

旨在考察商品价值与个别劳动生产率、社会劳动生产率的关系,着重考查学生的运用和调动知识的能力,以及观察能力。

材料以某家工厂为例来说明问题,说明分析问题时,要着眼于个别劳动生产率和个别劳动时间,企业内部分工提高企业劳动生产率,说明有利于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即降低单位商品的个别价值。

  

【启示】:

注意个别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区别。

  

例9(2009年高考安徽文综3).某商品生产部门去年的劳动生产率是每小时生产1件商品,价值用货币表示为260元。

该部门今年的劳动生产率提高了30%。

假定甲生产者今年的劳动生产率是每小时生产2件商品,在其他条件不变情况下,甲生产者1小时内创造的价值总量用货币表示为  

    A.364元             B.400元           C.520元            D.776元

解析:

该题考查计算题,某商品生产部门劳动生产率提高意味着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单位商品的价值量要发生变化,劳动生产率提高了30%,则该部门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商品数量为(1+30%),单位商品的价值量设为X,则1×260=(1+30%)X,得X=200元。

甲生产者今年的劳动生产率是每小时生产2件商品,那么甲生产者1小时内创造的价值总量=2×200=400元。

故选B  

【启示】:

随着社会劳动生产率的变化,生产商品的数量与商品的价值量都会发生变化,且它们之间正好此消彼长。

  

四.价值总额和价格总额  

【考点】商品价值总量与个别劳动时间成反比,与个别劳动生产率成正比。

  

 商品价值总量=商品价值量×商品数量。

  

无论社会劳动生产率如何变化,相同时间创造的价值总量不变。

格总额=商品数量×单位商品价格。

例1.(2008年宁夏文综第12题) 某国2007年生产M商品10亿件,价值总额为100亿元。

如果2008年从事M商品生产的劳动者数量增加10%,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20%,其他条件不变,则2008年M商品的价值总额为   (   )

    A.110亿元        B.120亿元        C.130亿元        D.132亿元

[思路点拨]找准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和社会劳动生产率的变化以及商品价值总量的计算方法。

2007年生产M商品10亿件,价值总额为100亿元,这说明单位商品的价格为10元。

2008年该国M商品因增加劳动者10%,而其他条件不变,故该国M商品的数量应该是:

10亿件×(1+10%)=11亿件;而不论社会劳动生产率怎么提高,商品的价值总量不变。

故2008年的M商品的价值总额是:

11亿件×10元/件=110亿元。

故选A。

  

    [解题启示]解答此题一要注意社会劳动生产率与商品的价值总量无关,“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20%”实为干扰因素。

  

解析:

社会劳动生产率的变化与商品价值总额的变化无关,所以本题中“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20%”这一条件对于计算“2008年M商品的价值总额”没有任何实质影响,命题人设置这一条件一方面在于考查我们基础知识是否牢固,另一方面意在干扰我们解题思路。

    假如其他条件不变,只有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20%,那么08年的M商品的价值总额仍为100亿元。

可是由于生产M商品的劳动者数量增加10%,所以,其产品数量也相应增加了10%,相应的价值总额也增加了10%,为110亿元。

  

启示:

分析试题材料过程中,思路要清晰,要注意排除无关的干扰条件。

  

例2.(2008年高考文综四川卷第24题) 假设某国2007年生产M商品10亿件,单位商品的价格为10元,M商品价值总额和价格总额均为100亿元。

如果2008年从事M商品生产的劳动者数量增加10%,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10%,其他条件不变,则2008年M商品的价值总额和价格总额分别为   (  C)

   A.100亿元和110亿元                            B.110亿元和110亿元

   C.110亿元和121亿元                            D.121亿元和121亿元

价格总额=商品数量×单位商品价格,劳动者增加10%,导致w数量发生变化(1+10%),同时社劳率提高10%,商品数量随之发生变化(1+10%),因此08年W总数量为10亿×(1+10%)×(1+10%)=12.1亿件。

已知价格未发生变化.故08年商品价格=12.1亿×10元=121亿元  

五.货币的需求量(纸币发行量)纸币购买力  

【考点】:

流通所需要的货币量同商品价格总额成正比,而同货币流通速度成反比.  

用公式表示:

流通所需要的货币量=商品价格总额(商品价格水平×商品总量)÷货币流通次数。

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的货币量为限度,否则,会出现“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

  

考查知识点:

纸币发行量与流通中实际所需要的货币量关系  

【方法】:

记住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的公式并能熟练使用。

  

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商品价格总额/货币流通次数  

                        =商品数量×商品单价/货币流通次数  

例1[2007年高考四川文综26]某国去年的商品总额为16万亿元,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量为2万亿元。

假如今年该国商品价格总额增长10%,其它条件不变,理论上今年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量为(  )    

    A.1.8万亿元        B.2万亿元        C.2.2万亿元      D.2.4万亿元

解析:

解答此题要分两步走,第一步,先求出货币流通次数。

根据题意,去年货币流通次数=商品总额/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16/2=8次。

根据题目条件,今年货币流通次数不变,仍然为8次。

  

第二步,依据公式,求出今年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量。

商品总额=16+16×10%=17.6万亿元,所以今年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17.6万亿元/8=2.2万亿元。

正确答案为C。

  

通货膨胀与纸币的购买力  

考查知识:

纸币是由国家发行的,但不可以任意发行纸币,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商品价格总额/货币流通次数。

国家有权决定纸币的面额,但不能决定纸币的购买力,纸币的购买力是在市场竞争中实现的。

在商品可供量不变的情况下:

  

纸币的购买力=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纸币发行量  

例2:

在商品可供量不变的情况下,纸币的发行量应为100亿元,而事实上发行了200亿元,这时的1元只相当于多少元?

  

解析:

0.5元  在商品可供量不变的情况下,纸币的购买力=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纸币发行量。

据次可得出0.5元。

  

例3(2009年高考广东文科基础2)某年上半年定期存款利率是3.78%(整存整取),同期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了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