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市级联考山东省枣庄市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Word格式.docx
《全国市级联考山东省枣庄市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国市级联考山东省枣庄市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Word格式.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三
四
五
六
七
总分
得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I卷(选择题)
评卷人
一、选择题(题型注释)
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这难道是在追求这场为获得自由而从事的坚苦卓绝的斗争中,一个聪明人所应持的态度吗?
②最近,社会治安状况有了很大的好转,街头公共设施被破坏、金属构件不翼而飞的现象得到了遏制。
③他们今天参加游行集会就是明证,他们的自由与我们的自由是息息相关的,我们不能单独行动。
④难道我们愿意做那样的人吗?
视而不见、充耳不闻那关系到是否蒙受奴役的大问题?
⑤“生命的价值在于厚度而不在于长度,在于奉献而不在于获取……”院士的一番话入木三分,让我们深受教育。
⑥不,我绝不会那么做。
我会带她回维也纳,我需要她,她能使我得到解脱,与她青梅竹马是我的梦想。
A.①②⑤
B.②④⑥
C.②③⑤
D.①④⑥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且语意明确的一句是
A.经典作品之所以千古传诵,不但因为它们为后人提供了优秀的语言范式,也在于它们是一个时期人文或文学的最高成就。
B.文字借文学表现思想情感,文字上面有含糊,就显得思想还没有透彻,情感还没有凝练,咬文嚼字,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
C.即使我们那样没有骨气,想退出这场战争,也为时晚矣!
我们已毫无退路,除非甘愿屈辱和奴役,囚禁我们的锁链已经铸就。
D.人类渴望进步,但又常常误入歧途。
青少年往往为陈旧、复杂的教学方法,愚蠢和严厉相交替的说教,以及拙劣肤浅的哲学所束缚而失去平衡。
3、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是小说中的林黛玉,②现实生活中的车夫老王和哲学家金岳霖,都③是独特的“这一个”,才让人们牢记的,这就是个性。
所谓人物的个性,是指一个人在思想、品质、行为、习惯等方面异于他人的特征。
④,如何在文章中写出人物鲜明的个性呢?
首先要学会感受,感受生活的酸甜苦辣,感受人物的喜怒哀乐。
①
②
③
④
A.无论
还是
因为
那么
B.只有
或者
才
因此
C.无论
只
D.只有
所以
4、下面几种情境话语,恰当、得体的一项是
A.燃烧的岁月,已将您生命焚尽,但那坚强的信念,仍在您额头闪光。
您的爱护、关怀和勉励将伴我信步风雨人生。
(发给父亲的短信)
B.学生会经过调查研究,写出了《我校食堂服务质量调查报告》,文中提出了改进意见,并且责成学校领导研究落实。
C.同桌张山学习上得过且过,不求甚解,李水意味深长地对他说:
“‘学而不思则罔’,你可不能总是浅尝辄止啊!
