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4448979 上传时间:2023-04-23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40.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学语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大学语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大学语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大学语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大学语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大学语文.docx

《大学语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学语文.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大学语文.docx

大学语文

1、孔孟思想

孔子思想—儒学思想—仁爱思想

①基于血缘关系的忠、孝、悌、信

②中庸思想—合乎分寸合情理合人性为“仁”的心理原则

③人道主义及同情心恻隐之心爱心,反对过分地、残暴地压迫

④在个体人格上,突出人的主动性,注重人格的完善和修炼

❶强调学习和教育

❷强调意志的克制与锻炼

⑤强调实践性和理性

孟子思想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意思是说,人民放在第一位,国家其次,君在最后。

孟子认为君主应以爱护人民为先,为政者要保障人民权利。

孟子赞同若君主无道,人民有权推翻政权。

他提倡仁政思想。

2、老庄哲学

老子的哲学思想

①以“道”为核心

②以辩证法思想为其思想的精髓

③“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和“小国寡民”的社会理想。

④独特的美学观

庄子的基本思想

①愤世嫉俗,对社会现实强烈不满。

“窃钩者诛”

②彻底的无为,顺应自然。

“庖丁解牛”

③对非现实生活的追求,不求闻达,苟全性命。

“庄生梦蝶”

3、百家争鸣

春秋战国时期,周天子的统治崩溃了,诸侯混战天下大乱,民生痛苦。

当时各种政治力量及其代言人纷纷就治理国家,发表意见,展开激烈的争论,史称百家争鸣。

著名的有儒、道、墨、法、名、纵横、阴阳、诡辩、兵、农、杂家,其中儒家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部分。

百家争鸣极大的推动了中国文化和思想的发展。

百家争鸣极大的推动中国文学的发展。

4、唐代边塞诗和山水田园诗

边塞诗派:

盛唐以边塞战争、生活、风光为题材的诗歌流派,作品大多境界阔大,气势雄伟,景物奇丽,情调激越,具有一种壮健阳刚的生命力,昂扬宏伟的民族精神,代表作家高适、岑参、王昌龄。

山水田园诗派:

盛唐以反映田园生活,描绘山水景物为题材的诗歌流派,作品多反映了闲适淡泊的思想情绪,色彩雅淡,意境幽深,既能概括雄奇壮阔的景象又能细致入微地刻画自然景物的动态,巧妙地捕捉表现生活真趣的种种现象,并构成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独到意境。

多采用五言古诗和五言律绝的形式。

代表作家王维、孟浩然。

5、宋代豪放词和婉约词

豪放词:

宋词风格流派之一,豪放即豪迈放纵、气度超拔,不受羁束。

作品大都境界阔大,气象恢宏,不拘格律,汪洋恣意,崇尚真率,多用典故,有一种阳刚美,但有时失之平直。

代表作家苏轼、辛弃疾,故又称苏辛词派。

婉约词:

宋代词坛的一个风格流派。

婉为柔美,约为精炼、含蓄。

其内容主要写男女爱情,离愁别恨、伤春悲秋。

作品大都结构深细缜密,音律婉转和谐,语言圆润清丽,有一种婉丽柔美、含蓄蕴藉、情景交融的阴柔美,词学上常奉婉约词为正宗。

代表作家有晏殊、柳永、秦观、李清照。

6、周作人散文的风格和特点

风格:

平平常常的事物,平平常常的生活,经周作人细细品味,便另有一番情趣和哲理。

周作人散文的个性和灵魂是雅趣与野趣融合,提炼而成的闲适冲淡的艺术趣味。

创造了“平和冲淡”的独特艺术风格。

形成了与鲁迅战斗杂文相对的另一散文流派。

对读者保持人格与心理的平等,形成委婉、平和、温润的“谈话风”,其散文是一种人生态度,一种境界,在艺术上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写作特点:

