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历史下册一、二单元复习提纲Word文件下载.doc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4309449 上传时间:2022-10-22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50.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历史下册一、二单元复习提纲Word文件下载.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八年级历史下册一、二单元复习提纲Word文件下载.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八年级历史下册一、二单元复习提纲Word文件下载.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八年级历史下册一、二单元复习提纲Word文件下载.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八年级历史下册一、二单元复习提纲Word文件下载.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八年级历史下册一、二单元复习提纲Word文件下载.doc

《八年级历史下册一、二单元复习提纲Word文件下载.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历史下册一、二单元复习提纲Word文件下载.doc(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八年级历史下册一、二单元复习提纲Word文件下载.doc

会议还选举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

《共同纲领》展示了一幅宏伟的建设蓝图,是新中国的建国纲领。

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宪法前,它具有国家临时宪法的作用,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遵守的大宪章。

二、开国大典

1、中央人民政府第一次会议召开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在中南海召开第一次会议,决定接受《共同纲领》为政府施政方针,任命周恩来为政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长,毛泽东为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朱德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

2、★开国大典:

1949年10月1日下午三时,首都30万军民在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开国大典。

军乐队奏响了代国歌《义勇军进行曲》。

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上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

”“本政府为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的唯一合法政府。

”在54尊礼炮的齐声轰鸣声中,毛泽东按动电钮,升起了新中国第一面五星红旗。

随后,举行了盛大的阅兵式。

3、★★新中国成立的意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是中国有以来最伟大的事件,是20世纪世界历史进程中最重大的事件之一。

它结束了一百多年来内外压迫者对中国的统治和国家战乱频仍,四分五裂的局面,实现了人民梦寐以求的民族解放和国家独立。

从此中华民族以崭新的姿态屹立于民族之林。

中国历史开始了新的纪元。

三、西藏和平解放:

1951年5月23日,签署《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下放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西藏实现和平解放。

至此,除台湾和少数海上岛屿外,中国领土全部获得解放,标志中国大陆领土的全部解放。

第2课人民政权的巩固

一、国民经济的恢复(1949-1952)

1、采取措施:

⑴严厉打击银元投机;

⑵平抑物价,⑶统一财经。

毛泽东称这一经济上的胜利意义“不下于淮海战役”。

2、作用;

稳定经济秩序之后,人民政府用三年的时间,又顺利地完成了恢复和初步发展国民经济的艰巨任务,为全国开展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向工业化目标奋进,奠定了基础。

二、抗美援朝(1950—1953年).1950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在司令员彭德怀的领导下开赴朝鲜战场,与朝鲜军队并肩作战,承担起保卫和平的历史重任。

与此同时,国内展开了轰轰烈烈的抗美援朝运动。

英雄人物:

志愿军指战员为维护祖国和民族的尊严,舍生忘死,慷慨奉献,发扬了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的精神,被人们誉为“最可爱的人”。

战斗英雄黄继光、邱少云。

结果:

1953年7月,美军在战场上严重受挫,被迫在停战协定上签字。

朝鲜战争结束。

意义:

抗美援朝是巩固年轻的人民共和国的又一胜利。

它极大地增强了中华民族的自信心和凝聚力,也使新中国的国际声望得到空前提高,为经济建设赢得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

考验了人民军队的现代化战斗能力。

三、土地改革(1950-1952)

1、《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颁布时间:

1950年6月

★1950年6月,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宣布废除地方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在两年多的时间内,全国绝大多数地区完成了土地改革。

2、★土地改革的伟大意义:

土地改革,废除了封建土地剥削制度,极大地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推动了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创造了条件。

第3课向社会主义过渡

1953年,党中央制定了过渡时期总路线(1949—1956年)。

过渡时期总路线规定了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实现对农业、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目标和任务。

一、第一个五年计划:

1、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年~1957年)的基本任务:

主要是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和其他各项事业;

为建立社会主义国家奠定厚实的物质基础。

2、建设成就:

到1957年底,各项主要指标大幅度超额完成任务,取得了令人振奋的巨大成就。

钢铁、煤、电力、机器制造、交通运输以及水利建设等各个方面捷报频传,不仅工业基础得到极大改善,也初步改变了工业分布沿海的不合理布局,中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步伐在扎扎实实地向前迈进。

①1953年12月,鞍山钢铁公司兴建的大型轧钢厂、无缝钢管厂和七号炼钢炉三大重点工程隆重举行了开工生产典礼,被称为“我国重工业发展中的巨大事件”;

