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房山区高三语文统测卷附答案解析.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4436555 上传时间:2023-04-23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0.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京市房山区高三语文统测卷附答案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北京市房山区高三语文统测卷附答案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北京市房山区高三语文统测卷附答案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北京市房山区高三语文统测卷附答案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北京市房山区高三语文统测卷附答案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北京市房山区高三语文统测卷附答案解析.docx

《北京市房山区高三语文统测卷附答案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京市房山区高三语文统测卷附答案解析.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北京市房山区高三语文统测卷附答案解析.docx

北京市房山区高三语文统测卷附答案解析

2020年北京市房山区高三语文4月统测卷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5题。

材料一

传染病一直影响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往往比战争、革命更为深刻和全面,因为疾病直接攻击文明的核心和根基——人类自身。

不过传染病也催生了现代公共卫生,推动了医学技术的发展。

人类健康状况的改善、预期寿命的增加也正是有效控制了传染病的最大成果。

在人类社会的早期,人们对突发的、引起大量死亡的疾病的认识非常有限,把它与神秘的自然力量联系起来,包括神力、恶魔、星象等,会认为生病是得罪了上苍、祖先,是某种神力或者是恶魔的左右,是打开了潘多拉的魔盒等。

最早的公共卫生办法是隔离和检疫,这一办法逐渐形成制度。

比如在黑死病流行期间,拉古萨共和国设立了检疫制度。

当时规定外来船只进入港口需要做30天的隔离,后来又延长到40天。

之后这种制度固定下来,形成了专有名词“海港检疫”。

人类真正认识到传染病的原因是在19世纪的下半期,大概在1886年才确定了所谓的病原生物学,认为很多传染病来自病原生物体,提出“病因-环境-宿主”模式,这一认识成为传染病防治的科学基础。

这一时期德国的公共卫生学家皮腾科费尔证明了传染病的发病,除了病原体有致病微生物、毒性以外,可能还与环境、与人的自身免疫力有关。

所以仅感染病菌不一定会患病,患病应该还与个体的免疫系统有关。

在人类对传染病的控制中,重要的是怎么提高自身免疫力,其中一个关键方法是通过主动免疫,也就是通过疫苗接种来预防传染病,消灭天花就是在全球人群中普遍接种牛痘疫苗产生的巨大成果。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许多传染病都得到了有效的控制,这主要归功于疫苗的广泛使用。

从出生时就开始的预防接种,使得许多严重危及婴幼儿健康与生命的传染病得到有效控制,如麻疹、百日咳、白喉。

(取材于张大庆的相关文章)

1.根据材料一,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有效控制传染病能帮助人们改善健康状况,增加预期寿命。

B.采用隔离和检疫并逐渐形成制度是控制传染病的重要手段。

C.自身免疫力的强弱关系到人们在感染病菌以后是否会患病。

D.婴儿出生接种疫苗使得曾经危害儿童的传染病都彻底消失。

材料二

1980年5月28日,世界卫生组织宣布天花已在世界范围内消灭。

这是人类历史上彻底根除的第一种烈性传染病,也是人类与疾病的漫长斗争中取得的一项划时代的胜利。

它标志着在此之前主要是生物致病菌危害人类健康和生命的模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有专家指出,以后的主要疾病应该是由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引发的慢病,如癌症、糖尿病和心脑血管病等。

但事实是,即便在丰衣足食的今天,传染病也从来没有退出过历史的舞台。

而且从生物的相生相克和相互利用来看,很多微生物都需要有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宿主,除了一般的动物之外,还有我们人类。

当今人们面临的传染病仍有无数种,各种新老传染病仍有各自存在的方式,它们并没有完全灭绝。

其一,旧有传染病会在新形式下爆发,而且有些疾病看似消灭了,但实际上是以新的形式死灰复燃,如结核病;其二,变化是永恒的,新的传染病总是伴随着人们的生活而产生,比如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其三,随着环境的变化、生活方式的改变(如滥用抗生素)也会产生新的传染病,如每年的流感变异病毒引起的不同流感等。