①平淡自然

②闲适风格

③旁征博引

7、魏晋风度

⑴魏晋士人

①注重精神世界的纯净,无视功名利禄和富贵,内心旷达,不拘世俗礼法,放浪形骸之外,崇尚自然和文艺。

②对统治者采取“非暴力不合作”,向往着乌托邦式的“桃花源”。

⑵“魏晋风度”

魏晋是一个美的自觉的时代,文人中兴起了一股崇高自然、风流自赏的生活方式。

它是以放浪形骸的行为表现出来的。

为一杯酒放弃身后名的率真,闻美人殁而往吊之的坦荡。

裸形体而法自然的放浪,一任狂澜既倒宠辱不惊的淡定,是处不拘小节的自然,处世维艰幽默对之的旷达。

这就是后人所说的“魏晋风度”。

⑶魏晋风度的意义:

①促进思想解放(破儒家之一尊)

②促进自边学说(个体人格的尊重,对个体的崇尚)

③促进艺术、学术的繁荣(书法、音乐、绘画、诗歌、哲学、科学)

8、王国维的思想和学说

王国维崇高的学术品格,概括为“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9、《西厢记》的思想感情

《西厢记》描写了以老夫人为代表的封建卫道者同以崔莺莺、张生、红娘为代表的礼教叛逆者之间的冲突,张生、红娘反对封建礼教和伦理道德,要求自由幸福和爱情;反对封建的门第观念,坚持理想的爱情,对封建伦理、封建礼教进行了猛烈冲击。

《西厢记》强调“情”的自主,表达了永老无别离,万古常完聚,愿普天下有情人的都成了眷属的进步思想。

10、红高粱的艺术手法和特点

⑴艺术手法:

作者对“战争”“英雄”的认识分析

选文描写的罗汉大爷,虽然不是小说主角,但作者刻画仍一丝不苟,很下功夫。

作者开篇即说“刘罗汉大爷是我们家历史上的一个重要的人物”,且扯出一段与“奶奶”暧昧不清的风流韵事,随后作者写到县志“农民刘罗汉英雄事迹”:

农民刘罗汉,乘夜潜入,用铁锹铲伤骡蹄马腿无数,被捉获。

翌日,日军在拴马桩上将刘罗汉剥皮零割示众。

刘面无惧色,骂不绝口,至死方休。

但在文本中,刘罗汉几乎没有反抗,被拉到工地干活及拉走黑骡,刘罗汉只是一不觉悟的农民。

他铲黑骡的腿,也不是“乘夜潜入”抗敌,更没有“铲伤骡蹄马腿无数”。

作者虚构了文本和县志两种“事实”,“县志”代表对革命战争及人物的传统“定义”,是教科书式的。

作者颠覆以往对“战争”“英雄”的“定义”,从民间的视角,建构自己的叙述与评价体系,还“战争”“英雄”本来的面目。

课文是如何刻画罗汉大爷的形象的?

①、环境烘托,凸显人物弱点。

罗汉大爷是个为东家做事的普通农民。

当日本人要牵走骡子时,罗汉大爷表现得低三下四、卑贱低劣,小说写道:

“罗汉大爷一次一次地扑向那个解缰绳的小个子伪军,但一次一次地都被那个大个子伪军用枪筒子戳退。

初夏天气,罗汉大爷只穿一件单衫,袒露的胸膛上布满被枪口戳出的紫红圆圈。

”罗汉大爷在日伪枪口下,敢怒不敢言,被人骂做“老混蛋”也“一气不吭”;当日本人要他牵骡子走时,他只能选择屈从。

在工地干活,他挨了鞭子不敢吱声,甚至还“泪眼模糊”。

作者对罗汉大爷的窝囊、猥琐做了细致刻画。

莫言这样的叙述难免让读者感到憋闷,但因为有残酷环境的烘托、铺垫,我们相信这样的描写是真实残酷的生活存在,罗汉大爷的弱点因为有环境阴冷的基调而变得可信。

②、情节暗示,强化人物成长。

罗汉大爷的性格是有变化的。

莫言让我们相信,人是环境的产物,有什么样的环境就会有什么样的人。

罗汉大爷在故事的开端和发展部分,是个平凡的农民。

随着情节的发展,罗汉大爷在逃跑的中年人的激励下,鼓足勇气逃脱了牢笼。

当两头骡子忘恩负义时,“你怕了吗?

