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后习题集简答题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4407163 上传时间:2022-10-22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4.1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课后习题集简答题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课后习题集简答题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课后习题集简答题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课后习题集简答题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课后习题集简答题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课后习题集简答题Word文件下载.docx

《课后习题集简答题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课后习题集简答题Word文件下载.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课后习题集简答题Word文件下载.docx

界面过程,成分改变时长大速度取决于扩散过程

6、C曲线为何呈“C”型(存在鼻点)?

1过冷奥氏体转变速度取决于转变驱动力和扩散能力,而△TT,△GTDJ。

2在A1〜550E区间,随过冷度增大,原子扩散较快,转变速度较快。

3550C以下,随过冷度增大,原子扩散速度越来越慢,因而转变速度减慢。

7影响C曲线的因素有哪些?

1.含碳量;

2.合金元素;

3.奥氏体晶粒尺寸;

4.原始组织、加热温度和保温时间;

5.奥氏体塑性变形

习题二:

钢中奥氏体的形成

1.热处理的条件:

(1)有固态相变发生的金属或合金

(2)加热时溶解度有显著变化的合金

为什么钢可以进行热处理?

1a—丫固态相变匚有相变重结晶

2C溶解度显著变化匚可固溶强化

2•钢在加热和冷却时临界温度的意义?

Ac1――加热时珠光体向奥氏体转变的开始温度;

Ar1――冷却时奥氏体向珠光体转变的开始温度;

Ac3——加热时先共析铁素体全部转变为奥氏体的终了温度;

Ar3――冷却时奥氏体开始析出先共析铁素体的温度;

Accm加热时二次渗碳体全部溶入奥氏体的终了温度

Arcm――冷却时奥氏体开始析出二次渗碳体的温度。

3•以共析钢为例,说明奥氏体的形成过程及碳的扩散?

1.奥氏体形核2奥氏体的长大3.残余碳化物的溶解4.奥氏体的均匀化

4.解释钢的本质晶粒度、起始晶粒度和实际晶粒度?

起始晶粒度:

在临界温度以上,奥氏体形成刚刚完成,其晶粒边界刚刚相互接触时的晶粒大小。

实际晶粒度:

在某一加热条件下所得到的实际晶粒大小。

本质晶粒度:

在93010C保温足够时间(3-8小时)后测得奥氏体晶粒大小。

5.影响奥氏体形成速度的因素有那些?

有何影响?

1、加热温度的影响:

T/,I/,G/,且I/>

G/;

2、碳含量的影响:

C%/,A形成速度/;

3、原始组织的影响:

片状P转变速度〉粒状P;

4、合金元素的影响:

(1)对A形成速度的影响:

改变临界点位置,影响碳在A中的扩散系数,合金碳化物在A中溶解难易程度的牵制对原始组织的影响

(2)对A均匀化的影响:

合金钢需要更长均匀化时间

习题三:

钢的珠光体转变

1•以共析钢为例,试述片状珠光体的转变机制,并用铁碳相图说明片

状珠光体形成时碳的扩散。

共析成分的奥氏体,在临界点以下发生如下转变:

A-F+Fe3C

片状珠光体形成依赖于扩散,以得到所需要的浓度变化以及结构变化,转变也是一个形核和长大的过程。

由于各相间的碳浓度差,造成了如下扩散:

(a界面扩散(b)由远离p区扩散(c)铁素体中C的扩散

2•片状珠光体和粒状珠光体生成条件有何不同?

决定片层间距的主

要因素是什么?

片状珠光体生成条件是过冷奥氏体缓冷,粒状珠光体是通过片状珠光体中渗碳体的球状化而获得的;

决定片层间距的主要因素是过冷度△T

3.什么是伪共析组织?

非共析成分的A被过冷到ES延长线SE'

与GS延长线SG'

,可以不先析出先共析相而直接分解为F与Fe3C混合物,即为伪共析组织。

习题四:

钢的马氏体转变

1•试叙述马氏体相变的主要特征?

