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题阶段性总结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小学数学课题阶段性总结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数学课题阶段性总结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促进学生个性得到主动地、自主地发展。
二、深入学习,理解本课题实验所依据的现代教育理论的内涵
1、建构主义的学习观
建构主义认为:
学习者以自己的方式建构自己的理解。
学习的主体性是天然具有的,而非外界赋予的,学生是自己知识的建构者。
一方面,学习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学习者不是被动的接受外来的信息,而是要对其加以主动的选择和加工;
另一方面,由于学习者本身的特点各异,因此建构活动方式及对意义的理解也不尽相同。
因而,教师应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尊重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为其参与学习提供有效的保证。
学习是一种社会性的交往活动,社会性的互动能促进学生学习和发展。
知识不仅是在个体与物理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建构,社会性的相互作用同样重要。
因而,数学教学中,应该重视师生、生生之间的交往互动,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2、多元智力理论的评价观
多元智力理论认为:
智力不再是传统意义上可以跨时空用同一个标准来衡量的某种特质,而是随着社会文化背景的不同而有所不同的、为特定文化所珍视的能力。
就现代社会的人才要求和我国素质教育的主要目标而言,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智力,归根结底就是要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因而,在教学中应通过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探索意识、培养他们提出问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智力不是一种能力或以某一种能力为中心的能力,而是‘独立自主、和平共处’的多种智力。
数学教学的任务不仅仅是培养学生的逻辑-数理智力,还应该注意学生多种智力的和谐发展。
因而,对学生数学学习及学业的评价,应纠正“以学科为中心”的狭隘的教育观和评价观,而应着眼于学生智力的全面发展。
3、弗赖登塔尔“现实数学教育”的“数学化”理论
弗赖登塔尔认为:
人们用数学的方法观察现实世界,分析研究各种具体现象,并加以整理和组织,以发现其规律,这个过程就是“数学化”。
在现实数学教育中,应当从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开始,沿着数学发现过程中人类的活动轨迹,从生活中的问题到数学问题,从具体问题到抽象概念,从特殊关系到一般规则,逐步通过学生自己的发现去学习数学、获取知识。
再及时把它们应用到新的现实问题上去。
这样才能较好地沟通生活中的数学与课堂上数学的联系,才能有益于学生理解数学,热爱数学和使数学成为生活中有用的本领。
三、明确目标,突出本课题研究的中心内容
本课题的研究,以《九年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的理念为指导,以改革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现状为“突破口”,达到两个转变:
一方面,立足于转变传统的单一、机械灌输的教学方式,建立新型的学习方式。
使学生愿学数学、会学数学;
通过数学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情感和价值观,从而全面的提高教学质量;
另一方面,要促进我县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改革研究的重心进行转移,即教研工作不应仅停留在研究教师“如何教”的层面上,而更要关注、研究学生“如何学”。
1、明确研究主题:
本课题所指的“新的数学学习方式”,系指《九年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基本理念中所倡导的“自主性、探索性、合作性”的学习方式。
2、把握本课题研究主题的内涵:
(1)自主性学习
自主学习是相对于“被动学习”,即完全由他人做主的学习而言的。
对于自主学习,国内外的理论界有多种的解释,归纳其观点,有以下的共识:
学生明确自己的学习目的,学习动机是自我驱动的;
学习内容是自我选择的;
学习策略是自主调节的,学生能够对学习结果做出较为正确的判断和评价。
(2)探索性(探究性)学习
探索性(探究性)学习是针对纯粹的“接受学习”而言的。
探究学习指的是: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地发现问题,并以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发现对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从而解决问题。
从数学学习的特点看,探索性学习是围绕着提出和解决“问题”而展开的数学活动,是学生学会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关于自主性学习与探索性学习的关系:
首先,“探究学习”是以“自主学习”为基本前提。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地发现、解决问题,如果离开了主动性和自主性,这时的学习往往是被动的、接受式的)。
其次,真正的“自主学习”往往具有“探究”的性质和特征。
(要激起学生积极的探索动机和欲望,教师往往是通过创设具有探索性的问题情境,从而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的)
我们提倡的合理的学习方式并不是在它们之间作做出非此即彼的选择。
而是使两者进行融合,成为一体。
相得益彰。
(3)合作性学习
合作学习是一种以异质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系统利用教学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动,促进学生学习,以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共同达成教学目标而展开的教学活动。
具体而言,合作学习是以学生小组为主体的,是一种同伴之间的互助活动,是为达成一定的教学目标的,是以小组的共同成绩为评价依据的,是由教师分配学习任务且调控教学进程的。
四、探索课堂教学方法,构建自主探究的课堂教学模式
(一)开启问题,自主探究
“发明千千万,起点始于问”问是学生动脑的结果,有问题才有思考,有思考才有进行研究学习的可能,学生的提问折射出同学们求知、好学、渴望知识的火花,。
