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建忠治疗咳嗽经验.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445039 上传时间:2022-10-22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7.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建忠治疗咳嗽经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高建忠治疗咳嗽经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高建忠治疗咳嗽经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高建忠治疗咳嗽经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高建忠治疗咳嗽经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建忠治疗咳嗽经验.docx

《高建忠治疗咳嗽经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建忠治疗咳嗽经验.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建忠治疗咳嗽经验.docx

高建忠治疗咳嗽经验

高建忠治疗咳嗽经验

咳嗽的病因

临床上,咳嗽属于多发病症。

引起咳嗽的病因很多,临床医生经常会面对诊断难、治疗难的患者,尤其是慢性咳嗽患者。

我们能见到很多咳嗽病人,吃了很多药,做了很多检查,最后还是没有结果,没有疗效,甚至加重。

从中医角度来讲,引起咳嗽的病因不外乎外感、内伤。

外感,六淫、疫疠之邪都能致咳;内伤,五脏六腑皆令人咳。

当然肺失宣降是直接原因,但其背后有可能是五脏六腑功能的失调。

咳嗽的辨证

咳嗽的辨证无非是辨表里、寒热、虚实。

《诊断学》书中条分缕析详细得很,我只简单说说临床上需要注意的几点。

辨表里,有一部分很好辨,患者有明显的恶寒、发热、脉浮、苔不多等,即为表证,否则多为里证。

但很多时候表证、里证都有,这不好辨,特别是要辨出有几分表证几分里证,更难。

有时没有任何表证的表现,但单治里证,效果不好,而治疗时转向治表,或加几味表药,疗效反而上去了,这是通过疗效来辅助辨证。

还有就是通过时间及病程的长短来判定也是很重要的。

如刚起病,我们在辨为里证时免不了加几味表药,临床上发现这样做也挺好,加比不加强。

辨寒热,对于急性咳嗽来说最好辨,口干、舌燥、咽干、咯痰黄稠、大便干、小便赤、舌质红等等,很容易就辨出热了。

如果见到的症状与这些相反,就辨出寒了。

难在辨寒热都有,临床上辨证不清时,往往是寒热并见的情况,因此用药时也需要寒热并用。

对于慢性咳嗽来说,辨寒热没那么简单,一般说痰白属寒,痰黄属热,这适用于急性咳嗽,对慢性咳嗽基本不管用。

很多寒性咳嗽的病人偏偏吐得是黄痰。

对于慢性咳嗽,痰的稀和稠比黄和白对辨寒热更为重要,一般来说,痰稀多寒,痰稠多热。

思考慢性咳嗽患者,为什么病变处会形成一个长期病灶,肯定与他自身的正气虚馁有关系,这种虚馁多是阳气不足,或全身的、或局部的。

而局部邪气长时间滞留,又很容易、甚至是必然化热,这时前面是虚寒,后面是实热,对治疗的要求相对就较高了。

辨虚实,急性咳嗽不存在这个问题,慢性咳嗽往往虚实并见。

尽管教科书上有很多关于辨虚实的方法,但要直接移植到临床上,是需要较长时间的临床来体悟的。

临床需要我们辨虚有多少,实有多少,这直接影响到用药。

还有,就是对虚证的定位,肺、脾、肾,阴、阳,究竟虚在哪里。

对邪实的辨别,寒、热、痰、湿、饮、瘀,究竟是哪一种或哪几种,分别占多大比例。

书中说见到舌质暗、有瘀斑、脉涩为有瘀,但临床上一定要等到有这些典型表现才去辨出瘀,我们会发现我们能辨出的很少。

何况有很多人舌质原本就是暗的,难道舌质暗就应该考虑瘀?