畜生!

你的威风呢?

畜生!

你这个忘恩负义吃里扒外的混账东西!

你这个里通外国的狗杂种!

”罗汉大爷骂的是骡子,但语意双关,情节暗示了罗汉大爷作为平民英雄刚直勇猛的一面,从而完成了自身由懦弱到奋争的成长。

③、多重对比,打造真实人性

小说为了表现罗汉大爷的真实生存和成长状态,运用了多处对比手法。

比如罗汉大爷先前的退缩忍让和后来的刚强勇猛,中年人的果敢机智、奶奶的聪明机警、伪军的凶狠残忍和监工的蛮横无理等等,都可以作为罗汉大爷的成长的多重对比背景来看待。

使罗汉大爷形象的真实性得到深刻的确认,也推动了小说情节的逐层递进式的发展。

“那边狗叫人喧,天亮了,从东边的高粱地里,露出了一弧血红的朝阳,阳光正正地照着罗汉大爷半张着的黑洞洞的嘴。

”结尾描写的使罗汉大爷成为平民英雄。

叙述视角

《红高粱》有两层相套的叙事视角。

第一层是孙子“我”的视角,“我”是全知全能的叙述者,讲述我奶奶、我爷爷和我父亲的故事。

第二层是我父亲——一个14岁的少年的视角,从他的眼中所看到的故事。

第一层套着第二层,使过去、现在与未来时空交错而又联成一片。

在叙述中,叙述人突破了第一人称的限制,栩栩如生地讲叙了解放后出生的“我”根本无法亲历的故事。

作者实际上是将叙述插入了父亲豆官的视角,或者干脆甩开第一人称视野,在第三人称全知叙述中展开叙述。

优点:

这种特殊的叙述方式,一方面使整个作品看上去是“我”在叙述自己家族的故事,给人很强的真实感和亲切感;另

一方面又获得了第三人称全知叙述那种野性的开阔性。

“红高粱”意象

一方面,无边无际的红高粱是作为凸显人物性格的特殊氛围,另一方面又是意象象征。

作为红色意象,“红高粱”是生命之火生命之欲的象征,整体而言,是生命强力的象征,是诗一般沉醉、升腾、勃发的生命意志的象征。

是先辈们雄强生命的象征。

意义:

歌颂人性与蓬勃旺盛的生命力。

通过人物个性的塑造来赞美生命,赞美生命的那种喷涌不尽的勃勃生机,赞美生命的自由,舒展。

对完美自由的自然生命的渴望与赞美。

出色的描写

首先,他善于运用暗喻,在无形中赋予了静态的事物予生命力。

“高粱的叶子在风中滋滋乱叫”“风利飕有力,高粱前推后拥,一波一波地动,路一侧的高粱把头伸到路当中”,当中的“叫”“前推后拥”“伸”这些看似随手拈来的字眼在人不知不觉中把高粱人格化,形象地表现出风吹高粱地时的景象。

其次,莫言的比喻可谓别具一格。

“石桥伏在水面上,像一个大病初愈的病人”“枪声沉沉,像夜中阴沉的狗叫”“过去的一切,像一颗颗香气馥郁的果子,箭矢般坠落在地”。

作者打破常规,不以华丽的事物为参照,而选取了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人和事物作为喻体,虽然不及华丽的事物那般高雅和美好,但却获得了一种丰富、形象可感的美,给读者以新的体验和感官刺激。

在遣词用字方面,作者也很具独到之处,他打破传统的固定搭配模式,根据语境灵活地运用,达到了一种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效果。

