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市初中毕业班质量检测语文试题Word格式.doc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4289871 上传时间:2022-10-21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0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漳州市初中毕业班质量检测语文试题Word格式.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漳州市初中毕业班质量检测语文试题Word格式.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漳州市初中毕业班质量检测语文试题Word格式.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漳州市初中毕业班质量检测语文试题Word格式.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漳州市初中毕业班质量检测语文试题Word格式.doc

《漳州市初中毕业班质量检测语文试题Word格式.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漳州市初中毕业班质量检测语文试题Word格式.doc(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漳州市初中毕业班质量检测语文试题Word格式.doc

(李清照《渔家傲》)

(7)《木兰诗》概述战争旷日持久,战斗激烈悲壮的句子是: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8)《陋室铭》中表明环境清幽宁静的句子是: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2.阅读下面语段,按要求作答。

(8分)

《朗读者》精心挑选经典美文,用最平实的情感读出文字背后的价值,旨在实现感染人、鼓舞人、教育人,展现真实的人物情感。

节目呈现生命之美、文学之美和情感之美,它所传递的责任感、温情符合中国人的传统价值理念。

其mè

i力并不仅仅在于朗读本身,嘉宾分享的故事同样精彩。

这些简单的过往经历,却有着深刻的【甲】

(底蕴内涵)或动人的情感在里面。

茅盾文学奖得主麦家在节目中畅谈与儿子之间的矛盾、分歧、隔hé

乃至冲突,与观众【乙】

(分享共享)对儿子的教育心得及父子间的相处之道,令人感慨。

不少人把《朗读者》喻为传播文化的一股清流,以此肯定该节目的创办意义。

(1)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字选择正确读音(选择题只填序号)。

(4分)

①mè

i力(魅)②隔hé

(阂)

③呈现A(A.ché

nɡB.ché

n)④感慨B(A.ɡà

iB.kǎi)

(2)从文中【甲】【乙】两处选择符合语境的词语填入横线。

(2分)

【甲】内涵【乙】分享。

(3)画线句有语病,请将正确的句子写在横线上。

旨在实现感染人、鼓舞人、教育人的目标,展现真实的人物情感。

二、阅读理解。

(70分)

(一)诗歌鉴赏。

(5分)

浣溪沙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

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小园香径独徘徊。

3.“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这两句抒发了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惋惜和景物更迭的欣慰之情。

4.下面对这首词分析有误的一项是(C)(3分)

A.词人精心选择了夕阳、落花、归燕等景物,以白描手法描绘了一组优美的画面。

B.全词语言圆转流利,清丽自然,意蕴深沉,给人以哲理性的启迪和美的艺术享受。

C.“几时回”三字道出了今昔的迥异,吐露出词人难以藏抑的轻松喜悦和怀人的情感。

D.词牌名,即曲的谱子。

曲谱短小的词牌称小令,《浣溪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小令。

(二)阅读文言文选段,完成5-9题。

(18分)

【甲】于是入朝见威王,曰:

“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

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

“善。

”乃下令: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

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

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

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乙】有间,王斗曰:

“昔先君桓公所好者五,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天子受籍①,立为大伯。

今王有四焉。

”宣王说,曰:

“寡人愚陋守齐国唯恐失抎②之焉能有四焉?

”王斗曰:

“否。

先君好马,王亦好马。

先君好狗,王亦好狗。

先君好酒,王亦好酒。

先君好色,王亦好色。

先君好士,是王不好士。

”宣王曰:

“当今之世无士,寡人何好?

“世无骐驎騄耳③,王驷④已备矣。

世无东郭俊、卢氏之狗,王之走狗已具矣。

世无毛嫱、西施,王宫已充矣。

王亦不好士也,何患无士?

”王曰:

“寡人忧国爱民,固愿得士以治之。

“王之忧国爱民,不若王爱尺縠⑤也。

“何谓也?

“王使人为冠,不使左右便辟⑥而使工者何也?

