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轨迹方程的常用方法Word文档格式.doc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4287763 上传时间:2022-10-21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800.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求轨迹方程的常用方法Word文档格式.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求轨迹方程的常用方法Word文档格式.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求轨迹方程的常用方法Word文档格式.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求轨迹方程的常用方法Word文档格式.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求轨迹方程的常用方法Word文档格式.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求轨迹方程的常用方法Word文档格式.doc

《求轨迹方程的常用方法Word文档格式.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求轨迹方程的常用方法Word文档格式.doc(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求轨迹方程的常用方法Word文档格式.doc

的坐标代入已知曲线方程,即可得到动点P的轨迹方程。

5.几何法:

若所求的轨迹满足某些几何性质(如线段的垂直平分线,角平分线的性质等),可以用几何法,列出几何式,再代入点的坐标较简单。

6:

交轨法:

在求动点轨迹时,有时会出现要求两动曲线交点的轨迹问题,这灯问题通常通过解方程组得出交点(含参数)的坐标,再消去参数求得所求的轨迹方程(若能直接消去两方程的参数,也可直接消去参数得到轨迹方程),该法经常与参数法并用。

(二)求轨迹方程的注意事项:

1.求轨迹方程的关键是在纷繁复杂的运动变化中,发现动点P的运动规律,即P点满足的等量关系,因此要学会动中求静,变中求不变。

来表示,若要判断轨迹方程表示何种曲线,则往往需将参数方程化为普通方程。

3.求出轨迹方程后,应注意检验其是否符合题意,既要检验是否增解,(即以该方程的某些解为坐标的点不在轨迹上),又要检验是否丢解。

(即轨迹上的某些点未能用所求的方程表示),出现增解则要舍去,出现丢解,则需补充。

检验方法:

研究运动中的特殊情形或极端情形。

4.求轨迹方程还有整体法等其他方法。

在此不一一缀述。

课前热身:

1.P是椭圆=1上的动点,过P作椭圆长轴的垂线,垂足为M,则PM中点的轨迹中点的轨迹方程为:

()

A、B、C、D、=1

【答案】:

B

【解答】:

令中点坐标为,则点P的坐标为(代入椭圆方程得,选B

2.圆心在抛物线上,并且与抛物线的准线及轴都相切的圆的方程是()

A B

C D

D

令圆心坐标为(,则由题意可得,解得,则圆的方程为,选D

3:

一动圆与圆O:

外切,而与圆C:

内切,那么动圆的圆心M的轨迹是:

A:

抛物线B:

圆C:

椭圆D:

双曲线一支

【解答】令动圆半径为R,则有,则|MO|-|MC|=2,满足双曲线定义。

故选D。

4:

点P(x0,y0)在圆x2+y2=1上运动,则点M(2x0,y0)的轨迹是()

A.焦点在x轴上的椭圆B.焦点在y轴上的椭圆

C.焦点在y轴上的双曲线D.焦点在X轴上的双曲线

A

令M的坐标为则代入圆的方程中得,选A

【互动平台】

名师点题一:

用定义法求曲线轨迹

求曲线轨迹方程是解析几何的两个基本问题之一,求符合某种条件的动点轨迹方程,其实质就是利用题设中的几何条件,通过坐标互化将其转化为寻求变量之间的关系,在求与圆锥曲线有关的轨迹问题时,要特别注意圆锥曲线的定义在求轨迹中的作用,只要动点满足已知曲线定义时,通过待定系数法就可以直接得出方程。

例1:

已知的顶点A,B的坐标分别为(-4,0),(4,0),C为动点,且满足求点C的轨迹。

【解析】由可知,即,满足椭圆的定义。

令椭圆方程为,则,则轨迹方程为(,图形为椭圆(不含左,右顶点)。

【点评】熟悉一些基本曲线的定义是用定义法求曲线方程的关键。

(1)圆:

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

(2)椭圆:

到两定点的距离之和为常数(大于两定点的距离)

(3)双曲线:

到两定点距离之差的绝对值为常数(小于两定点的距离)

(4)到定点与定直线距离相等。

【变式1】:

1:

已知圆的圆心为M1,圆的圆心为M2,一动圆与这两个圆外切,求动圆圆心P的轨迹方程。

解:

设动圆的半径为R,由两圆外切的条件可得:

,。

∴动圆圆心P的轨迹是以M1、M2为焦点的双曲线的右支,c=4,a=2,b2=12。

故所求轨迹方程为

2:

一动圆与圆O:

二:

用直译法求曲线轨迹方程

此类问题重在寻找数量关系。

例2:

一条线段AB的长等于2a,两个端点A和B分别在x轴和y轴上滑动,求AB中点P的轨迹方程?

解设M点的坐标为由平几的中线定理:

在直角三角形AOB中,OM=

M点的轨迹是以O为圆心,a为半径的圆周.

【点评】此题中找到了OM=这一等量关系是此题成功的关键所在。

一般直译法有下列几种情况:

1)代入题设中的已知等量关系:

若动点的规律由题设中的已知等量关系明显给出,则采用直接将数量关系代数化的方法求其轨迹。

2)列出符合题设条件的等式:

有时题中无坐标系,需选定适当位置的坐标系,再根据题设条件列出等式,得出其轨迹方程。

3)运用有关公式:

有时要运用符合题设的有关公式,使其公式中含有动点坐标,并作相应的恒等变换即得其轨迹方程。

4)借助平几中的有关定理和性质:

有时动点规律的数量关系不明显,这时可借助平面几何中的有关定理、性质、勾股定理、垂径定理、中线定理、连心线的性质等等,从而分析出其数量的关系,这种借助几何定理的方法是求动点轨迹的重要方法.