在此情况下,就不能把当代的疾病谱和医学模式的转移简单地看作是慢病替代传染病,而是两大类疾病和两种医学模式并存,或者说是传染病与慢病处于犬牙交错状态。

虽然大量的事实表明人类的疾病谱发生了变化,但是由病原微生物引起的传染性疾病并没有退出人们的生活领域。

或者说,生物致病原本身就在与人类分享自然这一生态环境,并相互竞争。

从近年来传染病的流行趋势看,人们低估了传染病原体极强的再生能力和它们产生抗药性的能力。

2003年SARS肆虐之前,艾滋病传播越来越严重之时,世界卫生组织就已认识到了传染病将永远伴随人类的这个趋势和事实,提出了一个新的观念:

全球警惕,采取行动,防范新出现的传染病。

而2019新型冠状病毒正是新老传染病的交叉点,同时也是传染病一有机会就会痛下毒手的典型。

所以,任何时候我们都不能放松对传染病的预防和治疗,也不能因为种种困难放弃药物和疫苗的研发。

(取材于光明网张田勘的相关文章)

2.根据材料二,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天花消灭之前主要是生物致病菌危害着人类健康和生命。

B.人类疾病谱的变化导致各种传染病也产生了新的形式。

C.环境的变化、生活方式的改变也会导致传染病的产生。

D.传染病将永远伴随人类,因此需要提高警惕,积极行动。

3.下列对材料二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丰衣足食:

指穿的吃的都很丰富充足,形容生活富裕。

B.相生相克:

指物质的互相生发以及互相克制的关系。

C.死灰复燃:

指已经消失了的又重新活跃起来。

D.犬牙交错:

形容事物长短、高低不齐的样子。

材料三

回顾历史可以看到,在任何重大传染病流行期间人们往往会经历这样几个阶段:

信息混杂期、无序恐慌期、过度反应期、理性应对期、缓解恢复期。

而依法科学应对突发疾病是自2003年抗击“非典”以来社会各界形成的普遍性共识。

以今年的疫情防控为例,疫情控制初期,我们的认识是新型冠状病毒主要是通过接触和飞沫传播,因此政府发布的疫情防控措施主要是对聚集性的人员进行管控,包括取消各种集会,关闭集市、影院,封闭发生疫情的社区,等等。

随着对新型冠状病毒传播规律的科学认识,气溶胶传播又进入人们的视野,因此尽量少外出、不外出,外出必须戴口罩就成为具有强制性的政府法令。

在全球化时代,随着互联网和自媒体的发展,谣言的传播速度实在太快了。

在防控新冠肺炎疫情的过程中,各种谣言层出不穷,对社会秩序产生了不小的影响,可以说疫情谣言的传播威力,并不亚于病毒。

如何积极应对疫情谣言的扩散呢?

关键是信息要及时准确,比如我国SARS之后建立的传染病直报体系;其次过程要透明,如同处理台风等自然灾害一样。

面对传染病,我们相信,依靠科学,依靠人类的聪明才智和团结友爱精神,人类可以从容面对各类传染病的挑战,不断提升人类健康的水平。

(取材于光明网吕廷君等人的相关文章)

4.根据材料三,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重大传染病流行期间,如果能够做到积极应对,就容易进入缓解恢复期。

B.外出必须戴口罩的政府法令的制定主要基于新冠病毒可通过聚集进行传播。

C.要了解并准确认识一种新型传染病是需要时间的,新型冠状病毒也不例外。

D.在全球化时代,信息及时准确、过程透明也是应对传染病风险的关键举措。

5.根据以上三则材料,简要概括人类对传染病的认识过程。

(5分)

二、本大题共6小题,共24分。

(一)阅读下面这篇文言文,完成6—10题。

(共18分)

天下之士也者,虑天下之长利,而固处之以身者也。

利虽倍于今,而不便于后,弗为也;安虽长久,而以私其子孙,弗行也。

自此观之,陈无宇①之可丑亦重矣,其与伯成子高、周公旦、戎夷也,形虽同,取舍之殊,岂不远哉?

