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课》说课稿.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441247 上传时间:2022-10-22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5.9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后一课》说课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最后一课》说课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最后一课》说课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最后一课》说课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最后一课》说课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后一课》说课稿.docx

《《最后一课》说课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后一课》说课稿.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最后一课》说课稿.docx

《最后一课》说课稿

《最后一课》说课稿

  《最后一课》说课稿1一、说教材

  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最后一课》是人教版七年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课文,与《黄河颂》等几篇文章一起构成以爱国主义为主题的单元,成为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操的重要组件。

这是一篇脍炙人口的短片小说,通过阿尔萨斯省的一个小学生小弗朗士在最后一堂法语课中的见闻和感受,真实地反映了法国沦陷区的人民遭受异族统治的悲愤和对祖国的热爱,以及争取祖国解放和统一的坚定意志,集中地表现了法国人民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所以,通过学习这篇课文,让学生受到爱国主义的熏陶和感染,从而去爱自己的母语——汉语,爱自己的祖国,就是顺理成章的事。

另外,小说形象生动地塑造了小弗朗士和韩麦尔先生这两个人物形象,学习时应让学生重点掌握通过外貌、动作、语言等各种描写方法来表现人物性格的方法。

  2、教学目标

  上课前,我先请学生预习文章,提出本文他们已经知道了些什么,还想知道些什么并拟订出来,这样,综合学生的意见,依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再结合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和本课的特点,我最终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1)、了解小说文体知识。

阅读课文后,复述《最后一课》故事情节。

  

(2)、学习环境描写的作用。

  (3)、品位作品中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描写,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进而分析韩麦尔先生和小弗朗士两个人物的形象。

  (4)、感悟小说所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3、学情分析

  以四个目标的设置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根据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学习重点,并结合七年级学生的学习实际,确定目标2、目标3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七年级学生的理解能力有限,生活阅历贫乏,再加上时代背景久远,因此,我把热爱祖国语言是一种爱国的理解作为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二、说教法学法

  1、说教法

  

(1)《新课程标准》指出:

“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的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技能,全面提高语文能力。

”因此我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探究式的教学方式。

在课堂上尽可能多的制造语文学习的自由空间,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并且大力提倡小组自由研讨,交流意见。

  

(2)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这样可以强化视觉和听觉效应多种感官共同协作,加深对知识的理解程度,达到教学效果最优化。

另外,

  一个优质的课件还可以对学生进行感情熏陶,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兴趣,贯彻寓教于乐、快乐教学的原则。

  (3)根据“大语文观”的要求,将课外与课内相结合,将课堂教学与写作相结合,以深化对文章的感悟,激发学生内心的情感。

  2、说学法

  自主探究学习理论认为:

只有学会的,没有教会的。

可见,学习的基础是自主,而学习的关键也是自主,所以,在教学中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合作学习法,进行综合性学习,研究性学习,同时指导学生善提问题,进行质疑交流,充分地给学生自由活动的空间,鼓励学生想说、敢说,让他们围绕中心议题发表各自意见,小组内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相互争议,让学生主动的获取知识,培养健康情感,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三、说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第一环节:

创设情境,激发阅读兴趣

  1、通过师生共同交流所搜集的普法战争、以及作者的有关资料导入新课。

(对于此文来说,背景的理解相当重要,不可忽略)

  2、屏幕显示普法战争的历史画面,创设情境,以激发学生对课文内容的阅读兴趣和理解。

  第二环节:

预习交流

  1、屏幕显示生字,采用点名读、齐读的方式。

  2、检查学生的预习笔记。

  学生通过预习初步感知课文,扫清文字障碍。

通过预习笔记,培养了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让他们读完一篇文章之后,有自己的独特看法,有自己的心得体会,有自己的疑问。

这对培养学生的个性和学习自主性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第三环节:

合作探究

  1、通读全篇后简要地说出本篇小说中的人物和主要的故事情节。

  这一问训练学生概括复述,要求:

能体现情节发展的脉络。

  2、最后一课和平日上课的情景有怎样的不同?

