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四年级第二学期《小数加减法》导学案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4417779 上传时间:2022-10-22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4.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四年级第二学期《小数加减法》导学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最新四年级第二学期《小数加减法》导学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最新四年级第二学期《小数加减法》导学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最新四年级第二学期《小数加减法》导学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最新四年级第二学期《小数加减法》导学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四年级第二学期《小数加减法》导学案Word文档格式.docx

《最新四年级第二学期《小数加减法》导学案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四年级第二学期《小数加减法》导学案Word文档格式.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最新四年级第二学期《小数加减法》导学案Word文档格式.docx

  由于小数在生活中广泛存在,这使得学生们对小数有较丰富的生活经验,学生在三年级也有过《小数初步认识》的学习经验。

此外,大量的整数加减法计算的经验也让学生对于小数加减法有似曾相识的感觉。

于是,我有了“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来学习小数加减法”的设想。

如果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追求,为他们营造自主探究的空间,让学生来编例题,实现自主的发展,孩子们收获到的一定会更多……

  为了证实这一想法的可行性,我在教学设计之前,对38名四年级学生进行了调研。

结果显示全体学生对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并不是一无所知,但对小数加减法中出现的“新问题”,也存在比较广泛的问题和困惑。

学生有认知基础,同时还有思维发展的空间,这样的调查结果更坚定了我的设想。

于是我确定了“通过激活整数加减计算方法的认知经验,引导学生尝试用已有的知识自主探究学习小数的加减法,从而感悟应用旧知学习新知的学习方法”的教学思路。

  具体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技能:

理解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计算小数加减法。

  2.过程与方法:

营造自主的探究空间,使学生在试做与探寻计算方法的过程中理解并掌握小数加减法计算的算理和方法,并从中感受迁移、对比等思考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鼓励学生探寻“新情况”,培养学生探索意识,并从中感受到事物间的相互联系。

  二、为学生的自主学习营造空间——本课设计

  本节课教师没有将学生看做一张白纸,由老师领着“学例题,做练习”。

而是承认并尊重学生的已有经验,用学生熟悉的情境引入,在创设的空间中探究,以有趣的练习推进发展。

这也是本课主要的三大环节(情境引入——探究新知——巩固提高。

下面我分别进行介绍:

  

(一)情境引入——为自主学习孕伏情感(放录像不出声)

  熟悉的软尺被剪断,除了引出了用小数减法解决的问题情境。

让孩子们心头一揪的“小意外”也调动起了学生的好奇心与探究的热情。

  

(二)探究新知——为自主学习营造空间

  这是本课最核心的环节,也是学生自主探究的主要历程。

探究的内容不是来自老师,也不是来自课本,而是来自学生自己——“让学生来编题”这即是老师对学生认知基础的尊重,也是对每一名学生学习能力的信任。

这样的教学活动可以打破课堂由“优等生”占据的局面,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展现自己独特的想法,也能够暴露最真实的问题。

围绕这样的“独特”和“真实”展开的交流一定能够紧紧地抓住孩子们的心。

  课程改革以来,“让学生编题”的活动受到了很多老师的青睐。

但在这节课上,我们并没有只关注形式,而是努力地让“编题”真正激发学生的自主思考。

于是教师没有让学生随意的创编,而是有明确的要求——创造“新情况”。

这对每个孩子而言,都会是不同程度的一次挑战!

  当时,我是这样来组织编题活动的:

(放录像出声)

  这样的自主探究空间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

每个学生都在努力地思索“新情况”,其实这就是学习小数加减法的过程。

此时,每个孩子落笔写下的是一道题,但头脑中思考的可不只是一种情况,这些认知体验,都为后面的交流奠定了基础。

只有每位学生都有了这样的思维历程之后,全班的探究与交流才会有认知的共识、情感的共鸣与思维的共振。

  学生们创造的“新情况”可以说丰富多彩,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1)小数部分位数不同的加(或减)法:

这道题让孩子们找到了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的不同,揭示了计算的本质。

  

(2)计算结果小数末位有0的:

  “算完了并没完,有时还需要化简”,这种“新情况”是对学生多年的计算经验的一次冲击。

  (3)小数部分位数少减位数多的(或整数减小数):

  这是小数加减法中的重点和难点。

在分析了这一“新情况”后,老师还“模仿”孩子又编了一道题,这样的“模仿”对学生而言无疑是一种莫大的肯定与鼓励。

  此外,学生们编出了多位小数的加减法,还有的针对整数计算中连续进(退)位等多种情况改编出了相应的小数加减法题。

  至此,孩子们自己的创作成果,让全体学生都对小数加减法有了全面的认识。

为了务实细节,我还会组织学生在小组中交流自己本节课中做过的所有题,进行纠错调整。

这张“作品”能让我看到了孩子的学习过程。

  课后我对学生所有做的题进行了整理,除一人的一题错误以外,全部正确。

正确率达99.4%。

还有的学生能够在创编环节同时编出两种重要的新情况:

  给学生空间,学生就有创造力。

这个“创编——交流——欣赏——借鉴”的过程让我久久回味。

这个过程也给孩子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课后,我进行了访谈,有的学生说:

老师让我们自己编题,然后做大家编的题,挺有意思。

还有这样一张作品跳入了我的视线,令我激动不已。

  多么可爱又懂事的孩子。

他在感谢什么呢?

也许是老师让大家分享了他编的题;

也许是他从“不会算”变成了“会算”;

也许是他大胆讲述自己见解后,老师给予了他一句肯定的话语;

也许他迸发出宝贵的策略和方法后老师的一个赞赏的手势;

也许只是因为老师给了他一个鼓励的眼神……

  孩子的这几个字,给了我深深的触动,课堂上教师角色的转变对学生的自主学习一定能够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教师的评价能够帮助学生在数学知识之外收获得更多!

