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地理学》题库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4317282 上传时间:2022-10-22 格式:DOC 页数:195 大小:5.85MB
下载 相关 举报
《自然地理学》题库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95页
《自然地理学》题库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95页
《自然地理学》题库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95页
《自然地理学》题库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95页
《自然地理学》题库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9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自然地理学》题库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

《《自然地理学》题库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然地理学》题库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19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自然地理学》题库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

9、康拉德面——地壳硅铝层与硅镁层之间的不连续面(或间断面)。

由地震学家康拉德发现。

10、古登堡面——地幔与地核之间的不连续面(或间断面)。

1914年由美国地震学家古登堡发现。

11、莱曼面——内、外地核之间的不连续面(或间断面)。

1936年由丹麦地震学家莱曼女士发现。

12、上下成层的组合形式——在高空和地球深部的地圈,其层内理化性质较为一致,圈层之间的关系较为简单,表现为上下成层的组合形式。

13、相互交织的组合形式——在海陆表面附近的大气圈(下部)、水圈、岩石圈(上部)和生物圈则表现为相互交织的组合形式。

14、自然地理要素——自然地理环境是一个庞大的物质系统。

其组成包括自然地理环境的各种物质以及在能量支配下物质运动所构成的各种动态体系,即自然地理要素。

15、部门自然地理学——研究组成自然地理环境某一要素的自然地理学的分支学科。

16、综合自然地理学——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综合特征的自然地理学的分支学科。

17、区域自然地理学——研究一定区域自然地理环境的某个组成要素和自然地理环境的综合特征。

18、天体——宇宙中各种星体和星际物质的总称。

肉眼可见的天体有恒星、星云、行星、卫星、慧星、流星等。

19、恒星——由炽热气体(等离子体)构成的,能自行发光发热的球状或类球状天体。

20、光年——光在真空中一年时间所走过的距离称为1光年。

1光年=94605×

108(亿)Km=3×

108m/s(光速)×

365天/年×

24小时/天×

60分/小时×

60秒/分。

21、秒差距——恒星周年视差为l"

时的恒星距离叫做1秒差距。

如图2.1所示:

当星日连线和星地连线的最大张角为1"

