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远程教育事迹材料.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444168 上传时间:2022-10-22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32.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村远程教育事迹材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村远程教育事迹材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村远程教育事迹材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村远程教育事迹材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村远程教育事迹材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村远程教育事迹材料.docx

《村远程教育事迹材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村远程教育事迹材料.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村远程教育事迹材料.docx

村远程教育事迹材料

村远程教育事迹材料

养前村有人口1914人,土地面积6880亩。

棚菜是该村的主导产业。

目前,已有高标准温室大棚680栋,1800亩,占全村总面积的26%,棚菜专业收入今年人均达到6620元,占人均总收入的70%,预计到2018年棚菜面积可达3500亩。

远程教育这项工作在养前村开展近一年时间以来,村里的党员群众对这一新事物,从不认识到认识,从陌生到熟悉,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

可以说,收获非常大,反映特别好。

现在,它已经成为村民们生产生活不可缺少的一个工具。

到目前为止,该村共开展远程教育集中学习近40次,参学党员群众达1200多人次,取得了较好的实际效果。

一、抓专业生产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的农业生产技能。

要想让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很重要的一点是解决农民技术缺乏的问题。

以前,很多种植户、养殖户对学习技术重视程度不够,学习的热情不高,往往满足于一知半解,质量、产量一般般就知足了。

针对这一普遍现象,村党支部根据时节,根据产业需要,定期组织党员和农民进行培训,强行灌输。

通过学习,这些人突然发现,远程教育电视节目里的内容太多了,太好了,太实用了,他们发现自己不懂的东西太多了,在这里不仅学到了高产技术,病虫害防治,还懂得了什么是无公害农业、绿色生态、循环农业这些概念。

村民张宏家的芹菜有病,原以为用药喷洒就可以解决了,后来在远程教育农业技术栏目里才发现是土壤中细菌造成的。

后来经过测土、化验,找到了真正的病因。

蔬菜协会会长田精山几乎每天都要到村里去查看棚菜生产技术资料,他个人种植的茄子不仅不生病,而且产量高。

在他的传授和影响下,他所在的蔬菜协会的蔬菜效益都得到大幅度提高。

很多有头脑的菜农还将通过远程教育学到的实用知识做了学习笔记,以便遇到问题及时查找。

通过近一年时间的学习,广大村民们都说:

不学不知道,一学才知道,远程教育真是我们不花钱请来的老师,即直观又方便理解,想查啥信息有啥信息,想找啥技术就有啥技术。

现在在养前村,到村远程教育站点学知识,开眼界,找答案已成为一种风气和习惯。

二、抓经营管理培训,提高农民的市场意识。

有句话叫“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闻”。

通过远程教育,广大村民才对这句话有了更亲切的理解。

以前,可以说是井底之蛙、视野不宽。

比如在棚菜生产这一块,菜农们只知道生产,但对于销售只会坐家等客,人家给多少钱是多少钱,有时就象哑巴、聋子,原因是不知道外面的行情,没法讨价还价。

现在不一样了,通过远程教育网络,东西南北,北京、哈尔滨的行情都能查到,不给好价咱不卖。

也正是有了这些信息,村里一些有头脑的人像赵启家、杨守刚、朱秀锦等人做起了经纪人生意,不仅自己有了很高的收入,也使广大菜农的销售渠道更加顺畅。

还有,在种植养殖的品种上,原来是只知道跟着人家的后面转,走不到市场的前面。

现在通过远程教育,了解的市场面宽了,啥快啥好啥领先,老百姓就干啥。

村民汤朝喜养起了貉子,由原来的200只发展到现在的600多只,有几户农民已经着手种植130亩五味子药材。

一些棚菜户开始以种植高产高效的布里塔棚茄取代原来种植多年的美国西芹。

可以说,这些都是远程教育带给养前村实实在在的变化。

三、抓乡村风貌建设,培育农民良好的风气和健康的生活方式。

在组织学习中,村党支部还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定期为党员群众播放先进地区先进单位的专题片,播放先进人物,致富典型,法律知识,党在农村的方针政策等专题片。

同时利用村里农民文化活动中心,组织经常性的文化活动。

现在在养前村崇尚科学、文明向上已成一种风气。

在这种大气候的相互影响下,每一个村民都人心思进。

封建迷信、赌博、不思进取的人被人耻笑,勤劳致富、讲究卫生、文明友善的人被人尊敬。

村里有什么公益活动,义务劳动,谁家有困难需要帮助,村民们都积极参加,一呼百应。

村里有什么重大事情,村民们都积极献计献策,共同建设和谐美好的养前村的热情十分高涨,“热爱家乡,为家乡发展做贡献已经成为每个党员群众的自觉行动”。

如:

