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贸易摩擦的特点原因及影响文档格式.docx
《中美贸易摩擦的特点原因及影响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美贸易摩擦的特点原因及影响文档格式.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自2002年起,伴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中美经贸关系更是进入加速增长的新阶段,接连跃升新台阶。
据美国商务部的统计,2007年中美贸易总额达到3867亿美元,中国保持美国第二大贸易伙伴地位,中美贸易额占美国对外贸易总额的12.4%,仅次于加拿大的18%。
健康发展的中美经贸关系不仅对两国自身的经济发展意义重大,而且两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已经超过40%。
但是,作为世界上最复杂的中美经贸关系,随着双方市场不断扩大和贸易量持续增加的同时,中美贸易摩擦问题也伴随着中美贸易的发展而愈演愈烈。
1979-1989年,美国对华反倾销和实施配额限制主要涉及纺织品和一些工业品。
2000年后,美国对华反倾销数量逐年增多,从纺织、轻工等领域逐步蔓延到化工、钢铁、机电以及高新技术产品领域。
2001年入世后,美国力求通过以经济制度协调为核心的制度摩擦对中国经济社会结构调整施压,美国向中国提出的要求扩展到知识产权、执法、政府采购、生命科技产品市场准入、保险和电信市场准入、补贴等众多领域。
中美贸易摩擦正在从单纯的贸易领域上升到整个经济结构的层面,如中国市场经济地位问题,人民币汇率问题和劳工问题。
2008年下半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对美国及全球的经济产生了不利影响,以美国为首的一些西方国家带头掀起了贸易保护主义,采取了许多新的限制自由贸易的手段,引发了许多贸易摩擦和纷争,中国作为美国的第二大贸易伙伴,自然成为美国发起贸易摩擦的首要对象。
2009——2012年,美国对我国发起的贸易保护措施对相关商品出口造成严重阻碍。
如2009年9月美国决定对我国轮胎产品连续3年加征待别关税,2010年2月5日美国对华礼品盒和包装丝带征收高达231%的反倾销税,2012年3月20日,美国商务部对中国输美太阳能产品的“双反”(反补贴和反倾销)裁决。
初裁认定,中国输美的此类太阳能产品存在补贴行为,幅度为2.9%至4.73%。
由上述可看出中美贸易摩擦问题主要表现为:
中美贸易不平衡问题,美国对华“双反”问题和美国对我国的贸易歧视问题。
近年来随着中国的和平崛起和中美贸易的迅速发展,中美经贸摩擦程度也日趋加剧,各种矛盾和存在的问题也随之出现,成为中美关系中的突出问题。
特别是在当前美国经济衰退和国际金融危机尚未见底、对实体经济的影响不断加深,以及随着全球贸易形势恶化、贸易保护主义在全球范围内蔓延的情况下,中美贸易摩擦形势将会更加严峻。
2、中美贸易摩擦的特点
(1)贸易摩擦不断升级,由贸易不平衡引起的摩擦加剧
协定》所规定的“非选择性”原则,几乎完全剥夺了中国享受发展中国家特殊待遇的机会,而实践中美国方面又存在对这一条款的滥用行为。
如美国CITA公布的对中国3种纺织品提起特别保障措施就是一种随意性极大的严重政治化的贸易保护行为,其提出特保申请的程序,本身就存在严重问题。
(4)贸易摩擦政治化倾向日益突出
在任何时候、任何国家,贸易政策都不是单纯的经济问题,经常牵涉到国家问题,美国经常易于陷人政治运作而将它们演变为一种政治课题。
这是因为,在美国特有政治结构及其操作方式的影响下,各种既得集团保护自身利益最为便捷有效的做法就是大力施展政治运作。
它们可以打着维护美国战略利益的旗号,利用其民众的思维定势和对外部世界缺乏了解,充分运用国会等政治平台和传媒手段或出台意在制造和激化经贸摩擦的“法案”和“要求”,或发布度危言耸听的新闻和评论,并迫使其政府在具体处置时不得不给予非经济方面的考虑。
同样,将这种经贸摩擦赋予政治色彩来转嫁或平息国内面临的政治和社会等方面的压力,有时也成为美国政府愿意选择的一种有效措施。
由于其文化传统、政治体制等因素,美国比其他国家更容易将对华贸易问题政治化,其贸易政策实际上是经济利益和政治现实的结合,是政治舞台上各种力量相互平衡的结果。
中美纺织品贸易摩擦、人民币汇率等问题就是贸易问题政治化的体现。
(5)“威胁论”与“责任论”:
美国对华贸易政策遏制中国发展
在一些人看来,中国在全球经济舞台上的迅速崛起,尤其是它对美国日益增长的贸易顺差,对美国的经济和安全利益是一个潜在的“威胁”。
2005年1月12日,中美经济安全评估委员会美国国会提交的报告重提“中国威胁论”,由此美国政府在调整对华贸易政策以适应中美贸易关系“新阶段”的报告中,字里行间虽然没有“威胁论”的格调,但是在评价中国的经济能力与中国的国际贸易地位时,却突出地强调了中国作为一个“成熟”的WTO成员和一个贸易强国的前提,要求中国应该像美国、欧盟和日本一样承担发达国家的责任。
相同的陈词同样强调了中国对美国货物与服务提供者的市场准人壁垒、中国不按规则办事、中国的出口补贴与激励等问题,以此来要求中国按发达国家的标准承担义务的“责任论”奠定基础。
美国贸易代表在报告中提出的“责任论”,可以视为是对中国“和平发展”观点的回应,但并不意味着“威胁论”在美国对华贸易政策的制定中失去了影响力。
“责任论”与“威胁论”同样会影响美国对华贸易政策,意识形态差异、安全借口、经霸主地位的独尊性会为美国对华采取贸易歧视性政策煽风点火,“威胁论”在短期内会起更大的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从两者的共性看,建立在“威胁论”与“责任论”基础上的对华贸易政策都会遏制中国经济的增长与发展。
前者在抬高中国经济的产业结构上、后者在抬高中国经济的宏观承受能力上把中国推到矛盾的焦点,使中国成为美国甚至世界经济与贸易失衡的“罪魁祸首”。