例如小说中作者写道“奶奶鲜嫩茂盛,水份充足”,作者以形容植物的词形容人的形态,生动地表现出了奶奶当时的娇艳欲滴和青春貌美,用这样陌生化的语言,给了读者一种出乎意外的感受,其效果远远好于用“婷婷玉立”这一类屡见不鲜的修饰语。

在奶奶中枪后,父亲的“身体弹到堤上”,一个“弹”字,表现出父亲如拉满了弓的剪一般直奔母亲而去,巧妙地突出了父亲的心急如焚和惊恐的情感。

作者还善于运用通感的表现手法,形象地描摹事物,并给人感官上的刺激。

例如在写余占鳌在单家放火制造混乱并准备杀人时,从西边那间房里传出一个“湿漉漉的带着霉烂味儿的声音”,在此作者巧妙地利用麻风病人身上的潮湿与溃烂物质,把它融合到单扁廷的声音上,融汇了触觉、嗅觉、和听觉为一体,表现出他身上的腐败与溃烂气息。

(色彩感觉)

在遣词用字方面,作者也很具独到之处,他打破传统的固定搭配模式,根据语境灵活地运用,达到了一种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效果。

例如小说中作者写道“奶奶鲜嫩茂盛,水份充足”,作者以形容植物的词形容人的形态,生动地表现出了奶奶当时的娇艳欲滴和青春貌美,用这样陌生化的语言,给了读者一种出乎意外的感受,其效果远远好于用“婷婷玉立”这一类屡见不鲜的修饰语。

⑵写作特色

内容上,莫言从民间的角度,审视抗日战争,对中国历史、现实、社会、人性等进行个性化体验和叙述,表现了东方古老民族坚强而又懦弱、伟大而又卑微的品格,给人以耳目一新的陌生感、惊奇感以及悲剧美。

2、形式上,作品成功借鉴了西方现代派意识流、魔幻现实主义的时空错落、结构散漫和夸张变形等艺术手法。

用具有穿透性的语言、视角与人称的交替变换进行天马行空般的叙述,。

3、色彩浓烈的原生态人物形象塑造,独特的莫言式语言和文体。

★孔孟部分

1、“曾子曰:

‘吾日三省吾身:

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

’”中的“曾子”指的是(C)。

A姓曾的人B曾点C曾参

“三省吾身”中的“省”即反省。

3、《四书》指的是(A)。

(选项中书名号略)

A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B诗经、尚书、礼记、易经

C论语、孟子、荀子、庄子

D论语、春秋、左传、孟子

4、《论语》采用的是(D)。

A赋B骚体C记传体D语录体

5、这些主张源自何处?

(1)“有人打你这边的脸,连那边的脸也由他打。

”(E)

(2)“以德报怨。

”(B)

(3)“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A)

(4)“有福同享,有难同当。

”(C)

(5)“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BCD)

(6)“见义不为,非勇也”(A)

(7)“六根清静。

”(D)

(8)“节葬、节用。

”(C)

A儒B道C墨D释E圣经

11、阅读分析

1、课外

李斯《谏逐客书》

⑴原文

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

昔穆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来邳豹、公孙支于晋。

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穆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

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众,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

昭王得范雎,废穰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

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

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

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乘纤离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鼍之鼓。

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说之,何也?

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则是夜光之璧,不饰朝廷;犀象之器,不为玩好;郑、卫之女不充后宫,而骏良駃騠不实外厩,江南金锡不为用,西蜀丹青不为采。

所以饰后宫,充下陈,娱心意,说耳目者,必出于秦然后可,则是宛珠之簪,傅玑之珥,阿缟之衣,锦绣之饰不进于前,而随俗雅化,佳冶窈窕,赵女不立于侧也。

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快耳者,真秦之声也;《郑》、《卫》、《桑间》,《韶》、《虞》、《武》、《象》者,异国之乐也。

今弃击瓮叩缶而就《郑》、《卫》,退弹筝而取《昭》、《虞》,若是者何也?

