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284830 上传时间:2022-10-21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192.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D.安祥/安享 融合/熔合 同舟共济/和衷共济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美军此次大规模清剿,不仅扫荡了阿富汗赫尔曼德河谷地区的恐怖分子,还能牵制巴基斯坦境内的部分塔利班武装,可谓一箭双雕。

B.而在实务操作中,由于税务稽查领域的政府权限处于强势,政策执行中又存在着宽泛的模糊地带,这就给部分官员上下其手提供了空间。

C.2010年11月14日,《铜陵日报》发表署名龚声的文章《醒来,铜陵!

》,呼吁改革。

此文犹如平地惊雷传遍了神州大地,而汪洋就是这件事的始作俑者。

D.胡锦涛主席xx新年贺词中用了“两个始终不渝”,第一个始终不渝是从发展道路的层面讲的,强调了中国的发展不会威胁世界,西方社会的所谓“中国威胁论”纯属杞人忧天。

4.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语意明确的一项是…(  )

A.“网络问政”制度的设立,不仅有利于政府随时接受舆论监督,提高行政效率,而且有助于民众更加便捷地参政议政,维护自身的权利。

B.小岗村党委第一书记沈浩和干部群众经过六年探索与实践,推动小岗人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赢得了群众真诚的支持和拥护,被誉为小岗村的“顶梁柱”、小岗人的“主心骨”。

C.海地当地时间12日下午发生地震,震级为7.0,震中位于海地首都太子港西部约15公里处。

美国地震勘探局的科学家估计,此次地震造成的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的数量将相当惨重。

D.2009年12月27日,河南省文物局在京发布重大考古发现——在安阳县安丰乡西高穴村发掘到一座东汉大墓,魏武王曹操高陵。

这一消息成为今年最具轰动效应的考古发现,但随后就有各界人士纷纷提出质疑。

5.下列各项中对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其著作《道德经》开创了我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先河。

B.《庄子》现存三十三篇,分“内篇”“外篇”“杂篇”三个部分,一般认为是庄子与他的弟子一起合作写成的,它反映的是庄子真实的思想。

C.《孟子》记述了孟子的言行、政治主张、哲学主张及个人修养,提出了性善论观点,认为民贵君轻,是春秋以来重民思想的继续和发展。

D.《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散文集,它是孔子的门人和再传弟子所辑录的孔子的言行录,是儒家思想的最重要著作。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现代诗的“有”与“无”

《贞一斋诗说》概括诗歌技巧时说:

“诗求文理能通者,为初学言之也;

诗贵修饰能工者,为未成家言之也。

其实诗到高妙处,何止于通?

到神化处,何尝求工?

”清人的这个观点还是有科学性的,新诗的情况其实也相去不远。

纵向来看,《贞一斋诗说》说的三种情形,其实也是不少诗人走过的艺术之路的三个阶段。

用散文方式写诗——注意表现技巧,从这个视角,一切优秀现代诗的技巧都可以用“有”和“无”二字加以解说。

一是有诗意,无语言。

诗美体验的产生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

诗人在外在世界里不经意地积累着感情储备和形象储备。

长期积累使诗人在某些方面形成了特别敏锐的诗美触角。

一个偶然的契机,诗人就“感物而动”,诗人的主观心灵与客观世界邂逅了,灵感爆发。

于是诗人“有”了心上的诗。

要表现这个“有”,诗人又面临困窘。

诗美的本质就是沉默,所谓“口闭则诗在,口开则诗亡”。

至言无言,诗美一经点破,就会失去生命。

有限的言,不可能完美地表达无限的言外之意。

诗的无言的特性带给诗人无限的难题和无限的机会。

以言表现无言,诗人只能从“有”到“无”。

司空图说:

“不著一字,尽得风流。

”刘禹锡说:

“情到深处,每说不出。

”白居易说:

“此时无声胜有声。

”从获得诗美体验的“有”到传达诗美体验的“无”,是诗歌创作的一般过程。

“无”才是真“有”——诗篇之未言,恰是诗人之欲言。

有如禅家所说:

“有是无有,无有是有。

”“书形于无象,造响于无声”的精髓是将读者引向诗的世界,从言外、意外、笔外、象外去寻找那无言的诗美。

从“有”到“无”,诗人的智慧是以“不说出”代替“说不出”,以象尽意。

从“有”到“无”,诗人总是避开体验的名称。

直接说出体验的名称,正是诗人在艺术表现上的无能。

诗人注重“隐”。

《文心雕龙》写道:

“隐也者,文外之重旨者也。

”从“有”到“无”,诗人注重“中声所止”。

这样,诗才富有暗示性。

二是有功夫,无痕迹。

陶渊明说: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诗美体验是“忘言”的。

既然是诗人,就得从“忘言”走向“寻言”。

而“寻言”由于诗没有现成的艺术媒介变得十分艰难。

从这个角度,可以说,诗人就是饱受语言折磨的人。

从古至今,没有一位真正的诗人不慨叹“寻言”之苦:

