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城县旅游业发展十五年规划Word文档格式.doc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4364825 上传时间:2022-10-22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4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阳城县旅游业发展十五年规划Word文档格式.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阳城县旅游业发展十五年规划Word文档格式.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阳城县旅游业发展十五年规划Word文档格式.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阳城县旅游业发展十五年规划Word文档格式.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阳城县旅游业发展十五年规划Word文档格式.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阳城县旅游业发展十五年规划Word文档格式.doc

《阳城县旅游业发展十五年规划Word文档格式.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阳城县旅游业发展十五年规划Word文档格式.doc(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阳城县旅游业发展十五年规划Word文档格式.doc

山萸之乡"

的美称。

蟒河风光以山水为胜,其山如莲花似孔雀,层峦叠障,奇峰突兀,四时笼以岚雾;

其水从洞中泻出,依山穿洞,顺道而行,落者为潭,走者为湍,停者为泓,瀑布成群,为黄土高原罕见的一处水景富集区,特别是峡谷内20华里长的地表钙化景观,是我国东部唯一的钙化型峡谷风光,具有相当高的科研考察观赏价值,专家指出有资格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2、析城山风景区与蟒河风景区紧连,距县城35公里,“山峰四面如城,有东、西、南、北四门分析,故曰析城”,森林植被覆盖率在90%以上,山秀水美,有"

北方张家界"

之誉。

《竹书纪年》记载:

"

商汤24年大旱,王祷于桑林(析城山)"

,故又称圣王坪。

主峰海拔1889.5米,呈南北走向,坪上面积约20平方公里,宽缓广阔,水源充沛,百草复野,中药材甚多,是山西省仅有的几块亚高山草甸之一,坪上布满大大小小的圆锥形土坑,俗称"

独龙窝"

,有"

龙穴三百六"

之说。

坪中部有一水池,人称“娘娘池”,池水终年不涸。

池周围生长着一种纤细的草叫龙须草,传说为汤帝的胡须所化,可织席。

旧志载唐朝曾向皇宫岁贡龙须草席六领。

池边的汤王祠为纪念汤帝祷雨而建,北宋神宗熙宁间敕封析城山神为诚润侯;

宋徽宗政和年间,敕改汤王祠为“广渊之庙”,并加封山神为嘉润公,至今碑碣尚存庙中。

坪上除棠梨树外,不长别的树种;

独有的胭粉花传说为成汤娘娘的胭脂所化,花色粉红,仲夏盛开之时,俏丽惊目,与龙须草一样,离开圣王坪特定的环境便不能生存。

坪东部有一洞叫黑龙洞,洞深不可测,曾有人入其中行2-3里,闻水声奔流,惊骇而出。

坪四缘地势骤升,峰峦峭拔,树大林密,向四周扩展。

坪东岩上有"

灵泉洞"

,因抗战时人民作家赵树理隐居于此,并写成名著《灵泉洞》而得名,洞分上下两层,其内钟乳石造型别致,千奇百怪。

林中栖息着金钱豹、麝、野猪等十几种珍稀野生动物和几十种飞禽,生长着上百种中药材。

县境西南之紫院河、南门河均发源于山脚,绕游于其中。

3、小尖山风景区位于我县西南部山区,包括小尖山、云蒙山、盘亭山、董封水库、修真古洞、千峰寺和建龙宫,东峡、西峡,是目前我县规划中最大的风景区。

景区内有“小尖山赛过天高”,有“云蒙山日日雾照”,有修真古洞秀丽幽雅。

林密峰秀,山水相宜,人文旅游资源与自然旅游资源交相呼应,为一难得的风景旅游胜地。

小尖山地处县城西27公里的索泉岭村西,主峰海拔1695米。

山势如削如塑,峭崖千尺,其顶尖壮如锋芒,直入云天,故名。

山上荆棘丛生,林木稀疏,野花烂漫,百鸟争鸣。

山西南部石岩峥嵘,坡度甚陡,山北稍缓,仅有东部一条小路可登其顶。

登顶上,远可见群峦叠嶂外一线黄河漫漫东去,近可见千沟万壑烟村雾树兔窜羊奔。

纵横县城西南的盘亭河即源自此山东南脚下。

小尖山上石碑林立,古建甚多,有佛光殿、玄天殿、五瘟殿;