  3、文章哪些地方运用了环境描写?

有什么作用?

  教师出示投影,供学生考。

  4、根据故事情节可把课文划分成哪几部分?

5、小弗郞士在最后一课上,思想感情发生了什么变化?

找出描写其心理变化的语句。

  学生自由发言,然后教师进行调控,组织讨论“小弗郎士是一个由于这是最后一课而变得认真听课的人的孩子”一种见解。

明确:

小弗郎士是由一个贪玩、不爱学习、怕老师、幼稚不懂事的孩子变成一个爱学习、同情理解老师,懂事成熟、热爱祖国的孩子。

  学生合作讨论,诵读小弗郎士的大段心理描写,想象、描述这一精彩的特写镜头,体会其中的情感,掀起课堂教学的高潮。

  究竟是什么使这样一个活泼、调皮的孩子发生了这样大的变化?

(讨论,点拨)教师点拨:

是朴素的爱国情感使这样一个活泼、调皮的孩子发生了这样大的变化。

  第四环节:

课堂检测。

这一环节能有效检测学生的学习情况。

  第二课时

  第一环节:

课前学习交流

  让学生小组内比赛复述课文,要求既能体现情节发展的脉络,又能说出人物形象。

  第二环节:

合作探究

  

(一)韩麦尔先生是怎样一个人?

  学生自由发言,然后教师进行调控,组织讨论三种“见解”。

  ①韩麦尔是一个普通的人(镇上的一位教师。

平平常常工作了40年,课堂教学的管理水平不大高。

有时还“玩忽职守”……)

  ②韩麦尔是一个“可怜”的人(最后一次上课。

明天就要永远离开这个地方。

一动也不动地瞪着眼看周围的东西。

脸色惨白,话说不下去。

教了一节课又一节课……)

  ③韩麦尔是一个爱国者(换上礼服,纪念这最后一课。

自责及对阿尔萨斯人直率的批评。

赞美法语。

说明语言好比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

  恨不得把全部知识都教给我们。

内心的极大悲痛。

使出全身的力量写“法兰西万岁!

”。

课文七处点至韩麦尔先生的爱国。

)在讨论中重点放在第③种“见解”。

  

(二)小说刻画人物所用的描写方法有哪些?

能够反映人物当时的什么心理活动和性格特点?

  刻画韩麦尔主要通过语言、动作和神态进行。

  1.语言:

2.动作、神态:

  让学生在文中快速查找勾画,既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又掌握了刻画人物所用的描写方法。

(三)体会重点句的深刻含义。

  1.为什么说“总要把学习拖到明天,这正是阿尔萨斯人最大的不幸”?

  2.“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

这句话该如何理解?

3.为什么小弗郎士今天听讲会全都懂,感到挺容易?

  (四)品味语言。

读24-29节,思考问题:

  1.课文中“忽然”一词在这里说明了什么?

2.课文中“我──我──”两个破折号表示什么意思?

该怎样读?

3.怎样理解“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和写出的“法兰西万岁”?

这两个字的含义是什么?

  结合上面讨论,诵读韩麦尔先生的大段独白,诵读课文最后一部分,想象、描述这一精彩的特写镜头,体会其中的情感,掀起课堂教学的高潮。

  第三环节:

当堂检测

  这一环节能有效检测学生的学习情况。

  第四环节:

布置作业

  第五环节:

课后复习

  试以韩麦尔先生为第一人称,改写课文中从上课到下课部分的内容。

  四、说教学反思

  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课上完之后,我觉得根据小说故事情节分析小弗郎士和韩麦尔先生形象;领会理解课文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等教学目标基本实现了。