有人说久病入络,时间长了就有瘀,但也不一定。

时间长了,我们使用活血化瘀药并不见得疗效有多好。

有人在辨证论治基础上加些活血药,但这种做法究竟对不对,利多还是弊多,需要进一步探讨。

辨痰,痰的种类特别多,有寒痰、热痰、湿痰、燥痰、风痰等等,辨证不确切,治疗效果就会受到影响。

湿邪本来是很好辨的,苔腻加上中焦脾虚的症状就能辨出来了,但很多临床医生不相信、不重视湿邪能引起咳嗽,不去注意湿邪,常把湿邪当作痰邪来治疗,效果不好。

我治湿热咳嗽,常用甘露消毒丹方而不加任何止咳药,效果很好。

饮邪,“饮病脉自弦”,这是很重要和很实用的。

还有,就是舌苔水滑,千万不要把属饮邪的苔少水滑误辨为阴虚。

《金匮要略》治疗咳嗽主要是从痰饮考虑的,实际上张仲景偏重于治饮。

后世医家在张仲景的基础上,发展和完善了对痰、湿、瘀的辨治,这应该是医学的发展,但后人见流忘源,反而把原本的饮邪给忽略了,这不应该。

咳嗽的治疗

治咳不止于肺,而又不离于肺。

这是陈修园说的。

没有肺气宣降失常,病人是不会咳嗽的。

因此,治疗上恢复肺气宣降是很重要的。

临床上,我惯用三拗汤来恢复肺气宣降。

相对来说,不止于肺是强调治本,不离于肺是强调治标。

见咳休止咳。

面对咳嗽,不要老想着止咳,没用。

咳嗽是机体祛邪的一种表现,不能随便止咳。

只有在病程很长,咳嗽变成耗损肺气的一种存在时,才去考虑止咳,但这种情况在我们的临床上不是很多见。

一般说来,我们把引起咳嗽的原因治了,咳嗽自然就止了。

由风寒引起的,祛了风寒就不咳了;由风热引起的,祛了风热就不咳了。

这种理念大家都能接受,但到临床上总舍不得不去止咳。

西药有镇咳药,有一部分病人用镇咳药很管用,但咳镇住后病人感觉很难受,况且有的咳嗽根本就镇不住。

用中药直接止咳,疗效不会超越西药镇咳药。

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

这是吴鞠通说的。

记住这句话,对治疗咳嗽是很有用的。

临床上,肺为娇脏,用药时剂量能小不要大,用药能清淡不要重浊,煎药时间能短不要长,药的偏性能小不要大。

我们一定要相信有时小方小剂疗效很好,而大方大剂疗效很不好。

有人要问,小方小剂有多小?

1克,3克,一剂药不过十几克、二十几克,能解决问题。

  

保肺清金。

这个词在明清时期的书里见得很多,基本用药模式是养阴药加上苦寒药或甘寒药。

陈修园不喜欢这四个字,他说,保肺清金,流俗之谈。

对于咳嗽来说,由寒邪引起的较多见,而你一见到咳嗽就保肺清金,不敢用热药,往往坏事。

我们常用的保肺清金的药有黄芩、麦冬、桑叶、菊花、桔梗、浙贝母、瓜蒌等等。

在陈修园看来,大部分人不需要这样来用药,需要治寒。

如果是表寒,用麻黄、桂枝、细辛等;如果是里寒,用干姜、附子、半夏等。

而我们反省自己的临床,在治疗咳嗽时,干姜、麻黄这类药用的还真不多。

这也许说明,我们的临床出现问题了。

记住,麻黄、干姜是治疗咳嗽很重要的两味药。

咳嗽分外感、内伤。

外感以风寒、风热、燥邪为主,尤以风寒为多见。

临床上,医生经常会把风寒当作风热,忽略寒邪,寒邪滞留,导致的后果就是咳嗽由急性变为慢性。

止嗽散。

《医学心悟》中的方剂,治疗风寒轻浅的咳嗽,此方“温润和平,不寒不热,既无攻击过当之虞,大有启门驱贼之势”。

很多医生治咳嗽就喜欢用这张方子。

实际上这张方子用于外感风寒不甚而引起的咳嗽。

适用于咳嗽的末期而不是咳嗽的开始。

如果要用于咳嗽的开始需要加减。

使用这张方时,我感觉注意紫菀、百部这两味药,不要早用、多用。

处方时,剂量不要大,3g,6g,9g足可以了,管用就治好了,不管用的话,12g也没用。

   

麻黄汤。

如果说止嗽散治疗咳嗽的末期,那么开始用什么方呢?