时,该星日距离长度定义为1秒差距。

22、变星——在较短的时间内(几年或更短)亮度发生明显变化的恒星。

23、几何变星——是指两颗星的几何位置发生变化,即二者相互遮掩而引起亮度变化的星,又称为食变星。

24、脉动变星——是由于恒星的体积作周期性的膨胀和收缩而引起亮度变化的变星,约2/3的变星属此类。

25、爆发变星——是因为恒星本身的爆发现象而引起亮度突然变化的变星,如新星和超新星。

26、新星——光度在几天内突然增加9个星等以上,亮度增大几万倍至几百万倍的变星。

27、超新星若光度增加更大,亮度增大到1000万倍至l亿倍以上的变星。

28、中子星——是指由中子组成的恒星。

29、脉冲星——就是具有强磁场的快速自转的中子星。

30、黑洞——巨大质量高度集中在很小的体积内,密度极大,引力大到任何物质无法逃脱,辐射也被禁锢出不来的天体。

黑洞不发光,但可根据其强大的引力场,推测它的存在。

目前认为可能是黑洞的天体是天鹅座X-1。

31、银河系——是指太阳所在的整个星系,是比太阳系更高层次的庞大天体系统,是由构成银河系的气体、尘埃、恒星、星团以及星云所组成的密集区。

32、宇宙年——太阳以3万光年为半径绕银心作圆周运动,旋转速度约250km/s,周期约2.5亿年,称为一个“宇宙年”。

33、河内星云(简称星云)——由银河系内的气体和尘埃物质组成的看似云雾状的天体。

如猎户座大星云等。

34、河外星云或河外星系——在银河系以外,类似银河系的庞大的恒星集团,由于它们距离太遥远,看上去也是云雾状天体,称为河外星云或河外星系。

如仙女座大星系等。

35、本星系群——以银河系为中心,半径为300万光年的空间,包含约40个星系组成的星系群体。

除银河系之外,仙女座大星系、三角星系、大小麦哲伦星系等,都是本星系群的成员。

36、红移——天体光谱中某一谱线相对于实验室光源的比较光谱中同一谱线向红端的位移,这一现象叫天体光谱的红移,简称红移。

37、太阳系——由中心天体太阳及其巨大引力作用下,环绕太阳运行的行星、卫星、小行星、慧星、流星体和行星际物质所组成的天体系统。

38、行星——在椭圆轨道上绕太阳运行的、近似球状的天体。

在太阳周围分布着九大行星。

39、卫星——围绕行星运动的天体。

40、人造天体——当今天空中运行的人造卫星、宇宙火箭、行星际飞船和空间实验室等,统称人造天体。

41、小行星——沿椭圆轨道绕太阳运行的小天体。

数以万计的小行星分布在火星和木星轨道之间,构成小行星带。

少数小行星轨道可伸入到木星和土星之间。

在地球周围空间也有极少量的小行星在运行着。

42、慧星——呈现云雾状的独特外貌、以扁长椭圆轨道绕太阳运行的质量较小的天体。

43、太阳辐射——太阳以电磁波形式不断地向外辐射能量,称为太阳辐射。

44、太阳活动——是指发生在太阳大气层局部区域的、在有限时间间隔内的各种物理过程的总称。

主要表现为太阳黑子、光斑、谱斑、耀斑、日珥和太阳射电等变化现象。

其中,太阳黑子是太阳活动的明显标志,耀斑是太阳活动最急剧猛烈的形式。

45、电离层——距地面约80-150km的大气层,在太阳紫外线、x射线、粒子辐射的作用下发生电离,称为电离层。

46、磁扰——太阳活动引起地球磁场的不规则变化,叫做“磁扰”。

十分强烈的磁扰现象称为“磁暴”。

47、慧星——是在扁长轨道上绕太阳运行的一种体积庞大、质量较小、呈云雾状(或带慧尾)的天体。

48、流星——在行星际空间,游荡着无数的尘粒和固体块,称为流星体。

49、哈雷慧星——以英国天文学家哈雷名字命名的平均回归周期为76年的彗星。

50、流星现象——当流星体穿过地球大气时,具有很高的速度,因摩擦而发热发光,人们可看到一条亮光划破夜空,这就是流星现象。

流星一般在离地面80-120km高空才开始发光。

51、陨石——大块流星体穿过地球大气层后尚未燃尽,其剩余部分落到地面上成为陨石。

52、二体问题——将两个天体看成质点,研究它们按万有引力定律相互吸引的运动规律,称为“二体问题”。

53、摄动——任何行星除受太阳引力外,还要受到其他天体引力(摄动力)的影响,使天体的运动偏离二体轨道的现象,被称为“摄动”。

54、日月会合运动——由于月球绕地球公转的同时,地球还在绕太阳公转,同时二者又存在着速度差异,因此从地球上看,月球相对于太阳也产生相对运动,称之为日月会合运动。

55、月相——月球由于反射太阳光才被人们看见,当月球与太阳处于不同的相对位置时,从地球上看来,月球的视形状就会发生周期性的圆缺变化,称为月球的位相,简称“月相”。

56、同步自转——月球的自转方向和周期与它公转相同,天文学上称这种自转叫“同步自转”。

所以人们总是只看到月球的半边脸。

57、日食——在日月会合运动中,当月球运行到太阳和地球之间(朔日)、且日、地、月三球恰好或几乎在一直线上时,月球遮住了太阳,在地球上处于月影区域的观察者,看不见或看不全太阳的现象称为“日食”。

58、月食——在日月会合运动中,当月球运行到和太阳相对的方向(望日)、且日、地、月三球恰好或几乎在一直线上时,月球进入地球的影子,在地球上处于夜半球地区的观察者,看不见或看不全月球的现象称为“月食”。