“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句句深夜得,心自天外归”“吟成五字句,用破一生心”。

现代诗人中的苦吟者也很多。

他们对诗总是反复推敲,非搞得形销骨立而后已。

臧克家的《难民》中“黄昏还没有溶尽归鸦的翅膀”中的“溶尽”一词就是苦苦锤炼出来的“唯一的词”。

诗人的这番苦功夫,却又以隐形化为上。

皎然说:

“至苦而无迹。

”诗人“至苦”,诗篇里却“无迹”,这才是优秀的诗篇。

诗人难写,读者易读。

读者的“易”并不是诗人的“浅”,而是诗人技巧能力的显示。

《老子》说:

“大巧若拙。

”诗虽有用巧而见工者,但总而言之,用巧不如用拙。

所谓“拙”,是巧后之拙。

花开草长,鸟语虫声,云因行而生变,水因动而生纹,言近旨远,言浅意深,词平意寄,词微意显,这种“拙”实在不是随意“玩”得出来的。

成熟诗人的作品,都是“绚烂之极,归于平淡”。

这里的“平淡”不是平庸加淡薄,而是险后之平,浓后之淡。

平淡而到天然境界。

到了高妙处神化处的诗,运用的是从“有”到“无”的技巧。

对诗来说,最高的技巧是无语言、无痕迹的无技巧。

(选自2009年8月28日《人民日报》)

6.下列选项中关于“有诗意,无语言”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至言无言,有限的言,不可能完美地表达无限的言外之意。

B.从获得诗美体验的“有”到传达诗美体验的“无”,是诗歌创作的一般过程。

C.“无”才是真“有”——诗篇之未言,恰是诗人之欲言,“此时无声胜有声”。

D.诗人的智慧是以象尽意,用“说不出”来代替“不说出”,也就是“有诗意,无语言”。

7.下列选项中关于“有功夫,无痕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皎然说:

B.诗人难写,读者易读。

C.诗人对诗反复推敲的艰难过程就是“寻言”的过程,只要善于“寻言”就能写出好诗。

D.《老子》说:

8.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贞一斋诗说》认为写诗的最高境界是文理能通、修饰能工,这个观点有一定科学性。

B.诗美的本质是沉默,所谓“口闭则诗在,口开则诗亡”,这里说出了诗人面临的困窘。

C.陶渊明说:

”这是对诗美体验的精辟概述。

D.成熟诗人的作品能够达到“绚烂之极,归于平淡”,这里的“平淡”其实是一种极高的技巧。

三、(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1题。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

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

‘非我也,岁也。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9.选出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

A.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谷物收成不好,荒年)B.弃甲曳兵而走(跑)

C.养生丧死无憾(保养生命)D.然而不王者(这样却)

10.选出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  )

A.谷不可胜食也/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B.勿夺其时/夺项王天下者

C.涂有饿莩而不知发/非常之谋难于猝发D.非我也,兵也/行军用兵之道

11.下面对文章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孟子认为,合理地发展生产,如“不违农时”“数罟不入洿池”“斧斤以时入山林”,使老百姓“养生丧死无憾”,是施行仁政的基础。

B.孟子提出了发展生产的具体措施,如“五亩之宅,树之以桑”“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百亩之田,勿夺其时”等,有利于老百姓安居乐业。

C.孟子指出,用儒学教养百姓,如“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即办教育,讲君臣之义,父子之道,这并不能促进经济发展,不能“使民加多”。

D.文章用“狗彘食人食”“涂有饿莩”的社会现象对比,揭示当时社会的不平等;

用“涂有饿莩”却归罪于年成不好,如同杀人却归罪于武器的比喻,揭示统治者的暴政。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117分)

四、(21分)

12.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3.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

(6分)

访隐者

(宋)郭祥正

一径沿崖踏苍壁,半坞①寒云抱泉石。

山翁②酒熟不出门,残花满地无人迹。

注:

①坞:

山坳。

②山翁:

此处指隐者。

(1)在诗句中,与诗题相呼应的最关键的一个字是。

(1分)

(2)结合第三、四句,赏析“隐者”的形象。

(3分)

(3)下列诗句与这首诗所寄寓的情怀最相近的一项是(2分)()

A.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B.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

C.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D.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14.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5分)

(1)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

述而》) 

(2)      ,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

尽心下》) 

(3)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      ,俯足以畜妻子。

梁惠王上》) 

(4)祸兮,      ;

福兮,      。

(《老子》) 

(5)合抱之木,生于毫末;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

千里之行,    。

(《老子》)

五、(20分)

阅读下文,完成第15~20题。

(20分)

天目山

①去天目山,是心里积存已久的一个念想,不是为观光,是为了那些大树。

几十年里,只要说到树,天目山就从父亲的眼神里巍然升起,他一遍遍说,假如你没去过天目山,根本不明白什么叫树。

其实不全是为了树,我知道,是为了一个人。

几十年来,若是提起他的名字,母亲的眼神就会倏然暗淡下去,她的双眼仿佛是海潮淹没的沙滩。

她喃喃说,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