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环保部《自然保护区综合科学考察规程》环涵139号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4389931 上传时间:2022-10-22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117.4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家环保部《自然保护区综合科学考察规程》环涵139号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国家环保部《自然保护区综合科学考察规程》环涵139号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国家环保部《自然保护区综合科学考察规程》环涵139号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国家环保部《自然保护区综合科学考察规程》环涵139号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国家环保部《自然保护区综合科学考察规程》环涵139号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国家环保部《自然保护区综合科学考察规程》环涵139号Word下载.docx

《国家环保部《自然保护区综合科学考察规程》环涵139号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家环保部《自然保护区综合科学考察规程》环涵139号Word下载.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国家环保部《自然保护区综合科学考察规程》环涵139号Word下载.docx

样地和样方法

盖度

密度

频度

优势种/建群种

其他指标

动 

动物地理区系

大型兽类和鸟类种类组成

线路调查法

啮齿类等小型兽类、两栖爬行类种类组成

食物诱捕或直接捕捉法

鱼类种类组成

渔获物法

昆虫、软体、环节等低等无脊椎动物种类组成

直接捕捉法

分布位置

资源密度法

种群数量

资源密度法和模型估算法

遗传资源

品种组成

实地调查和资料检索法

品系特征

实地调查和专家咨询

资源存量

注:

实地调查中,指标与方法可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灵活选择。

4.3自然地理环境专项调查

(1)调查范围及指标

自然保护区自然地理环境专项调查范围包括地质、地貌、气候、水文、土地利用、土壤、地质遗迹、自然景观等。

自然遗迹类自然保护区必须对区域地质背景、自然遗迹的形成条件和形成过程、自然遗迹类型和分布范围、自然遗迹的价值意义等内容进行重点调查。

海洋自然保护区调查范围包括岸滩、海域与海岛自然地理条件、海域环境质量等。

调查指标主要包括地质构造类型及其分布地点、海拔高度(尤其最高与最低海拔高程点)、地貌类型、土壤类型及其分布规律、年均温、绝对最高与最低温、活动积温、气候突变、年均降水量、洪旱灾害、河流分布与年径流量、平原地区的地下水位、湖泊水位变化与水源、河床地形地貌、水质状况等。

自然地理环境专项调查采用野外调查和资料检索相结合的方法。

气候、水文等资料可以从附近的气象站、水文站和生态监测站等收集,但应注明资料年份和该站的地理位置。

以自然遗迹(地质遗迹)为主要保护对象的自然保护区应当采用野外调查法对自然遗迹、地质、地貌等内容开展详细的调查。

表2 

自然地理环境调查方法

地质地貌

地质构造

岩石种类

野外观测和资料检索法

地貌类型

地质遗迹

海拔

直接测量法

土 

土壤类型

成土母质种类

泥炭层厚度

气 

降水量和蒸发量

实际测量和气象站资料收集法

气温

无霜期

积温和日照时数

水 

河流名称

资料收集法

径流量

三角形量水堰测流法和水文站资料收集法

地表水位

实际测量和水文站资料收集法

自然景观

景观类型

野外观测和专家咨询法

4.4社会经济状况专项调查

自然保护区社会经济状况专项调查范围包括自然保护区及周边社区的经济、人口、土地利用等。

调查指标主要包括总人口、农业总产值、工业总产值、土地利用类型、交通状况、水域利用类型及面积、水域权属等。

除常规指标外,也可选取年人均收入、保护区内土地权属与国有、集体土地各占面积数、河流与湖泊受污染情况、污染源、区内与周边工厂、矿山分布情况。

海洋自然保护区可包括海域使用类型与面积、海域使用权属等。

社会经济状况专项调查采用资料调研和走访调查相结合的方法。

通过查阅相关主管部门的有关统计资料,以行政村为基本单位,记录自然保护区周边地区和本地社区内的乡镇、行政村名称及其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包括土地面积、耕地等土地利用类型及范围、土地权属、人口、工业总产值、农业总产值、第三产业产值。

社会经济状况应注明统计资料年代。

表3 

社会经济状况调查方法

人 

城镇及行政村范围面积

实地调查和资料收集法

人口数量及分布

少数民族情况

土地利用类型及面积

土地权属情况

社会经济

保护区及周边地区的GDP

第一产业总产值

第二产业总产值

第三产业总产值

与保护区相关的主要产业

文化教育

学校分布及数量

交 

道路分布及数量

通讯和电力

输电线路分布及数量

通讯线路分布及数量

4.5保护区威胁因素专项调查

自然保护区威胁因素专项调查范围包括自然保护区内生境退化、外来物种入侵、生态旅游活动、资源利用状况等。

调查指标主要包括基础设施建设(公路铁路水利等)、村镇建设、环境污染、土壤沙化、盐碱化;

外来入侵物种的种类组成、传入途径、种群数量、危害程度;

旅游规模、开展方式、旅游影响;