59、地平圈——我们观察天体出没升降的状况都是相对于当地的地平面而言的。

人们把地平面无限扩大与天球相交的大圆,称为地平圈。

60、晨昏线——地球是不透明的,在太阳的照射下,向着太阳的半球,处于白昼状态,称昼半球;

背着太阳的半球,处于黑夜状态,称夜半球。

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称为晨昏线。

61、时刻——是指无限流逝时间中的某一瞬间,就像时间尺度上的刻度与标记,用以确定事件发生的先后,如:

年号、月号、日号、时、分、秒等。

62、时段——是指任意两时刻之间的间隔,用以衡量事件经历的长短,如:

年数、月数、日数、时数、分数、秒数等。

63、地方时——以本地子午面作起算平面,根据任意量时天体所确定的时间。

如量时天体分别为春分点、真太阳、平太阳所测量的地方时分别为地方恒星时、地方视时、地方平时。

64、时区——是指使用同一种时间制度的区域,理论上全球共分24个时区。

65、日界线——由于东12区和西12区各跨7.5°

合作一区,称为东西12区,并以180°

经线为中央经线。

1884年起国际规定180°

经线为国际日期变更线(起止线),简称日界线。

66、区时——理论上各时区均以本区中央经线的地方平时,作为区内共同使用的标准时,亦称该区区时。

67、法定时——事实上,使用同一种时间制度的现实时区,总是受政区界线约束的,而现实时区使用的标准时由法律规定,称为法定时。

68、世界时(UT)——1928年国际天文联合会决定将零时区的区时(本初子午线的地方平时,即格林尼治时间)称为世界时。

显然世界时是以“地球自转钟”所计量的地方平太阳时。

69、原于时(IAT)——利用原于稳定的电磁震荡周期所计量的时间系统。

原于钟是一个与“地球自转钟”毫无关联的守时系统。

70、协调世界时(UTC)——由于地球自转的不均匀性,势必导致世界时与原子时计时系统产生时刻差,因此便产生了协调世界时。

71、历法——根据日、月的运行规律安排年历的法则。

如太阴历、太阳历、阴阳历。

72、大地水准面——就是全球静止海面,它是假设占地表四分之三的海洋表面完全处于静止的平衡状态,并把它延伸通过陆地内部所得到的全球性的连续的封闭曲面,曲面上处处与铅垂线垂直。

它是陆地上海拔的起算面。

73、地壳——是指地表至第一个不连续面之间的圈层。

这个不连续面是南斯拉夫地震学家莫霍洛维奇于1909年发现的,故取名莫霍洛维奇面。

地壳的平均厚度约24.4km,但厚度的变化很大,各地不同。

74、地幔——是指莫霍面至2900km深处的第二个不连续面之间的圈层。

这个不连续面是美国地震学家古登堡于1914年发现的,故取名古登堡面。

根据地幔物质组成的差异,又可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

75、地核——是指古登堡面以下直到地球中心的圆层。

因为在约5150km深处存在一个不连续面,这个不连续面是丹麦地震学家莱曼女士在1996年发现的,叫做莱曼面,因此2900-5150km范围叫外地核,据推测可能是液态的。

由5150km直到地心则为内地核,内核物质可能是固态的。

组成地核的主要物质是铁、镍为主的金属。

二、填空题

1、地球构造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它的圈层性。

整个地球是由一系列具有不同物理和化学性质的物质圈层所构成。

这些地球圈层称为地圈。

地圈由超外圈(或磁层、磁圈)、外圈(或大气圈)、地球表层、内圈四部分组成。

2、地球外圈(或大气圈)由散逸层(或扩散层)、电离层(暖层)、中间层(高空对流层)、平流层、对流层五部分组成。

3、地球表层由对流圈、水圈、生物圈、沉积(或成层)岩石圈四部分组成。

4、地球内圈由地壳、地幔、地核三部分组成。

其中上地幔70-350Km为软流圈。

5、陆壳具有双层结构,最表层为风化壳,其余则自上而下分为沉积岩层,硅铝层(花岗岩层)和硅镁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