三、中美贸易摩擦产生的原因
1、中美贸易摩擦的产生与中美经贸关系的飞速发展有直接关系。
近几年来,特别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中美经贸关系出现超高速增长,导致贸易的不平衡问题逐步显现。
按照美方的统计数字,美国存在巨额贸易逆差。
而中国产品占美国整个外贸逆差的五分之一,分量比较重。
在这种情况下,美
国一些人认为,中国向美国出口产品冲击了美国的一些产业,损害了美国的利益。
在这种情况下,美国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采取了一系列贸易保护主义措施,促使中美贸易摩擦进一步升级。
2、中美经贸关系不对等
在中美经贸关系中,中国对比增美国的依存度高。
首先,中国出口导向型的发展模式,使得中国经济的增长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外贸易的增长。
美国作为中国
第二大贸易伙伴,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中美贸易对中国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中国有约11%的GDP来自中美贸易。
美国已经成为中国第一大出口市场,而中国只是美国第四大出口市场。
入世以来,中国一路腾飞,至20lO年中国GDP已经赶超日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然而中国经济的发展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出口,由出口导向。
从统计数据下表二:
我国对外贸易依存度变化趋势可以看出,我国的对外贸易额逐年上升,随之,我国的对外贸易依存度也从1994的43.59%上升到了2006年的历史最高点66.54%,近三年我国的外贸依存度有了小幅的下降,但下降趋势仍不明显。
由此可见中国对美国等发达国家出口依存度依然很大。
表二、我国外贸依存度的变化
单位:
人民币亿元
年份
进出口总额
GDP
外贸依存度
1994
20381.9
46759.4
43.59%
1995
20499.9
58478.1
40.19%
1996
24133.8
67884.6
35.55%
1997
26967.2
74462.6
36.22%
1998
26849.7
78345.2
34.27%
1999
29896.2
82067.5
36.43%
2000
39273.2
89468.1
43.90%
2001
42183.6
97314.8
43.35%
2002
51378.2
105172.3
50.83%
2003
70483.5
117390.2
60.04%
2004
95539.1
136875.9
69.80%
2005
116921.8
183191.8
63.86%
2006
140971.4
213131.7
66.54%
2007
166740.2
259258.9
64.21%
2008
179921.5
302853.4
57.10%
2009
150758.6
335353.2
44.96%
2010
202742.2
397983.4
50.64%
资料来源:
《中国统计年鉴》(1994--2010年),中国海关网相关数据计算得出。
3、国际分工的差异
我们知道美国是最大的发达国家,中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西个国家的经济存在高度互补性。
根据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以及H—O理论,两国互补性越强,那么进行贸易的动机就越强,从而伴随着产生贸易的发展逆差的可能性也越大。
美国的比较优势在于有强大的资本,资本要素成本较低,技术水平高,资源较中国丰富。
劣势在于劳动力要素成本高,而这一劣势刚好由中国丰富的劳动力资源来弥补。
因而,要素禀赋差异客观上造成了中美两国立于微笑曲线的不同高度。
中方处于微笑曲线最低端,负责加工生产,而美国立于微笑曲线两边的高端,负责新产品的设计研发,以及专利品牌的获取。
中美两国产业链的垂直分工是两国贸易逆差的基础性原因。
4、统计数据的差异
统计数据的差异首先表现在统计口径的不一致,统计口径的不一致在很大程度上加剧了中美贸易逆差额,如2006年贸易统计差异额高达44l亿元,占中国对美国出口贸易统了1.8倍。
由差异的52%。
差异原因在于,美国采取的是整体统计法,并应用原产地原则对进口产品金额进行加总,有关转口贸易方面的制度规定和中方也差异迥然;
而中国是对贸易增加值的统计,即从出口减去进口部分。
因此,很多需要经过香港作为中转地的货物在中国报关时,是作为中转地出口报关的,而美国根据原产地原则把所有原产地是中国大陆的货物全部计人中国出口,造成统计数据上的巨大差异。
但是美国在统计对中国的出口时,却忽略了通过香港等对华转口的商品。
足见美国贸易逆差数额“水分”之大。
其次是统计中报价的不一致,贸易逆差双边贸易中直接贸易占主导地位,中国对美出口额中约60%为加工贸易商品,企业只是负责接单生产而不涉及研究开发,销售等环节,因此中方出口报价往往会低于美方的进口报价,造成中方计算出来的出口额小于美方计算出来的进口额。
最后是“中国组装”产品的差异性统计,由于中美两国要素禀赋上的差异,中国劳动力要素成本大大低于美国,因而,美国的许多高端产品外包中国企业生产。
比如分析美国最为成功的高科技产品之一苹果公司iPhone的产出国负责上游研发,品牌专利的制定,以及部分零部件生产,而iPhone的大部分零件是在亚欧大陆多个国家生产,中国只是负责装配和运输这最后一步,但美方的贸易数据中仍然把这一“中国组装”,而非“中国制造”的产品算作中国出口到美国的产品,贸易额却全部加在了中国头上,无端夸大了中国的出口和贸易顺差,加剧了“数字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