【变式2】:

动点P(x,y)到两定点A(-3,0)和B(3,0)的距离的比等于2(即),求动点P的轨迹方程?

【解答】∵|PA|=

代入得

化简得(x-5)2+y2=16,轨迹是以(5,0)为圆心,4为半径的圆.

三:

用参数法求曲线轨迹方程

此类方法主要在于设置合适的参数,求出参数方程,最后消参,化为普通方程。

注意参数的取值范围。

例3.过点P(2,4)作两条互相垂直的直线l1,l2,若l1交x轴于A点,l2交y轴于B点,求线段AB的中点M的轨迹方程。

【解析】

分析1:

从运动的角度观察发现,点M的运动是由直线l1引发的,可设出l1的斜率k作为参数,建立动点M坐标(x,y)满足的参数方程。

解法1:

设M(x,y),设直线l1的方程为y-4=k(x-2),(k≠0)

∵M为AB的中点,

消去k,得x+2y-5=0。

另外,当k=0时,AB中点为M(1,2),满足上述轨迹方程;

当k不存在时,AB中点为M(1,2),也满足上述轨迹方程。

综上所述,M的轨迹方程为x+2y-5=0。

分析2:

解法1中在利用k1k2=-1时,需注意k1、k2是否存在,故而分情形讨论,能否避开讨论呢?

只需利用△PAB为直角三角形的几何特性:

解法2:

设M(x,y),连结MP,则A(2x,0),B(0,2y),

∵l1⊥l2,∴△PAB为直角三角形

化简,得x+2y-5=0,此即M的轨迹方程。

分析3:

设M(x,y),由已知l1⊥l2,联想到两直线垂直的充要条件:

k1k2=-1,即可列出轨迹方程,关键是如何用M点坐标表示A、B两点坐标。

事实上,由M为AB的中点,易找出它们的坐标之间的联系。

解法3:

设M(x,y),∵M为AB中点,∴A(2x,0),B(0,2y)。

又l1,l2过点P(2,4),且l1⊥l2

∴PA⊥PB,从而kPA·

kPB=-1,

注意到l1⊥x轴时,l2⊥y轴,此时A(2,0),B(0,4)

中点M(1,2),经检验,它也满足方程x+2y-5=0

综上可知,点M的轨迹方程为x+2y-5=0。

【点评】

1)解法1用了参数法,消参时应注意取值范围。

解法2,3为直译法,运用了kPA·

kPB=-1,这些等量关系。

用参数法求解时,一般参数可选用具有某种物理或几何意义的量,如时间,速度,距离,角度,有向线段的数量,直线的斜率,点的横,纵坐标等。

也可以没有具体的意义,选定参变量还要特别注意它的取值范围对动点坐标取值范围的影响

【变式3】过圆O:

x2+y2=4外一点A(4,0),作圆的割线,求割线被圆截得的弦BC的中点M的轨迹。

解法一:

“几何法”

设点M的坐标为(x,y),因为点M是弦BC的中点,所以OM⊥BC,

所以|OM|2+|MA|2 =|OA|2 , 

即(x2+y2)+(x-4)2+y2=16

化简得:

(x-2)2+y2=4................................①

由方程①与方程x2+y2=4得两圆的交点的横坐标为1,所以点M的轨迹方程为

(x-2)2+y2=4(0≤x<1)。

所以M的轨迹是以(2,0)为圆心,

2为半径的圆在圆O内的部分。

解法二:

“参数法”

设点M的坐标为(x,y),B(x1,y1),C(x2,y2)直线AB的方程为y=k(x-4),

由直线与圆的方程得(1+k2)x2-8k2x+16k2-4=0...........(*),

由点M为BC的中点,所以x=...............

(1),又OM⊥BC,所以k=.................

(2)由方程

(1)

(2)

消去k得(x-2)2+y2=4,又由方程(*)的△≥0得k2 

≤,所以x<1.

所以点M的轨迹方程为(x-2)2+y2=4(0≤x<1)所以M的轨迹是以(2,0)为圆心,

四:

用代入法等其它方法求轨迹方程

例4.

轨迹方程。

分析:

题中涉及了三个点A、B、M,其中A为定点,而B、M为动点,且点B的运动是有规律的,显然M的运动是由B的运动而引发的,可见M、B为相关点,故采用相关点法求动点M的轨迹方程。

【解析】设动点M的坐标为(x,y),而设B点坐标为(x0,y0)

则由M为线段AB中点,可得

即点B坐标可表为(2x-2a,2y)

【点评】代入法的关键在于找到动点和其相关点坐标间的等量关系

【变式4】如图所示,已知P(4,0)是圆x2+y2=36内的一点,A、B是圆上两动点,且满足∠APB=90°

,求矩形APBQ的顶点Q的轨迹方程

【解析】:

设AB的中点为R,坐标为(x,y),则在Rt△ABP中,|AR|=|PR|又因为R是弦AB的中点,依垂径定理在Rt△OAR中,|AR|2=|AO|2-|OR|2=36-(x2+y2)

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小学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