尧治天下,伯成子高立为诸侯。

尧授舜,舜授禹,伯成子高辞诸侯而耕。

禹往见之,则耕在野。

禹趋就下风而问曰:

“尧理天下,吾子立为诸侯。

今至于我而辞之,故何也?

”伯成子高曰:

“当尧之时,未赏而民劝,未罚而民畏。

民不知怨,不知说,愉愉其如赤子。

今赏罚甚数,而民争利且不服,德自此衰,利自此作,后世之乱自此始。

夫子盍行乎?

无虑吾农事!

”协而耰②,遂不顾。

夫为诸侯,名显荣,实佚乐,继嗣皆得其泽,伯成子高不待问而知之,然而辞为诸侯者,以禁后世之乱也。

辛宽见鲁缪公曰:

“臣而今而后,知吾先君周公之不若太公望封之知也。

昔者太公望封于营丘之渚,海阻山高,险固之地也。

是故地日广,子孙弥隆。

吾先君周公封于鲁,无山林溪谷之险,诸侯四面以达。

是故地日削,子孙弥杀。

”辛宽出,南宫括入见。

公曰:

“今者宽也非周公,其辞若是也。

”南宫括对曰:

“宽少者,弗识也。

善者得之,不善者失之,古之道也。

夫贤者岂欲其子孙之阻山林之险以长为无道哉?

小人哉宽也!

”今使燕爵③为鸿鹄凤皇④虑,则必不得矣。

其所求者,瓦之间隙,屋之翳蔚也。

愚庳之民,其为贤者虑,亦犹此也。

固妄诽訾,岂不悲哉?

戎夷违齐如鲁,天大寒而后门,与弟子一人宿于郭外。

寒愈甚,谓其弟子曰:

“子与我衣,我活也;我与子衣,子活也。

我,国士也,为天下惜死;子,不肖人也,不足爱也。

子与我子之衣。

”弟子曰:

“夫不肖人也,又恶能与国士之衣哉?

”戎夷大息曰:

“嗟乎!

道其不济夫!

”解衣与弟子,夜半而死。

弟子遂活,谓戎夷其能必定一世,则未之识。

若夫欲利人之心,不可以加矣。

达乎分,仁爱之心识也,故能以必死见其义。

(取材于《吕氏春秋》,有删改)

注释:

①陈无宇:

齐国大夫,与鲍文子攻打栾氏、高氏,栾、高出奔,陈、鲍就分其土地财产。

②耰:

播种后用土盖上种子。

③爵:

通“雀”。

④凤皇:

凤凰。

6.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陈无宇之可丑亦重矣丑:

凶恶

B.未赏而民劝劝:

勉力

C.今者宽也非周公非:

非议

D.戎夷违齐如鲁违:

离开

7.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

而固处之以身者也禹趋就下风而问曰

固妄诽訾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无山林溪谷之险道其不济夫

则未之识其皆出于此乎

8.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愉愉其如赤子

就像小孩子一样和悦

B.无虑吾农事

不要打扰我耕种

C.子孙弥杀

子孙杀人更多

D.又恶能与国士之衣哉

又怎么能给国家杰出的人衣服呢

9.根据文意,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这篇文章依次列举了伯成子高、周公、戎夷三人的事例,分别从不同角度对论述的观点加以阐述。

B.第2段将尧、舜时期百姓的不同表现进行对比,说明伯成子高是因不满百姓的做法而选择“耕在野”。

C.第3段写辛宽对鲁缪公提及先君周公受封之事,意在表达他对于太公望受封险固之地的强烈不满。

D.第4段写戎夷天寒时把衣服给弟子,自己却冻死了,旨在赞扬戎夷在危难时刻表现出的高尚师德。

10.请简要分析这篇文章论证的整体思路。

(6分)

(二)阅读下面《论语》的内容,回答问题。

(6分)