切变共格性和表面浮凸现象;

无扩散性;

具有特定的位向关系和惯习面;

非恒温性;

可逆性

2简述钢中板条马氏体和片状马氏体的形貌特征、晶体学特点、亚结

构及其力学性能的差异?

板条马氏体:

扁条状或薄片状,亚结构为位错;

片状马氏体:

呈针状或竹叶状,亚结构主要是孪晶

3•钢中马氏体高强度高硬度(强化机制)的本质是什么?

为什么钢中

板条马氏体具有较好的强韧性,而片状马氏体塑韧性较差?

本质:

1.相变强化2•固溶强化3•时效强化4.马氏体的形变强化特性5.孪晶对马氏体强度的贡献6.原始奥氏体晶粒大小和马氏体板条群大小对马氏体强度的影响。

马氏体的韧性主要取决于马氏体的亚结构:

位错型马氏体具有良好的韧性孪晶马氏体的韧性较差

4.马氏体转变动力学的方式,各种方式的特点?

1.降温瞬时形核、瞬时长大,特点:

①Ms以下必须不断降温,M核才能不断形成,形核速度极快,瞬时形成②长大速度极快,在极低温下仍能高速长大③M

单晶长大到一定大小后不再长大;

2.等温形核、瞬时长大,特点:

①M核可以等温形成,有孕育期,形核率随过冷度增加,先增后减②转变速度随过冷度的增加、时间的延长先增后减③快冷可抑制M转变④转变不能进行到底,只有部分A可以等温转变为M;

3•自触发形核、瞬时长大,特点:

当第一片M形成后,会激发出大量M而引起爆发式转变,爆发转变停止后,为使M转变继续进行,必须继续降低温度;

4•表面马氏体相变,特点:

①等温转变②有孕育期,长大速度极慢,惯习面{112}丫,位向关系为西山关系,形态呈条状。

5奥氏体的热稳定化?

淬火时因缓慢冷却或在冷却过程中停留引起奥氏体稳定性提高,而使马氏体转

变迟滞的现象称为奥氏体的热稳定化。

6.Ms点很低的原因?

马氏体形成的两个条件?

影响Ms点的主要因

素有那些?

Ms点很低的原因:

若To点一定,Ms点越低,贝U相变所需的驱动力就越大;

马氏体的形成条件:

(1)快冷V>

Vc(Vc为临界淬火冷却速度)避免奥氏体向P、B转变

(2)深冷T<

MS提供足够的驱动力;

影响Ms点的主要因素:

(1)化学成分(最主要影响因素)

(2)形变与应力的影响(3)奥氏体化条件的影响(4)淬火冷却速度的影响(5)磁场的影响

7.什么是形变诱发马氏体,Md点的物理意义是?

形变诱发马氏体:

在Ms温度以上,Md温度以下对奥氏体进行塑性变形将会

诱发马氏体转变的现象。

Md称为形变诱发马氏体相变开始点,是可获得形变诱发马氏体的最高温度;

习题五:

贝氏体转变

1.比较比较上贝氏体和下贝氏体的组织特征(形态特征、立体特征、

形成温度、组成、铁素体的形态及分布、碳化物的形态及分布、亚结

构)与性能特点?

上贝氏体:

由铁素体和碳化物(主要为渗碳体)组成的二相非层片状混合物;

在贝氏体转变的较高温度区域内形成,对于中、高碳钢,此温度约在550〜350°

C温度区间;

铁素体呈大致平行的成束的板条状,自奥氏体晶界的一侧或两侧向奥氏体晶内伸展;

渗碳体呈断续的、短杆状分布于铁素体板条之间,其主轴方向与铁素体板条方向平行,呈非层片状;

显微镜下的特征呈羽毛状;

亚结构为位错;

铁素体的惯习面为{111}A,与奥氏体之间的位向接近K-S关系,碳化物惯习面为{227}A,与奥氏体有确定位向关系。

下贝氏体:

由铁素体和碳化物(为&

-FexC)组成的二相非层片状混合物;

在贝氏体转变的低温转变区形成,大致在350C(共析钢在350C〜Ms温度区间);

光学显微镜下的特征,在低碳钢(低碳低合金钢)中,下贝氏体呈板条状,在高碳钢中,大量的在奥氏体晶粒内部沿某些晶面单独的或成堆的长成竹叶状(黑色片状或针状),立体形态呈双凸透镜状;

碳量低时铁素体呈板条状,碳量高时,呈片状;

铁素体片内存在细小碳化物,碳化物为&

-FexC,上部为渗碳体+&

-FexC,呈细片状或颗粒状分布于铁素体片内;

2.分析贝氏体转变的动力学图,说明贝氏体转变的动力学特点和影响

因素?