所以问题是自主学习的基础。
爱因斯坦也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
在传统的教学中,学生要解答的问题都是教师事先设计好的,机械地提供给学生,学生的全部信息均来自教师的讲解,他们感受不到——我为什么要解决这个问题,解决这个问题有什么价值或意义,他们很少有机会去充分品味教师给予的信息,很少有机会去交流自己的想法,他们只是被动地去解答老师出示的问题。
长此以往,学生就会缺乏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实验的过程中,我们通过创设问题情境,促使学生在学习中发现问题,提出学习需要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探索意识。
如:
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并解答。
这样学生亲历了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实际应用和自己推导过程,独立自主地开展思维活动,融会贯通地掌握知识、发展能力、逐步形成“问题解决”的数学意识。
(二)解疑导拨,合作探究。
新课程改革强调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小组合作学习作为本次课程改革积极倡导的有效学习方式之一,因其能优化课堂教学、体现以人为本理念,具有使学生优势互补、形成良好人际关系,促进学生个性健全发展的优点,日益受到广大师生的青睐。
但是,我们在近一年的教学实践及大量的听课活动中发现,真正要将小组合作学习行之有效地开展,绝非易事。
因此,在积极提倡小组合作学习之时,我们还应该对小组合作学习的精神实质有一个正确的理解。
“小组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体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
”对于这个意义的理解,我们认为应该有三层含义:
第一是小组合作分工学习。
既将某一大问题或大任务分割成一定数量的小问题或小任务,小组成员各自承担一定量的小问题或小任务,在各自完成的基础上,再进行合作总结。
比如在教学“统计的初步认识”中,让学生统计2分钟内经过学校门口的各种车辆数,由于多媒体课件模拟情景一闪即逝的局限性,学生独立无法完成,于是他们就小组合作分工,规定小组成员每人只记一种车,在全部完成之后再进行合作总结。
第二是小组合作讨论学习。
即小组成员围绕某一个问题展开讨论,发表自己的意见和建议,最后达成共识,解决问题。
比如在计算教学时,各种计算方法的总结都可以依靠小组的力量,在合作讨论之后加以归纳、总结,并达成共识,形成方法。
但在组织学生小组合作讨论学习时,要善于观察学生的合作需要,有选择地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对于那些学生力所能及的问题,让学生独立解决,那些力所难及的问题,则让学生合作解决,而那些力所不及的问题,则需要教师引导解决。
这样才能提高学生合作的热情,才能调动学生合作的积极性。
第三是小组合作交流学习。
即针对某一问题,小组成员在各自研究的基础上,在小组内进行交流,相互学习,互相帮助,共同发展。
比如在教学“找规律”这课时,可以先让学生自己独立寻找图形的排列规律,然后在小组内进行合作交流,互相学习,并帮助有困难的学生,共同发展。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与学生合作共同解决学习中碰到的困难。
因此,在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应注重自身参与,一方面能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进程,另一方面给学生一种无形的期望,激励学习积极讨论、交流,提高合作的效率。
总之,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学习方式,是培养学生良好学习品质的学习方式,我们要通过不断的指导,长期的熏陶,积极引导学生吸收、内化。
教师之间也应该经常地开展小组合作式的学术探讨,不断反思、改进,使自己逐步走向成熟,适应新课程的教学。
(三)明理强化,实践探究
数学有其自身学科所特有的抽象性和逻辑性,而小学生的思维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特征的,二者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矛盾。
小学生经常感到数学学习抽象、枯燥,难以理解,这与数学教学远离儿童生活、脱离生活实际有很大关系。
而新的《数学课程标准》十分强调数学的工具性、过程性和文化性价值。
因而在内容上提出“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
在学习过程中强调“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
”在学习方式上提倡“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如何在方法与策略上将“培养数学家式的数学学习”转化为小学生喜欢的“大众化数学学习”?
我们根据课程标准和小学生的年龄特征,通过学生外显的操作活动,再现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经历体验数学知识形成的过程,从而激活内隐的思维活动,实现生活问题向数学问题的转化,同时促使学生学会用数学的思想方法看待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从而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以期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和实践能力。
在教学《可能与一定》时,教师先让学生进行摸球的游戏,感知“可能”的含义,然后将两个黄球和一个白球放入盒中,说一说有哪些可能,猜一猜哪种可能性大一些。
最后组织学生边摸边统计,从而得出摸得一黄一白的可能性大一些。
虽然老师没有讲到概率,但是学生通过做的活动对概率应该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
这对学生数学素养的提高是有帮助的。
(四)激励评价,引申探究
学生的评价是学生对学习过程进行观察,对学习结果进行判断与分析的过程,是一种自我审视的行为。
引导学生进行评价,不仅是对知识的再现与强化,也是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自我教育的开始,有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展。
长期以来,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言行,都给予好或坏的简单评价,至于这个评价是否恰当,不曾细想。
老师的评价变成了“圣旨”,神圣不可侵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