②1953年7月,中国第一汽车制造厂在吉林长春兴建,成为新中国汽车工业的摇篮。

1956年7月,第一辆国产“解放牌”汽车出厂,结束了中国不能制造汽车的有中国历史。

③1954年2月,东起青海西宁市,西到西藏拉萨市,全长1943千米的青藏公路建成通车,结束了西藏没有公路的历史。

④1954年,南昌飞机厂制造的第一架飞机试飞成功。

1956年,新型喷气式飞机在沈阳试制成功。

⑤1957年10月,武汉长江大桥建成通车,全长1670。

4米,是长江上第一座公路、铁路两用桥,从此,“南北天堑变通途”。

三、三大改造

1、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基本内容,通常被概括为“一化三改”,即社会主义工业化(简称“一化”)以及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简称“三改”)。

★2、“三大改造”实质是对生产资料私有制实行变革,使社会主义公有制在国民经济中占绝对的优势地位,为在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奠定经济基础。

①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引导农民加入农业生产合作社,逐步将分散的个体农业经济改造成为社会主义的集体经济,以适应工业化对农业生产的需要。

②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引导手工业者加入手工业生产合作社等多种形式。

③对私营工商业的改造,国家采取利用、限制、改造的政策,通过有步骤地和平赎买或公私合营等办法,使资本家私有制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公有制,由此创造出一条适应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3、三大改造的意义:

到1956年底,“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在一个几亿人口的大国比较顺利地实现了由生产资料私有制到社会主义公有制的社会变革。

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从此,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个体商业的改造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形式过于简单划一,以致在长时间内遗留了一些问题。

但走社会主义道路是不可避免的,也是完全正确的。

三、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建立

1、1954年9月,在北京召开的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取代了已经完成历史使命的《共同纲领》。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使我国的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有了根本大法的保障。

★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正式建立。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一项根本政治制度

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召开,标志着爱国统一战线和全国人民大团结在组织上完全形成,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正式建立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实行,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建设迈出了重要步伐。

第4课民族团结与民族区域自治

一、民族平等与民族团结

1、民族居住格局:

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各民族形成了(西部多,东部少)大杂居、小聚居的分布格局,彼此之间结成了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实行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民族政策。

2、民族政策

保障少数民族平等参与国家政治生活,尊重和保护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保护少数民族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既反对大民族主义,也反对地方民族分裂主义,极大地维护和促进了各民族和睦相处,共同繁荣进步的良好民族关系。

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中国政府为解决民族问题采取的一项基本政策,也是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是指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由少数民族人民当家做主,自己管理本民族的内部事务。

2、中国的民族自治地方分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旗)三级。

先后建立了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西藏自治区。

3、作用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行,既保障了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自治权利,又维护了国家的统一,有利于把国家的方针、政策同少数民族地区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有利于把国家的发展同少数民族的发展结合起来,发挥各方面的优势。

三、各民族共同繁荣(经济上)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根据民族地区的实际实际情况,制定和采取了一系列特殊的政策和措施,有计划地在中国西部地区安排一些重点工程,调整少数民族地区单一的经济结构,发展多种产业,积极帮助民族地区发展经济,促进各民族的共同发展与进步。

结论:

实践证明,中国实行的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政策和民族区域自治区制度是成功的,走出了一条符合本国国情的解决民族问题和实现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正确道路。

第二单元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新中国成立至今已69周年,按历史发展人民情况,可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①1949年——1956年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阶段。

②1956年——1966年5月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③1966年5月——1976年10月文化大革命的十年。

④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第二单元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第5课艰辛探索中的曲折

一、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良好开端

1956年9月中共八大在北京召开,会议确定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就是要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

八大指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会议为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指明了方向

二、“大跃进”与人民公社化运动

1、1958年开始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说明对当时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认识存在很大的盲目性。

2、社会主义的总路线总路线(指导思想):

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这条总路线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要求尽快改变我国经济文化落后状况,求富求强的强烈渴望。

由于过分强调“速度是总路线的灵魂”,但忽视了经济建设的客观规律,助长了浮夸蛮干的风气,片面追求工农业生产高指标、高速度的“大跃进”运动在全国范围内展开。

“大跃进”首先在农业上发动起来,而后扩展到工业领域,掀起全民“大炼钢铁”的群众运动。

3、人民公社。

伴随着经济战线上“大跃进”而来的,是在农村掀起人民公社化运动。

1958年,根据“工农商学兵相互结合,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的原则,全国农村一哄而起,将农业生产合作社迅速转变为人民公社。

人民公社化运动是大跃进在农村的翻版和扩大,急于求成,不切实际地提出向共产主义过渡,大刮“共产风”。

运动的后果是大办人民公社超出了当时的生产力和群众的觉悟水平,搞平均主义,实际上损坏了群众的利益,最终造成了生产混乱和生产力下降。

4、国民经济的调整。

从1959年起,特别严重是1960年夏以后,“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造成的严重后果逐渐显露出来,使国民经济陷入困境。

1961年正式提出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

在1964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