有千佛阁、春秋阁、凌云梯等。

主要建筑玄天殿创建年代不详,仅清代记载就数次重修。

山东南腰间有座“谷子洞”,高阔深邃,传说为战国兵家鬼谷子养性修身、探研纵横捭阖之术的所在,山顶偏北有井曰八角井,其底阔口窄,水质清冽爽口,经年不涸。

昔时供道人香客常年饮用,有治病医人之功。

一年四季,山岚氤氲,穿插庙宇殿堂,给小尖山平添一种神秘莫测的氛围。

小尖山因其鬼斧神工的独特造型,历来为香客百姓、文人骚客所膜拜,并留下数不清的瑰丽诗章。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阳垣公路的贯通,小尖山将会以更具魅力的翩翩风采,展现在游人面前。

4、崦山风景区位于县城北20公里的町店镇境内。

总面积35平方公里,其中约20平方公里属原始森林。

整个山势是四崖怀抱,植被茂密,绿地覆盖率达85%以上。

这里的柏树起源古老,造型各异,如石缝仙柏、迎宾礼柏、桃园义柏、呼林风柏、赐雨龙柏、古槐携柏等,它们大都生长在山崖石缝间,显示了不屈不挠的顽强生命力,每每给游人以心灵的震撼,生活的启迪。

崦山古建甚多,.其中以占地7000平方米的白龙庙最为辉煌。

该庙座北向南,为二进院。

前有关帝庙,东有供人欣赏山水风景的乐观厅。

终年不涸的两池碧水分别点缀于东西两边。

庙边的古柏树,伸枝干,傲苍穹,十分引人注目。

此庙修建于唐武后长寿壬辰年(公元692年)。

庙内现存的白龙殿、拜厅、配殿、钟鼓楼等建筑,均为清代遗物。

殿中存有的清代壁画和碑记等附属之物,保存比较完整,具有一定的历史、艺术价值。

区内风景明丽,自然资源十分丰富。

岭南林荫道、蛇山林荫道,长则10多华里,短则3、4华里。

年最高气温约为28℃,最低气温约为-5℃,是夏季理想的避暑胜地。

这里的大气、土壤、水源基木没有受到污染。

山上泉水经国家有关部门验证,系含矿物质丰富的优质矿泉水。

这里的景点多达50余个,其中有长数十里的乌龟石刻,有红光璀璨、夺目生辉的朱砂洞等,令游人目不暇接,心醉神迷。

5、磨滩风景区位于县城东南40公里的东冶镇境内,面积6.5平方公里。

候月铁路穿越区内,设有车站,沁河水在此回转了一个300度左右的大湾,平日里水平如镜,波光潋滟,游鱼成群,一遇狂风,松涛怒吼,雪浪相激,轰嘭之声不绝于耳。

西南山岩上有龙洞,洞中有水,钟乳石造型奇特,深远莫测,曾有人入其中行4华里仍未见尽头。

北部的"

胜天寨"

,二面环水,地势险要,山头巨石凌空耸立,南高北低,形似鸡冠。

四周遍布奇松异柏,有古寨尚存。

风景区无霜期长,气候冬暖夏凉,植被覆盖率达75%以上,是避暑休闲的理想去处。

(二)、人文旅游资源

1、皇城相府旅游景区包括皇城相府、郭峪城、海会寺双塔、砥洎城等。

皇城相府被专家称为"

中国北方第--文化巨族之宅"

,是清文渊阁大学士兼吏部尚书、《康熙字典》总裁官陈廷敬的府第,是我国北方规模最大的官宦住宅建筑群。

皇城原名黄城,位于县城东16公里。

分为内外城,总面积3.6万平方米,有大型院落16座,房屋640余间。

城墙高12米,宽2.5米,内外城墙共1700余米。

设九门九关,形成了外城抱内城,内城套外城,内外连环套的坚固堡垒。

内城建于明崇祯五年(1632年),有御史府、世德堂等明代风格大型院落8座。

最高建筑河山楼有七层百尺高,内有水井、有碾磨、有暗道与外界相通。

107间藏兵洞依山就势而建,层楼叠院,错落有致,浑厚坚固。

外城建于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城内建有前堂后寝、左右内府、书院、花园、阁楼、管家院等建筑。

布局讲究,雕刻精美,封建等级森严。

内外城之间建有陈氏大小石牌坊两座,铭刻着陈家明清两朝"

德积一门九进士,恩荣三世六翰林"

之功德。

外城城门外高达八米的"

御书楼"

,内存康熙皇帝御赐陈廷敬"

午亭山村"

石刻匾额和“春归乔木浓荫茂,秋到黄花晚节香”的楹联,至今保存尚好。

陈廷敬的墓地紫云阡在村北的静坪山坳,座北向南,有刻着康熙帝为陈的赐诗、挽诗石碑和路碑11通,分别记载着康熙帝的御制祭文和陈逝世前后康熙帝"