”
D.和同学一起去春游,面对着满园盛开的梨花,王强情不自禁地说道:
“真可谓‘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语言表达(题型注释)
5、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或词语,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字面上的简不等于精练,___________,也有别于通常所说的啰嗦。
鲁迅是很讲究精练的,但他有时却有意采用繁笔,_____________。
《社戏》里写“我”早年看戏,感到索然寡味,却又焦躁不安地等待那名角小叫天出场,“于是看小旦唱,看花旦唱,看老生唱,看不知什么角色唱,看一大班人乱打,看两三个人互打,从九点多到十点,从十点到十一点,从十一点到十一点半,从十一点半到十二点,然而叫天竟还“没有来”。
在通常情况下,如果有谁像这样来说话、作文,那真是啰嗦到了极点。
然而在这特定的环境、条件、气氛之下,鲁迅用它来表现一种复杂微妙、难以言传的心理状态,________。
三、现代文阅读(题型注释)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梁思成先生是我国建筑学界一代宗师。
1961年,他撰文教导清华学生“求学问需要精,但是为了能精益求精,专的更好就需要博。
”“既有所专而又多能,能精于一而又博学;
这是我们每个人在求学上应有的修养。
1901年4月出生于日本出生时,其父梁启超流亡日本。
梁启超给他取名“思成”,希望他多思而事业有成。
中华民国成立后,梁启超一家回国,先住天津,后搬至北京。
1915年,梁思成考入清华学校,求学期间,梁思成才华出众,爱好广泛,对音乐、美术、体育都有浓厚兴趣,还是学生运动领袖之一。
“五四”运动中,他是清华“爱国十人团”和“义勇军”等社团的中坚分子。
一次,梁思成和同学进城宣传被拘,他与其他人一起坚持斗争,迫使军阀政府派一名参议员当众道歉,在军乐队护送下凯旋回校。
由于他具有冷静而敏锐的政治头脑,被同学誉为“一个有政治头脑的艺术家”。
1923年梁思成于清华毕业,1924年到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学习建筑,开始了作为建筑家的光辉生涯。
梁思成出生后在学校和家庭里都受到深切的爱国主义教育。
在外求学时,他看到外国博物馆收藏着不少被帝国主义掠夺去的我国文物珍宝,看到许多西方国家对古代建筑文物都有妥善保护并有专门机构进行长期而系统的研究,而仅有的几部研究中国古代建筑的著作都是外国人写的,深感这是一种民族的耻辱。
从那时起,他就下决心要写中国人自己的建筑史。
在上世纪30年代的动荡岁月里,梁思成与林徽因以及他们的同仁,以简陋的交通工具,奔波于穷乡僻壤与山峦沟壑中,从事艰辛的古建筑踏勘与测绘调查,对中国古建筑研究做开拓性的工作。
他坚持调查研究,从总结匠人抄本经验起步,用现代的建筑表现方法,记录整理古代建筑遗产,成为我国古建筑研究的先驱者之一。
他克服种种困难,历经数年完成了《中国建筑史》的著作,迄今此书仍以其先例精当、引文浩博、文字精炼而独树一帜。
同时他还用英文撰写了《图像中国建筑史》等。
李约瑟曾称赞梁思成是中国建筑历史学家的翘楚。
梁思成是我国近代建筑教育事业的奠基者之一,他先后创办了东北大学建筑系和清华大学建筑系。
梁思成培养、发掘和团结了一大批人才,他经常说“君子爱人以德”,并以满腔热情无微不至地关心学生的全面发展,受到普遍爱戴。
梁思成认为建筑是人类文化的综合体,他对文化的理解并非狭义的限于某些学科,而是涉及到更广更深的领域。
他主张建筑师必须有广泛深厚的文化修养,建筑师的认识领域要广,要有哲学家的头脑、社会学家的眼光、工程师的精确与实践、心理学家的敏感、文学家的洞察力;
但是,最本质的是建筑师应当是有文化修养的综合艺术家。
他强调教育要“理工与人文结合”,认为西方物质文明高度发达而人文教育缺乏,形成“半个人的世界”,只懂得工程而缺少人文修养的人只能算半个人,他反对“半个人的世界”。
在建筑系课程设置上,他有意识地加强专业课程与人文、社会科学的结合,认为学术修养要博精结合,“‘专’不等于把自己局限在一个‘牛角尖’里”。
“既有所专而又多能,能精于一而又博学;
”“为了很好地深入理解某一门学科,就有必要对和它有关的学科具有一定的知识,否则想对本学科真正地深入是不可能的。
梁思成先生将自己一生的心血投入教育事业,在以后的几十年中结出了丰硕成果,清华建筑系人才辈出就是对先生最好的汇报。
(选自《梁思成:
有所专而又多能,精于一而又博学》)