①子曰:

放①于利而行,多怨。

《论语·里仁》

②子曰: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论语·里仁》

③子曰: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论语·述而》

④子夏为莒父宰,问政。

子曰:

“无欲速,无见小利。

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论语·子路》

注释:

①放,依据。

11.结合这四则内容回答问题。

(1)根据以上四则材料,概括孔子对“利”的态度。

(3分)

(2)运用所选第二则材料的观点,评析前面文言文段中戎夷的行为。

(3分)

三、本大题共5题,共26分。

(一)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12—14题。

(共12分)

秋兴八首(其六)①

杜甫

瞿塘峡口曲江②头,万里风烟接素秋③。

花萼④夹城⑤通御气,芙蓉小苑入边愁。

珠帘绣柱围黄鹄,锦缆牙樯⑥起白鸥。

回首可怜歌舞地,秦中⑦自古帝王州。

注释:

①这首诗是唐代大历元年(766年)作者流寓夔州(今重庆奉节)时所作。

②曲江:

地名,在长安城南。

③素秋:

秋季。

④花萼:

即花萼相辉楼,在长安兴庆宫西南隅。

⑤夹城:

两边筑有高墙的通道。

⑥牙樯:

用象牙装饰的桅杆。

⑦秦中:

此处指长安。

12.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写诗人从瞿塘峡口看到曲江头的景象,“接”字融入了客蜀望京、抚今追昔、感时伤世等情感。

B.颔联中的“边愁”是指安禄山反叛引发的朝廷忧患,“入”字表明边关叛乱的消息传到了芙蓉小苑。

C.尾联暗含了昔盛今衰的对比,蕴含了诗人对乱后长安的痛惜之情,表现了诗人深沉的家国情怀。

D.作者立足于瞿塘峡口,在想象中回顾了当年长安繁盛时期的状况,全诗虚实结合,意境阔大而深远。

13.“珠帘绣柱围黄鹄”一句中用“珠帘绣柱”代指行宫别院。

下列诗句没有使用借代手法的一项是(3分)

A.何以解忧?

唯有杜康。

(曹操《短歌行》)

B.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C.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

(《孔雀东南飞》)

D.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杜甫《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

14.请分别解释杜甫诗中的“锦缆牙樯起白鸥”和下面杜牧诗中“新丰绿树起黄埃”中的“起”字,并简要赏析这两句诗。

(6分)

过华清宫绝句(其二)

杜牧

新丰①绿树起黄埃,数骑渔阳探使②回。

霓裳一曲千峰上,舞破中原始下来。

注释:

①新丰:

唐设新丰县,离华清宫不远。

②渔阳探使:

安禄山在渔阳(今天津蓟县),唐明皇曾派使者刺探他是否谋反。

(二)根据要求,完成第15题。

(共8分)

15.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

①前人诗句“舞雩归咏春风香”中的“舞雩归咏”,是对《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文中曾皙描绘理想生活景象“____,____,咏而归”的化用。

②杜甫在赞美诸葛亮实现开济功业的同时寄寓自己壮志难酬苦痛之情的千古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

③苏轼在《赤壁赋》中感慨个人在天地间生命短暂和个体渺小的语句是:

____,____。

④《国殇》中的名句“____,____”可以用来表达对抗击新冠病毒疫情牺牲者的敬意。

(三)根据要求,完成第16题。

(共6分)

16.《红楼梦》第十八回中写贾元春游赏大观园时,“进园来先从‘有凤来仪’‘红香绿玉’‘杏帘在望’‘蘅芷清芬’等处登楼步阁,涉水缘山,百般眺览徘徊”;并要求诸姊妹和宝玉给大观园中富有特色的建筑题匾赋诗。

这些居所,后来分给黛玉、宝玉、李纨、宝钗等人居住。

居所的名称、环境与居住者的性格有怎样的关联?