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矣。

今取人则不然。

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

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

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

是以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

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

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借寇兵而赍盗粮”者也。

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

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雠,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

⑵译文

  我听说官吏在商议驱逐客卿这件事,私下里认为是错误的。

  从前秦穆公寻求贤士,西边从西戎取得由余,东边从宛地得到百里奚,又从宋国迎来蹇叔,还从晋国招来丕豹、公孙支。

这五位贤人,不生在秦国,而秦穆公重用他们,吞并国家二十多个,于是称霸西戎。

秦孝公采用商鞅的新法,移风易俗,人民因此殷实,国家因此富强,百姓乐意为国效力,诸侯亲附归服,战胜楚国、魏国的军队,攻取土地上千里,至今政治安定,国力强盛。

秦惠王采纳张仪的计策,攻下三川地区,西进兼并巴、蜀两国,北上收得上郡,南下攻取汉中,席卷九夷各部,控制鄢、郢之地,东面占据成皋天险,割取肥田沃土,于是拆散六国的合纵同盟,使他们朝西事奉秦国,功烈延续到今天。

昭王得到范雎,废黜穰侯,驱逐华阳君,加强·巩固了王室的权力,堵塞了权贵垄断政治的局面,蚕食诸侯领土,使秦国成就帝王大业。

这四位君主,都依靠了客卿的功劳。

由此看来,客卿哪有什么对不住秦国的地方呢!

倘若四位君主拒绝远客而不予接纳,疏远贤士而不加任用,这就会使国家没有丰厚的实力,而让秦国没有强大的名声了。

  陛下罗致昆山的美玉,宫中有随侯之珠,和氏之璧,衣饰上缀着光如明月的宝珠,身上佩带着太阿宝剑,乘坐的是名贵的纤离马,树立的是以翠凤羽毛为饰的旗子,陈设的是蒙着灵鼍之皮的好鼓。

这些宝贵之物,没有一种是秦国产的,而陛下却很喜欢它们,这是为什么呢?

如果一定要是秦国出产的才许可采用,那么这种夜光宝玉,决不会成为秦廷的装饰;犀角、象牙雕成的器物,也不会成为陛下的玩好之物;郑、卫二地能歌善舞的女子,也不会填满陛下的后宫;北方的名骥良马,决不会充实到陛下的马房;江南的金锡不会为陛下所用,西蜀的丹青也不会作为彩饰。

用以装饰后宫、广充侍妾、爽心快意、悦入耳目的所有这些都要是秦国生长、生产的然后才可用的话,那么点缀有珠宝的簪子,耳上的玉坠,丝织的衣服,锦绣的装饰,就都不会进献到陛下面前;那些闲雅变化而能随俗推移的妖冶美好的佳丽,也不会立于陛下的身旁。

那敲击瓦器,拍髀弹筝,乌乌呀呀地歌唱,能快人耳目的,确真是秦国的地道音乐了;那郑、卫桑间的歌声,《韶虞》《武象》等乐曲,可算是外国的音乐了。

如今陛下却抛弃了秦国地道的敲击瓦器的音乐,而取用郑、卫淫靡悦耳之音,不要秦筝而要《韶虞》,这是为什么呢?

难道不是因为外国音乐可以快意,可以满足耳目官能的需要么?

可陛下对用人却不是这样,不问是否可用,不管是非曲直,凡不是秦国的就要离开,凡是客卿都要驱逐。

这样做就说明,陛下所看重的,只在珠玉声色方面;而所轻视的,却是人民士众。

这不是能用来驾驭天下,制服诸侯的方法啊!