其实有一张特别好的方剂,这就是《伤寒论》中的麻黄汤。

很多医家对麻黄汤治咳嗽特推崇,但也有人不敢用。

注解《伤寒论》的人说麻黄力量大,桂枝助麻黄发汗容易伤正。

既然这样,那我们去了桂枝,不就成三拗汤了(当然严格意义上讲,三拗汤并不是麻黄汤去桂枝)。

遇到风寒咳嗽,我们就可以拿它去治。

风寒明显加桂枝,不敢加桂枝,荆芥、防风可以加吧;有痰,加上温燥的制半夏;有热,加上辛凉的生石膏,就演变为麻杏石甘汤,治肺热壅实之咳喘;有湿,加上淡渗的薏苡仁,就变成麻杏苡甘汤了。

这样的话,三拗汤就变成治风寒咳嗽的基础方了。

临床上,这么去治疗可能简单,但这些经验确实从临床上来。

   

桑菊饮。

风热咳嗽,书中会提到桑菊饮证。

临床上对风寒、风热的辨证,有时有点难,有时寒、热都有。

如果没有明显的表热证,那就一般会倾向于表寒。

辨不出热来,宁可用辛温也不用辛凉。

桑菊饮是吴鞠通的一张方子,特别清淡,比银翘散更清淡。

我用的机会不多,偶尔也用,我常加生麻黄,也就是合用三拗汤。

感觉剂量小一点,煎得时间不要长,开对了可管用了。

开的剂量大了,煎得时间长了,效果反而不好。

   

清燥救肺汤。

这是喻嘉言最得意的一张方剂,后学者经常理解不了。

很多医生将人参改为沙参,这肯定不合适,喻嘉言认为燥邪需用阳药的气化来解决。

燥邪引起咳嗽,分凉燥和温燥。

这张方是治温燥咳嗽的,但这张方我不擅用,我碰到温燥咳嗽,常用桑菊饮加减,感觉还可以。

遇到凉燥咳嗽,经常就当风寒治了,有燥伤津亏明显时,加点芦根、天花粉。

   

小青龙汤。

历代医家对这张方剂太推崇了,推崇到我们都觉得有点过分。

临床上寒咳多用。

如果是单纯表寒,用三拗汤、麻黄汤,如果表里皆寒,就经常会用到小青龙汤。

剂量,我多用小剂量。

我体会小剂量是可以起到应有的作用的,剂量过大反有伤阳气,耗阴精之嫌。

老子说:

“柔弱胜刚强”,中医临床处方也存在柔和刚这两条路子,并且这两条路子都能走得通,但从境界来讲,柔的境界高于刚。

有如中国武学中,上乘武功往往不依靠蛮力,而是依靠活力、柔力。

有些咳嗽病程长,而且反复发作,辨证可以辨出一大堆。

而小青龙汤就能治这种难治性咳嗽。

滞留住的风寒可以郁而发热、生痰。

从治病求本的角度来说,痰和热的出现都是由寒引起,治疗时只能是散寒。

这种郁滞住的寒单用麻黄是不够的,必须还要桂枝、干姜、细辛。

那么化热了怎么办,我们可以在小青龙汤基础上加清热化痰的药。

只有将寒邪散出去,咳嗽才有可能彻底好。

只要有寒,我们就能用小青龙汤,有无饮、热、痰、虚、瘀都不重要。

当我们把小青龙汤当作一张散寒通络的方时,发现已经扩大了它的应用范围。

当然使用时还得慎重,慎重主要是加减,包括剂量的加减,药物的加减。

喻嘉言说过青龙为神物,最难驾驭。

张锡纯用小青龙汤3~5剂后接用从龙汤,提示我们既不要畏首畏脚,也不要孟浪无畏。

许多医家认为小青龙汤方中用药核心为干姜、细辛、五味子。

陈修园认为小青龙汤中所有药物都能加减,但这三味不能动,他把这三味药拿出来放到别的地方也很好用。

他在《医学实在易》中出了两张治咳嗽的方子,一是小青龙汤,一是小柴胡汤。

前方用治内外合邪之咳嗽,后方用治咳嗽百药不效。

如果我们从脏腑辨证,你是怎么也不会想到这两张方的。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

治桂枝证加咳嗽。

厚朴下气燥湿,如果无湿邪,去掉也无妨。

  