请任选一处居所,结合原著简要分析。

四、本大题共4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7—20题。

这思考的窑洞

我从延安回来,印象最深的是那里的窑洞。

因为这普通的窑洞里曾住过一位伟大的人,而那些伟大的思想也就像生产土豆、小米一样在这黄土坡上的土洞洞里奇迹般地生产了出来。

延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进行民族革命和民主革命斗争的心脏,是艰苦岁月的代名词。

在大多数人的脑海里,延安的形象是战争,是大生产,是生死存亡的一种苦挣。

但是当我见到延安时,历史的硝烟已经退去,眼前只有几排静静的窑洞,而每个窑洞门口又都钉有一块木牌,上面写明某年某月,毛泽东同志居住于此,著有哪几本著作。

有的只有几十天,仍然有著作产生。

这时,仿佛墙上的钉子不是钉着木牌,而是钉住了我的双脚,我久久伫立,不能移步。

院子里扫得干干净净,几棵柳树轻轻地垂着枝条,不远处延水在静静地流。

我几乎不能想象,当年边区敌伪封锁,无衣无食,每天都在流血牺牲,每天都十万火急,毛泽东同志却稳稳地在这里思考、写作,酿造他的思想,他的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马克思主义。

自党中央于1938年1月由保安迁到延安,毛泽东同志在延安先后住过四处窑洞。

这窑洞首先是一个指挥部,毛泽东和他的战友在这里运筹帷幄,决胜千里。

但为了这些决策的正确,为了能给宏伟的战略找到科学的理论根据,毛泽东在这里于敌机的轰炸声中,于会议的间歇中,拼命地读书写作。

所以更确切点说这窑洞是毛泽东的书房。

当我在窑洞前漫步时我无法掂量,是从这里发出的电报、文件作用大,还是从这里写出的文章、著作作用大。

他的房子里只有一张旧木床和一杯苦茶。

他只能将自己分身为二,用右手批文件,左手写文章。

他是一个中国式的民族英雄,像古小说里的那种武林高手,挥刀逼住对面的敌人,又侧耳辨听着背后射来的飞箭,再准备着下一步怎么出手。

当我们与对手扭打在一起,急得用手去撕、用脚去踢、用嘴去咬时,他却暗暗凝神,调动内功,然后轻轻吹一口气,就把对手卷到九霄云外。

他是领袖,更是思想家。

随着时间的推移,他这些文章的力量已经大大超过了当时的文件、决定。

四壁黄土,一盏油灯,这里已经简陋到不能再简陋。

但是唯物质生活的最简最陋,才激励了共产党的领袖们以最大的热忱、最坚忍的毅力、最谦虚的作风,去作最切实际的思考。

延安岁月是毛泽东及我们党与土地、与人民联系最紧密的时期。

他住在窑洞里,上下左右都是纯厚的黄土,大地紧紧地搂抱着他,四壁上下随时都在源源不断地向他输送着力量。

他眼观六路,成竹在胸。

在一孔窑洞前的木牌上注明毛泽东在这里完成了《论持久战》。

为写这篇文章,他在窑洞里伏案工作九个日夜,连炭火烧了棉鞋也全然不知。

第九天早晨,当他推开窑门,让警卫员把稿子送往清凉山印刷厂时,我猜想他的心情就像罗斯福签署了原子弹生产批准书一样激动。

以后战局的发展果然都在他的书本之中。

伟人其实与我们最接近。

一次,在延安雷电击死一头毛驴,驴主人说:

“老天无眼,咋不打死毛泽东?

”有人要逮捕这个农民,消息传到窑洞里,毛泽东说骂必有因,一了解,是群众公粮负担太重,他下令每年由二十万担减到十六万担。

毛泽东在这窑洞里领导了著名的延安整风,他的许多深刻的论述挽救了党,挽救了许多干部,但是当他知道有人被伤害时,就到党校礼堂作报告,说:

“今天我是特意来向大家检讨错误的,向大家赔个礼!