  我听说田地广就粮食多,国家大就人口众,武器精良将士就骁勇。

因此,泰山不拒绝泥土,所以能成就它的高大;江河湖海不舍弃细流,所以能成就它的深邃;有志建立王业的人不嫌弃民众,所以能彰明他的德行。

因此,土地不分东西南北,百姓不论异国它邦,那样便会一年四季富裕美好,天地鬼神降赐福运,这就是五帝、三王无可匹敌的缘故。

抛弃百姓使之去帮助敌国,拒绝宾客使之去事奉诸侯,使天下的贤士退却而不敢西进,裹足止步不入秦国,这就叫做“借武器给敌寇,送粮食给盗贼”啊。

  物品中不出产在秦国,而宝贵的却很多;贤士中不出生于秦,愿意效忠的很多。

如今驱逐宾客来资助敌国,减损百姓来充实对手,内部自己造成空虚而外部在诸侯中构筑怨恨,那要谋求国家没有危难,是不可能的啊。

⑶思想感情:

这篇文章在论证秦国驱逐客卿的错误和危害时,没有在逐客这个具体问题上就事论事,也没有涉及自己个人的进退出处,而是站在“跨海内,制诸侯”完成统一天下大业的高度,来分析阐明逐客的利害得失,这反映了李斯的卓越见识,体现了他顺应历史潮流的进步政治主张和用人路线。

文章所表现出的不分地域,任人唯贤的思想。

⑷艺术手法,特点:

文章辞采华美,排比铺张,音节流畅,理气充足,挟战国纵横说辞之风,兼具汉代辞赋之丽。

末尾作结,指出秦人“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雠”的危害,有极强的理论说服力和艺术感染力。

《谏逐客书》最精彩的是中间一段,语辞泛滥,意杂诙嘲,语奇字重,兔起鹘落,可谓骈体之祖。

李斯虽为羁旅之臣,然其抗言陈词,有一种不可抑制的气势,成为后世奏疏的楷模。

作者善用比喻。

从而增强了议论的形象性和说服力。

最突出的例子是用秦王取物的态度为喻,来说明秦王对取人应该抱的态度和不可取的态度。

如文中写道:

“夫击瓮叩缶……适观而矣已。

”这形象地说明了秦王想得意于天下,在任人方面也应该弃退秦国那些平庸之辈,而取用异国的贤能之德。

此外,用“泰山不让土壤……故能就其深”为喻来说明“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的道理;用“借寇兵而赍盗粮”为喻来说明逐客是“资敌国”、“益雠”的愚蠢行为,形象而具有说服力。

  文章气势奔放,文采斐然。

这与作者多用铺陈、夸饰手法和排比、对偶句子以及多选用华美辞藻有密切关系。

如文中写秦国历史上“四君”因客功而成事的情况,手法铺张,多用排比,对偶句显得文势充畅,并有音节之美。

其中写惠王用张仪之计而在军事外交上取得了成功,就用了“拨、并、收、取、包、制、据、割、散、使、施”等动词,可见辞藻的丰富。

文中写秦王为满足生活享受而取用天下了珍物一段,不仅手法铺张,句式多用排偶,文气充畅,言调谐美,不乏色乐珠玉等方面的华美辞藻,极富有文采。

清代李兆洛《骈体文钞》选录此篇为“骈体初祖”,指出了本篇对后世骈文写作的深远影响。

2、《清华大学王观堂先生纪念碑铭》翻译

海宁县王国维先生(字“静安”)自沉于颐和园昆明湖两年后,清华国学研究院的同事都对他怀念不已。

他的弟子受到王国维先生的教诲熏陶有些年头了,尤其想要做点什么以永远纪念先生。

大家一致赞成:

适宜在美石上刻文,用以展示给后世的人看。

所以,大家推荐陈寅恪撰写碑铭文章,寅恪推辞了几次也不能罢休,所以恭谨地承继先生的遗志,将这个志向告知天下人和后世人。

他的词文如下:

士之读书治学,其目的正是为了使自己脱离世俗观念的束缚,真理也正因此而才能够得以发扬广大。

思想而不自己,则不如去死,这是古今圣贤共同追求的理想,那些平庸鄙琐的人哪里能理解得了呢(此句我理解不了,在此妄断之)。

先生以一死来彰显他独立自己的理想,并不是如人们所说,是为了个人的恩怨,国家的灭亡。

唉,立块石头在这学校,表达一些哀思,让人们记住他。

以表彰哲人之奇节,彰显真理的无穷光辉(此句也理解不了。

亦妄断)。

将来的事情难于预测,先生之著述,其影响可能会随时代之不同变化,先生之学说,将来也可能有需要修正的地方。

只有这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即使经过千百万年,也会与天地一样长久,和日月一样永远闪光。

