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 31《自然资源的基本特征》教学Word下载.docx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 31《自然资源的基本特征》教学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 31《自然资源的基本特征》教学Word下载.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探究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形成正确的资源观,自觉和积极地参与到合理利用资源、保护资源的行列中。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自然资源的主要类型及我国的自然资源现状。
【教学难点】
合理利用自然资源。
■教学方法
启发学生积极进行发散思维,理论联系实际,使用情景感受法、自主学习法、读图分析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播放一段反映我国国土辽阔、资源丰富的视频,
这就是我们美丽的大自然,她能给我们带来什么呢?
学生总结:
(土地、阳光、矿产、水、森林等)。
循序渐进:
1.它们是存在于自然界,还是人为创造的?
2.它们对人类来说有没有利用价值?
【讲授新课】
一、图说自然资源(自主探究,归纳提升、学以致用)
(一)自主探究
阅读学习“可再生资源与非可再生资源”,找出以下问题:
1.什么是自然资源?
2.自然资源的分类?
3.怎样合理利用自然资源?
(二)归纳提升
1.从衣、食、住、行和学习等方面,举例说明哪些是自然资源?
2.小组讨论:
在我国东南沿海,小河中的水为什么总也流不完?
(提示:
水资源是一次性资源吗?
从而引出自然资源的分类。
)
可再生资源:
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更新、再生,或者能够循环使用。
如土地、阳光、森林水、水能等;
非可再生资源:
形成、再生过程非常缓慢,几乎不可再生,用一点就少一点。
如煤炭、石油、铁矿等。
3.过渡:
引入教材3.1可循环使用的土地资源和3.2用一点就少一点的煤炭资源进行比较。
(通过比较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的形成过程和速度的不同,明确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要区别对待)。
对于可再生资源:
要合理利用,并且注意保护和培育,对于非可再生资源:
应该十分珍惜和节约使用。
(三)学以致用
1.探究一:
认识和区分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
老师根据学生的讨论结果,适时点拨提升,引导学生正确区分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
2.探究二:
小组讨论对于可再生资源,是不是就可以不注意保护和培育呢?
难道可再生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吗?
可再生资源与非可再生资源有严格的界线吗?
可再生资源与非可再生资源之间没有严格的界限,如果不加以正确使用,可再生资源也可能变成非可再生资源。
二、图解总量丰富,人均不足(识现状、找原因、想对策)
(一)识现状
出示我国自然资源现状表,让学生对“地大物博”有清醒的认识。
使学生意识到:
自然资源总量丰富,人均不足是我国自然资源的基本国情。
(二)找原因
小组讨论:
我国资源总量丰富,却人均不足的原因?
(三)想对策
1.探究三:
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的快速发展,你认为未来资源需求量会如何变化?
总结:
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对自然资源的需求还将大幅度增加,我国自然资源相对短缺,人均不足且仍在下降的状况更加突出。
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可以采取哪些措施保障资源供给呢?
2.节约和保护自然资源并不难,对于我们往往是举手之劳。
那我们应该用什么实际行动节约利用和保护资源呢?
3.你还有哪些保护资源的好办法呢?
分组讨论:
(成立小小环保队、进行检查校内水龙头、回收废旧电池、垃圾分类等活动)
我们只有一个地球,善待地球也就是善待了人类自己,我们也应积极参与到资源保护和合理利用资源的实际行动中去,从自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作一名小环保主义者。
【展示提升,开拓视野】
一、展示提升
二、开拓视野
启发与保护珍惜自然资源有关的节日、行动,合理利用、珍惜自然资源不仅在中国、在全球都有共同行动。
巴西挽救热带雨林的“我们的大自然计划”;
日本的垃圾回收和再利用;
北欧的新能源开发:
而且还有3月22日的“世界水日”;
6月5日的“世界环境日”;
6月17日的“世界防治荒漠化日”;
近些年我国进行的“世界地球日”的宣传主题:
“珍惜地球资源,转变发展方式”等等。
【知识梳理】
学生整理,帮助学生将知识系统化、条理化。
【达标测评】
【课后作业】
写一封关于日常生活中节约资源的倡议书。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坚持“以人为本”“一切为了学生”的理念。
基于本节内容涉及面广、资料性强的特点,充分利用了多媒体的优势,使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新颖、多样,给学生以听觉、视觉、感觉等多维度、立体的刺激,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
通过数字的比较、资料的分析,结合讨论、探究,让学生自己去感知、思考和理解,提高学生对合理利用、保护和节约自然资源重要意义的认识。
在授课过程中体现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利用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和学习能力对抽象的概念进行拓展和补充,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知识来推导、理解新知识,掌握一些最基本的规律。
注重引导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并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