6、【涂答题卡第5题】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为学生运动领袖,梁思成有冷静而敏锐的政治头脑,被同学们誉为“一个有政治头脑的艺术家”,这与他才华出众、爱好广泛有关。
B.梁思成能与同仁克服重重困难,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采用现代的建筑表现方式,记录整理了古代建筑遗产。
C.梁思成用英文撰写的《中国古建筑史》《图像中国建筑史》,迄今仍以其选例精当、引文浩博、文字精炼而独树一帜。
D.良好的家庭教育与熏陶,深厚的人文素养为梁思成有所成就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是他对广大学子在求学修养上提出的要求。
7、如何理解“李约瑟曾称赞梁思成是中国建筑学家的翘楚”这句话的含义。
8、请简要概括梁思成为中国的近代建筑教育事业做出的贡献。
中华文明在世界四大古老文明中虽非最早,却是唯一没有中断的。
中华文明中包含着开明与革新的思想。
开明的核心有四点。
一是民为贵,如孟子说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二是广开言路,从谏如流,如班彪所说的“从谏如顺流”,这是明君的必要条件,也是治国的要求。
三是举贤授能,《礼记》说:
“尚有德,尊有道,任有能,举贤而置之。
”这是治理国家的重要举措。
四是以法为准,唐太宗说:
“法者,非朕一人之法,乃天下之法。
”其中包含了一定程度的法治思想。
中国人往往将“盛世”与“开明”联系起来,称之为“开明盛世”。
汉代的文景之治,唐代的贞观之治和开元之治,这些盛世都是比较开明的。
以唐为例,太宗说: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玄宗任命姚崇为相,姚崇针对当时存在的问题提出“十事”,玄宗从谏如流,取得很好的效果;
宋璟继姚崇之后贯彻姚崇的政策。
宋代的政治设计也有一定的开明性,宋代健全了一整套文官制度,皇帝和大臣、中央和地方、行政和监察,既相配合也相制约。
宋仁宗表示,处理天下事不专由自己一个人决定,这便是一种相对开明的态度。
中华文明中还包含着变易革新的思想,具有自我更新的能力。
《诗经》赞美周文王的话语“周虽旧邦,其命维新”,便是对“维新”的赞美。
《周易》中“日新之谓盛徳,生生之谓易”,指出了不断的变易是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
《周易》又说: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变,是从穷到通的关键。
其实,《周易》的这个“易”字,就是变易的意思。
关于中国哲学中的变易思想,张岱年先生举了孔子、老子、庄子、张载、二程、王夫之等系列哲学家的言论,总结说:
“中国哲学承认变是宇宙中之一根本事实,一切事物莫不在变易之中。
”这种变易的思想,常常被用作变法的依据。
中华文明历史中每一次变革都带来文明的长足发展。
从分封制到郡县制,巩固了大一统的政治局面;
从察举制到科举制,促成了新型士人的成长;
从里坊制到街巷制,推动了城市经济的发展。
从古体诗到近体诗,再到词和曲;
从文言小说到白话小说;
每一次变革都带来文学的突飞猛进。
中华文明中也包含着因循守旧的因素,所谓“祖宗之法具在,务行故事,慎所变改”,诸如此类。
回顾历史,凡是革新的力量占据主导地位的时候,文明就得以健康发展;
凡是因循守旧的势力占据上风的时候,文明的发展便受到阻碍。
中华文明的历史告诉我们:
文明的发展需要开明,唯开明才能广得人心,唯开明才能云蒸霞蔚;
革新是文明发展的必由之路,只有不断革新才能不断前进,只有不断革新才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节选自袁行霈《中华文明的历史启示》)
9、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的“民为贵”思想、班彪的广开言路论都提出了明君的首要条件是有开明思想。
B.《礼记》说的举贤授能是治理国家的重要举措,唐太宗据此最先提出了法治的思想。
C.皇帝与大臣、中央与地方、行政与监察既配合又制约,证明宋代政治是非常开明的。
D.我国一统政治局面的巩固、城市经济与文学的发展等是变革带来的文明发展成果。
10、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二段从“民为贵”“从谏如流”“举贤授能”“以法为准”论述中华文明中的开明并予以例证。
B.第三段分层论述,先从包含哲学在内的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