麻杏石甘汤。

治寒包火。

有人大夏天到阴冷的地方去乘凉休息,有人睡着热炕吃冷饮,完了就开始咳嗽,多为寒包火。

我不喜欢用石膏,因为石膏要先煎,麻烦。

我用黄芩。

有人说这种用法不对,黄芩是苦寒的,石膏是辛寒的,这是岳美中说的,说的是对的。

可我用黄芩的苦,还加上僵蚕、蝉衣,这样一配,就出来辛寒了。

嫌僵蚕、蝉衣力量小,可再加防风。

有时我连黄芩都懒得用,用射干,我戏称为麻杏射甘汤。

叶天士特别喜欢用麻杏石甘汤。

这张方除治寒热外,还着眼于调整肺气宣降。

因此,配伍十分重要。

张锡纯用此方,石膏的用量恒为麻黄的十倍,这个配伍比例对后世医家影响很大,但临床上应根据具体情况而定。

小柴胡汤。

小柴胡汤治咳嗽不好理解。

《伤寒论》小柴胡汤方的或然证里就有咳。

治哪种咳?

书上说治三焦咳、少阳咳。

啥叫三焦咳、少阳咳,不好说。

但《伤寒论》条文中说用了小柴胡汤“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小柴胡汤能让上中下三焦气机通畅。

如果这个咳嗽是由于三焦气机不畅而致肺失宣降引起的,那么小柴胡汤治咳也就说得通了。

不需要见到寒热往来等症,当然能见到典型的小柴胡汤汤证最好。

如果见不到,也不必百药不效才用。

如果这个咳嗽病人用了很多药,效果并不好,拖得时间长了,并且病人有口苦、脉弦,这就足够了,说不定就治好了。

《伤寒论》中治咳去人参、生姜加干姜、五味子。

我在临床上加干姜、细辛、五味子。

   

二陈汤。

任应秋治中焦咳用此方。

痰湿咳,多见于小孩,小孩感冒咳嗽用过药后烧退了,咳嗽也减轻了,就是每天早晨起来咳嗽,这是伤了脾胃了。

这种咳嗽是为了排痰,实际上是痰病,把痰解决了,咳嗽也就好了。

这种情况下,二陈汤是很管用的。

在二陈汤的基础上可以根据证型随便加减,如麻杏二陈汤、柴芩二陈汤、桂芍二陈汤,芩连二陈汤、杏桔二陈汤、三子二陈汤等等。

我们熟悉的清气化痰丸就是由二陈汤加减来的。

三子养亲汤也是治痰湿咳嗽的,小孩很少用,老人常用。

   

黛蛤散。

治肝热犯肺咳嗽。

我在临床上见得不多,不知是我不认识还是真的不多见。

偶尔见到个别丹栀逍遥散证。

考虑有肝火时,我会在方中加一点龙胆草。

   

养阴清肺汤。

很多人治内伤咳嗽喜欢用,但用错的机会比较多。

用错是指把邪留住了。

用这张方的前提是基本上无邪,至少要保证舌苔偏少,脉偏细,而这类病人不多,因此用这张方的机会也就不多了。

  

都气丸。

用于肾咳。

此方是在六味地黄丸基础上加了一味五味子。

对于咳嗽,医生敢用养阴清肺丸,但经常想不起都气丸。

治咳嗽总觉得离了肺不好使。

但如果面前这个咳嗽实在治不好,并且多少有点肾虚,那就应该把治疗思路转移到肾上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