动力学特点:

等温转变动力学图也呈“C”,主要受碳的扩散所控制。

影响贝氏体等温转变动力学的因素:

化学成分,奥氏体晶粒大小和奥氏体化温度,应力

和塑性变形,奥氏体冷却时在不同温度停留

3•比较珠光体、贝氏体、马氏体转变的主要特征?

P转变

B转变

M转变

转变T(上限T)

A1〜550C(A1)

550C〜Ms(Bs)

Ms〜Mf(Ms)

形成过程

形核与长大

领先相

F或Fe3C

F

是否有孕育期?

形核部位

晶界

晶界、晶内

晶体缺陷

转变速度

极快

切变共格性、浮凸效应

C原子扩散

Fe与Me原子

等温转变的完全性

完全

不完全

转变产物及组成

P(F+Fe3C)

B(F+Cem)

M(单相)

转变产物形态

片状

羽毛、针叶状

板条、片状

转变产物的硬度

4•简述上贝氏体、下贝氏体形成过程。

上贝氏体形成过程如下:

(1)在奥氏体中贫碳区形成铁素体核;

(2)碳越过铁素体与奥氏体界面向奥氏体扩散;

(3)由于温度降低,碳不能进行远程扩散,而在奥氏体界面附近堆积,形成渗碳体;

(4)同时铁素体长大,形成羽毛状上贝

氏体。

下贝氏体形成过程如下:

(1)在贫碳区形成铁素体核,具有过饱和的碳;

(2)由于温度低,碳原子不能越过铁素体与奥氏体界面扩散至奥氏体中;

(3)碳

原子在铁素体内扩散;

(4)在铁素体内一定晶面上析出碳化物,以降低能量,同

时F长大。

习题六:

钢的回火转变

1试述回火过程中钢的组织和性能的变化?

回火过程中钢的组织变化:

1•马氏体中碳原子偏聚2•马氏体分解3•残余奥氏体转变4.碳化物析出与转变5.a相状态变化及碳化物聚集长大。

回火

过程中钢的性能变化:

随着回火温度升高硬度和强度降低,塑性不断上升,冲击韧性下降。

2试比较索氏体和回火索氏体,屈氏体和回火屈氏体,马氏体和回火

马氏体之间在形成条件、组织形态、性能上的主要区别

索氏体

回火索氏体

形成条件

650〜600C

淬火后高温回火500~650C

组织形态

细片状珠光体

由已再结晶的铁素体和均匀分布的细粒状渗碳体所组成。

F失去原M形态,成为多边形颗粒状,同时渗碳体聚集长大

性能

强度和硬度较高(25〜

30HRC),塑性和韧性较好

保持较高的强度和硬度(25〜35HRC)同时具有更好的塑性和韧性。

马氏体

回火马氏体

230〜—50C

淬火后低温回火150〜250C以上

碳在a—Fe中过饱和的固溶体,形态为片状或板条状

由过饱和的a相与其共格的Fe2.4C组成,形态保留原M形状

高碳片状M,硬度(64〜66HRC)、脆性大,塑性、韧性差。

低碳板条状M,硬度(30〜50HRC),塑性韧性较高

由于需低温回火的通常为高碳钢,故保持淬火M的高硬度(58〜62HRC)高耐磨性,降低淬火应力和脆性。

屈氏体

回火屈氏体

600〜550C

淬火后中温回火(350〜500C)

极细片状珠光体

由尚未发生再结晶的针状铁素体和弥散分布的极细小的片状或粒状渗碳体所组成。

形态仍为淬火M的片状或板条状

强度和硬度高(30〜40HRC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