在绿色村庄建设中,全村有能力的党员和团员踊跃参加义务植树活动,仅去年秋季就植各种风景树1.5万多株,人均超过百株,为绿化、美化家乡做出了贡献。

四、抓党的方针政策和先进典型的学习,培育“复合型”新型农民。

站点除了集中组织农民进行农业生产技术的培训外,还建立了学习需求调查登记簿,根据群众需求收集和整理教学资源,适时组织学习辅导,强化远程教育培训工作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做到因人施教、因时施教、因需施教,不断增强农民群众的致富本领。

村党支部组织村两委干部和优秀青年农民重点开展中央对农政策、民主法制、文明卫生知识的学习活动,使他们接受新观念、树立新风尚,掌握复合型新知识,成为培育新型农民的先行者。

五、抓教学组织管理,提高学习培训效果经过一年多的不懈工作,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果,养前村的广大农民真正在远程教育活动中产生了兴趣、学到了东西,这些成绩的取得,与养前村党支部始终重视抓好教学组织管理工作密不可分。

首先,村里要求管理员要保证定时开机,全面接收课件信息资源,并做到规范整理。

其次,由村组干部负责按照农时、产业等不同方面收集群众的观看需求,在广泛调查摸底的基础上再由管理员做好集中和个性化学习的教学安排。

在这一点上村里安排有较高文化素质的村干部专门负责此项工作。

最后,认真抓好组织学习这一环节。

严格做到保证学习人数,保证学习次数,保证学习效果。

开展远教工作以来,养前村定期和不定期的学习从未间断过,广大党员群众参与热情越来越高,参加学习的人数也越来越多。

除有组织的集中学习外,农民个人也时常来村里查找资料,查询致富等有关信息。

六、抓典型引路,比照先进,找准差距。

近几年,养前村在发展生产、人居环境建设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但通过远程教育,村党支部感觉到对党的方针政策理解的还不够深,在很多地方还没有落实在工作中,特别是通过看外面先进地区先进村镇建设,经济的发展速度,感到差距还很大,需要做的事情还很多。

在观念上也不能够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标准还相差甚远。

工作方法欠缺,工作思路不新。

山东的寿光,丹东的大梨树,这些村的发展建设,王德义、毛凤美,这些村党员干部的超前思维,发展意识,为百姓谋利益的执政理念,都使养前村班子很受启发,很受教育。

远程教育的大量信息给养前村以后的工作带来了思路,指明了方向。

远程教育这一教育形式对知识相对贫乏的农村党员群众来说,就是一部字典,一位老师,更是一个加油站。

村党支部将充分利用远程教育这一有效载体,切实加强组织管理,加大对农民群众的培训力度,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的知识技能,使养前村的新农村建设朝着更快更好的方向发展。

公元1999年12月29日,一个噩耗在本溪桓仁大地悄然传开。

县卫生局副局长兼县人民医院院长、人民的好医生李秋实,因劳累过度骤发心脏病,倒在了县医院年终总结会议的会场上,不幸以身殉职。

年仅52岁的她留给这个世界的最后一句话是:

“我―们―要―讲―奉―献……”  1947年,李秋实出生于辽宁盖县一个叫高屯的小山村。

4岁时,父亲因公死亡,娘俩相依为命。

不幸的是,11岁那年,她身边唯一的亲人―母亲也病逝了。

从此,她由一个独生女成为可怜的孤儿。

孤苦伶仃的她,无奈之下来到桓仁,投奔自己的叔伯哥哥。

可是,那时正是三年自然灾害时期,亲戚自家尚难以饱腹,何况又多添了一张嘴。

五个叔叔、姥娘家一群人,但谁家都无力抚养,只好将走投无路的她送到了位于桓仁县兰家沟的光荣院,与那些无儿无女的老人和其它6个与她一样身世的孤儿一起,生活在这个社会主义的大家庭中。

  《唱支山歌给党听》,是李秋实平生最爱听最喜欢唱的一支歌。

这首饱含着对党的无限深情的歌曲,强烈地抒发了孤儿出身的秋实对党的感激之情。

在光荣院,她和那些孤儿们有饭吃、有衣穿,还和有父母的孩子一样背起书包有学上,有书读,平时看电影和理发全都免费。

光荣院当时的工作人员这样评价她:

“这个小孩儿非常懂事,很要强,啥活都帮着干,经常给老人们洗头、洗衣服。

”在学校,秋实以最高的票数当选为班委会成员。

班主任老师却建议她担任生活委员,因为在老师的印象中,她很自立,不怕吃苦。

1963年,党组织又把她保送进本溪市卫生学校,学习医疗卫生知识。

在卫校读书期间,她加入了团组织。

她觉得自己的生命和事业都是党给的,学生时代的她曾经在作文中写下这样的誓言:

“雷锋是一名孤儿,我也是一名孤儿,我要像雷锋那样,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把自己的一切交给人民、交给党。

”过早失去亲人的秋实,不知道自己具体是哪月哪日出生的,于是,为了表达对党的深情,她把自己的生日定为7月1日。

这个日子后来她又选定为结婚的日子。

  1962年,本溪县民政科颁发给她一个《本溪市烈军属优待证》。

里面是这样登记的:

“姓名:

李秋实;属别:

烈士遗孤;家庭人口:

1人;住址:

本溪县田师付镇。

”当年,她就用这个小红本按月领取生活补贴,上面一笔笔记载着政府每月发给她的救济金额。

这个已经皱裂得快散成碎片的小红本本,她纸包纸裹地精心珍藏保存了30多年。

  在本溪卫生学校读书时,大家都知道秋实是个孤儿。

学校领导、老师和同学都对她十分关爱。

她平时在学校住读,寒暑假就回光荣院。

有一年春节,她没有回桓仁,学校全都放假了,但专门安排了一个炊事员给她做饭;有个单身的女教师还特意留下来陪着她。

大年三十这天,女教师回家过除夕了。

卫校党委书记把李秋实找到自己家里吃年夜饭,其他教师也都给她送来了饺子、水果和糖块等各种各样好吃的。

过早过多地体验到人生艰辛和人间真情的秋实,被这些关怀感动得热泪盈眶。

多年之后,她每当想起这些,心里还是热乎乎的。

  回到光荣院,她像个快乐的小天使一样在老人们身边跑来跑去,给寂寞的老爷爷和老奶奶们的单调生活增添了许多欢乐。

失去亲人的她,就把这里的老人们视为自己的亲人,把党看作是自己的再生爹娘。

她看到老人们的衣服脏了,让老人换下后,抱起来就往河边跑;她看到谁手头有活,就连忙跑去帮着做。

有个长年瘫痪在床的老人,经常把大便便在裤子里。

秋实要他换下裤子,可老人说啥也不肯。

她硬是帮老人把裤子换下来,擦净了身子,再把拉了粪便的裤子洗干净,在火上渐渐烘干。

老人感动得将脑袋蒙在了被子里,哭了。

还不到20岁的秋实哄着他说“俺不是你闺女吗?

”光荣院的老人们都亲切地夸秋实是个“好闺女”。

  1967年,李秋实从本溪卫生学校毕业后,她主动要求到桓仁最偏僻的乡镇医院―八里甸子医院当医生。

在那工作的三年里,她背着个医药箱,骑自行车,坐老乡的毛驴车,常常是以步代车,跑遍了那里的沟沟岔岔。

在缺医少药的大山深处,她这个“赤脚医生”不仅以高尚的医德医风为老乡诊治疾病,更带去了党和社会主义的温暖。

老百姓都称她是“大山沟里的白衣天使”。

她朴素的为人,谦和爽快的性格,使她与那些偏僻山村的老百姓相处得热热乎乎的。

在乡民们心中,李秋实是个好医生,更是个贴心人、大好人!

  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大家庭亲,这是留在李秋实童年和少年时的深刻烙印。

她曾在日记中这样写到:

“党是我的再生母亲,没有党就没有我的一切。

我永远牢记您的恩情,永做您的忠实儿女,永远为您奋斗终生”。

对党的敬仰和感激,使她一直渴望加入中国共产党这个光荣的组织,成为它的先进的一员。

她一心扑在工作上,从思想上和行动上完全依照党员的标准,争取着早日入党。

1972年,这个崇高的理想终于实现了,她正式成为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

从这时起,她将从前对党报恩的的朴素感情,已默默转化为一个共产党员的神圣职责和对共产主义事业的坚定追求,以实际行动去实践入党时的庄严誓言。

  在八里甸子医院工作了三年后,李秋实被调到当地医疗设备及水平还较为落后的县人民医院。

这时,她深感自己在卫校中专学到的知识远远适应不了医疗工作的发展需要。

于是,她一边发奋钻研业务,一边寻找进修学习的机会,哪怕是短期培训,她也格外珍视。

1971年,她被选派到本钢总医院耳鼻喉科进修回来,成为桓仁县人民医院有史以来第一名耳鼻喉科的专业医生。

县医院以她为主正式成立了耳鼻喉科,从而结束了桓仁地区无耳喉专业诊治的历史。

  地处山区的医院,经常会遇到异物进入气管的婴幼儿患者,受当时简陋的医疗条件所限,患者只好被迫转到省或市医院治疗。

但是,对于这种危急情况的患者,时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