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双汇集团企业发展战略目标规划项目建议书.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0511 上传时间:2022-10-01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224.1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双汇集团企业发展战略目标规划项目建议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最新双汇集团企业发展战略目标规划项目建议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最新双汇集团企业发展战略目标规划项目建议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最新双汇集团企业发展战略目标规划项目建议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最新双汇集团企业发展战略目标规划项目建议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双汇集团企业发展战略目标规划项目建议书.docx

《最新双汇集团企业发展战略目标规划项目建议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双汇集团企业发展战略目标规划项目建议书.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最新双汇集团企业发展战略目标规划项目建议书.docx

最新双汇集团企业发展战略目标规划项目建议书

 

双汇集团企业发展战略目标规划项目建议书

 

双汇集团简介

双汇企业在1958年7月漯河市冷仓成立,1994年8月以漯河肉联厂为核心组建并成立双汇集团。

现在,双汇集团是以肉类加工为主的大型食品集团,总部位于河南省漯河市,是国家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

目前总资产100多亿元,员工65000人,年产肉类总产量300万吨,是中国最大的肉类加工基地,在2010年中国企业500强排序中列160位。

双汇集团旗下子公司有:

肉制品加工、生物工程、化工包装、双汇物流、双汇养殖、双汇药业、双汇软件等。

双汇集团在全国18个省市建有现代化的肉类加工基地和配套产业,在31个省市建有200多个销售分公司和现代化的物流配送中心,在日本、新加坡、韩国、菲律宾等国建立办事机构,每天有8000多吨产品通过完善的供应链配送到各地。

双汇集团率先把冷鲜肉的“冷链生产、冷链配送、冷链销售、连锁经营”模式引入国内,大力推广冷鲜肉的品牌化经营,实现热鲜肉、冷冻肉向冷鲜肉转变,传统销售向连锁经营转变,改变传统的“沿街串巷、设摊卖肉”旧模式,开创了中国肉类品牌。

第一部分战略分析

一、宏观环境分析

(一)政治—法律环境

   农牧业政策环境较为有利。

为解决肉类工业的原料供应问题,国家在发展农牧业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

主要包括:

继续实施生猪调出大县奖励;继续实施动物防疫补贴政策;继续扶持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建立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扶持猪、牛、羊等主要牲畜的生物育种,促进品种改良等多种专项措施。

同时,在加大农村农业投入、改革农村金融服务、完善农业保险政策、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等相关领域,还采取了多项综合性政策措施,为保障肉类工业的原料供应创造了有利的政策环境。

按照食品安全管理理念,建立以风险监测、预警分析为基础的肉类食品安全保证体系。

深入开展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大力整顿肉类加工企业,全面清理生产过程中使用非法添加物和滥用食品添加剂行为,加快建立健全产品召回及退市制度。

加快肉类食品质量安全检测能力建设,建立无缝隙覆盖的质量安全检测体系。

各级政府切实承担安全监管责任,建立从生产、加工、流通到消费各环节全程监管的部门协同机制,完善肉类食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

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及其实施条例等法律法规的颁布实施,肉类食品安全监管得到了加强,企业生产经营行为得到了进一步规范,生产条件和经营环境更加符合食品安全和卫生要求。

(二)经济环境

“十一五”末期,我国人均GDP超过4000美元,肉类消费需求正处在稳步增长阶段,特别是农村的肉类消费市场,还有较大的增长空间。

“十二五”时期,国家将继续坚持扩大内需的方针,为肉类加工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市场条件。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及商业银行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贷款条件的肉类加工项目和企业技术改造提供信贷支持,对实力强、资信好、效益佳的企业优先安排贷款,增加授信额度;支持符合条件的肉类加工企业通过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中小企业集合票据等方式拓宽融资渠道,募集生产经营资金。

政府鼓励经营规模大、带动能力强的肉类加工龙头企业,遵循资源配置和市场规律,实施企业兼并重组;继续在流动资金、债务核定、职工安置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

各级政府要建立企业退出机制,明确淘汰标准,量化淘汰指标,加快淘汰落后产能,优化产业结构。

(三)社会-文化环境

我国这样一个肉类消费大国,中国具有生产和消费肉类的悠久历史和传统。

中国人的肉类消费讲究原汁原味,鲜食、馅食比重大,区域特色强,已形成独特的肉类消费文化。

肉类消费本质上就是追求营养,但中国人给人的印象是比较注重口味,南淡北咸、东甜西酸,肉类消费的区域性差别比较大,标准化生产有难度。

当然,随着人口流动和自由迁移,口味都在调适,中餐的复杂工艺也处在继承和改进之中。

  