3、西厢记的翻译

(夫人、长老上场,说)今天送张生进京赶考,在这十里长亭,准备了送别酒宴;我和长老先行动身来到了长亭,只是还没见张生和小姐到来。

(莺莺、张生、红娘一同上场)(莺莺说)今天送张生进京赶考,本就是使离别的人伤感,何况又碰上这深秋季节,多么烦恼人呀!

“悲欢离合都在这一杯酒,从此就要各分东西相隔万里。

〔正宫〕〔端正好〕碧蓝的天空,开满了菊花的大地,西风猛烈吹,大雁从北往南飞。

清晨,是谁把经霜的枫林染红了?

那总是离人的眼泪。

〔滚绣球〕恨相见得太迟,怨离别得太快。

柳丝虽长,却难系住远行人的马,恨不能使疏林一直挂住那斜阳。

张生的马慢慢地走我和车紧紧地跟随,刚刚结束了相思之苦,却又早开始了别离之愁。

听他说“要走了”,人顿时消瘦下来;远远地望见十里长亭,人更消瘦了:

这离愁别恨有谁能理解?

(红娘说)姐姐今天怎么不打扮?

(莺莺说)你哪里知道我的心里呵!

(莺莺唱)

〔叨叨令〕看见准备着离去的车和马,不由得我难过生气;还有什么心情去插花儿、贴靥儿,打扮得娇娇滴滴的妩媚;准备好被子、枕头,只要昏昏沉沉地闷睡,从今后,那衫儿、袖儿,只会揩满流不断的泪。

怎么不愁煞人呀?

怎么不愁煞人呀?

从今往后,张生你要书信给我赶紧寄。

(到达长亭,拜见夫人)(夫人说)张生跟长老坐,小姐这边坐,红娘拿酒来。

张生,你也上前来,都是自家的亲眷,不要回避。

我今天把莺莺许配给了你,到了京城后不要辱没了我孩儿,努力争取一个状元回来。

(张生说)小生我托夫人洪福,凭着胸中的才气,把考个功名看得就像拾根小草一样。

(长老说)夫人的见识不会错,张生不是个落后的人。

(斟酒后,坐下)(莺莺长叹)

〔脱布衫〕西风吹来,黄叶乱飞,染上了寒霜之后的枯草满地都是。

酒席上斜偏着身子坐的张生,紧锁着愁眉,没精打采,呆呆发愣。

〔小梁州〕我看见他强忍着泪水而不敢任其流出,恐怕被人发觉;猛然间又看见他把头低下,长长地吁气,假装着整理着自己素色的绸衣。

〔幺篇〕虽然久后终成美好姻缘,无奈眼前这个时候,怎么不让人伤心悲泣!

心意好象痴迷,心情如同醉酒,从昨夜到今天,细腰儿更加瘦减。

(夫人说)小姐斟酒!

(红娘递酒壶,莺莺端着酒杯长吁叹,说)请喝酒!

〔上小楼〕团圆欢聚没多久,离情别绪相跟而来。

想着我前天晚上私下订情,昨天晚上结为夫妻,今日却要分开。

我深切休会了这几天相思的滋味,却原来比别离的愁苦还要深十倍。

〔幺篇〕青春年少呵,把别离看得很轻,情意淡薄呵,容易遗弃对方。

全不想过去腿儿相挨,脸儿相依,手儿相携的情形与甜蜜。

你给我崔相国家做女婿,算得上妻荣夫贵,只求像并蒂莲似的永不分离,远胜过状元及第。

(夫人说)红娘倒酒吧!

(红娘倒酒)(莺莺唱)

〔满庭芳〕斟酒上菜太快,相对片刻,马上又要分离。

如果不是酒席上母子间需要回避,真想和他叙叙夫妻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