为能之也。

今王治齐,非左右便辟无使也,臣故曰不如爱尺縠也。

”宣王谢曰:

“寡人有罪国家。

”于是举士五人任官,齐国大治。

(《战国策·

齐策》)

【注释】①受籍:

受封。

②抎:

yǔn,丧失;

失掉。

③骐驎、騄耳:

骏马名;

耳,駬。

④驷:

同驾一辆车的四匹马。

⑤縠:

,绉纱一类的丝织品。

⑥便辟:

君主左右的宠信小臣。

5.用“/”给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三处。

寡人愚陋/守齐国/唯恐失抎之/焉能有四焉

6.解释下面加点字的意思。

(1)臣之妻私臣(偏爱)

(2)闻寡人之耳者(使……听到)

(3)宣王说(通“悦”,愉快,高兴)(4)王使人为冠(帽子)

7.与乙文“不使左右便辟而使工者何也”中的“而”意思相同的一项是()(3分)

A.时时而间进B.鸣之而不能通其意C.博学而笃志D.登轼而望之

8.翻译下面句子。

(1)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由此看来,大王您受蒙蔽很深啦。

(2)于是举士五人任官,齐国大治。

于是宣王选拔了五位贤士担任官职,因此齐国治理得特别好。

9.请结合选文内容,从劝谏方式的角度简要分析邹忌与王斗的不同表现。

邹忌采用委婉劝说的方式,以自己与徐公比美的生活小事设喻说理,由己及君,由家事到国事,道理由浅到深,极具说服力;

王斗对齐宣王直言正谏,用先主与宣王作类比,一针见血地戳穿了宣王标榜的“忧国爱民”的谎言,促使其及时纠错。

(三)阅读下文,完成10—12题。

(10分)

择高处立,向宽处行

①宋朝时,蔡州有一道人善棋。

每与人对局,总是让对方先走一步。

即便如此,他也从没输过。

有诗云:

“烂柯真诀妙通神,一局曾经几度春。

自出洞来无敌手,得饶人处且饶人。

②“饶人”即“让人一步棋”,后来慢慢演变成了“宽容、忍让”之意。

③饶,在汉语里还有丰足的意思。

丰足,无论是物质还是精神,都需以积极的姿态去进取,也需适当“退一步”来回味。

一味向前、向前、向前,马不停蹄,无休无止,定有山穷水尽时。

略停停,退后一步,放开视野,让思想回旋一下,世界呈现给你的常常是惊喜。

④饶,饶人,都贵在这退后一步。

⑤饶人,不是一种姿态,而是一种情怀,是那种立在高处、视野涵容八方的自信,是游刃有余的大智。

就像那位宋朝道人,身有绝技,可骄矜,可放旷,可目中无人、藐视四野,但他宽落落地让人先行。

这饶人处,便多了一重人格之“美”。

⑥法国作家雨果有句话:

“世界上最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心灵。

”人心,宽阔在哪?

必有一个饶人处。

饶人,不是一种表演,而是一种宽宏的内在。

⑦饶人者,目光高远,思绪恒定,心无杂念,因此心间可撑船、可奔马、可容得人性万千。

心宽了,就厚了,就暖了,自个儿暖和,拢一块儿暖和,抱在一起更暖和。

饶人,是一种人性之暖。

⑧饶人,还是一种智慧。

按说,得理不饶人,是不逾矩的,属个人权利。

得理且饶人呢,境界更为超拔。

它是一种原谅,一种放下,一种人生大智慧。

人一得理,往往会理直气壮,有声势,要讨个说法,喧嚷、焦躁、振振有词;

但是,任何事,过犹不及。

不讲理,是缺点;

硬讲理,是盲点。

⑨不管什么时候,留一点余地,便可以让棘手的事情回旋自如。

这饶人之处,像那雨过天晴,人情与霞光共散成绮,相映生辉。

⑩人这一生,走万里路,修百年身,难得的是一帆风顺。

饶人,便是一叶扁舟,乘风破浪,载你到一个开阔地,柳暗花明,月朗风清,这正应了左宗棠那半个联儿:

择高处立,寻平处住,向宽处行。

10.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3分)

择高处立,向宽处行。

11.下面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D)(3分)

A.选文第⑤段中“这饶人处”指宋朝道人身有绝技,不骄矜,宽容让人一步棋。

B.饶人,是一种情怀,是一种宽宏的内在,展现人格之美、人性之暖、人生大智慧。

C.物质及精神层面的丰足,需以积极的态势努力获取,适当时候需“退一步”来反思。

D.清代儒将左宗棠那半个联儿意为做学问要高屋建瓴、做人应低调处世、做事该留有余地。

12.下面事例,最适合放在文中哪个段落?