中国的肉制品消费比例小,肉类鲜食是传统。

广东人鲜肉消费的一个重要特色是煲汤,主要包括排骨汤、瘦肉汤、土鸡汤,甚至是只喝汤而不吃汤里的肉。

东北人大块吃肉,猪肉炖粉条是家常菜,也是招牌菜。

北方人喜欢吃饺子、包子、馅饼,这就是馅食。

这种消费方式的优越性是,荤素搭配,既营养又健康。

中国人的肉类鲜食还体现在北京的炸酱面、山西的刀削面、四川的担担面上,这些都需要新鲜的肉泥和肉丁。

兰州拉面、陕西羊肉泡馍、西北的手扒羊肉、北京的涮羊肉也都需要鲜肉。

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城市冷鲜肉、冷却肉的消费增长相当迅速。

 

(四)、技术环境

“十一五”期间,通过实施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及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在屠宰加工技术与装备、肉制品加工技术与装备、肉品质量安全控制与溯源技术、副产物综合利用与清洁生产技术等方面实现了重大突破,推动了整个行业的科技进步。

在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设备的同时,国内自主开发和生产的肉类加工技术装备的市场份额逐渐扩大。

通过引进发达国家的先进设备、工艺和技术,我国部分肉类工业龙头企业的装备已经基本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国产肉类加工机械在“十一五”期间得到快速发展,自主研发的装备水平与国际差距缩小;屠宰自动化生产线、肉类食品冷加工等成套技术与装备实现了重大跨越,从长期依赖进口转变为基本实现自主化并成套出口,为肉类工业的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创造了必要的技术基础。

二、肉制品消费分析

我国肉类食品市场的现状是:

白条肉多、分割肉少;热鲜肉多,冷鲜肉少;散售裸肉多,包装肉少;高温制品多,低温制品少。

室温猪肉一直占中国猪肉市场的最大份额,但是过去几年,冷鲜肉在消费水平较高的城市增长很快。

冷鲜肉一般在超市销售,因为其需要0-4度冷藏。

随着超市的鲜肉销售额市场占有率逐步增加,超市的数目迅速增加,而且大型超市一般对其供货商所提供的产品质量要求较高,这些都推动冷鲜肉和冷冻肉以及肉制品大规模供货商增长。

目前国内冷鲜肉市场份额占比在10%左右,部分一线城市份额达到30%。

与内地具类似消费习惯的香港其冷鲜和冷藏猪肉消费比重在从1982年27%提升至2002年的57%,同期冷鲜和冷藏牛肉的比重也从42%提升78%。

目前全国县城以上区域冷鲜肉比例为约10%,发达地区冷鲜肉占比较高,一线城市一般在15-30%,个别地区(如杭州市区)已经达到50-60%。

根据按照香港的发展轨迹,冷鲜肉市场将迎来快速发展时期,而政策的推动将成为冷鲜肉市场快速发展的催化剂。

对于肉制品消费,我国生产的深加工肉制品主要集中于高温肉制品及基本的深加工肉制品。

中式肉制品主要品种有腌腊、酱卤、熏烤、干制、油炸、灌肠和中式火腿等,基本上以生肉制品或高温肉制品为主。

西式肉制品以培根、火腿和灌肠为主,其中高温制品约占40%,低温制品约占60%,估算中目前国内低温肉制品总产量约为370万吨,占肉类制品产量的33%,占肉类总产量的4.8%。

发达国家肉制品占肉类总销量的比重一般在40%,其中又以低温肉制品为主角,这与目前我国低温肉制品不足5%的占比相距甚远。

可估计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及健康饮食观念的强化,低温肉类制品在肉类制品的比例将从目前的33%提升至50%以上。

三、肉制品行业环境分析

(一)生猪养殖行业:

规模化养殖是大趋势。

1、我国猪肉产量居世界第一,未来将逐步进入低速发展期,增速在2-3%左右。

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的数据,我国是全球最大的肉类及深加工肉制品生产国。

在肉类消费中,猪肉消费已经占据世界产量的一半,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随着人均收入水平上不断上升,肉类消费的增速将逐渐放缓。

考虑目前农村居民猪肉消费仅城镇居民的2/3,而且最低收入家庭肉类花费不到最高收入家庭肉类消费的1/4,猪肉消费市场还有扩大的空间,预计未来我国猪肉产量增速能够维持在2-3%左右。