恩赐器"

、"

特锡帑金"

等厚待情况及陈被提擢敕文及28次升迁的经历。

墓地面积1.6万平方米,石像生林立,环境清幽,气势恢宏,是登临游目骋怀,感悟人世沧桑的好去处。

郭峪城位于县城东郭峪村。

现仍保存完好的明代民居有40院,1100余间;

郭峪城墙为全国罕见的蜂窝城墙,建于明崇祯十一年,高20米,宽5米,长1400余米。

建于元代的汤帝庙,为九开间大殿;

店内飞檐挑角戏台高达20多米,气势恢宏。

位于城内中央的"

豫楼"

'

建于明崇祯十三年,和郭峪城墙同为防御性质的军事建筑。

楼长15米,宽7.5米,高30米,共七层。

全国著名的建筑规划专家学者郑孝燮、陈志华等教授专家给予高度的评价说:

明清两代,人口不足五六百户的郭峪竟走出18名举人和15名进士,并把儒家礼制观念体现在村落、户宅的建筑上,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在全国少见。

古建筑专家罗哲文为郭峪亲笔题词:

中国民居之瑰宝,雉堞高城郭峪村"

砥洎城是华北保存较完好的、具有江南水乡特色的明代民居城堡。

其三面环水,如砥如柱,击水中流,故名。

与其它古代的城寨不同,它是由城墙、民居和一些庙宇组成的建筑群体,不是用来驻扎军队,而是具有防御性质的居民聚居区。

清著名数学家和汉学家、本县人士张敦仁的后辈仍居于城中。

城内设水、旱二门,内分十大街坊,街坊间多形成"

丁"

字路,上设过街楼,墙高巷深,错落有致。

其保存完好的明崇祯十一年(1638)的《山城一览》刻石,以平面描图的形式,绘出了砥洎城的外形轮廓,主要建筑、道路,详细地标出了住宅的大小方位以及占地面积,是研究我国古代建筑的珍贵资料,具有重要的观赏价值。

海会寺双塔在县城东15公里大桥沟西海会寺内,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该寺建于唐,初名郭峪院。

乾宁元年(894)十月二十五曰,唐昭宗御赐为"

龙泉禅院"

其高塔为琉璃塔,建于明嘉靖四十年(1561),8角13级,高约50米。

下3层围建8角城墙。

塔底周长约32米,,第10层支出平座,上置8根擎檐柱,成为一层悬空楼阁。

塔身各面仿宋塔造设佛盒,壁刻浮雕。

与琉璃塔并立的,还有一座小塔,属五代建、宋代改修的砖塔,6角10级,高20余米。

琉璃塔造型雄伟壮观,通体清丽辉煌,“日出则琉璃有光射目,风动则铃声丁东入耳”,为上党明塔之冠。

站在塔楼,眼可见浩浩天宇间日白天青,花红叶绿,绕寺而过的樊河水光闪烁,雾气氤氤,似蒙着一层神秘面纱;

耳可听寺内清流孱孱,鱼跃鸭腾,晨钟暮鼓。

每每使观光游客叹为观止,流连忘返。

2、九女仙台水上乐园九女仙台位于县城东20公里处的北留镇,为一70余米高的孤峰,下瘦上丰,独立沁河中流。

形似一只天鹅昂首伸颈浮游于碧波之上。

四周山色苍茫,半石缝间白云缭绕,碧萝红树间有猿猴攀腾,惊鸿穿越,是境内颇具江南水乡特色的好地方。

台上方圆约400平方米,原先环台筑有包括"

九仙女祠"

在内的各种建筑200余间。

风格独特,严谨有致。

明清之时就有多达官贵人、文人墨客登临此台,留下了“太行多胜境,无乃此为尤”、“山环挂天柱,水绕跨河轮”之佳句。

台上的建筑在抗日战争和“文革”中被毁灭一空。

现在,九女仙台前已筑起大坝,建成一座二十华里长的大水库,被规划为一处集狩猎、漂流、攀岩于一体的水上游乐园,将填补山西旅游有山无水的空白,可望成为阳电的后花园,成为未来山西最大的水面娱乐场所。

山西第一大泉—延河泉也在其中。

乐园内购置回了游船、摩托艇十余艘。

届时山青水绿,百舸争流,弯弓巡狩,将别有一番游味在心头。

二、产品定位与建设规划

我县旅游业发展十五年规划的建设,就是要以“一城一山一河”为龙头,带动全县旅游业,从而达到“旅游名县”的战略目标。

前五年,启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