”并恭恭敬敬地把手举到帽檐下。

1942年,华侨领袖陈嘉庚访问延安,他刚在重庆吃过800元一桌的宴席,这时却在毛泽东的窑洞里吃两毛钱的客饭,但他回去后写文章说中国的希望在延安。

一九四五年黄炎培访问延安,他看到边区的兴旺,想到以后的中国,问一个政权怎样才能永葆活力。

毛泽东说,办法就是讲民主,就是让人民来监督。

我想他说这话时一定仰头环视了一下四周厚实的黄土。

“七大”前后很多人主张提毛泽东思想,他坚决不同意。

他说:

“这不是我个人的思想,是千百万先烈用鲜血写出来的,是党和人民的智慧。

”“我这个人思想是发展的,我也会犯错误。

”作家萧三要为他写传,他说还是去多写群众。

他是何等的清醒啊!

胡宗南进犯,他搬出了曾工作9年的延安窑洞,到米脂县的另一孔窑洞里设了一个沙家店战役指挥部。

古今中外有哪一孔窑洞配得上这份殊荣啊!

土墙上挂满地图,缸盖上摊着电报,土炕上几包烟,一个大茶缸,地上一把水壶,还有一把夜壶。

中外军事史上哪有这样的司令部?

哪有这样的统帅?

毛泽东三天两夜不出屋,不睡觉,不停地抽烟、喝茶、吃茶叶、撒尿、签发电报,一仗俘敌6000余。

他是有神助啊!

这神就是默默的黄土,就是拱起高高的穹庐、瞪着眼睛思考的窑洞。

大胜之后他别无奢求,推开窑门对警卫说,只要吃一碗红烧肉。

当你在窑洞前徘徊默想时,耳边会响起黄河的怒吼,眼前会飘过往日的硝烟。

但是你一眨眼,面前仍只有这一排静静的窑洞。

自古都是心胜于兵,智胜于力。

中国革命的胜利实在是一种思想的胜利,是毛泽东思想的胜利,是毛泽东那几篇文章的胜利。

延安的这些窑洞真不愧为毛泽东思想的生产车间。

延安时期是毛泽东思考写作、展示才华的辉煌时期,收入《毛泽东选集》(四卷本)的大部分文章都是在这个时期写成的。

毛泽东在宝塔山下留下了这一排永远思考的窑洞。

思想这面铜镜总是靠岁月的擦磨来现其光亮。

半个世纪过去了,作为政治家、军事家的毛泽东离我们渐走渐远,而作为思想家的毛泽东却离我们越来越近。

(取材于梁衡的同名散文,有删改)

17.对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酿造他的思想酿造:

在文中引申为形成

B.在这里运筹帷幄,决胜千里运筹帷幄:

在帷幕之中计算

C.他眼观六路,成竹在胸眼观六路:

形容遇事能多方观察,全面了解

D.自古都是心胜于兵心胜于兵:

思想的力量超过武器的力量

18.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开头段既点出了题目中的“窑洞”,又借助交代窑洞让自己“印象最深”的原因引出下文对“伟大的人”及其思想的具体展开。

B.第二段中“钉”字生动形象地表现了作者被眼前几排静静的窑洞吸引而仁立不动的状态,突出表现了伟人及其思想的巨大魅力。

C.第三段通过对毛泽东在弹火纷飞中仍然坚持读书写作的细节描写,生动形象地展现了毛泽东对人民最大的热忱和最谦虚的作风。

D.作者并不是单纯从仰视的角度去写伟人毛泽东,而是尝试用一种尊崇的态度和平视的角度追问并思考毛泽东思想的成因及力量。

19.结合上下文,谈谈你对下面两个句子的理解与赏析。

(6分)

(1)他是一个中国式的民族英雄,像古小说里的那种武林高手,挥刀逼住对面的敌人,又侧耳辨听着背后射来的飞箭,再准备着下一步怎么出手。

(2)土墙上挂满地图,缸盖上摊着电报,土炕上几包烟,一个大茶缸,地上一把水壶,还有一把夜壶。

20.本文题目“这思考的窑洞”有怎样的意蕴和表达效果?