  可是,遗憾依然存在,这一次备教材备得较充分,但没真正备好学生,课堂气氛没有原来想象的那么热烈。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更加体会到学生提取信息能力的欠缺,例如在为课文作旁批之后,不会将相关的内容转化为自己的东西告诉大家;在谈小弗郎士内心变化的时候,对老师的态度变化只想到由于老师变得温和而产生的亲切感,未能注意到韩麦尔先生由一个普通教师变成一个爱国者令人油然而生的敬仰之情。

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还须对学生加强这方面的训练。

  《最后一课》说课稿2我所说课的篇目是《最后一课》,它是初中一年级的教学内容,具体编排在第一册第二单元的第二篇。

  一、大纲对初中阅读的要求

  大纲对初中阶段在文学作品方面的阅读要求主要有:

  1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

  2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

  二、教材分析

  《最后一课》是法国作家都德写的一篇短篇小说。

这篇小说选材巧妙,以小见大,选取一所普通小学中最后一堂法语课来反映尖锐的民族矛盾以及法国人民的爱国主义感情。

这篇文章在对人物进行心理描写的同时,成功地把景物描写、细节描写、人物行动描写结合起来塑造人物,而且还运用了烘托、对比的手法,把人物思想感情的变化细腻地表现出来了。

  三、教学目标

  根据大纲的要求,结合本文的特点,我确立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通过听读,了解小说的主要情节。

这样,才能更好体味和推敲作品语言的意义和作用。

  

(2)学习本文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活动,表现人物思想感情,突出中心思想的写法。

  2情感目标:

新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提到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我们通过这课两个主人公的分析,不失时机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这样非常自然地把培养学生的情感目标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3发展目标:

在学习本文出色的语言动作心理描写的同时,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引导他们创新写作。

  四、教学重难点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们在向学生传播新知识的同时,应考虑到教学对象原有的知识基础,有针对性确立重难点。

对刚上初一的学生来说,整体感悟一篇较长的文章有一定的难度,根据这个情况,我确立以下的教学的重点、难点。

  1、小弗朗士在最后一课前后的变化,韩麦尔先生的服饰、语言、神情、动作所表现出来的爱国感情。

  2、《最后一课》的情形与平时上课不一样的具体表现

  难点:

文章中重要语句含义的分析和文章中处处照应是本文的难点,在学习的过程中应加以启发和点拨。

  五、教法、学法

  如何突破重点难点,有效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就要制定合适的科学的教法、学法。

首先要把握两个原则

  1、把基础知识落到实处。

  2、重视素质教育,在教学中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

其次采取以下的方法:

第一,文献法。

让学生通过各种途径了解课文的背景和作者的资料,充分预习,掌握生字词,熟读课文理清层次。

逐步培养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和自学能力。

  第二,主要采用讨论式和对话式,让学生学会与老师对话与文本对话。

第三,为了加大课堂容量,我将使用投影和录音等多媒体教学手段。

  下面是我的具体的教学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我将分为三个环节,三个课时来完成。

由于本篇是教读课文,在每个教学环节里,我都力图将学生置于阅读的主导地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引导学生理清文章脉络,依据故事情节的发展将文章分为三部分。

  第一:

导入新课——激发兴趣,完成知识的积累。

首先谈一下我是怎样导入新课的:

从现实生活入手,引发学生的求知欲,所以我将播放北京申奥成功的宣传片,让学生感受申奥成功后全国上下欢庆的景象,引入什么是爱国主义精神,然后说出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一篇爱国主义题材的文章。

  第二:

检查预习情况:

出示投影,给生词注音,初一的学生还处于识字认字过程,这一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

  第三:

提问学生,了解他们课后查阅资料的情况:

作者的情况,故事发生的背景。

  完成了以上的知识积累的过程后,将进入第一个教学环节:

听读——整体感知课文,理请文章思路。

  

(1)听读课文,感知主要人物。

放录音,让学生边听边思考:

本文主要写了哪几个人物?

(板书:

小弗郎士、韩麦尔先生)

  

(2)默读全文,讨论文章思路

  指导学生集中注意力默读全文,不动唇、不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