围垦(湿地或草原)、过度放牧、采集、滥捕乱猎等。

保护区受威胁因素专项调查采用实地调查和资料收集相结合的方法。

表4 

威胁因素调查方法

生境退化

基础设施建设

村镇建设

环境污染

土壤沙化、盐碱化

专家咨询和资料收集法

外来入侵物种

传入途径

危害程度

生态位

生态旅游

旅游规模

开展方式

旅游影响

资源利用

围垦

过度放牧、采集

滥捕乱猎

5.数据处理分析

5.1数据记录

综合科学考察调查记录的相关数据,必须采用法定计量单位,只保留一位可疑数字,有效数字的位数应根据计量器具的精度的示值确定,不得随意增添或删除,有效数字的计算修约规则按GB8170执行。

采样、计算失误造成的离群数据和异常值的判断和处理执行GB4883。

平行样品的测定结果用平均数表示,并给出标准差和标本数。

5.2数据处理

综合科学考察的数据汇总、信息管理和制图必须通过数据库和GIS软件进行。

空间数据的存储格式为ArcGIS的Shapefiles。

自然保护区综合科学考察需建立包括全部调查因子的数据库及管理系统。

调查数据采用Excel软件记录,各自然保护区的调查资料数据及统计结果应以统一格式输入数据库。

5.3综合评价

综合科学考察结束后,必须对自然保护区内生物资源、自然地理环境、社会经济状况和保护价值进行综合评价,尤其是对主要保护对象的动态变化和保护成效应进行专门评价,分析其威胁因素、功能区划的合理性、管理的有效性、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等内容。

分析应尽量做到定位、定量。

6.报告编写

综合科学考察结束后,编写自然保护区综合科学考察报告。

考察报告的编写提纲参见附录。

综合科学考察报告必须附有自然保护区动植物名录和相关成果图。

(1)野生动植物名录

野生动植物名录必须按照数据库要求,注明物种中文名、拉丁名、发现的地理位置和时间、数据来源、国家重点保护物种的等级与种群数量等内容。

其中,数据来源指该条物种数据是否来源于活体生物、标本、照片摄影、文献资料等等。

文献资料应注明作者、资料名称、刊物名称、出版时间等。

(2)成果图

相关成果图应根据调查成果,利用计算机和GIS软件制作。

相关成果图的底图应得到行业主管部门认可,带有准确的经纬度网格,标注保护区及其周边城镇村庄、交通线路、河流和山峰等地理特征,图面投影应符合国家规定,专题图比例尺一般应大于1:

25万。

专题成果图包括:

①自然保护区位置图*;

②自然保护区地质分布图;

③自然保护区水文水系图;

④自然保护区地形图*;

⑤自然保护区植被图*;

⑥自然保护区重点保护对象(动物、植物)分布图*;

⑦自然保护区功能区划图*;

⑧自然保护区土地利用现状图*;

⑨自然保护区基础设施分布图;

⑩自然保护区海域使用现状图。

*表示必须提交的成果图。

7.标本保存

除珍稀濒危植物外,自然保护区内有分布的野生植物应采集一份腊叶标本作为凭证标本,同时拍摄数码照片,归档保存。

区内有分布的珍稀濒危野生植物(含国家重点保护和数量极其稀少的小种群野生植物)原则上不得采集标本,仅拍摄数码照片作为凭证标本,并用GPS定位,归档保存。

除珍稀濒危动物外,自然保护区内有分布的野生动物可制作一份剥制标本或浸制标本,并拍摄数码照片,归档保存。

区内有分布的珍稀濒危野生动物(含国家重点保护和数量极其稀少的小种群野生动物)原则上不得采集标本,仅拍摄活体或痕迹照片作为凭证标本,并用GPS定位,归档保存。

综合科学考察中采集的动植物的标本至少应有一份保存在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

附录1:

自然保护区综合科学考察报告编写提纲

前言

第1章总论

1.1自然保护区地理位置

1.2自然地理环境概况

1.3自然资源概况

1.4社会经济概况

1.5保护区范围及功能区划

1.6综合评价

第2章自然地理环境

2.1地质概况

2.2地貌的形成及特征

2.3气候

2.4水文

2.5土壤

第3章植物多样性

3.1植物区系

3.2植被

3.3植物物种及其分布

3.3.1被子植物

3.3.2裸子植物

3.3.3蕨类植物

3.3.4苔藓植物

3.3.5大型真菌

3.3.6其他植物资源

3.4珍稀濒危及特有植物

第4章动物多样性

4.1动物区系

4.2动物物种及其分布

4.2.1哺乳类

4.2.2鸟类

4.2.3爬行类

4.2.4两栖类

4.2.5鱼类

4.2.6昆虫

4.2.7其他动物

4.3珍稀濒危及特有动物

第5章自然遗迹*

5.1自然遗迹形成条件与过程

5.2自然遗迹类型与分布

5.3自然遗迹的价值意义

第6章旅游资源

6.1自然旅游资源

6.2人文旅游资源

第7章社会经济状况

7.1保护区社会经济状况

7.2周边地区社会经济概况

7.3产业结构

7.4保护区土地资源与利用

第8章自然保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