2、养殖区域分布集中,重点区域是大型企业扩张规模的争夺之地。

我国前7个省份猪肉产量占比50%,养猪农户的地点品主要分布于华南及华北地区,四川及湖南等省是华南一带主要猪肉产量地方,每年产量合计大约900万吨;河南和山东则是华北一带猪肉产量最多的地区,两省一共产量700多万吨。

目前多数大型企业都是按照就地养殖、就地生产、就地销售的原则设置分厂。

这些产量较大的地区与肉类食品行业销售收入和利润的地区分布一致,其在行业并购加剧背景下是大型企业争夺的重点。

3、国内生猪养殖以散养为主。

国内5万头以上养殖厂仅占出栏量0.64%,规模化是大趋势,竞争主要是众多养殖户和少数大规模企业之间的竞争。

我国生猪养殖的规模化在不断提高,年出栏50头以上的生猪养殖户出栏生猪比重从2005年的38%上升至2008年的56%。

但相比发达国家,养殖的规模化程度较低。

生猪养殖规模化发展速度落后于下游生猪屠宰及肉制品加工企业。

截止2009年年底,国内生猪养殖年出栏量100万头以上的企业仅广东温氏食品集团有限公司一家,占全国比例不足0.5%,而2009年生猪屠宰量在100万头以上的企业年屠宰量占全国9%以上。

大型屠宰及肉制品企业的需求量远超规模企业的养殖量,且国内猪肉消费市场容量较大,这就造成了生猪市场竞争格局主要是众多养殖户和少数大规模企业之间的竞争,而大规模企业之间竞争激烈程度较小。

4、生猪价格波动的蛛网困境,生猪和猪肉价差影响屠宰业务利润、猪肉价格影响肉制品业务利润。

影响猪肉价格的因素主要是饲料价格引起的成本上升和生猪养殖周期以及生猪疫情引起的供需失衡。

(二)生猪屠宰及肉制品深加工行业,面临整合机遇。

1、我国屠宰行业高度分散,还有82%的企业处于手工或半机械屠宰状态,低端产能过剩、规模化企业不足。

屠宰行业按生产加工方式由低级到高级可分为三个层次:

一是手工作坊,包括各种合法(农民自宰自食)和非法(私屠上市)的屠宰活动;二是由经批准的畜禽定点屠宰企业;三是规模以上肉类加工企业(指年销售额500万元以上、纳入国家统计局统计范围的畜禽屠宰及肉类加工企业)。

目前全国机械化屠宰厂达到3696家,全国规模以上(年屠宰量大于2万头)定点屠宰企业2205家,约占全国定点屠宰企业总数12.38%,年屠宰量已占全部定点屠宰量的68%,这意味着,12.8%的企业负担着68%的生猪屠宰量。

21000家全国定点屠宰企业,还有82%的企业处于手工或半机械屠宰状态,2009年6.5亿头肉猪出栏头数计算,每家企业每年屠宰量平均3万多头,规模以上企业每年平均屠宰仅20多万头。

国内现有的前10家大型企业中,仅雨润集团、双汇集团、金锣集团拥有一定的全国影响力,2009年其生猪屠宰量占比总共约3000万头,仅占全国出栏生猪量的5%左右;其肉制品加工量合计约200万吨,仅占全国肉类总产量的3%左右,占全国肉制品工业加工量的20%左右。

国内222个大中城市中,近50%的城市排名前5位的屠宰企业销售总量已占该市猪肉年销售量60%以上,其中1/3的城市前5位的屠宰企业年销售量占比超过80%,呈现地方性品牌企业的分散与割据局面。

2、政策环境、技术进步、生猪价格上涨推动屠宰行业升级,大企业挤掉手工作坊,行业集中度不断提高。

2007年以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关于食品安全卫生方面的政策法规,小作坊、黑窝点、小刀手的数量大量减少。

生猪价格大幅上涨为行业龙头企业的整合带来了良机,小企业经营困难。

在政策支持、技术发展、生猪价格连续上涨背景下,未来的发展方向是大型肉制品加工企业将小刀手、小作坊挤出市场,提高自身市场份额。

屠宰行业收入增速近几年在30%左右,利润增速在40%左右。

预计2010年屠宰行业主营收入将达到4200亿,利润总额将超过160亿,保持着高速增长的态势。

3、肉制品行业产量保持高速增长,深加工肉制品占肉类消费比重不断上升,有效提升行业利润水平。

2000年至2009年,我国肉制品产量的增长幅度很大,增长速度远远超过了肉类总产量的增长速度。

因此,其所占肉类总产量的比重也在不断提高。

2009年我国肉制品总产量约为1120万吨,占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