请简要阐述理由。

唐朝时,狄仁杰千方百计排挤娄师德。

可娄师德心胸宽宏,以德报怨,上表“十许通”,竭力向武则天推荐狄仁杰,赞赏他的治国才能。

狄仁杰看了荐表后羞愧难当,折服于娄师德的包容之心。

这个事例最适合放在第⑥段,因为事例中娄师德面对狄仁杰的排挤,却宽宏大量,以德报怨,多次向武则天举荐他,与第⑥段论述的观点一致。

(四)阅读下文,完成13—17题。

(22分)

人生是一场场目送

①还记得人生的第一场有记忆的目送,那年六岁,是暖意融融的春日。

母亲坐在从邻居那里借来的小毛驴车上,围着家里那床大红花的被子,毛驴车驶过院外的桃花树,一阵风来,粉红的桃花瓣纷纷飘落,落在她灰白头和新穿的淡青色碎花衬衫上,她只是挥着手,脸因为瘦削而越发显得笑得夸张,可她就那样笑着离开我们视线,再也没有回来。

目送者站在自家院子的土墙旁,看着母亲渐行渐远,无奈的抽泣。

一个六岁的孩子无法主宰自己,更无法主宰别人的命运。

②第二次的目送,是作为被送者,十七岁,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离开,离开小镇,离开县城,到省城求学。

清晨赶火车,夏末秋初的凉风,乌瓦红砖的小站在晨曦中朦胧,长长的铁轨从远方来,延伸到远方去。

我拖着行李挤上车,站在过道上向窗外看去时,看见父亲寻找的目光,孤单的身影。

垂下头时眼泪已滴在行李箱上,列车启动,哐当哐当声中,越来越远的是故乡和父亲,还有曾十二万分盼着离开的家,如今都因离别而蒙上了暖色调,就像渐起的朝阳,暖橘。

③人生最大意义的那次目送,发生在六年后。

我要嫁到远方去,独自一人出发。

行李已先行托运,只随身携带一个小包。

早春二月,天还蒙蒙亮,我赶早车,父亲早起送我,他站在简陋的门楼下,黑漆的大门半掩在他身后,启明星在遥远的天际寂寞闪烁。

我摇摇手,“爸爸,回去吧。

”爸爸嗯了一声,我回头看不清他的表情。

于是我转过头来一直走去。

(A)街上空寂无人,父亲的目光在孤单中无限地拉长。

心里稍稍有了酸涩,又觉无聊。

多年的独立让我知道,我从来不是那个有点事儿就可以哭哭啼啼耍情绪的孩子,我的情绪给谁看呢?

那天早晨,我坐上车,车在晨曦微明中驶出小城,我不知父亲站在门口目送了我多久。

那是意义重大却简约的目送。

④生命里最无法忘怀的目送,发生在去年。

父亲走了。

幼年时目送母亲,她笑着在桃花纷落的春日。

这一次目送父亲在深冷的浓秋。

父亲躺在玻璃棺里,似乎在一个梦境中微皱着眉,慢慢沉落下去,只剩下无声不知所措的白色百合。

(B)痛苦像铅海,又重又黑,深不见底,压制了撕心裂肺的哭喊。

只有沉默,似乎才能表达一切。

我目送了生我养我的两个人的离开,目送自己真正意义上的孑然一身的到来。

⑤目送便是离别,即使有时它也意味着出发,可对另一方仍是离别。

⑥人生自古伤离别。

⑦但真正理解目送,却因为龙应台人生三书里的《目送》,关于华安和“我”的故事。

小学,16岁,21岁。

一个孩子在母亲的目送中长大了,每一段目送似乎也引领着各种酸甜苦辣。

龙应台也在目送中永别了自己最亲爱的父亲,沉痛在理智中熨平。

⑧她说“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

不必追。

⑨人生不过是一场场目送,成长或衰败。

你是目送者,或者被目送。

13.根据选文内容将下面表格填写完整。

(6分)

语段

事情

我的心理

六岁那年春日里,我在自家院子的土墙旁目送母亲。

无奈

十七岁时的夏末秋初清晨,父亲在小站目送我离家到省城求学。

热切盼望离开,又略带伤感

六年后的早春二月天蒙蒙亮时,父亲在简陋的门楼下目送我远嫁他方。

稍稍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小学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