  (三)巩固提高——在练习中自主发展

  有趣的练习可以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实现方法、思维与能力等多方面的自主发展。

本节课的练习主要有以下两个:

  1.算一算:

  5.55+0.02=5.575.55+0.2=5.755.55+2=7.55;

  相似而又不同的对比练习加深了学生对计算本质的理解。

  2.填一填:

  在6个圆圈中分别填上一个小数,使每条边上的三个小数之和都得1。

  小组交流中,学生们各有各的高招儿。

有的小组先填好“0.”。

有的小组填出的不都是一位小数,如:

  孩子们有的“整体布局”、或是“逐个突破”、或是“先试试看”,不同的策略展现着学生们多彩的思维过程,小数加减计算自然而然地运用其中,除了计算的技能,思考问题的方法也得到了自主发展。

  三、为学生的自主学习不断探索——反思调整

  教学总是遗憾的艺术,不断的探索总能让我们赢得新的创意。

在这个教学设计中,我们感到练习环节相对比较薄弱,“填一填”的练习难度较大,为了能让更多的学生在练习中获得自主发展。

课后,我们对练习环节进行了改进,呈现了更受孩子们喜欢的练习,如下:

  小货车该停在哪儿?

  有趣的情境,简洁的问题使学生准确地关注到并理解了小数加减法的重点。

  算一算。

  增添的竖式凸显了计算的本质,也为进行口算暂时有困难学生提供了形象的帮助。

  教材中的一道习题:

亮亮的爸爸有多高?

  请现场的一位老师与班里的一名同学分别扮演亮亮和爸爸,同学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经历了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感受到了计算的价值。

  数学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的、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数学的学习方式也不应只是单一的、枯燥的、以被动听讲和练习为主的方式,应该是一个充满生命力的过程。

经过这节课的尝试,我欣喜地发现就在《小数加减法》这样的计算教学也可以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自主发展的空间。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收获的不仅仅是计算的技能,更有对计算本质的理解,探究方法的感悟,以及积极主动的情感体验。

可以说孩子们是在“学习中学会了学习”。

  一滴水的晶莹是因为它能够折射太阳的光辉,一节课的精彩是因为它凝聚了团队的智慧。

在这节课的磨砺过程中,我努力地学习怎样上孩子们喜欢的数学课,怎样做孩子们喜欢的数学老师,我会为此不断学习,不断努力。

  【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本课是四年级下学期第六单元《小数加减法》的起始课。

由于在人类生产和生活中,诸多问题的解决,都离不开小数加、减法,所以这是数的运算中不可缺少的内容,也是形成良好的计算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小数的加法与减法的计算方法基本相同,计算的重点、难点也都集中在小数点的处理问题上,计算的结果都要考虑是否要用小数的基本性质使之变成最简。

基于以上原因,可以将小数加减法同时进行教学,以突出知识之间的有机联系,使学生能够较快地形成对小数加减的良好认知结构。

  学生情况:

  由于学生在三年级有过《小数初步认识》单元的学习经验,结合实际情境对小数(主要是一位小数)有了初步的认识。

由于小数在生活中的广泛运用,学生对小数并不陌生,有较丰富的生活经验。

此外,学生还有大量的整数加减法计算的经验。

由于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在算理上是相通的,对于小数加减法,学生有似曾相识的感觉,因此可以通过积极有效的活动,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已掌握的旧知识,尝试解决小数加减法这一新知识。

本课之前,学生还学习了小数的意义和小数基本性质,这些都说明学生已经有了学习小数加减法各种情况的知识储备。

为了更细致地了解学生已有认知的情况,做了如下调查:

  调查对象:

  四年级某自然班全体学生(38人)

  调查时间:

  学习小数加减法之前

  调查内容:

  .请试着计算下面各题(写出竖式):

  1.25+0.472.34+0.463.72-1.53.7-1.523-1.52

  2.你认为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有什么联系?

(相同或不同)

  调查结果:

  .第一题(5道计算):

  ⑴5道计算结果全部正确(没有化简算正确):

56.4%

  ⑵旧知识出错(非小数新知识点):

12.8%

  ⑶相同数位对齐(指位数相同的小数)做加法正确:

100%

  ⑷结果不化简:

  ⑸位数不同的减法出错(新知识点):

30.8%

  2.第2题:

  ⑴认为“相同,都是“满十进一、借一当十”,只不过多了个小数点。

”(或观点与之近似)的占76.3%

  ⑵认为“不同,小数加减法有小数点,整数没有。

”(或观点与之近似)的占21.1%,其中有7.9%的学生认为小数的末位可以随意添0,而整数却不行。

  我的思考:

  参与调查的班级是在众多班级中筛选出的,各方面水平比较均衡的,因此调查结果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普遍性。

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学生对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并不是一无所知的。

在写“位数相同的小数加法”的竖式时,全体学生都能正确地做到“相同数位对齐”。

但对于“小数部分位数不同的小数做加减法(包括整数加减小数)该如何列竖式”,以及“计算结果末位有0该怎样处理?

”等新问题,学生存在比较广泛的问题和困惑。

  结合学生的实际,我认为教师的教学设计应该充分地考虑并尊重学生这些已有的认知基础,努力帮助学生激活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这一已有知识经验,尝试用已有的知识自主迁移、类推,学习小数的加减法。

并努力为学生创造条件解除困惑,掌握新知。

让学生在收获方法的同时理解这样算的道理,并感悟到应用旧知来学习新知是获取知识的一条重要途径。

  指导思想和理论依据:

  在“小数加减法”这节课的教学中,充分关注学生对小数的已有认识,以及整数加减法计算的的经验。

创设学生自主探究的空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实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