请综观全文,简要回答。

(6分)

五、本大题共3题,共65分。

21.语言基础运用(5分)

与春夏相比,这山上不变的是松柏。

一出别墅的后门就有十几株两抱之粗的苍松直通天穹。

树干粗粗壮壮,溜光挺直,直到树梢尽头才伸出几根遒劲的枝,枝上挂着束束松针,该怎样绿还是怎样绿。

这时太阳从东方升起,走到松枝间却寂然不动了。

我徘徊于树下又斜倚在石上,看着这红日绿松,心中澄静安闲如在涅槃,觉得胸若虚谷,头悬明镜,人山一体。

此时我只感到山的巍峨与松的,冬日香山就只剩下这两样了。

苍松之外,还有一些幼松,栽在路旁,冒出油绿的针叶,好像全然不知外面的季节。

()。

柏树或矗立路旁,或伸出于石岩,森森然,与松呼应。

翠竹则在房檐下、山脚旁,挺着秀气的枝,伸出绿绿的叶,远远地做一些铺垫。

你看他们身下那些

的衰草败枝,你看他们头上的红日蓝天,你看那被山风打扫得干干净净的石板路,你就会明白松树的骄傲。

他不因风寒而筒袖缩脖,不因人少而自卑自惭。

我奇怪人们的好奇心那么强,可怎么没有想到在秋敛冬凝之后再来香山看看松柏的形象。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2分)

A.渐渐傲岸萎缩B.冉冉傲岸蜷缩C.冉冉伟岸萎缩D.渐渐伟岸蜷缩

(2)下列哪一个句子更适合填入文中括号内?

请简述理由。

(3分)

第一句:

与松做伴的还有柏树和翠竹

第二句:

还有柏树和翠竹与松做伴

22.微写作(10分)

从下面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

不超过150字。

①小说中常常有一些看似“纯属偶然”的事件,实则是作者为了某种用意精心安排的。

请从《平凡的世界》《边城》《四世同堂》《老人与海》《巴黎圣母院》中任选一个事件加以分析。

要求:

结合作品内容。

②有人说,真正的强者是那种具有自制力的人;也有人说,真正的强者是有独立精神的人。

请简要谈谈你对强者的看法。

要求:

观点明晰,有说服力。

③抗疫前线的逆行者中有相当数量的90后,他们说:

“2003年非典时我们还是被保护的孩子,现在轮到我们来保护你们了!

”请你写一首诗或一段抒情文字,表达对他们的赞美、敬佩之意。

要求:

感情真挚,富有文采。

23.作文(50分)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

不少于700字。

①从生理学上讲人与人之间的区别是很小的,生活现实却是“再过二十年,我们来相会”的同班同学有人成为人才,有人成为庸才,有人成为废人。

雨果说:

人与人之间真正的区别是光明中人和黑暗中人。

这些话引发你怎样的思考?

写一篇议论文,阐述你的观点和看法。

要求:

自主立意,自拟题目;观点明确,论据充实,论证具有逻辑性;语言得体。

②今天的北京,古都文化、红色文化、京味文化、创新文化深度融合,正在成为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魅力之城,并朝着世界文化名城、世界文脉标志阔步前行。

请以“这里是北京”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叙述你的见闻和感受。

要求:

主题积极健康,有文化内涵;写现实生活,有场面描写、细节描写;语言得体。

参考答案

一、本大题共5题,共17分。

1.(3分)D(以偏概全)2.(3分)B(强加因果)3.(3分)D(比喻情况复杂,双方有多重因素参差交错)4.(3分)B(张冠李戴)

5.(5分)答案要点:

(1)人类社会早期,人们把传染病与神秘的自然力量联系起来。

(2)19世纪的下半期,人们认识到传染病来自于病原生物体,并提出了“病因-环境-宿主”的模式。

(3)传染病的发病可能还与环境、与人的自身免疫力有关。

(4)人们认识到传染病将永远伴随人类,提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农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